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 知识盘查四 国情教育 考点58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047854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政治 知识盘查四 国情教育 考点58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政治 知识盘查四 国情教育 考点58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政治 知识盘查四 国情教育 考点58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题四 国情教育,考点58: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产生。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原因。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中华文化的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影响。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位: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影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不断发展,深刻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2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其品质如何?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 作为传统美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3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3)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革命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这些精神素质既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化气息和时代风貌。,(4)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5)青少年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