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苏教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34324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苏教版)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1. 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 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4、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二、自主学习。 1、这是谁的影子? (1)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 (2)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1)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汇报。 (3)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 (2)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小组交流。汇报。 (4)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三、巩固应用。 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四、教学反思2. 太阳钟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 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 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 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 看手掌日晷 (1) 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 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 做太阳钟 (1) 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 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 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四、教学反思3. 昼夜交替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昼夜现象。 2、确认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3、 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图片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谈话: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提问:昼夜变化有什么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什么了解?交流讨论。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1、提问: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交流讨论。2、讲述:人类很早就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3、介绍对昼夜现象的探索。4、交流各自的发现。三、模拟昼夜的成因。1、讲述: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步认识。2、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3、实验。4、比较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太阳绕地球所需时间的长短。5、思考并交流: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到底是什么原因?6、小结。7、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并最早提出“地球绕太阳转”这一正确结论的人。8、演示。9、交流。10、小结。四、认识不同时区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及时差对人的影响。五、教学反思4. 看月亮教学目标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 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 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四、教学反思5.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教学过程:一、导入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2、学生讨论并交流。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4、学生讨论并交流。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8、学生讨论并交流。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3、多媒体展示: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5、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8、交流调查访问结果。四、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4、学生探究。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五、作业:选择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六、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1光的行进教学目标: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教学过程: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 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二、认识光源1、教师出示各种光源的图像资料。2、提问:这些画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4、谈话:我们把这些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5、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呢?6、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7、讨论: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给这些光源分类吗?8、学生交流:是怎么分类的?9、谈话:我们也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10、谈话:对于光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11、揭题:你知道,光是怎样行进的吗?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怎样行进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7讨论:如果要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8学生小组活动。9学生小组交流。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四、引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1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回答。4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就曾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光线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个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五、总结全课,学习制作小孔成像仪1谈话:原来光线通过小孔还能成像,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做个小孔成像仪,好吗?2教师介绍小孔成像仪的制作方法、步骤。