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34366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试卷综析】本份文综历史部分的试题总体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的考点区域为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和较少的必修一和三的相关考点知识。试题侧重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解读能力、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及概括能力,既有基础知识考查又有能力检测,符合一轮复习阶段夯实基础培养部分能力的高考素养要求。【题文】13.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邮驿制度【答案解析】B 解析:材料信息“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表明皇帝旨意须立即传达由地方执行,汉魏时期不断加强这一制度,起着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D项与材料无关,故本题选B。【思路点拨】本题依托古代邮驿制度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解题时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题文】14.朱熹在将两个孙子的教育托付于弟子后,在信中叮嘱弟子严督二孙“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平时所望于儿孙者不过如此,初不曾说要入太学,取科第也。”王守仁也曾将读书作文称为“枝叶事”,立志才是“植根事”。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家A.强调人的修养为首位 B.明确反对科举制度C.强调“发明本心” D.强调“天理”的决定作用【知识点】O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学【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信息“只可着力学做好人”和“立志才是植根事”表明朱王二人强调人的修养重要性,B项错误,有断章取义之嫌,C、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俱排除,故本题选A。【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解题时需对材料信息解读全面。【题文】15某同学对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由于专制统治的强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文化呈现出反传统和世俗化的趋势。下列文化现象不属于这一趋势是A.小说的兴盛 B.文人画的兴起C.京剧的发展 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知识点】Q2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答案解析】B 解析: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促成了小说这种世俗文学形式的繁荣,A正确;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 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C正确;“工商皆本”思想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D正确;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也称“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它包含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不在技法上与工或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花鸟、人物都好的一个交集。故B项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考点,解题时抓住题眼“反传统和世俗化趋势”,依据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与题干无关选项即可。【题文】16.中国自古以,识字并不普及,下层民众只能通过鼓词等说唱形式认识人生。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人生教科书”,鼓词等说唱形式所起的传播作用功不可没。据此可知A.戏曲是文人创作、传播儒学的艺术 B.戏曲艺术于民间、反对儒家伦理C.戏曲艺术可以传播思想、教化百姓 D.戏曲是政府普及文化的艺术形式【知识点】Q2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古代戏曲【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信息“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之所以能鼓词等说唱形式所起的传播作用功不可没”表明戏曲在传播思想和教化百姓方面的推动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俱与题意无关,排除。【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解题时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题文】17.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宋真宗将其改名景德镇。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此设“浮梁瓷局”,明朝朱元璋在此设立洪武窑,顺治十一年(1654),设立景德镇官窑。材料反映出景德镇A.制瓷业于北宋时期 B.明清时期私营制瓷业衰败C.声名鹊起与官窑相关 D.明清官营制瓷业发展迅速【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制瓷业【答案解析】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与史实不符,BD项与题意不符,材料表明北宋、元朝、明朝政府分别设立管理制瓷业的机构,反映了官府统一管理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题干三个王朝政府设立手工业管理机构进行分析判断即可。【题文】18.有学者认为:农业定居阶段的氏族社会,城兴,有城无市。家族社会里,城中有市,市被垣(矮墙)围。地主经济形态下,市破垣而出,散布全城,城区即市区。下列描述最符合“城区即市区”的是A .“列廛(chn居民区)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D.“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至门约十里余,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知识点】H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商业市的发展【答案解析】D 解析:大体说,无城无市和有城无市是原始自然经济的标志;城中有特定的“市”(区)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城区即市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城区即市区”表明商品经济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A项“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表明商业活动有时空限制,排除;B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大街两边至门十里,处处各有”关键信息表明商业活动无地域限制,故本题选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解读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古代商业活动经历了有时间、空间限制到打破时空限制的历程,解题时对题干所给选学校进行正确解读并结合题眼“城区即市区”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政治环境(Political):官员致力于效法西方国家,引进西方工业企业模式。经济环境(Economic):外国棉纺织品大量流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社会文化环境(Social&cultural):国内对机器生产的高质廉价的棉纺织品要求殷切。企业【题文】19. 右图为近代中国某类企业产生的外部环境结构图,据此该类企业指A.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B.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答案解析】A 解析:由图片信息中政治环境可知迈出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工业企业模式,由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棉纺织品可知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与民用企业有关,故本题选A。【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图片信息解读能力,解题时需结合材料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题文】20.从洋务运动到国民政府在南京十年的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工商业均集中于政治中心 B.现代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C.工商业分布区域极不平衡 D.政治因素是工商业发展的根本【知识点】J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工商业城市化【答案解析】B 解析:材料信息“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表明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建设,A项与题干信息无关,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与题干无关,故本题选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解题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即可。【题文】21.阅读下表,可以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有无锡市某村农民与合作社供应关系情况表1950年该村开始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日常生活与合作社联系密切该村农业合作社呈现发展趋势 农业合作社已在全国推广普及A. B. C. D. 【知识点】K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三大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答案解析】B 解析:错误,1953年农村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由表格中参加社员人数可 知错误, 项与材料信息相符,故排除项,本题选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表格信息解读能力,解题时结合表格信息内容及相关知识排除错误选项中项。【题文】22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这次院系调整( )A.建立了科学的高校专业体系 B.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C.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 D.推动了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知识点】K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的背景【答案解析】C 解析: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提出了“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决定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故本题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解题时结合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一五计划背景进行分析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题文】23.80年代国企工人写段子描述到:“搞生产技术的是人参,越老越值钱,搞政治工作的是丝瓜,越老越空。”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企领导政治觉悟较低 B.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打破“铁饭碗”C.国企改革指导方针出现偏差 D.