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考点三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真题领悟,命题角度1 热带雨林地区的开发利用 1.2016新课标,36(3),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 该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要一致。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 答案 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较大(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命题角度2 荒漠化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2014新课标,36(2)(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青藏,低,大,三角洲,冬春,风沙,风沙,解析 第(1)题,冬春起沙的原因既考虑风力因素,也要考虑植被因素,同时考虑周围的地形等。第(2)题,风沙可以填埋路基,侵蚀路基,并对机车造成破坏,影响行车安全。从车、路两个方面展开。第(3)题,防治措施,一方面从沙源地找办法,另一方面从路段方面想办法。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命题探源,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具体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草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开发新能源: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3.主要生态系统的生态意义,4.不同地区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5.湿地的保护措施 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具体如下所示:,解题秘笈,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分析时,从思路上来讲要依据以下程序: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针对每个思维环节具体分析如下: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3.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 (2)在河流中、上游流域建设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 (3)建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5)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参与。,对点演练,题组一 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2016海南地理,1618)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1)该固定沙丘( ) 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68月土壤含水量低 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 B. C. D.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风速较大 蒸腾量较大 气温较高 降水较少 A. B. C. D.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解析 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故选C。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故选B。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故选D。 答案 (1)C (2)B (3)D,题组二 湿地资源的破坏及保护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材料二 鄱阳湖平原是鄱阳湖周围的湖滨平原,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由长江及鄱阳湖水系赣、抚、信等水冲积而成;位于11501E11734E,2732N3006N,面积38 760.6平方千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1)分析图示地区城市众多,集中分布形成跨区域城市群的原因。 (2)分析鄱阳湖平原成为我国“鱼米之乡”的条件。 (3)近年来,鄱阳湖也出现了面积大幅萎缩、蓝藻爆发频繁等问题,试分析原因。 (4)鄱阳湖流域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请提出合理建议。,解析 第(1)题,结合城市区位理论分析,图示地区的地形、河流、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城市群的形成。第(2)题,“鱼米之乡”的形成主要结合该地的地形、气候、河湖、土壤、发展历史等条件进行分析。第(3)题,湖泊面积萎缩主要是泥沙淤塞和围垦造成的;蓝藻爆发主要是因为流域内的各类废弃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湖泊,造成湖泊水污染。第(4)题,根据鄱阳湖面临的主要问题可知,流域内的可持续发展应主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流域内水土流失、控制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展开。 答案 (1)地处平原,利于城市建设;河湖众多,取水便利;水运条件便利,便于城市之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丰富等。,(2)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优越;地形平坦,便于耕种;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河湖众多,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发展历史悠久等。 (3)流域内和长江上游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产生的泥沙经河流搬运,在湖泊中沉积;沿湖地区围垦。流域内工矿业和农业产生的废水、生活污水等排入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加上湖泊水量减少,藻类繁殖快。 (4)加大上游地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力度;退耕还湖;流域内的废水集中处理,净化达标后排放;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