(课本P16)3学生制作小孔成像仪,并玩一玩,试一试怎样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的清晰的像。4学生交流本课的学习体会、感想。四、教学反思2照镜子教学目标:1、了解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2、认识各种各样的镜子并了解镜子的用途;3、能动手制作简易的万花筒或潜望镜。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出示镜子):这是什么?你用它做过游戏吗?怎么做的?二、师生共同游戏,了解镜子的作用1、谈话:我们一起再来玩照镜子的游戏,好吗?2、游戏一:(玩一面镜子)照镜子。3、提问:通过照镜子,你在镜子中还看到了什么?仔细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4、游戏二:(玩两面镜子)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5、谈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6、游戏三:(玩多面镜子)日光接力打靶游戏。三、动手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1、教师出示万花筒和潜望镜,问学生想不想制作。2、教师介绍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的方法和步骤。3、学生选择一种最想做的进行制作,并玩一玩。4、小组活动:用语言或图画解释用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上堂课我们玩了照镜子的游戏,生活中你还见过比较特别的镜子吗?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二、玩凹面镜和凸面镜1、教师讲述:镜面弯曲,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2、小组活动:玩凹面镜和凸面镜,你们有什么发现?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在记录纸上。玩凹面镜和凸面镜记录表玩凹面镜 玩凸面镜我们发现了: 我们发现了: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4、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镜子?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镜子?三、找出身边能照出影像的物体1、提问:生活中除了镜子外还有哪些物体能照出物体的影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2、教师出示一些能照出影像的物体的图像。四、本课小结(略)五、教学反思3研究透镜 教学目标: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教学过程:一、玩水游戏,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4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5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二、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1谈话:大家都见过放大镜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2学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放大镜。3学生观察各种凸透镜片:用看、摸等多种方法。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5认识凸透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放大镜。三、亲手实践,认识凸透镜的作用1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3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4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凸透镜既可形成放大的像,又可形成缩小的像。5提问:现在,你知道凸透镜有哪些作用?6讨论:凸透镜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7小结:光线射入凸透镜时,方向发生了偏折。四、联系生活,认识凸透镜的用途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2学生讨论交流。3出示图象资料:凸透镜的应用。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五、制作望远镜,拓展延伸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研究了凸透镜,认识了它的外形特点和作用,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透镜(出示凹透镜),比较一下,它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2学生观察、比较。3学生汇报、起名。4学生活动:透镜组合看事物。5汇报、交流活动结果。6结合望远镜实物,小组讨论、制作一架望远镜。教学反思4七色光教学目标: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阳光的色散现象;2、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制造彩虹,激趣导入1出示图像资料:夏天雷雨过后,天空出现了一条七色的彩虹。2谈话:请学生谈谈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几种颜色组成?3讨论:你们想不想自己制造彩虹?4带领孩子们制造彩虹。二、分解阳光,研究色散的原理1讨论:我们还可以怎样制造彩虹?(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2讲述关于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3组内交换意见并动手实验: 利用三棱镜利用平面镜和水利用光盘4提问:刚才研究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呀?如果有的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三、混合色光,研究逆色散原理1出示图像资料:牛顿把七色光合成白光2讨论:怎样证明日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3游戏:玩七色陀螺4解释现象。5提问:那我们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证明日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四、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一)色彩的形成(出示录像资料:缤纷绚丽的自然界)1谈话:自然界中缤纷绚丽的色彩又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组内讨论并请他们上来交流。3教师演示:为什么该物体呈现红色?把红、橙、黄、绿、蓝、靛、紫、黑、白这几种颜色的纸分别放在七色光下,孩子们将看到当七色光投到红纸上,光谱中只剩下了红光,而其他色光不见了。4学生实验:绿色物体、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5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二)“透过彩色玻璃纸看物体”游戏1玩“透过彩色玻璃纸看物体”游戏。2玩戴各色太阳镜游戏。3学生解释原理。五、课内总结,课外延伸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末端分别贴有红、绿、蓝三色玻璃纸的长纸筒。2教师演示:实验时先混合其中两种色光,然后再把三种色光混合起来。3讲述:红、绿、蓝就是光的三原色。4课后延伸:继续探究光的三原色和色彩的三原色是不是一回事。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电和磁1简单电路教学目标: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电路图。教学过程:一、使小灯泡亮起来,并画连接图1. 教师出示一个手电筒,问:谁能让手电筒亮起来,说一说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 2. 教师给学生一些实验物品,要求学生设计实验使灯泡亮起来。3.学生参照自己组装的电路,把灯泡与电池、导线连接的情况画下来。4.