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9 古代诗歌鉴赏(二)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7598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9 古代诗歌鉴赏(二)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9 古代诗歌鉴赏(二)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9 古代诗歌鉴赏(二)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9 古代诗歌鉴赏(二) 新人教版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无名氏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注】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答案: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想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愿望,也暗含了其不能与友人同回的惆怅之情。这两句运用想象,即诗人和故人能化作一双黄鹄,同回故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子因现实的阻隔,想回故乡而不得的痛苦和哀愁。原味翻译:我走出都城的东门,遥望通向江南的路。还记得前天风雨中,我朋友从这里离去。我想渡过黄河的水,但河水深且无桥梁。想化作双飞的黄鹄,和他高飞同回故乡。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秦淮夜泊贺 铸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1)与杜牧的泊秦淮相比,本诗描写的秦淮夜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官柳”“暮潮”“新月”“灯火”“朱箔”“紫箫”,构成了清新秀美的画面,与杜牧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给人的迷蒙清冷的感受截然不同。答案:与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那迷蒙清冷之景不同,本诗把秦淮夜景表现得明丽优美,温馨动人。开头两句写秦淮春风拂柳,暮潮生岸,富于诗情画意。中间四句写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朱箔紫箫,更是清新秀美,恍若仙境。(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由“远游子”“怜”等较容易分析出其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独和淡淡的思乡之情。答案: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独泊孤舟时的孤独寂寞和淡淡的乡愁。眼前的景物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外乡,再加上正值暮夜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独泊孤舟,乡愁不禁油然而生。(意思对即可)原味翻译:柔柔的官柳随着春风摇曳,秦淮河水在暮色中涨潮。在高高的楼台上遥望新月,辉煌灯火装饰河上双桥。河对岸的朱帘绣户正打开,有位佳人临风吹着紫箫。可是谁怜惜我这外乡游子,思乡之情让我心旌神摇。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1)词的上片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答案:词的上片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2)请简要分析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并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第一问,要注意抓关键词句,如“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这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解答第二问,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如描写手法、结构、炼字等,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分析即可。答案: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以词人“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原味翻译:雨后秋日天高气爽,站立江边楼上久久远望。江水清澈,余晖照波浪,闪闪泛出光芒。远山重叠翠,耸立在暮色中。断桥幽径,依稀还能辨得清,隐约可见渔村,一缕孤烟升起。残阳里。含情静倚朱楼阑。黯然伤别离,酒未饮人似醉。无尽离愁绕心际。暮云过后秋光尽,千里故人何时聚。整日空凝睇。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送别裴仪同王褒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沙飞似军幕,蓬卷若车轮。边衣苦霜雪,愁貌损风尘。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亲。(1)请简要赏析本诗颔联的表达技巧。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应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从本诗颔联来看,比喻的修辞手法容易辨别,再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其作用即可。