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二 粤教版选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783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二 粤教版选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二 粤教版选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二 粤教版选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二 粤教版选修4 第二单元 融入自然 品读生命 一、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研读,能够做到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呵护生命。 2能够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3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及情感,体会散文中情、景、事和谐统一的特点。 4学习通过叙述来表达感情,表达主题的构思方法。 5学习运用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的方法。 二、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示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客观事物或者某些情景,来抒发个体的真情实感和生命感悟。 囚绿记通过对囚在室内的常春藤的描述,展示了绿的另一番情趣与韵味,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顽强和自尊。 捕蝶者这篇哲理散文,采用巧妙的隐喻手法,告诉了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爱,启迪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思索。 寒风吹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特殊理解:可怕的生存状态驱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每个人都要面对透骨的严寒和孤独冷漠的煎熬,最后在孤独中死去。 三、单元学法导引 1学生先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疏通文意,了解大体内容。 2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利用对问题的解答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探讨文章主旨。 3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课文的艺术特色。 4在阅读和鉴赏本单元这些优秀散文的同时,一定还要拿起笔来,学习写作抒情性散文。 四、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xx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至星期 第 节 第5课、囚绿记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动笔读书的方法,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并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对文章的重要段落、重点句子、佳妙句子等作批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体会作者对“绿”的独特感受并进而探究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3、拓展延伸:给囚绿记写一段总评;写一封信:致“绿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划、作批注、感情朗读等方法读出自己对“绿”的独特感受与体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总体方案】自主互动探究延伸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绿,是生命的舞蹈者;绿,是大自然的天使;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是陷入混沌的生机;绿色多么使人迷醉,多么让人向往啊!同学们,刚学过朱自清的绿,你们也曾经与作者共同迷醉于那鲜润的、可爱的、奇异的、无以比拟的绿,你们的心也曾经随着作者的文笔,在摇荡,心灵深处的那根敏感的弦,被绿拨动着下面,请同学们高声朗读朱自清绿的两段文字:“那醉人的绿呀!但你却看不透她!”;“那醉人的绿呀!我人此叫低女儿绿,好么?” (二)绿色,以它特有的魅力,以它离合的神光招引着我们,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篇有关写“绿”的文章囚绿记,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将与作者分享“绿”的另样风韵与品格。 二、交流阅读感受、整体把握内容。 1、交流阅读感受:同学们在课前已经用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较深入地预习了课文。现在,你们能否谈谈:你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在你的心中激荡?你当时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触与联想?(学生交流,生生、师生互动)。 2、小结: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能做到动笔读书,这很好。