讲解:同学们所画的图,一般叫做实物图,画起来有些麻烦,人们为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常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实物,这样的简易图叫做电路图。请你参照P30的图,认识电路符号:电池、灯泡、导线、开关。5.学生用电路符号画出上面的电路连接情况。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二、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1.手电筒为什么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亮灭呢?你认为手电筒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它们之间怎样组合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2.讨论交流3.利用手中的材料和用具自制一个手电筒。认真观察组成手电筒使小灯泡发光需要哪些材料,画出简易安装图。4.小组讨论汇报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一般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三、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1.给你二节电池、二个开关、二个灯泡,其中的材料可以全用,也可以选用,能连成什么样的电路?以小组为单位,先把电路图设计出来,然后在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2.小组讨论、交流、设计。3.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4.向全班同学汇报,并说明电路特点。四、拓展研究:认识不同的电路1.参阅书P32的图,比较按不同方式连接起来的电路有什么不同?2.小组讨论交流。3.用电路符号画出两种电路的电路图。4.改变两种电路的一些情况,比如,摘下一个灯泡等,观察、比较各种电路的不同反应,并做好记录。教学反思2导体和绝缘体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有的是容易导电,有的是不容易导电的;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3、知道与物体导电性相关的安全用电知识。教学过程:一、对问题进行预测,交流验证做法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导电吗?2学生发表见解,并说明依据。3讲述:刚才,同学们对物体是否导电进行了预测,并说明了其导电的依据,但我们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的结果还需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接下来,我们要进行验证。怎样验证物体是否导电?4学生分组交流。5交流验证做法,全班达成一致。二、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分组进行验证1讲述:每个小组要利用电路材料设计一个“物体导电检验器”,同时要设计一张实验记录单,记录你们的验证过程。记录单的形式不限,但记录单上至少可以让别人看出:你们组设计的“物体导电检测器”的电路图、对物体能否导电的预测、检验结果、最终结论等。2学生分组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学生活动,适当指点。3全班交流、评价验证方案,选取最佳方案。4修改完善各自的方案。5选取电路元件和检验材料,结合方案验证物体能否导电,并做好记录。6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引导学生反思预测和验证的结果。三、交流验证结果1学生汇报对物体导电性的验证结果。(汇报内容: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不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验证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想法或问题)2学生反思和交流:为什么检验结果和预测结果有不同?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3学生分组操作:逐渐增加电池的节数,再检测不导电的物体浓盐水。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人体导电试验”(先用学生制作的检测器检测人体是否导电,然后,教师提供验电球,让学生再检测人体的导电性)。5学生谈试验后的想法。6讲述:物体导不导电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四、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及安全使用1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和绝缘体?它们有什么用?2学生观察与辨认:废旧电路板及元件、电料和工具上的导体和绝缘体。3学生就如何安全使用电器、电料和工具进行交流。五、课后延伸活动生活中,湿木头是容易导电的物体,但在我们的检测中却不容易导电,请你(最好和你的家长合作)研究:湿木头在什么情况下才容易导电,将研究报告上交给科学老师。教学反思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学目标:1、知道解暗箱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3、知道解暗箱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研究情境上课时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能够设计和连接简单的电路,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电路,是我们看不到的电路,看看我们大家有没有信心和能力想办法去解决。二、利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的电路1提问:看不到的电路我们怎样研究呢?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他们的一些意见和想法。3教师提供暗箱让学生研究,引导学生可以借助一种装置来检测,通过在暗箱外部观察到的现象判断暗箱内电路的连接。4教师讲解:这种用导线连接的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的装置就是检测器。5让学生通过研讨,确定检测器的组成。6学生设计验证的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事项。关键是在检测中的验证记录,最终学生要根据验证记录来判断暗箱的电路。7学生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电路活动。三、活动记录的整理与交流汇报1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记录进行整理,画出暗箱中的电路图示。2小组间进行交流,引导说出本组验证的想法和依据。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是怎样检验的、在检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是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暗箱内的电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等。四、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1学生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2学生找出判断正确与否的原因所在。3学生说出自己的探究体会和验证后的反思。4教师布置在今后探究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求。教学反思4研究磁铁教学目标: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2、知道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3、知道指南针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你们想看吗?(想)2教师演示:唐老鸭磁性玩具。3提问:唐老鸭为什么会翩翩起舞呢?(有吸铁石吸着)二、探究活动1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1)讲述:吸铁石在科学上称作磁铁,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板书课题),你们在平时看到过哪些形状的磁铁?(2)学生汇报:环形磁铁(3)提问:还有哪些形状的磁铁?(4)教师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菱形磁铁(指南针),学生辨认。