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0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5082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0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0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0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0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人教版1.(xx山西康杰中学模拟)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从“国有化”“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以判断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满足了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应付战争的需要,保卫了新生政权,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流通,不允许存在自由贸易,故B项错误;该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从结果来看,引发了严重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没有实现其目的,故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建立过程中的做法,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2.(xx山东临沂质检)俄国著名学者尤布尔金在独立报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社会背景是()A.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经济凋敝C.苏联人民迫切想过渡到社会主义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严重政治经济危机,是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转变的社会背景,故B项正确。答案B3.(xx福建厦门高三期末)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是斯大林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A4.(xx安徽淮北质检)列宁曾强调“它是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实行的是一些非常措施,但是非常明显,这个政策在军事上战胜了敌人,但在经济战线上没有取得成功。”为纠正这一问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据题干可知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推行的,故B项正确;C、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问题中列宁采取的政策不符,故C、D两项错误。答案B5.(xx山东潍坊高三期末)苏俄(联)历史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这里省略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体制 D.新经济体制解析“军事共产主义”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材料是说打开之后有了新的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才有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斯大林体制是在新经济政策之后,故C项错误;新经济体制属于无中生有,故D项错误。答案B6.(xx浙江东阳二模)“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A.全面恢复私有制 B.实行商品贸易C.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禁止私人贸易解析依据材料“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信息可知,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实行商品贸易,故B项正确。答案B7.(xx河北衡水模拟)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喜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改革开放是对前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照搬照抄。关于二者的比较,论述错误的是()A.改革前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B.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C.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A项是两者实施的共同背景,不符合题意;B项是两者共有的特点,不符合题意;C项是两者改革内容的共同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基本上实现”并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D8.(xx石家庄质检)列宁说:“我们宣布新经济政策后,提到日程上来的竞赛和比赛,是一场严重的竞赛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争形式。”这表明新经济政策()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B.实质是鼓励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C.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D.避免了阶级斗争的发生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通过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故A项正确,B项错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错误;“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争形式”说明列宁认为阶级斗争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答案A9.(xx怀化期末)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材料表明()A.当时苏联重视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B.新经济政策注意提高人民的积极性C.苏联采取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D.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是合理的答案A10.(xx湖南株洲质检)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B.迅速发展农业生产C.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D.加强对城乡的统治解析限制农民自由流动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解释与发展重工业关系,故A项错误;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而非农业,故B项错误;苏联实施居民管理制度主要为了保证重工业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主要加强对农村的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C11.(xx河南六市二模)1930年3月,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到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再次改变态度,又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材料直接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A.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B.服务于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C.是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激进措施D.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答案A12.(xx江苏南京二模)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A. B. C. D.解析“斯大林模式”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体系,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该体系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绝对领导,故正确;但由于该体系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间的比例严重失调,故排除,C项符合题意。答案C13.(xx湖北孝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赵旭黎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材料二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包括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两种制度征粮的范围和手段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其对保证战争胜利及引发农民不满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第二小问,“后退一步”是指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第三小问,“前进两步”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成效。答案(1)差别:粮食征集的范围不同(“余粮收集制”指征集除农民口粮、种子粮之外的粮食,“粮食摊派制”的征集范围涵盖农民的全部粮食);“粮食摊派制”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影响:一方面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巩固了新生政权;一方面因用强制摊派的办法征购粮食,引起农民的抵制和反抗,导致了社会和政治危机。(2)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14.(xx浙江宁波模拟)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烙下多届三中全会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材料二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深化历程。(2)材料二、三显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开放的哪些举措发挥了推动作用?(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是什么?有学者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经济改革过程进行概括。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与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回答。答案(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国有企业。(2)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或宁波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或经济开放区的开辟)。(3)特征: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肯定权力下放(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重视经济规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