其实,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感触、体悟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你们谈的感受都离不开一个“绿”字,而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囚绿记,也紧扣一个字来写的,你们说说应该是什么字?(学生讨论、交流 ,老师注意引导)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本文紧扣一个“绿”字来写,都写了哪些与“绿”有关内容?能否在“绿”字前面添上一个字来表达每一个与“绿”有关的内容。 (学生交流,反馈老师引导,形成共识,老师板书:择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三、重点研读、深入感受。 (一):1、研读45段,要求:请画出写作者“择绿”的句子,并作批注,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活动,并交流反馈,老师小结板书: 择绿: 一见钟情 (渴盼、热爱) 急不暇择 视同至宝 3、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重点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二):1、研读:67段,要求:画出作者“赏绿”的有关的语句,并作批注,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生读书,勾画并作批注,交流反馈,老师小结,板书,并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赏绿: 留恋、欢喜 心心相印) 4、学生活动:“我了解自然之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一句表现了作者和绿作无声的心灵交流。对着这满藤的绿,如果这时你是作者,你会对这“绿友”说些什么呢? (三)研读811段。 1、请你画出重要句、佳妙句,并作批注,交流你的发现与阅读感受。 2、学生活动并反馈,老师的引导注意以下几点: “我”囚绿的原因:爱之深、占之切。 “囚人”对光明的执著追求、不屈服的品质。 “我”的深深自责。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要它为我作之声的歌唱”。 “它的尖端总朝着我对它的善意”。 四、探究、拓展: 1、作品的主题内涵你怎么理解? (提示:可以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者最后提到自己“怀念着圆窗和绿友”,并希望注重和它们见面,这里除了表现对“绿友”的思念之情外,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 3、小结:本节课学习过程: 捕捉阅读的第一感受研读课文,找重点句、佳妙句,作批注,再深入地体会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朗读中感受注意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4、拓展:(1)、给囚绿记写200300字的总评; (2)、以作者的角度写一封信:致“绿友”,以表达深切的思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 2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2通过学习,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设想 一、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是课文“出彩”之处,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艺术特色。 二、作者在写景叙事的过程中还或隐或显地表达感觉、感受,这些感觉、感受是与写景状物相融合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三、可采用读与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要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2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难点: 领悟课文隐含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课时安排 第一 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二、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二)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要点。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 1寻绿(14段)。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被观者情状有: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象,富有质感。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观景甚细。第11段写绿条渐瘦渐弱。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4放绿(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第二,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作者与绎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2【提问】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明确】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3【提问】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明确】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4【提问】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授课时间 xx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至星期 第 节 第6课、捕蝶者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鉴赏筱敏散文的文字精美,细腻;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模仿细节描写手法进行写作实践。