2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几种形状的磁铁,你们知道磁铁有哪些性质呢?(2)学生汇报:磁铁会吸铁。(3)谈话:磁铁还有哪些性质?你们想研究吗?(想)老师为每一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回形针和装了一些水的烧杯,你们想怎样研究?(小组内交流)(4)学生分小组探究,做好记录。(记录在书后“活动记录”上)(5)汇报: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隔着物体能吸铁。(记录在“活动记录”上)(6)教师出示:指南针。(7)提问:那么磁铁是否也可以指南北方向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 (8)讲述:悬浮法和悬挂法。下面我们悬挂法来验证一下。(9)学生小组内探究。(用细线把条形磁铁悬挂起来)(10)汇报:磁铁可以指南北方向。(记录在“活动记录”上)(11)再问:磁铁还有哪些性质呢?(学生汇报)3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1)谈话:磁铁有了这么多的性质,它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2)学生小组内交流。(3)学生汇报:磁悬浮列车、门吸、冰箱门、磁性铅笔盒。4探究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1)我们来猜一猜这块条形磁铁和这块环形磁铁的磁力谁大谁小?(学生猜测)(2)点拨:要想知道这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来?(3)学生小组内交流。(4)汇报:比吸回形针的数量;比吸铁的距离远近。(5)每一个小组自选一种方法进行实验。(6)汇报交流。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学生谈体会和收获)教学反思5电磁铁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2、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电量、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3、知道电磁铁的两极是可变的。教学过程:一、制作电磁铁(出示一包大头针与牙签的混合物)1教师提问:怎样快速的分开它们?学生可能提出用磁铁把大头针吸上来。2教师给予肯定后,说:我还有一种办法。演示(像魔术师一样):先用铁钉去吸,不行;再用导线去吸,也不行;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铁钉上又去吸,还是不行;最后,把电池接通到导线的两端,终于吸上了大头针。教师介绍这个装置叫电磁铁。3学生尝试制作并验证电磁铁吸铁。4教师提示:如果切断电流,会怎样?学生猜想并验证。5小结:永久磁铁与电磁铁的异同。二、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教师统计各小组吸上大头针的数量后,提问:为什么各组吸上的大头针数有多有少?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学生做出假设。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你们认为与什么因素有关?该怎样做实验?需要注意什么?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班级内讨论、交流。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与结果,得出结论。三、研究电磁铁的两极1谈话:磁铁有南极和北极,电磁铁有吗?(学生做出假设)2怎样判断呢?(学生会想到利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3学生实验判断、汇报结果。4教师提问:为什么有的组钉尖是南极,有的组钉尖是北极?大家互相看一看,你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5学生互相观察,找出原因。教师可以让各组重新验证一下。四、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谈话:你们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吗?学生根据经验谈。2播放电视资料,增加学生的见识。3谈话:请你设想一下,你还能把电磁铁应用到哪些地方?4学生畅所欲言。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1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目标: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1测量活动指导。(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7三分钟热身活动。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三、分析、整理数据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总结。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接近平静时的次数了?四、拓展延伸1小资料: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2肺和呼吸教学目标:1、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2、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3、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教学过程:一、复习谈话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测量研究,关于呼吸和心跳,你知道了些什么? 2、讲述: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板书课题,读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来了解我们自己的身体。二、研究人体的呼吸现象1谈话: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这一简单的过程需要很多器官协同工作。2认识人的呼吸器官。(1)自我感觉一下,你呼吸的过程中有哪些器官参与了活动?(2)学生交流。(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的呼吸器官,认一认。(4)汇报并小结: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5)学生在呼吸的过程中感知并体会各个器官所在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3谈话:关于呼吸,我们想研究的问题一定有很多。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呢?(1)分小组讨论,在纸上写下你们想研究的问题。(2)交流,出示探究问题:空气是如何进入肺部又是如何从里面出来的? 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吸进去的空气到哪里去了?(3)布置任务:我们分小组来对不同的问题展开研究。介绍教室里准备的相关模型和实验用品,大家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器材和用品。4小组活动。各个小组根据各自不同的探究问题,选用不同的模型和实验用品,设计实验并搜集相关实验数据。保证每个问题都有两个小组在开展研究。5探究“我们呼出和吸进的空气有何不同”的小组活动。(1)提问:我们吸进和呼出的空气是不同的吗?(2)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分别是什么?用什么办法可以证吸进的和呼出的空气是不同的?学生在组内发表意见并把假设记录下来。(3)师生共同设计实验。(4)实验需要用哪些器材和用品?合理选用材料开展实验。(5)实验活动:选用一杯清石灰水,先用打气筒注入空气,观察实验现象;再用塑料管用嘴向水内吹气,观察现象有什么变化。(6)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并作好实验记录。(7)大组交流实验方法和过程并小结:实验现象告诉我们呼出和吸入的空气是不同的,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8)教师讲解:杯子里的水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清石灰水,它遇到二氧化碳就会产生白色的不溶于水的沉淀物,石灰水变浑浊了就是这个原因。(9)阅读:我们呼吸的空气的主要成分。(10)谈话:我们呼出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但里面还是有一小部分氧气的。你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吗?6探究“空气是如何进入肺部又是如何从里面出来的”的小组活动。