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三农问题主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64633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三农问题主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三农问题主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三农问题主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三农问题主题1(xx吉林长春高三起点调研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中华文化史(上) 材料二 有人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分析材料一中“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主要原因。(2分)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4分)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3分) 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3)材料三中,后一种“改变组织方式”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新经济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三农问题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主要是经济生产方式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第二小问对农村的影响,政治上受到城市的控制和压迫,经济上受到城市的剥削。 (2)第一小问分别回答农工商政策即可,即农业:粮食税;工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第二小问评价新经济政策政治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说明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改变组织方式”即从人民公社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就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也积累了原料和资金。【答案】(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经济上城市对农村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和寄生性。(2分) 影响:受到城市的压迫和控制,导致城乡矛盾激化;受到城市的剥削,导致农村经济日益落后。(4分) (2)表现:农业:粮食税;工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3分)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分) (3)影响: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积累了所需的原料、资金。(4分)2(xx安徽黄山二模36)(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 币值:1936年元) 农业净产值(亿元) 耕地 (千公顷) 就业人口(千人) 元/公顷 元/就业人口 19世纪80年代 9987 63047 160118 15837 6236 20世纪30年代 16641 93886 xx444 17725 8302 年增长率(%) 105 080 050 023 059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5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向全党公布。 决议指出:党在目前对于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的方针,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可能,稳步前进。要在新区和互助运动薄弱的地区,应有领导地大量发展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互助组。要在有初步互助运动基础的地区,应逐步推广常年互助组,要在群众有比较丰富的互助经验,而又有比较坚强的领导骨干的地区,应有领导地、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决议还指出要防止农业互助合作过程中的消极和急躁两种不同倾向。 该决议的颁布,大大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向前发展。到这一年年底,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这两个决议指导下,农民生产互助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合作化运动稳步前进。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明代农业与宋代农业相比较有何新发展,分析其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必要性及其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对当今加快农业发展的启示。(11分)【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新航路的开辟;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农问题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一图片中的图示和分布区域的变化,从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农作物品种的变化等具体角度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教材所学,从先进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常规思维出发,考虑到政治、经济、内因、外因等各方面,适当总结即可。 (3)第一小问必要性,根据材料三“在新区和互助运动薄弱的地区”等信息,并结合教材所学,从建国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与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等角度思考;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教材所学从生产关系的改造、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概括即可;第三小问启示,在归纳上述材料信息的基础上,从生产技术、生产关系调整等角度思考表达。【答案】(1)发展:经济作物(如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外来农作物品种(如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4分) 原因:棉纺织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6分) (2)特征:近代中国农业发展及其缓慢。(3分)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占统治地位、捐税沉重、近代工业滞后影响农业劳动力的提高等。(三点即得6分) (3)必要性: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3分) 影响:推动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4分) 启示: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进行土地的流转,发挥规模效应。(4分)3(xx贵州黔东南州高三模拟40)(25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纵观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都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不准买卖。 节选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和魏书食货志 自此便出现了如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所述“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材料二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1921年发表)里这样写道:“(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分析该土地制度推行的背景及其历史作用。(9分) (2)作品中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认为革命仅仅是把写有皇帝万岁的龙牌砸掉,而其他均不知名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孙中山阐发的民生主义角度来分析个中原因。(4分)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有怎样的发展?(2分) (3)请分别说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及前苏联国家工业化时期的农业政策并分析积极作用。(10分)【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农问题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联系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的时代特征即可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作用从材料一中“均给天下民田”“不准买卖”和杨炫之所述“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等信息作答。 (2)第一小问民生主义中提倡“平均地权”并未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求,辛亥革命影响力有限;第二小问革命时期革命形势发生变化,孙中山先生对民生主义进一步阐发。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罗斯福新政期间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的农业过剩问题,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苏联工业化时期为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形成“斯大林模式”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答案】(1)背景:分裂战乱出现大量无主荒地。(3分) 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6分,每个要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3个要点即给6分) (2)原因:民生主义中提倡的“平均地权”是: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并未解决农民的最大愿望对土地的需求,因此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力极为有限。(4分) 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2分) (3)中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 前苏联:斯大林模式,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为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10分,答出一个政策及积极作用给3分,答出两个政策及积极作用给7分,答出三个政策及对应的积极作用给10分,只要答出政策并言之有理的进行评价即可给分)4(xx广东湛江二模38)(26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二 1932年,饥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阴影笼罩着美国莽莽大平原。农产品从来没像现在这么低过。