(2)第二人称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品味真切细腻有余味感情。(2)鉴赏精彩段落,仿写一段突出细节描写抒情文字。(3)结合实际,探讨“美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到底谁更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众生平等,万物一体,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2)人应以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态度来面对自我与他者。(3)教导学生尊重生命,引导他们擦出生命的火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探究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第二人称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探讨“美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到底谁更重要?”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课外阅读捕蝶者这篇散文,并对这篇散文的某一方面特点(如主题、线索、情感、技巧、语言、作者简介等)作自主探究,各小组长负责检查组员的预习落实情况。 课前预习 : 词语: 镊(ni)子 蛱(ji)蝶 喙(hu) 昏厥 (hnju) 凌虐(lngnu) 虔(qin)诚 孑(ji)然 词解:凌虐:欺侮;侮辱。孑然:形容孤独。 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什么?作者在其中的情感有无变化?请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用图表的形式简要述之。 定关键词生命的美丽与残酷 定所托物情思载体:蝴 蝶 定所托物外性内质: 外性 (象征) 内质 翅膀:七彩斑斓 通身:光泽灿烂 美丽精灵 舞姿:优雅飘逸 鳞片:鲜亮洁净 美的象征 定所言志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他人解读 定所言志所言之志 :为绝世之蝶突然失去生命而哀伤,对捕蝶者为了追求美、荣誉等外在价值而扼杀生命而愤激。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你对敬业的蝴蝶专家猎杀蝴蝶 制作标本这件事的感悟。 以下可供参考: 1、对事物的过分关爱,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永恒的伤害。 2、生命是永恒的,它不会由于死亡而终止。 3、对于成功,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4、追求不一定要拥有,过分的追求有时会残害到生命 。 5、生命是可敬、可畏的,这不单单是体现在人的身上的,植物动物的生 命都应该受到尊重。 6、生命终点是永恒之美的起点。 (二)情境导入 播放小提琴演奏曲梁祝, 教师激情演讲:梁祝化蝶后,成双成对,翩翩起舞,又续写着他们凄美的传说。如果我们有良知的话,就不应去打扰他们,因为他们所承受的苦难已经太多,太多了 蝴蝶是梁祝的化身,就应当让它们成双成对,他们能用生命去撞开坟墓,就一定不会畏惧被你制作成标本。如果真要说是蝴蝶的错,哪错就在于它太美丽。在无情的现实中,美往往会成为一种罪过。因为美,引发了人们不惜手段地想将其掠为己有,一切的悲剧都在这种掠取中产生,而掠夺者还能冠冕堂皇地说,我是真心诚意地挽留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筱敏是怎样写捕蝶者的。 【作者简介】筱敏,1955年生于广州,1969年初中肄业当工人,在一个小山坳里的通讯站中工作了十二年。面对缄默的星空和呼啸的松涛,她开始在值班日志的背面写诗。1983年筱敏调入广东作协文学院工作,主要从事诗歌与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米色花、瓶中船,散文集喑哑群山、理想的荒凉、悠闲的意义、女神之名、风中行走、成人礼等,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革命、自由、民主、知识分子、家庭和女性等各方面。 【他人解读】捕蝶者以精致、哀婉与哲性交融的文字,细致地描写了一个专业捕蝶者的工作,在对蝴蝶这种美丽的物种的捕杀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悲伤的美丽和为了保存这美丽所必然承受的无奈的折磨。在对绝世之蝶突然失去生命哀悼的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捕蝶者为了追求美、荣誉等外在价值而扼杀生命的愤激。 (三)自主探讨 (1)同学们,你在预习时对这篇散文作了哪些自主探究?可以从散文的主题、线索、情感、技巧、语言等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A、我说说这篇散文的线索:按照准备捕蝶、捕蝶过程、杀死蝴蝶和制作标本先后顺序描写的,把事物发展先后顺序作为本文的线索。 B、我从语言方面分析:一是文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我欣赏文中第9-12段,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出捕杀蝴蝶过程;二是捕蝶者碰到珍稀蝴蝶时激动得昏厥、大口吸气、虔诚、膜拜和急不可耐的心态也是作了细致的描写。