答案: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飞动的沙尘比作军旅中的帐幕,可见沙尘之密;将飘卷的蓬草比作滚滚车轮,可见狂风之猛,形象地描绘了边关环境的险恶、生活的凄苦,展现了边塞地区风沙弥漫、枯蓬乱舞的兵荒马乱之景。(2)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其表现的境界和情调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哪两句诗相似?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本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前句是在劝慰,后句表达了思念之情。这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现的境界和情调相似。答案:这两句是说:既然匆匆行人都是我们的兄弟,既然我们的思念之心同在,远别千里、戍守边陲又算什么呢?劝慰之言中透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其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相似。原味翻译:看那河桥上行色匆匆的旅人,我在长亭上依依送别故人。飞动的沙土仿佛军旅中的帐幕,飘卷的蓬草好像滚滚车轮。单薄的军衣难挡苦寒的霜雪,愁苦的容貌不堪无边风尘。那匆匆行人都是我们的兄弟,远隔千里我们也相思相亲。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夜宿七盘岭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注】子规,相传是蜀帝杜宇死后所化,叫声凄清,听似“不如归去”。(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般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对于写景的诗句,一般从多视角、多感官等角度分析。颔联中“山月临窗”“天河入户”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山之高。颈联写“绿”和“啼”,主要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眼前之景。答案: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用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衬托蜀道之高。颈联主要从视觉和听觉等多角度描写浓绿的银杏树和悲啼的杜鹃,表现诗人夜宿七盘岭的所见所闻。(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要善于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子规啼”“曙鸡”等,同时也要留意关键词,如“独游”“空”等,由此体会诗人独自在外而不能归去的愁苦。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欲归不能的惆怅。“独游”点出诗人孤独失意的境遇,闻“子规啼”“空留听”道出诗人正沉浸在杜鹃悲啼声中,“闻曙鸡”表明诗人历经不寐的一夜,又将上路,进一步突显了他对故乡的依恋和独自远游的愁苦。原味翻译: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如今高卧在七盘山西面。那银河仿佛从门中流入,那山月紧挨着我的窗前。这芬芳的春天银杏翠绿,这凄清的夜里子规哀啼。我孤身一人听子规啼声,褒城里传来那报晓鸡鸣。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春游湖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1)“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第一小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内容,其次要把握蕴藏其中的情感,同时还要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第二小问,鉴赏诗歌的情感,要善于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等,由此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答案:诗的开头巧用疑问,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惊讶和喜悦,为全诗奠定了愉悦、明快的感情基调。自然引出下文对春天美景的描写和赞美。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2)诗的三、四两句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春雨断桥”“小舟”“柳阴”,再结合表现动作的词,如“不度”“撑出”,便可概括出两幅形象鲜明的画面,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便可体味出其妙处。答案:一句一景,共两幅画面:一是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游人“不度”;二是柳荫深处,撑出小船,有人可以摆渡,继续游赏。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在观赏美好春景极其愉悦之时,突因断桥阻挡去路而失落,后又有小舟摆渡给人带来惊喜,一波三折,使得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原味翻译:成双结对的燕子什么时候飞回?湖水两岸的桃花蘸水竞相盛开。正逢雨中游湖遇到断桥过不去,一只小船竟从绿荫深处撑过来。