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上沪科版期末试卷1 答案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83280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八上沪科版期末试卷1 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物理八上沪科版期末试卷1 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物理八上沪科版期末试卷1 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期末物理试卷1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解答】解:A、人正常情况下心脏接近1s跳动1次,频率在1Hz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70,故B不符合实际;C、一元硬币的半径在10mm左右,面积在S=r2=3.14(10mm)2=314mm2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的身高在165cm左右,教室门的高度比中学生身高大一些,在200cm=2m左右,故D符合实际。故选D。【点评】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2【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根据这个内容,对本题进行分析。【解答】解:因为相同响度的声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说明响度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例如:当我们听不清某个人说话的声音时,总是强调对方要“大点声”,就是要求对方说话时响度大;同理,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响度。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响度知识的了解,并要掌握与响度有关的因素。3【分析】人耳听不到超声和次声,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根据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 Hz,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 Hz,而人耳的听觉范围是在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所以,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和次声定义的掌握情况。这部分内容需要多背多记。4【分析】分别对甲乙两种情况进行受力分析。两图最大的区别是一拉一推,导致小车对地面的压力不同,由此产生的小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不同,当然摩擦力越小越省力。【解答】解:拉车时,人对车的拉力一般是斜向上的,这样会减小车对地面的压力,从而减小了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所以较省力;而推车时,人用力方向一般是斜向下的,这样会增大车对地面的压力,从而增大了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所以推车较费力。故选A。【点评】本题实用性较强,说明物理不仅是有趣的还是有用的。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5【分析】旅游登山时,为了使人不易向后倾倒,背囊中的重物到人的重心的竖直线的距离最短。【解答】解:人的行走时,人的重心大约在如图位置,为了使人不易向后倾倒,背囊中的重物到人的重心的竖直线的距离最短。应把重的物品放在背囊上部。故选B。【点评】人在行走时和站立时,重心是变化的,本题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6【分析】(1)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2)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照相机照相时底片上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解答】解:(1)天鹅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故AB错误;(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即底片上的像变小些,摄影者应远离天鹅并将镜头后缩,故C正确,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涉及到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知识点,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7【分析】光由空气通过玻璃砖要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由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第二次由玻璃砖斜射再进入空气,两次均符合折射定律。【解答】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靠近法线;当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要远离法线。选项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8【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解答】解:A、以小明同学的自行车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与自行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向西运动的,故A正确;B、对面驶来的公共汽车是向西运动的,以公共汽车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与公共汽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向东运动的,故B错误;C、以新华大街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和新华大街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静止的,故C错误;D、以天上飞过的小鸟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和天上飞过的小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由于天上飞过的小鸟的方向不确定,所以路两面的高楼运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故D错误。故选A。【点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谁是参照物时,关键是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没有位置的变化。9【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错误;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错误;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乙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乙运动快,故C正确;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甲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10【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并且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解答】解:没有装水的情况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杆的左面会形成杆的影子;对于装水的情况来说,从杆的顶端射来的光线到达水面处会发生折射,在水中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比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更靠近杆,因此此时影子的长度会变小。故选A。【点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中斜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在发生光的折射时,一般是在光速大的介质中的角大。11【分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解答】解: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A正确;B、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B错误;C、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D、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D错误。故选A。【点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12【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解答】解: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所以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所以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综上所述,只有选项B说法是正确的。故选B。