另外,我看作者反对捕蝶者捕杀蝴蝶的,情感应该愤怒、痛彻心扉的,但文章字里行间没有直接表达出来。我觉得这篇散文的语言含蓄、温婉,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C、我认为这篇散文的主题是诘问捕蝶者,到底是美的价值与生命价值孰轻孰重? D、作者对捕蝶者持强烈谴责的态度,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是不赞成牺牲蝴蝶的生命,生命是最美丽的,是不赞成毁坏美的行为的。 (2)找出文眼。 学生研读课文后明确: A、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珍稀标本名扬世界,还是默默耗损掉美丽终老山林? B、你是胜者。这事实不再能改变,无论它是什么精灵,你已建立了伟业,它已失去了生命。(两句均可,A是以反问句表述出来。B句是陈述句表述出来) (四)文本探究 1、梳理课文的层次,写出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42页“更美丽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捕蝶者对专业的痴迷与热爱。【板书】第一部分 细腻描写了捕蝶者对专业的痴迷与热爱 捕蝶者对于蝴蝶的美,具有惊人的鉴赏力和敏锐的发现美的触角。在捕蝶的手段上,他也是一个高超的能手,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捕蝶者的出场,代表了一种追逐美与荣誉的价值的诞生。 第二部分(从“但若是 命运垂青于你”“上天赐予你的会远远超过你的梦想):作者详细地描绘了捕蝶者在发现了惊世之蝶后,如何细致的捕杀过程。【板书】第二部分,详细描绘了捕蝶者捕杀惊世之蝶的过程,并提出诘问。 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述,详细描绘了捕蝶者在发现了惊世之蝶后,如何进行细致的捕条的过程。貌似从容平静的笔触,淡淡道出了捕蝶者在猎杀蝴蝶过程中的那种满足和自得的心绪。然而就在波澜不惊的描述中,从中偶然跳出的诘问与议论,则包孕了作者对捕蝶者残忍的谴责,也引动了读者进一步的思考:美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到底谁更重要? 第三部分(“那远方的诗人来了”结尾):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引入一位远方的诗人,将他作为生命的代言人,与捕蝶者进行了一场尖锐的思想对诘。【板书】 第三部分,引入了一位远方的诗人,对捕蝶者的行为进行反讽。 筱敏在此开始了哲性的抒情,她以抒情的笔调引入了一位远方的诗人,将他作为生命的代言人,与捕蝶者进行了一场尖锐的思想对诘: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珍稀标本名扬世界,还是默默耗损掉美丽终老山林?然而,在捕蝶者被荣誉、美所迷惑的狂热中,作为强势的他最终成了这场对话的胜利者,事实的存在无法更改,美终究失去了生命,而成为价值连城的标本。在这部分的文手中,筱敏痛彻心扉的哀伤不时漫过精致的文字表面,扬起了愤激的思想火花。 2、思想主题: 你认同捕蝶者的行为吗?解答文后练习一 生命是无价的,不管利用什么借口,哪怕是打着“美”的旗号,也没有权利以牺牲生命的代价去获取。众生平等,万物有灵,人作为世界的一分子,应该以一种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态度来面对自我与他者。在追求美和扼杀生命的悖论中,请独立思考生命与美的意义。 主题归纳: 作者详细描绘了捕蝶者捕杀蝴蝶尤其是惊世之蝶的过程,并提出诘问与反讽,既表达了对绝世之蝶遽然失去生命的哀悼,也表达了对捕蝶者为了追求美、荣誉等外在价值而扼杀生命的愤激,强烈地提出了美的价值与生命的价值孰轻孰重的命题,引起我们的深思。 3、本文用第二人称来写有何妙处?回答文后练习三。 人称的变化对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具有特定的影响。作者用第二人称写作,这样既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捕蝶者的所作所为,同时又能深入披露捕蝶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思想情感。如果将“你”换成“我”,那么就很难以一种客观批判的眼光来表述捕蝶者的思想行为。 筱敏的捕蝶者是以第二人称的写作方式,向捕蝶者“你”讲述过程,诘问生死。在筱敏精致、哀婉的文字流中,既有对绝世之蝶遽然失去生命的哀悼,也有对捕蝶者为了追求美、荣誉等外在价值而扼杀生命的愤激,美的价值与生命的价值孰轻孰重,成了文中互为辩驳的命题。 能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捕蝶者的所作所为;能深入披露捕蝶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思想情感;能使语言生动,直接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 4、捕蝶者不啻是一则抒情与哲性相交融的寓言,它不仅以敏感的文字呈现了美、声誉、价值与生命之间的悖论,而且对现实人生诸多表象对本质的漠然杀戮表示了激烈的反抗。你能否从现实社会生活中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5、艺术特点 细节描写 本文最大特点是描写细致入微,请你认真找一找并品味这样描写的妙处。 什么是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明确: 细节描写 一要真,细节的描写必须入情入理,符合生活真实。 二要细,取材要小而具体,描写要细致入微。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的细节描写句段并分析其方法,进行交流。 例:A、第4段写捕蝶者准备的工具,写得非常之细,显得非常的真实,运用动作描写和比喻手法。 B、我认为第9-12段捕杀蝴蝶过程是细节描写。运用动作、神态、数字、层递等手法作细节描写,如层递手法写用网捕注射酒精使用毒瓶,写出捕蝶者的专业之精,写得细致而又真实。 C、第18、19段,写制作蝴蝶标本,运用动作、反问、比喻手法,写出他小心翼翼、一丝不苟的精神。