7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柳絮二阕韩 琦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1)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时需要分析相关诗句的意思和体现的事物特征。比如第一首,“不定家”描写了柳絮的纷纷扬扬,轻薄浮躁。第二首,“不自持”的意思是不能把持自己:表现了柳絮的漂泊不定的状态,亦写了柳絮的轻薄浮躁。答案:两首诗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第一首第一句运用“不定家”、第二首第一句运用“不自持”,均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柳絮这一特点。(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第三、四两句在描写柳絮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不同。答: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把握诗句使用的手法。第一首的第三句,描写了柳絮经历一个春天之后一无所获的状态;第二首的第三句,用柳絮飞过花枝描写了柳絮的狡狯。答案:第一首第三、四两句,通过诗人的感悟来间接描写柳絮。诗人经历了烦闷、思索,终于豁然开朗:柳絮只能随风飘舞,最终落得个毫无结果,只能“空缭乱”。诗人也自嘲为不“稳重”的柳絮动情,是“空缭乱”。第二首第三、四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穿入花枝过”语言活泼有致,柳絮从花朵那里借来了色香,由下文这引来了“无限蜂儿作队飞”,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河湟杜牧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注】河湟:今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唐时是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新唐书吐蕃传曰:“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大历八年(773)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了一些建议。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汉书晁错传:晁错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对削藩定边提出不少建议,但景帝听信谗言,仓促下令杀了他。行刑“错衣朝衣,斩东市”。(1)本诗与使至塞上同为边塞题材,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首联两句交代出行目的和到达地点;颔联两句借蓬草、归雁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尾联两句写到了萧关,都护正在燕然山指挥督战。河湟前四句感慨宰相元载提出收复失地的建议,却遭陷害;宪宗李纯在看地图时,也曾感叹过河湟地区的失陷。后四句写河湟地区的百姓虽然沦为异族臣民,但即使白发苍苍,也依旧忠于汉家王朝,可是当朝统治者却只对“凉州歌舞曲”感兴趣,过着悠闲享乐的生活。考生比对分析即可。答案:内容不同:使至塞上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途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本诗叙述历史故事,感慨河湟迟迟不能收复。主题不同: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本诗深寓讽刺之意,旨在讥刺当时的统治者无心国事而只知享乐,表达自己对国家边防的忧虑之情。知识拓展: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据此可大致了解诗歌主题。如(1)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2)闺怨离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考生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应该先分清诗歌类别,然后再从主旨入手分析,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本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考生要整体把握全诗。前四句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借箸”,用张良的故事,“衣冠就东市”,是用晁错的故事,“忽遗弓剑”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后四句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是那样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而统治者又怎么样呢?作者没有直接点明,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答案:运用典故影射时事,元载、张良、宪宗、晁错、苏武等人皆已作古,而其故事各具内涵;对比,前四句在意思上即为两组转折,突出壮志难酬的历史遗憾,后四句是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闲人”对比,此“闲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载、宪宗形成对比。