(1)具体活动过程与上面的研究活动相似,这个研究活动更加突出的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调查和了解,然后借助合适的模型让学生模拟呼吸的过程,从而弄明白“空气是如何进入肺部又是如何从里面出来的”。(2)在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般学生都认为空气是因为肺部像气球一样张开了空气就进入里面。空气是如何进入身体内部的?空气进入身体内部的动力来自于哪里?通过操作呼吸模型,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认识到:胸部肌肉的运动使胸腔内的空间大小发生变化,在胸部扩张和收缩的过程中空气就很自然地被压进肺部了。(3)另外,在操作过呼吸模型以后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身体去体会呼吸的两种不同方式: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体会在这些过程中身体内部各器官的相互协调和作用。7探究“吸进去的空气到哪里去了”的小组活动。(略)这一小组的汇报活动放到下一节研究循环问题的过程中,以指导学生把人的呼吸与循环很好地结合起来看待与分析。三、总结深化1谈话: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哪些认识与你原来的观点是不同的?2讲述:人在呼吸中吸入氧气,吸进的空气又到哪里去了呢?这必须与我们身体内部另一种重要的活动联系起来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继续探究。教学反思3.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知道心脏是人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2、了解呼吸和血液循环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问:我们的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着的。你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吗?2安静下来,感受自己的心跳。3借助于听诊器听一听自己有力的心跳。二、寻找身体各个部位的脉搏1出示人体挂图:“脉”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血管。它遍布我们的全身。2找一找:我们可以在哪些部位感受到“脉”的搏动?交流后让学生自己感受颈动脉、股动脉、手腕动脉等处脉的搏动。3提问:通过上节课的测量,我们知道脉搏的跳动和心脏的跳动是同步的。为什么脉和心脏会同时搏动?4实验:把一个鼓风的风箱和一段胶皮管子相连,在鼓风时让学生摸管子感受搏动。5小结: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心脏是人体的泵,它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三、研究人的血液循环1谈话:心脏是人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心脏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2分组解剖猪的心脏,了解心脏内部的结构。3借助电化教育手段展示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4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吸进去的空气到哪里去了?”5小结。四、巩固深化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自我检测:在图中填写出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的名称。(P80)3讨论:运动时,为什么呼吸和心脏的跳动会同时加快呢?(1)学生交流。(2)把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活动记录本”上。教学反思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 1解释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进行新课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1)讲述: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想)(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5)提问:这是三年级一位同学的油菜生长记录表,你有什么想法?(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看 想 事实 解释)(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5)学生汇报。(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3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1)谈话:(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滤纸、水性笔,用水性笔在滤纸上画一朵小花,然后用笔的另一端蘸点水,滴在花的中心,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实验。(3)提问:对于刚才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怎样来解释呢?(4)学生回答。(5)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要对刚才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还需要这方面的资料。老师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查找一下关于纸遇到水会怎样的这方面的资料,有了资料、有了证据以后,你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第二课时1指导学生认识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你是怎样解释的? “通过反射光看到东西”这一结论现在已经被我们接受了,那么在这个结论得出之前,人们对“人眼是怎样看到东西”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呢?(教师出示课件。)(2)提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3)学生回答。(4)提问:你知道日心说、板块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吗?(5)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6)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2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2)学生汇报。(3)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呢?(4)学生讨论、汇报。(5)讲述:看来,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3组织学生活动。(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2)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3)成果展示。(4)学生谈感受。(5)教师小结:看来,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还需要表达清楚,而如何进行表达,也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能用清楚的表达,告诉别人你更多的科学发现。教学反思2建立模型教学目标: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黑匣子探秘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2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7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二、用模型解释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2教师出示DNA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DNA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本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教学反思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