D、第三段写制作捕蝶网,抓住网的特征作细致描写,写出捕捉工具越精良,蝴蝶就越难以有逃出生天的机会。这是反衬方法。 E、第二段写了捕蝶者对蝶的种类和习性都非常清楚,让我们并不了解蝴蝶的也变得容易理解。这也是细节描写。 选些特别精彩段落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如第2、4、8、9、10-12、14、17-19、20、22自然段 教师总结归纳明确: A、准备捕蝶:对蝴蝶是那样热爱 、熟谙的专业知识、专业精神是专一 、制造工具一丝不苟、专业技能熟练。动作、比喻、反衬、对比 B、捕杀、制作标本过程:动作、心态、反问、比喻 细节描写作用。 明确:深化主题,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力量。 (五)拓展探究 美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到底谁更重要? (结合实际,从多角度拓宽拓深进行探讨;每人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或感受,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写下来;四人一小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并作发言或推荐成员发言。) A、为了追求自己的所谓的美而牺牲别人的美,讽刺吗?B、是需要生命的永恒,还是需要生命的灿烂?对事物的过分关爱,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永恒的伤害。C、生命是永恒的,它不会由于死亡而终止。 D、捕蝶过程华丽而又精致,但在这华丽与精致中是残忍的。E、我想蝴蝶所希望的只不过是自在的飞翔,而不是被制作成珍贵的标本名扬世界。F、生命的终点是永恒之美的起点。 总结:同学们精彩的见解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亲眼目睹了火车撞上一个孩子的刹那,她捕捉到了那一瞬间,快速按下快门,并因此获得了大奖,然而孩子却永远地离开了!当人们质疑她为什么没有去救孩子时,她说这是对摄影事业的热爱。或许,她就是那个捕蝶者。所以我们要明确的有二点: 生命是无价的!在生命面前,其他东西都显得轻微,只成为他人戕qing残他者生命的借口。 众生平等,万物一体。人应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态度来面对自我与他者。 (六)迁移深化 写一段抒情文字,突出细节描写!(如描写同学写作文片段、老师讲课片段) (1)几种细节表现的具体方法:对比、烘托、象征、暗示、修辞 。 (2)作品交流,点评 例:A、突然,窗台上一颗小水滴吸引我的视线,是那么晶莹剔透、圆滑无比。空气流动,它全身都在微微地颤抖。然而,我并没有理会这些。我只注意水滴里面一只小小的飞虫。让我想起了那美丽的琥珀,那静止生命的恒久。但这比琥珀更美,它清澈得一尘不染。小飞虫没有留下任何挣扎的痕迹,就那样静静地躺在水滴之中。我还清楚地看到它的翅膀轻轻的垂落,像熟睡的天使。运用动作、对比、比喻 B、你可能没有留意到那皱脱的老树皮上停着的一只小飞虫。正当你全神贯注思索该如何下笔作文时,小飞虫像发现目标似的,向着你挥动的笔杆以20米/秒的速度前进。你的身躯像触电般往后一缩,定睛细看这位不速之客在桌子试探几次才着陆在你的作业本上。本来毫无思绪的你终于找到发泄之源,毫不犹豫拿起利刃般的笔尖刺向这可怜家伙。小家伙闪动晶莹的目光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内心在想:“你的钢笔并不好玩的,还是留下让你慢慢的享受吧!我真不该打扰你了!” 于是突然闪电般逃离动作、神态、比喻、拟人 (七)语文活动(法庭辩论赛) 虚拟情景:在画面中出现了一个捕蝶专家入狱的情景,科学家坐在了被告席上,原告是爱蝶保护会,罪名是滥杀蝴蝶,唯一的证物是筱敏的捕蝶者。 原告的观点: 1、捕蝶者残忍地杀害蝴蝶,根本不理会蝴蝶的感受。 2、科学家装帧标本是为了满足自己爱美的私欲。 被告的观点: 1、捕蝶者非常热爱他的工作,满腔热忱。 2、捕蝶者在尊重蝴蝶的同时追求完美,与肆意破坏生态的人不能相提并论。 原告证据(由学生搜集,品味语言的内涵) 1、你的捕蝶网在操纵你了,神助一般的手感。迎头下网,追尾兜网,网网必有所获。你不必看,便知道猎物在网内了,手腕轻抖扭转纱网,封死网口,网中的精灵徒然挣扎,在你手中逃脱的可能已经是零。 (对捕蝶的纯熟,手段残忍。) 2、而必须是致命的,你要保持它外观的完整。你感觉到那里有不可挽回的破裂声,这声音除你与它之外,连片刻之前与它双飞双栖的情侣也不能听见。 (视蝴蝶的痛苦和死于不顾) 3、你果断地启用了你的毒瓶。 (残忍手段的升级) 4、它是没有痛苦的吧?你想。其实你也没想,你激动得不再会想了。 (置蝴蝶于死地而不理) 5、你取出一支细长的钢针,你们专用的叫做昆虫针的,自蝶的胸背中央插入穿透,将它固定在凹槽内的软木条上。蝴蝶有没有心脏?你是专家,这你清楚。如果有,这一针正好就从它的心脏穿过。谁会听到那破裂之声? (手段残忍可怕) 被告证据 1、你自信你是蝶的知己,蝶亦恍惚成了你的生命。你甚至反复地梦过化蝶之梦了。 (以蝴蝶为自己梦想的人,能残害它们吗?) 2、它们的共同点是轻,软,纤维细而滑,不易损伤蝶翼及其鳞片。 (你看,捕蝶者是多么爱护蝴蝶的。) 3、这一切你做得实在精细,像布置舒适的家居,这将是你那些美丽的精灵暂住的宫殿,你把呵护美丽的一切都想得极其周密,你是受过专业训练的。 (用家的温暖来呵护蝴蝶) 4、你出发去捕蝶,只为自己备一顶窄边的遮阳帽和一瓶水,甚至连水也不带,你是古典主义者或自然主义者,还相信蝶群聚而饮水的山溪。 (对工作的热忱) 5、你激动得几乎昏厥,眼窝潮热,倚着树干大口吸气。然而你明白此时你不能有半点差错,你不能让这上帝赐予你的精灵有任何一点儿损伤,从胸腹,触角,到婴儿一般洁净的鳞片。 (对工作的痴迷,对生灵的珍爱) 二、法官总结: 生命无分贵贱,虽然蝶儿的生命是微弱的,但也不容许我们肆意摧残。我们今天从原告和被告当中看出,他们都是尊重生命的,捕蝶者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捕杀蝴蝶,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有意破坏生命,然而,他们对蝴蝶的捕捉是很小心的,但是,他们的确杀害了很多蝴蝶,现在宣判,捕蝶专家入狱三个月,罚金一万元,希望引以为鉴,以后能尽量少地捕杀蝴蝶。 (八)课后反思:这节课是根据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引入诱思探究教学理念设计的。