“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持续影响【知识点】K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解析】B 解析:材料信息“搞政治工作的是丝瓜,越老越空”表明80年代国企中的有些政治工作人员,满足于背诵现成结论和并不正确的“流行观点”,跟不上改革开放时代潮流。A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与题干无关,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解题时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与材料信息“政治工作越老越空”进行分析理解。【题文】24.某同学梳理新中国对外开放关键事件,列出了: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如要继续梳理,下列可以成为选择内容的是A.安徽凤阳新气象 B.珠三角共发展同提升C.厦门开放照东方 D.新世纪入世成功【知识点】N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解析】D 解析:题干列出的信息为80年代、90年代的对外开放关键事件,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A项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与题干无关,BC项俱是90年代前对外开放的表现,故本题选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解读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90年代继续梳理”再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题文】A1 L1 K239(30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摘自中国家庭史材料二 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材料三 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xx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xx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的家庭制度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父权家庭制度逐步转变为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这一制度转变的动因是农村的非农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统父系父权制度的基础,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既动摇了传统家庭制度的根基,同时也催生了以男女平权为特征的新型家庭制度。摘自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3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形成的政治经济因素。(4分)(2)根据材料一,两种分家方式选择的分家时间有何不同?由此推断战国时期的分家习俗存在怎样的弊端?(4分)综合思考,汉以后的典型农村家庭承担着哪些社会功能?(2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呈现哪些新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4)根据材料三,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导致这种变迁的历史因素?(6分)【知识点】宗法制的影响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答案解析】第一问,材料信息“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表明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为优先传子和诸子平分。第二小问政治因素从宗法制影响、经济因素从土地制度和小农经济角度回答。第二问,材料一中分家时间为前者在父母在世,后者在父母去世后;其弊端从中国传统的孝道上分析回答;第三小问农村家庭承担的社会功能从生产和家庭两个角度思考。第三问,材料二中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的特点有反对封建婚姻习俗,主张文明婚礼;原因从西方文明和政治运动的影响角度分析。第四问,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变迁因素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事业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即可。参考答案:(1)优先传子,诸子平分;(4分)宗法血缘政治的影响;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和商鞅变法发展小农经济的需要;(4分)(2)前者是在父母在世时,后者是在父母去世后。(2分)无法赡养父母。(2分)组织生产和赡养老人等。(2分)(3)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主张文明婚礼。(4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和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4分)(4)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2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自主经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城市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城市就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衰落;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家庭、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思想的解放;(共6分,学生能合理从3个角度分析得满分。)【思路点拨】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1 四个时间关键: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2 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3 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4 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5 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题文】K1 K2 40(22分)阅读下列关于新中国“前三十年” (19491978年)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统计数据看“前三十年”表一历史阶段19491952年19531957年钢铁产量1952年135万吨1957年535万吨工业总产值每年涨幅34.8%18%粮食产量1952年3278亿斤1957年3901亿斤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14.1%4.5%表二历史阶段19651976年总体统计19491978年国民收入增长倍数1.9倍7.7倍国民收入每年涨幅6%7.3%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倍数2.34倍13.8倍工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8%9.5%工业总产值增长倍数2.72倍39.2倍工业总产值每年涨幅9.5%13.5%农业总产值增长倍数1.51倍3.4倍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3.8%4.3%根据刘日新对前三十年应当怎样看整理材料二 建设成就看“前三十年”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陈先九十纪行30多年,我国实行有计划发展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了10亿人口吃饭穿衣的需要,做到了充分就业,保证了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陈先文选材料三 错误看“前三十年”对于大多数领导人和各级干部说,过去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中习惯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面对的各种困难,并且取得巨大成功,大家便以为在经济建设中只要搬用这一过去成功的老经验指导工作,就能闯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但事实告诉我们:不管你出于多么良好的愿望,不管你怎样动员群众的力量,如果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便会遭到惩罚,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金冲击谈新中国的“前30年”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从阶段发展和整体发展两方面归纳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状况。(8分)示例:阶段发展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总值涨幅明显;钢铁产量和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其中工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前三十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哪些突出成就?(6分)以及该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2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评析作者的主要观点。(6分)【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挫折一五计划和文革时期的经济改革开放前的经济【答案解析】第一问,前三十年的阶段状况可从一五计划时期、文革时期总结分析,成就金额从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生产力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从“我国实行有计划发展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了10亿人口吃饭穿衣的需要,做到了充分就业,保证了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可概括出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国防尖端科技,保证了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稳定了社会经济,保证百姓日常生活得到满足等成就。第三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作者的主要观点为经济工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规律,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正反两方面论证。参考答案:(1)“文革时期”国民收入和工农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工、农业产值涨幅比“一五”计划时期放缓。(4分)新中国“前三十年”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持续增加,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其中工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4分)(2)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国防尖端科技,保证了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稳定了社会经济,保证百姓日常生活得到满足。(6分)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有效的动员和集中有限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分)(3)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晰,逻辑合理。(56分)观点明确,史实不够充分,逻辑不够清晰。(34分)缺乏观点,史实不够充分。(02分)【思路点拨】(1)本专题中“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和原因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巨变等仍可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2)高考注重从以下角度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 (3)命题可能从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