【点评】图示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13【分析】解决此题要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乐音的特性去分析解释。【解答】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水中传播;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的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答案为:振动;水;音色。【点评】此题型是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区分乐音的特性问题。14【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越准确。正确放置的关键是做到: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解答】解: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B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所以相对而言,B刻度尺相对准确些。放置的关键要做到: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B放的不正确,读数时需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为3.0cm。故答案为:B;B;3.0cm。【点评】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15【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运动速度、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速度、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解答】解:(1)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m/s,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m栏决赛中夺冠的平均速度略小于10m/s,约为8.54m/s;(2)中学生食指的宽度在10mm左右,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略小于10mm,在6mm左右。故答案为:(1)m/s;(2)mm。【点评】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如果没有单位还可以表示出其大小,但在物理上一个数据如果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结合生活常识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物理数据才有意义。16【分析】(1)摩擦力是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或者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2)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如果受力只有摩擦力,则其他任何力都不受;(3)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不受力,或者受平衡力。【解答】解:(1)输送带是向右匀速运动的,米袋刚放上时,由静止变为向右运动,水平方向没有其他拉力或推力,所以只受向右的摩擦力。(2)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不受力,或者受平衡力。米袋向右匀速运动时,水平方向上如果受摩擦力,一定有另一个力与它平衡,但没有其他力,所以不受力。(3)输送带制动时,米袋要由向右运动变成静止,只有摩擦力方向向左,才能阻止米袋继续向右运动。故答案为:A;C;B。【点评】本题是易错题,记住摩擦力与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并不是与运动方向相反;在传送带上匀速运动时是不受摩擦力的。17【分析】由图象求出甲、乙的速度,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乙相对于甲的运动方向;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甲、乙的路程,然后求出他们间的距离。【解答】解:由图象可知,v甲=15m/s,v乙=10m/s,甲、乙均向西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做直线运动;因为v=,所以s甲=v甲t=15m/s6s=90m,s乙=v乙t=10m/s6s=60m,经过6s甲、乙间的距离d=s甲s乙=90m60m=30m。故答案为:东;30。【点评】由图象求出物体的速度,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18【分析】(1)判断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逆过程,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以“谁”为参照物;(2)根据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出速度大小。【解答】解:以汽车或自己为参照物,测速提示牌对于汽车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所以他会感觉测速提示牌往后退;t=270s=h,该车的平均速度为:v=126kmh。故答案为:汽车(自己);126。【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速度的计算,属于基础题;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关键在于参照物的选择,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19【分析】掌握投影仪的制作原理:当2fuf时,根据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解答】解: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投影仪是利用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投影仪成像时,按照光沿直线传播,会竖直向上射出,投不到幕布上;加上平面镜,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从而使像能成在幕布上。故答案为:倒立;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投影仪的制作原理及成像特点,平面镜对光的反射作用。20【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像变大时,像距也变大,而物距变小。【解答】解:当照完合影后,又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时,照相机所成的像变大了,像距也要变大,物距变小,故照相机到小明的距离变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变大。故答案为:减小;增大。【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时的像的大小与像距、物距的关系。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1【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即: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解答】解: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的特点,以及经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得。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22【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解答】解:作出点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B,连接AB,连接点B和入射点即可。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作图的能力,要学会灵活运用。23【分析】(1)根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作出潜水员观察鱼的光路图;(2)根据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的规律作出潜水员观察鸟的光路图。【解答】解:(1)直接连接BA,光线方向从B指向A,光线BA即为潜水员观察鱼的光路图;(2)首先确定入射点O,点O在AC连线与界面交点的左侧,连接CO与OA即为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故答案为:【点评】考查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与光的折射定律,难点是确定光的入射点与光线的方向。24【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射向焦点的光线会变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出,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主光轴的位置,做出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出射光线;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对准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折射,会变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出,据此做出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出射光线。