从设计上做到了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着力营造一种学生、教师、作者、文本的对话氛围,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见解。着重落实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实现了“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同学们积极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过程与评价贯穿在准备和展示的全过程,不但课堂气氛热烈,而且还在于学生个体的获得、感悟和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同学们在品读和探究之中,体会到作者对捕蝶者行为的强烈谴责和不满,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审美目的,在探讨和交流“美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到底谁更重要?”这个问题时,学到了做人处世,尊重生命的价值标准。在落实写一段话时,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交流中学会表达与交流、丰富信息和活跃思维,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不断体会、学习、训练和提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创造激情得到了渲泄。 一些不足之处:在探讨交流中,部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方面不够主动,有三几个同学的在站起来发言时声音过小。由于同学积累的不够,从而对问题的探究没有广度和深度。探究问题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些。 授课时间 xx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至星期 第 节 第7课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披文入情,与作者和文本进行精神和艺术的对话,赏析作品意蕴,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水平。 4、领会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之间的特定关联。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生命本身的严酷与无奈以及抵御寒风吹彻的艰难,体悟情思。 教学难点: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质朴而意味深长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在一年四季中,许多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冬天,因为冬天太寒冷。然而,寒冷的冬天却年年如约而至。那么,该如何面对这冬天的寒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寒风吹彻,看看作家刘亮程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xx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三、整体把握:从分析文章题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问: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进行总结: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广度上所有的人被寒风吹彻。这样作者把人生的苦难,生命的悲歌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附:板书设计】 “我”在成长历程中 时间上:人的一生 人生磨难 “路人”在跋涉路途中 被“寒风吹彻” 空间上:所有地点 脆弱无奈 “姑妈”在等待春天中 程度上:痛彻骨髓 心寒体验 “母亲”在年迈衰老中 广度上:所有的人 生老规律 四、解读课文,明确结构。 问题:在这样一个雪天,“我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体味到了“冬的寒冷”“冬的寒风吹彻”,请默读课文,找出散文中不同人生阶段的“我”对于冬的描写和思索。(默读课文10分钟) 回答: A、十四岁以前的我 “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对于冬天充满了兴奋和好奇,有种初生牛犊似的勇敢和生命的热力。 B、十四岁的我 “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以往牛车一出村,就会听到远远近近的雪路上其他牛车的走动声,赶车人隐约的吆喝声。只要紧赶一阵路,便会追上一辆、或好几辆去拉柴的牛车,一长串,缓行在铅灰色的冬夜里。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因为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 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 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和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我试探着用另一条腿跳下车,拄着一根柴禾棒活动了一阵,又点了一堆火烤了一会儿,勉强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十四岁的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14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 初尝了冬天的严寒,体味到了同样的寒冷对于孤独的个体具有更大的威胁。 