一蒲式耳(约合36升)小麦的售价不到二角五分,一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麦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猪、牛肉每磅二分半,200个一箱的苹果,如果个个完好,才卖四角。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上册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材料一反映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针对这种变化,法家的应对措施有哪些?(4分) (2)材料二中的“饥荒”是由什么事件造成的?(2分)当时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农产品价格过低问题的?(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在19491960年开启的农业“新篇章”。(6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2分)【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商鞅变法;三农问题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内容及材料出处吕氏春秋可知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为井田制被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第二小问措施,根据第一小问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在土地制度及变化方面的应对措施主要从商鞅变法的内容角度来考虑。 (2)第一小问事件,由材料二所给的时间和国家可以想到是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第二小问解决,根据罗斯福新政中农业方面措施回答。 (3)第一小问“新篇章”,根据材料三及设问中所给的时间确定,列举1949年至1960年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举措;第二小问作用,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三个角度考虑。 (4)由前面三则材料及问题来进行回答,比如都涉及到了适时地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都体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等。【答案】(1)变化:井田制被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2分)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尽地力之教(3点中任答一点,2分);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2分) (2)事件:19291933年经济危机。(2分) 解决:调整农业生产(或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产品价格,减少农产品过剩。(任答其中2点,4分) (3)新篇章: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高度集中的农业经营模式。(任答2点,得6分) 作用:解放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6分) (4)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适时进行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无农不稳等。(任答一点即可,2分。言之成理,亦可给分)5(xx天津河西二模13)(21分)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4分)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3分) 材料三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表2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xx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3)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有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8分) 材料五 继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不再像胡佛那样主张“无为而治”,而是主张实行“开明政治”,对经济加强管理,他的口号是:“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肖国亮 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农问题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形式总结即可,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材料一中“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可知,土地私有合法化。 (2)第一小问“措施”,结合材料二中“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可以总结如下:从1953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二小问“结果”,结合具体措施产生的影响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下,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3)第一小问“问题”,结合材料三中“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以及材料四中“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格,可以总结如下,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的国际、国内的背景”分析,可以总结如下,苏联是被资本主义强邻包围,中国受到美国的包围、孤立和封锁,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都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都存在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的问题。 (4)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五中“而是主张实行“开明政治”,对经济加强管理”和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总结如下,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减少耕地面积;政府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结合具体措施产生的影响分析即可,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答案】(1)背景: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3分) 结果:土地私有合法化。(1分) (2)措施:从1953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分) 结果: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1分) (3)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2分) 背景:苏联是被资本主义强邻包围,中国受到美国的包围、孤立和封锁,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都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都存在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的问题。(6分) (4)措施: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减少耕地面积;政府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答出四点即可,4分) 作用: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2分)6(xx重庆二模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不流畅)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材料二 农业调整法:国会的政策在于 第6条 (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c)此项减少棉花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接或间接出售 第8节 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 (1)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材料三 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8 19765 1954 16952 1959 16968 1955 18394 1960 14385 1956 19275 1961 13650 1957 19505 1962 1544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2)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世宗认为“本末”之争的焦点。(4分)他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本末”矛盾。(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本末”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概括其内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调整法的消极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4分)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6分)【考点】“重农抑商”政策;罗斯福新政;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农问题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焦点”,依据材料一“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从劳动力的争夺和追逐经济利益两个角度概括;第二小问“方式”,依据材料一“惟在平日留心劝导”归纳为留心劝导;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封建社会中前期的积极作用和明朝中叶以后的消极作用两个角度归纳。 (2)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二“减少棉花产量”归纳为解决供大于求的问题;第二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二“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 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等关键信息,从减耕减产、政府补贴、政府介入销售等角度归纳;第三小问“影响”,紧扣设问限定词“消极”,从直接浪费社会财富和间接治标不治本两个方面四考归纳。 (3)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三可以归纳为前期的上升和后期的下降;第二小问“因素”,要紧扣设问限定词“政治”,结合所学,可以从前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和后期的“三面红旗”、苏联的背离等角度归纳;第三小问“原因”,抓住题目中的时间1961年到1962年,结合所学知识,从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两个方面回答。 (4)第一小问“主题”,要注意按照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在总结是要全面归纳三则材料的共性,力求完整;第二小问“论证”,一要同样全面引用史实,二要注意题目要求中的“简要”,力求言简意赅、直奔主题,不要展开啰嗦。【答案】(1)焦点:劳动力;经济利益。