【赏析】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之事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河湟本指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这里用以指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以来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诗歌以“河湟”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其中,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此诗前四句叙元载、宪宗事,采用分承的方法,第三句承首句,第四句承次句。这样写不仅加强了慨叹的语气,且显得跌宕有致。第三联正面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虽”和“尽”两个词语用得极好,一抑一扬,笔势拗峭劲健。最后一联却又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的语气出之,不仅加强了讽刺的意味,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望江南明徐火勃城上角,吹动薛萝烟。别意难忘灯下约,归期空向梦中传。消息杳如年。孤馆客,今夕不成眠。万井寒砧敲夜月,数声黄叶坠秋天。人在碧云边。(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解析:考生从“望江南”三个字可以看出本词写羁旅愁思。羁旅愁思大多抒发游子长久滞留他乡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本题结合题干提示,不难看出本词抒情视角有二:妇思夫(虚写)和夫思妇(实写)。据此分析词的内容,不难看出其抒发的思乡念亲之情。答案:此词分别从夫妻双方着笔,抒写了丈夫羁旅在外而引发的两地相思离愁。词的上片,从闺中思妇入笔,抒写了她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词的下片,从远在异乡的游子入手,抒写他对家乡妻子的思念以及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情状。(2)下片的“万井寒砧敲夜月,数声黄叶坠秋天”,历来为词家所称道,给人一种空灵摇曳的感觉。你认为这两句词好在哪里?答:_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词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再分析句中重要词语。“万井寒砧敲夜月,数声黄叶坠秋天”讲的是作者的所闻,“寒砧”即捣衣声,结合李白的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知是思念家乡,思念为自己捣衣的那个人。答案:“万井寒砧敲夜月,数声黄叶坠秋天”这两句写的是主人公夜不能寐时的所闻。“寒砧”指寒秋时的捣衣声。寒秋月夜的捣衣声随处传来,这令人想起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著名诗句。那此起彼伏的捣衣声使人不禁想起家乡的闺中人也正在忙着为自己捣衣。如果说万井捣衣是远处传来的特有的“秋声”的话,那么黄叶飘落声则是寂静窗前传来的特有“秋籁”。一远一近,一大一小,组合成一曲别具韵致的秋天协奏曲。【赏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以说是对这首词最好的概括。此词分别从夫妻双方的角度着笔,抒写了丈夫羁旅在外而引发的两地相思之情。丈夫远游他乡,闺中人在家操持家务的同时,也有对丈夫的思念与期盼他早日归来的愿望。 词的上片,从闺中思妇入笔,抒写了她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词的下片,从远在异乡的游子入手,抒写了他对家乡妻子的思念以及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情状。末句“人在碧云边”,在结构上起到了回应上片的重要作用,是对“消息杳如年”的委婉解释。 此词写夫妇两地的相思之情,真挚感人,在意境的创造上也颇为别致,尤其是下片的“寒砧敲夜月”“黄叶坠秋天”“人在碧云边”,给人一种空灵摇曳之感。在语言上,词人极注重用语的精确与音韵的清丽和谐。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别孙新高 适离人去复留,白马黑貂裘。屈指论前事,停鞭惜旧游。帝乡那可忘,旅馆日堪愁。谁念无知己,年年睢水流。(1)与别董大相比,本诗描写的送别场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题干中的“送别场景”暗示了本诗的答题区间在前四句,也暗示了别董大的答题区间在前两句。两者稍加比较,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别董大直接写送别时的自然景色“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日暮天寒,本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之感 。而别孙新则通过写人、叙事来写离别情景,朋友骑着白马,身着黑貂裘,欲去还留,和“我”谈论起“旧游”“前事”,不胜嘘唏。 (2)诗的颈联、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答:_解析:一般地,主旨思想多出现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帝乡那可忘,旅馆日堪愁”,作者正在为朋友的前路孤单而担忧。“谁念无知己,年年睢水流”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相似之处,劝慰朋友,我们的情谊就像睢水一样,年年复年年,绵长不断。答案:诗的颈联、尾联劝慰朋友,虽然你不会忘记京城的好友,但这一别,夜宿旅馆还是会增添愁苦之情的。不过,谁说你出京之后就没有朋友了呢,我们的友情就像那睢水一样绵长不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彼此间深厚的情谊。