C、三十岁的我 “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热。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们唤回到这个温暖的火炉旁。” 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生命的冬天,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冬天留给“我”的伤痛记忆是永远不能再被温暖的。 D、与“我”“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暗示着“我”的未来) “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冬天慢慢蚕食人的生命,没有人能够逃脱,能够幸免。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在寒冷太巨大。 生命的旅程就像笛梦中的“我”一样,没有伴侣、没有依靠,只能凭着自己的毅力,艰辛地走完。对于人生中所有的寒冷,别人的温暖只能是杯水车薪。 就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所吟道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横亘在这些作家作品中的是面对时间历史的长河,人所显现出来的渺小,生命中孓然一身的孤独,以及这种孤独带来的伤痛和荒凉。时间让每个人逐渐进入生命的冬天,进入了最后的岁月。 结构:1、第一部分:写雪与寒冷又一次降临村庄,“我”开始了关于寒冷的漫想与沉思。 提示:作者用沉静的笔触写到了静静来临的雪与寒冷,它们的到来如岁月的临近一样不可抗拒:“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在大雪飞扬中,作者围着温暖的炉火,开始了对于寒冷的漫想与沉思。 2、第二部分:回顾自己青少年时代经历的寒冷岁月,表达自己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提示:主要有两点, A 作者回顾自己曾亲身经历的寒冷岁月,在寒风吹彻中,他敏感地体验到了隐藏着的温暖(即对生命和人生的喜爱):“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 B而年少时候经历的这场寒冷,却在多年以后仍会寒意袭人地让作者感悟到: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时光侵蚀的无情与漠然,生命流失的不经意,在平静的文字背后被触目惊心地展现了出来。 3、第三部分:写老人、姑妈及母亲面对寒冷的无力,道出了我们生命中的许多的无奈和悲伤。 提示:如果说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作者自己面对寒冷的感悟,那么在课文第三部分,作者则通过老人与姑妈面对寒冷的无力,道出了生命面临衰败时的无可奈何。面对人生的寒冷,作者敏锐地感悟到:有多少人因为无常的命运或者虚弱的生命,而无法走出这场灾难。字里行间弥漫了对于个体的孤独无助的生存状态的巨大悲伤,而更为残酷的是,这种孤独无助,必将注定伴随人的一辈子,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连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同样如此“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这是直抵人存在本质的精神探求。它接近真理,却不免悲观。 4、第四部分:回到温暖的现实,表达了对亲人们的的关爱和担忧。 提示:到最后,作者从漫思中回到温暖的现实,但悲凉的心绪却贯彻始终。不过,他再次表达了对亲人们的的关爱和担忧。 梳理思路:1大雪天漫思“寒冷” 2少年时代冻坏腿骨 3老人难熬冬天 4寒风吹彻岁月 明确线索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将现在与过去,生命中的点滴回忆串联起来的? 提示:文章以冬天里寒冷的风雪为明线,以人生四季中的寒冷冬季、艰辛生活为暗线。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将作者的暇思漫想,人生感悟,回忆中的点点滴滴联系在一起。 五、问题探究 1重点句解析(练习2) 沉静的心情。开始认真的思考生命和生活的真谛。 拟人的手法。透露出生命对自然规律的无奈。 因为春天给人带来生命的活力,对年老的人来说,尽管生命即将枯萎,但他仍希望能顽强地活下去。这是人的天性。 2、品读部分语段,分析作者对冬天、寒风、雪的丰富内涵。 (1)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提示:这几句写出了我的生活境况是如此的贫穷与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2)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提示: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3)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提示: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4)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哲理,总结一生切肤的经验教训。 (5)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提示: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巨大,总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困难与挫折,我已变得成熟,我知道储藏温暖来面对寒风吹彻。 (6)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的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