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0853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教学建议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体现了庄子散文纵横捭阖的特点。开头几句写自然景物,秋天雨季到来,黄河水涨,只用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句,就概括了许多景象。本来黄河秋汛,是巨浪滔天,汹涌彭湃,可以大加描写,铺排不尽,但只用“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几句,就把意象写出了。文字精练,声调和谐,形象鲜明,境界深远,具有诗的特点,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对比手法在本文的运用1.黄河与北海的对比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展示黄河的宏大;后写北海“难穷”,“不见水端”。两者同是壮阔,但北海比黄河更浩淼无穷。2.河伯神态的对比先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认识上的对比开始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来是“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对比的写法能把感情色彩鲜明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受到感染并产生共鸣;也能在正反对比中,揭示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育。课文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本文的教法建议1.诵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因此应通过反复阅读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庄子哲学思想准确把握寓言寓意。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3.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二、简介庄子并解题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三、课文诵读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小组讨论,交流看法)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四、文言文知识积累(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2)古今异义词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3)词类活用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4)一词多义(5)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五、小结秋水这篇课文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妙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六、板书设计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二、简介庄子并解题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三、课文分析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2)古今异义词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3)词类活用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4)一词多义(5)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6)出自本文的成语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组内讨论,分组承担问题,班级交流) 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点拨: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们什么?点拨: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点拨: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点拨: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点拨: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四、小结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五、板书设计扩展资料庄周与庄子庄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岁略小。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据庄子中记载,他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履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扩展资料庄子散文的论辩风格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奇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 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若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 事实上并无必然的联系。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 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这样的辩论,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扩展资料庄子散文的形象分析庄子散文所包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不是以直接的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而是以其独特的形象加以含蓄而明确的寓示表达出来的。以庄子内篇为例,通览各篇,我们不难看出,庄子散文几乎是包罗万象。上下古今,谈锋所至,无不令人叫绝。思想的野马,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自由驰骋,看似荒诞,实则有迹可寻。归结起来,庄子的思想始终围绕着一个“虚”字,所以他便运用了一系列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来予以发挥,形成了他那种似真似幻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虚构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来为他的思想服务,并且都具有人的性情。逍遥游中凭风而徙的鲲鹏,目光短浅的蜩与学鸠、斥鴳,齐物论中“朝三暮四”、为名实所蔽的众狙,养生主中啄饮自如的泽雉,人间世中不自量力的螳螂,知晓无用之用的栎社树,大宗师中相濡以沫的鱼,等等。这些形象成了庄子阐明哲理的媒介,在庄子的散文中放出奇异的光彩,仿佛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灵魂。这在先秦其它典籍中是不多见的,不能不称为庄子的创造。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往往被刻画和描绘得栩栩如生,在庄子散文的形象体系中也占很大比例。列子“御风而行”,轻妙无比,却“旬有五日而后返”;许由不受尧的禅让,无用于天下,以不愿越俎代庖为喻,婉言陈志;特别是想象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而且,“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种形象和境界纯属臆造,却寄托了庄子逍遥游的理想;言虽玄虚,但意旨深远。庄子为了突出自己“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思想,虚构了一些奇怪的人物。支离疏其人“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貌甚丑陋,然避祸远害,能养其身,“终其天年”。兀者王骀“无形而心成”,以“不言之教”而为师,从之游者甚众。哀骀它奇丑无比,但“丈夫与之处,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他无位无禄,却能济人之难;鲁哀公授之以国,他却“氾然若辞”。他之所以能“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是因为他达到了“才全而德不形”的地步。闉跂支离无脤这一怪人,君王悦之,只是因为“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这些形象体现了庄子所推崇的“道”,所以才如此闪光。庄子往往虚拟一些人物故事来总结出某种哲理,这在他的散文中也是很突出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最为形象。庄子对庖丁解牛的神态、行动描写得惟妙惟肖,并通过庖丁的“依乎天理”之言,借文惠君之悟表明了养生的道理。子祀、子舆、子犁、子来这四人相与为友的故事,也是很生动的。这则故事以子舆和子来患病为由,分别让子祀、子犁前网探视,于是借此阐发有关生死存亡的议论,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这样便实现了他们当初的盟约“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而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的故事,更进一步表达了这一观点。子桑户死后,其余两人编曲、鼓琴,“临尸而歌”,完全“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疧溃痈”。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情态十分生动。