此二联紧承首、颔两联的写人、叙事,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起到了形象点化的作用。【要点详析】诗歌写作目的无外乎三种:抒情、言志、析理。在古代诗歌中,我们见得最多的是抒情类的作品。言志类的作品在古诗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析理类的诗歌是诗人把自己对自然、事理的顿悟或体察诉诸笔下。所以,考生把握主旨的重点应放在抒情上。一般地,诗歌的主旨不外乎以下内容:恋友思别,怀才不遇,怀古咏史,归隐田园,反对征战,傲岸不羁,心怀天下等。鉴赏诗歌时,只要抓住意象,通过分析意象,对号入座即可。【赏析】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本诗从题目上看,明显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开篇即不落窠臼,运用倒装写法,写出了“离人去复留”朋友即将离去,又依依不舍地停下来,表现二人的深情厚谊。紧承这二句,继续叙事:两人扳起手指一一回忆往事,怀念过去的游历,给人一种美好的回忆。叙事已毕,又回到送别上来,作者告诫即将远行的朋友:“帝乡”怎么能忘记呢?你将来住宿的“旅馆”一定会让你一天一天地感到愁闷啊。至此,作者的感情迸发到了极点:朋友,你前行吧,不要担心前方没有知心朋友,不要担心我对你的感情会因时间和空间而消减,我对你的情谊就像这睢水一样长流不息。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蔡平喜遇河阳马判官宽话别鲍 溶从事东军正四年,相逢且喜偃兵前。看寻狡兔翻三窟,见射妖星落九天。江上柳营回鼓角,河阳花府望神仙。秋风萧飒醉中别,白马嘶霜雁叫烟。【注】蔡平:指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宰相裴度督师蔡州,擒吴元济,平定淮西之乱。淮西镇的平定,使唐朝的东都洛阳和江淮免去威胁,意义重大。妖星:古代称彗星为妖星,认为它是人间灾祸的预兆,特别是战乱的预兆。(1)这首送别诗和一般的送别诗不同之处是,这首诗用了很多篇幅描写平蔡之役,怎样理解这种写法?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以谋篇精巧取胜。本是朋友间的酬应之作,写相逢,写离别,但因这次相逢的时机比较特殊,所以字里行间又融入平蔡之役的内容。作者巧妙地先以一半篇幅写“蔡平”,欢快地为它唱起了赞歌,而在另一半篇幅中,又以四分之一的篇幅(江上柳营回鼓角)与“蔡平”直接挂钩,突出了歌颂平蔡之捷的主题,深化了作品的主旨。答案:诗的第一联点明“蔡平”,第二联是对“蔡平”的赞歌,第三联上句写江上鼓角之声,写平蔡后的热烈欢快的气氛。这些都是在写平蔡之役,和一般离别诗开篇即点离别之事不同。这样写是因为这次相逢于平蔡之役,平蔡之役是诗人和马判官相逢中的主要话题,是诗歌的创作背景。平蔡之役意义重大,写平蔡之役,深化了作品的主旨。(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诗歌中表达感情的词语,如这首诗中“喜遇”一词,“喜”表达朋友相逢的欣喜。第二联使用比喻的修辞赞美了唐军的谋略与气势。尾联使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秋风萧飒”点明了季节。霜天、晴烟、马嘶、雁鸣是对离别场景的勾画。透露出凄清肃杀的气氛,这正是离别时悲戚之情的反映。答案:“喜遇”,“相逢且喜偃兵前”等表现了朋友相逢的欣喜;“看寻狡兔翻三窟,见射妖星落九天”,是对唐军平蔡的赞美。诗的尾联描写了霜天万里、晴烟寥廓、白马嘶鸣、征雁鸣唳的离别场景,抒发了离别的悲戚之情。【赏析】蔡平喜遇河阳马判官宽话别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七律诗,内容上既写了离别之情,也表达了对唐朝平定淮西镇的赞美。鲍溶的诗作以“博解宏拔”为同代诗人称道,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极为赞赏。 公元814年,吴元济割据淮西。唐军出兵征伐,三年均无功而返。公元817年十月,唐将李愬率领九千士兵突击蔡州城,一举活捉了吴元济。这首诗就写于此次战斗之后。 诗的第一联,是叙述性语言,写了这次相逢恰在“蔡平”之时,语简意明。一个“喜”字表达了平蔡胜利和朋友相逢的欣喜之情。第二联是对“蔡平”的赞歌,把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比之为“翻三窟而寻狡兔”,侧面反衬叛军之狡猾强悍。妖星自九天而落,是指擅作威福的吴元济束手就擒。句中着一“射”字,是对裴度调度有方、李愬智勇兼备的高度赞扬。第三联写江上鼓角之声仍在回荡,为这场相逢渲染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尾联写话别,渲染了凄清肃杀的气氛。1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夜雨黄景仁【注】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旱久吉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1)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的矛盾心情。(2)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友人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感怀诗。诗人漂泊在外,寄宿于空斋之中。夜晚,窗外下起了凄冷的雨,诗人内心百感交集。他既为久旱逢雨农人可以耕作而感到喜悦,又为雨后道路泥泞寄信人不能到来而担心。静静地倾听着窗外的雨声,雨声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消失,诗人想象深夜的雨应该已经变成了雪。此刻,他想到物价要涨,而自己的生计还没有着落,不免内心伤感。岁暮天寒,心情也随之而变得更加凄凉,诗人自然产生了思乡念家之情。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注】姜夔:生于南宋衰微之际,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但不忘君国。