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938949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一单元,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3构思奇妙,描写细巧。 如“披衣觉露滋”句,夜已深了,天气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湿润,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这一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相赠的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给你呢?还是睡吧!睡了也许能在梦中相见。“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2015年高考山东卷)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杜甫五律旅夜书怀的颔联“_,_”,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语境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譬”“辰”“共(拱)”字易错。(2)“遥”“飏”字易错,同时要注意两句的先后顺序。(3)题目中已明确指出为颔联,难度不大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1)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2)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3)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要注意领悟其含意,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等,留意语句顺序。,1掌握本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基础知识。 2比较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类人物的异同。 3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2一词多义,7丰富视野 (1)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封谥: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鲁哀公诔为“尼父”; 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追谥“褒成宣尼公”;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改封“褒成侯”;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谥“文宣尼父”;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封为“邹国公”;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赠“先师尼父”;,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诏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封孔子为“先圣”,十一年(637年)尊称“宣父”; 唐高宗永徽年间一度改为“先师”,不久又尊为“先圣”;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封为“太师”; 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封“隆道公”;,武周天授元年(690年)封“隆道太师”;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谥“文宣王”;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封“至圣文宣师”;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追谥“玄圣文宣王”,五年(1012年)又谥改“至圣文宣王”。又封孔子父叔梁纥为“齐国公”,封孔子母颜征在为“鲁国太夫人”,孔子妻亓官氏为“郓国夫人”; 元武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封孔子父叔梁纥为“启圣王”,孔子母颜征在为“启圣王夫人”,孔子妻亓官氏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又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曾参为“郕国宗圣公”、孔伋为“沂国述圣公”、孟轲为“邹国亚圣公”;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封“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封“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诏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五代祖各为王爵:木金父为“肇圣王”,睪夷为“裕圣王”,防叔为“诒圣王”,伯夏为“昌圣王”,叔梁纥为“启圣王”。,(2)孔子思想远播国外 孔子思想远播国外,对东亚、东南亚各国影响更大,试举三国为例: 韩国 早在公元前3世纪,孔子思想便和汉字一起传入朝鲜半岛。7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前后,曾多次派人到唐朝学习儒学。10世纪起的高丽王朝,初立文宣王庙。,14世纪的李朝更重儒学,“大而国学以至术序皆有夫子庙。夫子巍然端坐,门人弟子列配左右,历代群贤从祀两庑”。日后各地都设有一些类似文庙一样的尊孔崇儒基地,目前保存232座。如汉城、釜山、庆州的孔庙,陶山书院、绍修书院、德川书院、琴山书院、培山书院、东莱乡校等。在这些地方均阅读儒家的经典、讲解儒家的道理,敬奉孔子及先贤等。,日本 285年,朝鲜三国时期百济博士王仁渡海到日本,献论语、千字文,为儒学传入日本之始,很快受到朝野重视。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多为儒学内容。大化革新时的大宝令,也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的。在对孔子进行释奠时,尊为“先圣孔宣父”。大化革新后设大学寮,专祀孔子。江户时期设了“明伦堂”“弘道馆”“崇德馆”“止善书院”等,教授儒学和崇拜孔子。德川时代崇敬孔子和朱熹,明治维新以后,虽着重学习西方,仍崇孔不衰。陆续修建的孔庙名称不同,职能一样。如汤岛圣堂、多久圣庙、长崎孔子庙、足利学校、闲谷学校、会津若松日新馆以及琉球群岛的那霸孔庙等。有的地方除崇孔外,亦兼以儒道教育学子之职。,越南 在我国汉朝时儒学即传入越南。11世纪李氏王朝建立不久,便大修孔庙,祀孔子。陈朝立国之初,更重视祀孔,黎朝亦然,阮朝祀孔更为隆重。近世以来,不但在顺化彝伦堂举行隆重的祀孔,还将西贡堤岸古都街改名孔子大道,九郡设孔子路。还定“孔子日”以宣传孔子思想,定孔子诞辰(九月二十八日)为教师节等。,1子路问津中,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滥一样,谁能挡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传说之中的大禹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要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是长沮、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反对的;要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人这是孔子的观点,所以他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走天下,即便是“累累如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这也是长沮、桀溺们所反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到哪里去寻找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到哪里去寻求清醒的人呢?所以,与其避人,不如避世。连整个浊世都避开了,隐居于山林之中,与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子。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说到底是隐士的哲学。 从理论上说,长沮、桀溺们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所以,说他们在指点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但从实践中说,我们就不能不认为孔子的话也有道理了。事实上,避开整个世道而与鸟兽同群办得到吗?人毕竟不可以都去做“狼人”啊!正如孔子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作为一个人,不和人打交道而完全隐居是不可能的。就是长沮、桀溺,不也并没有到山林之中去与飞禽走兽同群,而还在耕田种地,食人间烟火吗?何况,他们不仅耕田种地,而且还“耦而耕”,二人并肩劳作,进行改变世界的努力。反过来说,正因为天下不太平,我们才于心不忍,汲汲于救世之道。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在作驱动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2在选文2中,孔子提到“鸟兽不可与同群”,那么“鸟兽”是否就是指长沮、桀溺?