此外,庄子还把真实的人物和历史的事实加以渲染,按自己的思想要求来表达意旨。“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的南郭子綦,大谈天籁地籁,道出了一切皆自然而然的情理;前往吊唁老聃的秦失,“三号而出”,以“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自释。孔子及其弟子的多次论辩,都经过了庄子的主观加工,并杂以史实,从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孔子到楚国时,楚狂接舆对他的劝说是十分动人的,“福轻乎羽,莫之知哉;祸重乎地,莫之知避。”这正是庄子的内心独白。综观庄子诸篇,其文皆以义理为骨髓,以形象为血肉。如果说,他的哲学思想是一条始终的线索,那么他设置的种种形象就是一颗颗明珠,构成了他特有的形象体系。扩展资料庄子散文的语言特点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 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卷十二)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如齐物论写大风: 夫大塊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 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 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譹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得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而像逍遥游末段那样的文字,简直就是 抒情诗。扩展资料庄子散文中的想象和虚构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外物)宏伟壮观,惊心动魄,写尽大之玄妙。杯水芥舟,朝菌蟪蛄(逍遥游),蜗角蛮触(则阳), 曲尽小之情状。而骷髅论道(至乐),罔两问影(齐物论),庄周梦蝶 (养生主),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想象奇特恣纵,伟大丰富,“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老庄”)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艺概文概),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 答中央之帝浑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想 象多么奇特大胆。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地说明了“有为”之害。“颐隐于脐,肩高 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脾为胁”的畸形形象(人间世),怪诞而不 可思议,所要表达的是忘形免害、无用即大用的思想。庄子中奇幻的想象, 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蜗角之中,触氏、蛮氏相与争地,伏尸数万,旬有五日而后返(则阳), 想象夸张之奇,令人难以置信。而这正是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 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曹商使秦,得车百乘,得意忘形,刻画了不择手段,谋取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的小人嘴脸。舐痔 破痈,正是对这种小人最为辛辣尖刻的讽刺(列御寇)。而像“儒以诗礼发冢”(外物),对儒家诗礼的揶揄,也与圣知之法为大盗守的批判相一致 (胠箧)。“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艺概文概) 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 曲折的流露。庄子作者尽管主张忘情寡欲,心斋坐忘,但也有强烈的个性与 感情。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人间世);匠石运斤成风,流露了诤友惠子去世后,高山流水,无人再赏的孤独和寂寞(徐无鬼)。课外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各题。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下列加横线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旬有五日而后反B夫列子御风而行C而征一国者 D而御六气之辩4比较下列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夫列子御风而行 奚以知其然也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A.和不同,和也不同。B.和不同,和相同。C.和相同,和不同。 D.和相同,和也相同。5比较下列句式特点,其中不同类的一项是()A.莫以知其然也B彼且奚适也C.彼且恶乎待哉D辩乎荣辱之境以下67题中的语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6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彼于致福者A. 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过去一样列于对于求福的事B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列子对于求福的事C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过去一样他们对于寻求幸福的事D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他们对于寻求幸福的事7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A. 即使如此,他还是没有树立起威信 他这样做,即使免去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B虽然如此,他还有未能树立的。他这样做,好使免去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凭借呀C虽然如此,他还有未能树立的。他这样做,虽然免去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凭借呀D即使如此,他还是没有树立起威信他这样做,虽然免去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凭借呀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列子认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就像那蜩,学鸠、斥鴳一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子,就像那乘大风南徙的大鹏一样。B.大鹏能南徙天池,但无扶摇之风也不能高飞,宋荣子“犹有未树也”,列子也得乘风而行。大鹏、宋荣子、列子都不是“逍遥游”。C.如果顺着天地自然的正气,驾驭着“六气”以游于无穷的宇宙,他就没有什么依待的了。这样的人,是至人、神人、圣人。庄子认为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当是圣人,“圣人”比“神人”“至人”为高。D庄子宣扬完全超然而神秘的境界和不要任何客观条件,不受任何客观限制的所谓“无待”的自由。参考答案:.B.C.D. A. D. B . C. C课外阅读训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注:适,偶然。帝,天,万物的主宰。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佚吊之吊:吊丧B.必有不蕲言而言蕲:祈求,希望C.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遁:逃避,违反D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乐:音乐2下列加横线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是遁天倍情B古者谓是帝之县解C.三飡而反D安时而处顺3比较下列句式特点,找出与“然则吊焉若此”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定乎内外之分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何以伐为以下56题中的语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45题的语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4三号而出夫子时也()A.吹了三次号就走了您应时而生B.哭了三声就离开了你们的教师应时而生C.大哭几声便离开了你们的老师应时而生D.大哭几声便离开了您应时而生5.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 忘其所受( )A.原来我认为你们都是人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B.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C.原来我以为你们老师他是一个超脱物外的人 忘掉了人受命于天的道理D.原来我以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忘掉了人禀承于自然的道理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老聃和秦佚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佚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B.庄子认为人体禀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C.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D.庄子本文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与逍遥游所表现的哲学思想迥异。参考答案:. D. D3. B4.C5. B6.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