商略:商量,此处可理解为“酝酿”。天随:唐代隐逸诗人陆龟蒙的号。(1)古人认为这首词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句乃“奇绝之笔”,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场雨。此处将本形容人生活贫苦的“清苦”用于写山,寓情于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的无限苍凉之感。(2)词的最后一句“残柳参差舞”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柳本纤弱,加之又残,参差不齐,然而仍舞不停。“舞”显出柳的执着,苍凉中包含悲壮,柳的参差不齐与舞不停正暗示着词人的漂泊之苦、心志之坚。“残柳参差舞”这一自然景象,实际上也是南宋衰微的象征,包含着虽已残破仍不甘灭亡的意味,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诗歌鉴赏】此词通篇写景,淡远之致。上片写燕雁随云,南北无定,实以自况,又写山峰清苦,雨意酝酿。数峰本自清苦,更兼日暮欲雨,此二句既写出雨意酣浓垂垂欲下之江南烟雨风景,亦写出数峰清苦、无可奈何而又有所不甘之情态。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山峰,在如实描绘江南烟雨风景的同时,借数峰将自己当时无奈、落寞的心情传达了出来。下片因地怀古,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全词虽只四十一字,却将身世之感、家国之恨融为一体,乃南宋爱国词中无价瑰宝。而身世家国皆以自然意象出之,自然意象在词中占优势,又将自然、人生、历史等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委婉含蓄,引人遐想。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淹留。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注】谢公城:指宣城。因南齐时谢脁曾任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宣城为谢公城。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尘冠挂却:辞官。(1)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答:_答案: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借对云山发出喝问,点明诗人未放弃自己的抱负;借对人世的发问,点明不甘心虚度此生的愿望。在全诗中起转折作用。由对之前生活的描写,转向内心情感的表达。(2)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答案:反映了诗人一方面想要做官,一方面又无意仕进的矛盾心情。前两联诗人回顾自己诗酒风流的放浪生活;颈联转为感慨生平,不甘心终老于此;尾联写“挂冠”之事,认为身处官场只会虚度光阴,耽误去“访旧游”,流露出归隐与入世的内心矛盾。全诗一波三折,抒发了诗人有志作为但又仕途不如意,浪迹山水又不甘心的矛盾心理。【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述怀诗,展示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首联追忆往事,直言诗人诗酒放浪的生活。无拘无束,终日为醉乡之客,但放浪形骸之中又见愁闷之情。颔联紧承首联,写在宣城游山玩水、拂柳踏歌的生活。在谢公城尽情游玩,并出入歌楼,把歌问盏,流连花柳。颈联转为感慨生平,虽然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但诗人并不甘心终老于此。前句是对苍茫云山发出的喝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襟怀抱负;后句是对茫茫人世发问,把诗人不甘于虚度此生的愿望倾吐一尽。尾联收合全诗,写面对现实中平庸无聊的官吏生活,诗人萌生出“尘冠挂却”的念头。但诗人又不得不赴京上任,再次把光阴虚掷。言辞之间,流露出归隐与入世的内心矛盾。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吊王将军墓常建嫖姚北伐时,深入强千里。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注】王将军:唐将军王孝杰,一生征战,有胜有败,最后在与契丹军作战中战死。嫖姚:指汉代嫖姚校尉霍去病。飞将:指飞将军李广。(1)诗歌的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答案:颔联描绘了唐军与契丹军的激战场景。上句,写战斗异常激烈残酷,直杀得天昏地暗,战罢,落日已昏黄无光;下句,写唐军一直在进击,没有退缩,直至全军覆没。(2)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使用嫖姚校尉霍去病的典故,用霍去病当年的赫赫战功来衬托王将军北伐契丹的英雄形象,表达对王将军为国捐躯的哀悼之情;使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说明王将军的声威和人品,表达了对王将军的赞美之情。【诗歌鉴赏】本诗是一首悼亡诗,选取了王将军一生中的最后一战来进行描写,意在渲染王孝杰为国捐躯的悲壮,以表达诗人深沉的哀悼之情。首联两句,诗人以汉代名将霍去病正衬王孝杰的骁勇善战。颔联,正面描写唐军与契丹军的激战场面:上句,写战斗异常激烈残酷,直杀得天昏地暗,战罢,落日已昏黄无光;下句,写唐军一直在进击,直至全军覆没。“鼓声死”不仅透出了军败的不幸消息,而且传达出了悲剧意味,营造了悲壮气氛。颈联,以汉飞将李广借比王孝杰的声威人品。尾联,进一步渲染悲剧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王孝杰兵败殉国的惋惜、哀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