(4分,各2分。摘抄原句意思相近各1分) 方式:留心劝导。(2分) 影响: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2分)明清时期,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和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2)目的:解决农产品的相对过剩问题(或者“解决农产品的供需矛盾”)。(2分) 内容: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对减耕减产者予以补贴;政府与农户订立买卖合同,保证产品的销售,减少产品过剩。(4分,各2分) 影响:通过人为的限产和毁坏的方法来实现农产品供需的重新平衡,对生产力和社会财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因而不可能真正消除经济危机。(2分,任答一点即可) (3)趋势:中国粮食产量1953年至1958年呈增长趋势,(2分)1959年至1961年呈下降趋势。(2分) 因素:增长: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2分,任答一点即可) 下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失误(或者“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或者“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2分,任答一点即可) 原因:60年代初,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2分) (4)评分标准 一则材料提炼主题。(2分)如“重视农业”等。 多则材料提炼主题。(3分)如“重视农业要劝导与立法相结合”“国家政策影响农业的发展”等。 运用一则材料的史实进行论证。(1分) 运用多则材料的史实进行论证。(2分) 结合现实进行思考且文字表达清晰、流畅,符合逻辑。(1分)7(xx广东揭阳二模38)(24分)在人类社会的转型中,土地与劳动力关系的变革起到关键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里写到英国“羊吃人”时说:“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蛮横,甚至要把人吃掉” 材料二 英国学者帕利泽、屈维廉等人都曾指出1517世纪的英国早期圈地多数是以协商的方式进行的,是通过农民自己的积极合作而实现的 牛津英国通史的编撰者提到圈地运动时说:“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培养了一批榨取穷人血汗的贪婪的新资产阶级的看法是言过其实的。 材料三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前以贫穷闻名。1978年冬, 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使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但是,“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20年后的小岗村却“江山依旧,旧貌犹存”。 请回答: (1)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羊吃人”指什么历史事件?(3分)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说法谁更可信?请说明理由。(5分) (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你如何看待这场“羊吃人”的运动?(6分) (3)有学者认为小岗村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而不是经济意义上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请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其观点。(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包干”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系。(6分)【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历史认识论;三农问题主题;土地制度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羊吃人”指的就是圈地运动;第二小问谁可信并说明理由,回答时应注意观点和史实相符和,如果选择材料一托马斯莫尔可信,理由就是因为莫尔生活在圈地运动时代,亲眼见证了圈地运动给农民带来的伤害,所以称圈地运动为“羊吃人”,而英国学者帕利泽、屈维廉等人都曾指出1517世纪的英国早期圈地多数是以协商的方式进行的,是通过农民自己的积极合作而实现的,之所以他们对圈地运动的描述不一样是因为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学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为资本主义制度辩解。如果选择材料二中的帕利泽、屈维廉等人更可信,理由是因为他们是站在学术角度上看待历史问题,较客观;而乌托邦所谓的“羊吃人”之说仅仅是文学的修辞,不能作为信史来看待。 (2)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因此圈地运动是英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使传统农业转型为近代产业化农业;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加快了英国城镇化的进程,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导致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改变,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农村,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1978年冬, 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岗村率先实行“大包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中国当代政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根据“但是,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20年后的小岗村却江山依旧,旧貌犹存”可知,但小岗村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到小岗村依然贫困,经济与社会发展落后于全国许多乡村。 (4)“大包干”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原料、劳动力、市场,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到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到农村土地分割为小块,不利于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反过来阻碍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展。【答案】(1)事件:圈地运动 (3分) 托马斯莫尔更可信,(1分) 理由:因为他活在那个时代,亲眼所见;(2分)帕利泽、屈维廉等人是英国资产阶级学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为资本主义制度辩解。(2分) 帕利泽、屈维廉等人更可信,(1分) 理由:因为他们是站在学术角度上看待历史问题,较客观;(2分)乌托邦所谓的“羊吃人”之说仅仅是文学的修辞,不能作为信史来看待。(2分) (2)看待:圈地运动是英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使传统农业转型为近代产业化农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自由劳动力和市场;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英国城镇化的进程;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任答3点6分) (3)说明:小岗村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中国当代政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意义。但小岗村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到小岗村依然贫困,经济与社会发展落后于全国许多乡村。(4分) (4)说明:“大包干”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2分)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原料、劳动力、市场,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2分)但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到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到农村土地分割为小块,不利于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反过来阻碍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展。(2分) (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8(xx江苏徐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37)(10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中心也要受苦”。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1950年前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现象产生的根源。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3分)【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三农问题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政策,依据材料一中“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可以看出是列宁由战时共产主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型,可知两大政策是战时共产主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的措施由余粮征集变为固定的粮食税。 (2)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二中“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可以看出通过颁布法律和定额生产的措施来解决农业问题;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总结即可,即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功能。 (3)第一小问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总结即可,即斯大林体制长期的束缚使得苏联经济体制僵化;第二小问认识,结合三则材料以及苏联和美国对经济采取的不同措施进行总结即可,例如发展经济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要充分利用好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要注意经济结合国情制定国策等等。【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 不同:前者余粮收集制,后者固定的粮食税代替。(2分) (2)措施:发布农业调整法规定农产品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2分) 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分) (3)根源:斯大林模式导致。(1分) 认识: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应重视农业发展;应根据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措施;国民经济应当协调发展(任2点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