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2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节 第1课时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277964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2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节 第1课时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2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节 第1课时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2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节 第1课时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复习课),一字师 人们把给别人诗文改动一个字,又改得非常好,受到作者尊敬的人叫做“一字师”。据说最早的一字师故事出于唐朝。,当时有个和尚叫齐己,很爱写诗,住在袁州(今江西宜春)。他写了一首早梅,请朋友郑谷提意见。 郑谷看后,指了指诗中的两句: 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然后说:“数枝并不能表示早,改为一枝就很好了。”齐己听了,深深作揖,说:“善哉善哉!”从此,人们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1(20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_ _,解析 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用一“过”字着意表达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特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随”字写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出,令人有曲径通幽的想象。 答案 “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2(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 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答:_ _ 解析 鉴赏“绿”字禺结合具体语境,可联想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处的“绿”可理解为使动,“使树绿”,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美,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春天的生机。 答案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精彩PPT名师讲解) 教你思维 第一题 1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_ _ 答案 本题考查鉴赏的是诗歌的语言。 “过”和“随”在诗歌的第三联。 分析时,注意不能脱离“过雨看松色”与“随山到水源”两句诗本身。,2“过”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_ _ 答案 “过”是“经过”之意。松树原本苍翠,雨后色泽更绿,一个“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呈现了出来。,3“随”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_ _ 答案 “随”就是“跟随、随着、缘着”的意思。“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第二题 1题目告诉了你哪些信息? _ _ 答案 “绿”字位于诗歌中的第一句。不能简单概括,需要结合诗歌简要分析。,2“绿”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_ _ 答案 “绿”在首句中为动词,有“变绿”之意。,3“绿”字在诗中有何表达效果? _ _ 答案 “绿”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先做 后讲 (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考点一 鉴赏“炼字”,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答:_ _ 答案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命题分析 答出“净”字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诗歌赏析 贺铸归隐之后,常常以安闲自得的口吻,描述宁静随意的自在生活和赏心悦目的秀丽景色。其钓船归云: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杜牧汉江诗云:“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贺铸用其整篇,添声而成长短句,恰如其分地表现退隐吴下之生活环境,以及身处其中的心境。贺铸这种真正抛开官场诱惑、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之中的心胸,则与苏轼的“超逸旷达”神似。,思维建模 第一步:该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就写,没有不写)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什么形象(景、物、人),概括说一下(必答)。 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将画面具体展开,展开时要注意突出画面特征,分值少的题可省略这步)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必答) 答题范式:这个字意思是(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形象(或:景色),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情感。,即学 即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 _ _ 解析 解答这道题,要立足诗歌,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第一步应先通读全诗,把握这首诗的主题及内容大意;第二步分析第二联的诗句含意以及“空”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及对描写人物情态的作用;第三步从诗歌的思想感情角度来分析“空”字对人物思想情感的作用。 答案 “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先做 后讲,考点二 鉴赏“炼句”,(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注】。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杪:树梢。,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_ _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怪”字,属于炼字的范畴,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结合全词”理解“怪字”,谁在怪?怪什么?为什么会怪?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答案 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染出词人的离愁;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词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命题分析 考查的是炼句; “怪人催去早”一句旨在写人的心理变化,要透过“怪”字看心理,析情感。 注意题干“结合全词分析”,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开。,诗歌赏析 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为一片春江水暖,一望绵远,不见端际的景象。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最后船体已不可见,唯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思维建模 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其中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 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答题范式:表达技巧内容作用(结构和主旨),即学 即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融上人兰若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 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_ _ 解析 本题属于考查语言特色题,第一要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第二要找出句子中有特色或者有手法的字词加以分析。“钟声”写听觉,写声音,是动景,“翠微”写视觉,写颜色,是静景,所以手法是通感和以动衬静,“连”字传神巧妙,将这两种感觉连接在一起,生动传神,属于用词巧妙。,答案 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先做 后讲,考点三 品味语言风格,(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_ _ _ 答案 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飘逸,挥洒自如。,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品味语言风格;要求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飘逸”的风格特点。,诗歌赏析 朋友相见,欣喜万分,还记得当年在金銮殿上,一同科举及第,受到皇上的嘉奖。唐朝殿试考试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金榜题名后,皇上很重视,当时正值春天,新科进士在杏园要举行探花宴会,状元要用金质银引簪花,诸进士用彩花,由鼓乐仪仗队簇拥出正阳门,骑马游街,备伞盖仪送回会馆住所。当年情景如在昨日,欣喜无比。而今,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世事多变,自己贬官在滁州,宦海沉浮,道不尽的沧桑悲凉,有多少事、多少情让人伤心无奈。一晃十年过去,各自奔忙。人生路艰难,歧途无奈。空辜负了当时皇帝的盛宴。道一声悲叹无奈。,今天听说你要去阆山,巴山蜀水,荒凉之地。但是听说那是个神仙居住的地方,关山重重,道路遥遥,我们看到了无限的空间、开阔的视野。但一想到朋友匆匆相逢,匆匆离别,各自都要在荒凉的地方度过人生的时候,禁不住让人愁绪万千,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多年的遭遇,多年的思念,多年的追求,都是那样地让人留恋思念,只看见经霜红树连着天边的晚霞。,思维建模 1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也可放在最后作为总括)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此诗语言特点是(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洁洗练等),(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现了之情。,即学 即练,(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_ _ 解析 此题从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角度命题。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分析,考生须对辛弃疾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辛弃疾后期主要生活在南宋偏安一隅、失地难收的时期,形成了豪放又悲慨的诗歌艺术风格。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中借典故,抒发词人壮心不老、收复失地的壮怀。掌握了这些,再参看注释,不难作出正确回答。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诗歌创作视野开阔,气象恢宏。,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解答本题须注意两点:一是准确把握词中意象的特点(如大鹏、丹凤、北海、太阳等),二是准确分析出隐含在“携书剑”这一行为中的内在精神气质。 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阅卷 现场,考场问题聚焦:缺少手法判断,没有效果分析,(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_ _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_ _,答案问题找一找:(1)本答案只找到了表现“早发”之“早”的词语,却忽略了结合具体诗句的“简要分析”。(2)此答案缺少对词语所用手法的判断陈述,对这种手法效果的分析不够全面。 追求满分做一做:(1)这首诗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2)“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漂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矫正 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估客:贩货的行商。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1)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 答:_ _ (2)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 _,答案 (1)颔联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含蓄蕴藉。上句是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同船的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是静中写动,晚上夜深人静,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这一联明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难眠的纷乱思绪。,(2)这首诗主要抒写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归心”是全诗之眼。首联一个“犹”字,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颔联写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之情。颈联进一步写内心纷乱的原因。“三湘”“万里”,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明月”,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把这种忧心愁思更加深化了,“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诗人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为战争,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 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 答:_ _ (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 _ 答案 (1)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2)词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桂花。“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桂花。“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