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粤教版选修:《听听那冷雨》教案3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85912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粤教版选修:《听听那冷雨》教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语文粤教版选修:《听听那冷雨》教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语文粤教版选修:《听听那冷雨》教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听听那冷雨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过程与方法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二)第一课时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教学设计:(一)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3、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三)小组讨论交流。(四)明确(一)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1)(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五)小结与作业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第二课时目标: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设计:一、导入1、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导入余光中散文语言的欣赏。2、展示目标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二、1、自学成果交流要求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2、同学代表发言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在同学发言时教师板书其发言要点并做适当点拨)3、共同欣赏文章第四段A、学生齐读B、学生自主赏析C、教师讲解三、提问:通过学习本文有何收获?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文语言特点: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四、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高速的联想,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第三课时学习目标:交流写“雨”诗句。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先让学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内交流。如果学生找的不全,教师可以补充。学生找出后也可适当讲解。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相关诗作:1、绝句志南(宋)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清明王维(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相关诗作:1、望岳杜甫(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点绛唇姜夔(宋)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相关诗作:虞美人听雨蒋捷(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