如何理解孔子的这番感叹? 孔子提到的“鸟兽”,并不是指长沮和桀溺,文中说到的“鸟兽不可与同群”一语是一种客观的叙述,是为下文作铺垫,即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鸟兽同群,就得同人相处,避世是不可以的。 孔子的这番话表明了他力图改变社会现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社会理想和可贵的精神品质。,3选文3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接舆的歌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他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4如何理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这一句出自有“楚狂人”之称的接舆讽劝孔子的凤歌,意思是说过去的事情已无法挽回,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改变。接舆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做法是徒劳的,已经过去的就算了,希望他从现在起就不要再过问政治了。后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两句就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格言,但含义与原来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在的意思是说人不能一味追悔既往,而应奋发努力,争取今后有所作为。,5如何理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关于荷蓧丈人这句话,历来有两种说法。吕本中紫微杂说中说:“四体不勤二句,丈人自谓也。”朱熹论语集注中说:“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如果按前一种说法,即使是“丈人自谓”,也是一种揶揄之辞。因为丈人实在是从事农耕的人,过着自耕自食的隐居生活。若说这样的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所谓揶揄之辞,就是借说自己来揶揄子路与孔子这类人。,但是,从整个情节和语意看,还是后一种说法较为合理,是批评子路不从事生产事业而到处游说。然而,从后边紧接着一句话:“孰为夫子?”看来,又似乎直接批评孔子。意思是:“你的老师四肢不勤,五谷不辨,算什么老师?”即便这话直接针对子路而言,实际上也是暗指孔子,用这话表达自己与孔子政见之不同。从口气来看,荷蓧丈人的话是很气愤的,可见,他自己的政治见解是深思熟虑的,而对孔子的观点也是了如指掌的。,6如何理解“不仕无义”? 儒家学说的支柱是伦理,试图用固定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来维系社会的安定。朱熹说“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俸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朱熹说:“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忘义以徇禄也。”儒家认为“行义”和“行道”是不同的,“行道在君,必在遇而后行;行义在我,遇与不遇皆然。”,7在第4节中,子路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作法是“乱大伦”? 因为“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所以子路认为“欲洁其身”的做法违背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关系,是“乱大伦”。 8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值得肯定的。,9本文的几个小段是如何塑造孔子这一人物形象的? 文章所选取的这几个小段可以说是孔子为国分忧的思想境界的体现,人物形象也塑造得有角有棱,文中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手法: (1)正面体现 文中直接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境界,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先哲形象,由人物自己的话来体现其内心世界,说服力极强。,(2)侧面衬托 所选的这几段文字以正反两方面的衬托阐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文中仪封人和晨门的话语都是正面叙述,交代出了孔子改变天下无道现实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那种悲剧性的执著。另外长沮、桀溺和接舆的话则作为孔子的对立面出现,那种消极避世的处世态度和孔子的积极入世观点形成强烈对比,凸现了人物的崇高思想境界。,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整篇课文内容来看,世人对孔子当时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做法褒贬不一。可见,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困难重重,理想难以实现。 B“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晨门对孔子执著精神的赞美。 C桀溺的“耰而不辍”,表明他当时农活很忙,没有时间停下手中的活与子路交谈。,D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来刻画孔子的勇于担当匡救天下的责任而不言放弃的形象。 E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与孔子是完全对立的,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相同点。 【答案】 CE(C项,根据语境,桀溺的“耰而不辍”,表现了桀溺的傲慢无礼,对子路的蔑视,更是对孔子的不满。E项,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与孔子虽然在消极避世与积极入世上是完全对立的,但他们并不是没有任何相同点,最起码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5下列对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答案】 B(论语不是孔子编写的,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6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和“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以杖荷蓧 子路行以告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A和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和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也相同。 B和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和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 C和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和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D和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和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也不同。,7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植其杖而芸。 B至,则行矣。 C子曰:“隐者也。” 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答案】 C(判断句。其他三项都是省略句,省略主语:A项省略“丈人”;B项“至”前省略“子路”,“则”前省略“丈人”;D项“已”前省略“我们”。),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傲慢,后来又热情地接待子路,这是因为他想展示宁静、团聚的田园生活给子路看,证明隐居比“知其不可而为之”好。 B子路离开荷蓧丈人后,孔子“使子路反见之”,是要子路去劝说荷蓧丈人,不要隐居,要出来治理天下。 C子路“至,则行矣”,说明荷蓧丈人受了孔子的影响,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去了。,D尽管知道这种政治主张不能实现,也不肯洁身自好而放弃责任。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答案】 C(丈人之所以离开是估计孔子会让子路重来劝说他不要隐居,而他又不愿从仕,所以先走了。),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下),9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_ 【答案】 都重视修养自身,认为这是治国安民的发端。 10.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_ 【答案】 孔子的话侧重点是,要以严肃的态度修养自己,这样才能培养君子人格,进而安民平天下。孟子的话侧重点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最终要归结到君王自身的道德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