【解答】解:入射光线和主光轴的焦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在焦点后方画出凸透镜,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就会变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出;找到凹透镜的焦点(在经过凸透镜射出的光线上),据此画出凹透镜的主光轴以及凹透镜,射向凹透镜焦点的光线就会变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出。故答案为:【点评】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明确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运用知识。四、实验探究题(25题4分,26、27每题7分,28题4分,共22分)25【分析】(1)应水平匀速拉动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困难,对运动着的弹簧测力计难于读数;(2)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时,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看清分度值读出示数;(3)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应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相同而物体间的接触面积不同。【解答】解:(1)实验中他们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性,很难读数,原因是:难于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小明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利用该装置的优点是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对静止的弹簧测力计读数比较容易;(2)测力计匀速拉着木块沿长木板匀速滑动,木块所受的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分度值为0.1N,此时示数为2.8N,故滑动摩擦力为2.8N;(3)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他们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积大小;实验中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是错误的,因为接触面积减小一半的同时压力也减小一半,存在两个变量。故答案为:(1)不需要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便于操作,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方便读数;(2)二力平衡;2.8;(3)不正确;没有控制压力大小不变。【点评】该实验是研究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典型实验,涉及知识较全面,学会就现象分析得出结论这是中考的考查重点。26【分析】(1)首先根据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得出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的情况进行判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的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2)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3)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无法成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物体远离凸透镜,像越远离凸透镜,像会变大。【解答】解:(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30.0cm20.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2)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15cm位置时,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3)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45cm位置时,物体距离凸透镜50cm45cm=5cm,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无法成像;此时将发光物体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1cm,则所成像的大小会变大。故答案为:(1)10.0;(2)缩小;照相机;(3)不能;变大。【点评】本题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进行判断,掌握凸透镜的成像的几种情况是重点。27【分析】(1)对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题目中共提出了三种猜想,在研究一个物理量对某个现象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它物理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因此对于此题中多因素问题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当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须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2)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从纸团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影响分析原因。【解答】解:(1)猜想一是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是否有关,所以应该控制材料的质量和高度相同,改变材料,由表格可知实验1、2、3符合题意;分析表格中的1、2、3数据可知,所用的时间相同,所以物体下落的快慢与材料无关;猜想二是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是否有关,所以应控制材料的种类和高度相同,改变质量,由表格可知实验1、6符合,分析表1、6中的数据可知,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无关;猜想三是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是否有关,所以应控制材料的种类和质量相同,改变高度,由表格可知实验2、4符合,分析2、4数据可知,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2)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质量相等的铁球和纸团,纸团的体积大,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大,空气阻力对纸团的影响较大,因此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两者下落时间并不相等。故答案为:(1)1;2;3;无关;1;6;无关;2;4;有关;(2)纸团受到空气的阻力较大,不能忽略。【点评】本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是正确解题的必要条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结论,也是很重要的能力提升。28【分析】声音的传播条件是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要判断谁说的正确,就要做两个实验:在鱼看不到的地方发出声音;不发出声音而在鱼缸边做出动作。试一试哪种办法吓跑了鱼。【解答】解: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在鱼儿看不到地方发出声音,根据鱼的反应来验证是不是声音吓跑了鱼;在鱼缸边,不发出声音,而作出动作,根据鱼儿的反应来验证是不是动作吓跑了鱼。【点评】考查了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设计实验方案对学生来说往往比较生疏,需要多加练习巩固。五、解答题(第29题5分,30、31、32每题6分,共23分)29【分析】(1)根据st图象可以得出甲与乙两位同学的运动信息,如:两者的出发时间关系、两者的运动性质、两者的路程关系等;(2)图中两条线的交点表示此时通过的路程相同;(3)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求:甲或乙的速度,一定时间内物体的路程等问题。【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两位同学出发的时间不同,骑车者比跑步者迟5秒出发;通过相同的路程骑车者所用的时间少;两者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甲、乙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运动速度大于乙的运动速度等。答:(1)甲同学比乙同学晚运动5s;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2)图中两条线的交点表示此时甲车运动的路程等于乙车通过的路程;答:路程。(3)问题:跑步者的速度是多少?解答:由图象可知,乙的路程s=200m时,运动时间t=25s,跑步者的速度v=8m/s;答:跑步者的速度是8m/s。【点评】本题考查速度与物体的运动,重点是对路程和时间图象的分析,难点是做路程与时间图象和自编计算题。30【分析】(1)已知特快T131和动车组“和谐号”D413从出发到目的地的时间,二者之差就是动车组“和谐号”D413比特快T131少运行的时间;(2)已知动车组“和谐号”D413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时间和两地的距离,根据公式V=可求平均速度。【解答】解:(1)T131从9:45到12:31,运行时间t1=166min,D413从10:06到11:53,运行时间t2=107min,少运行时间t=t1t2=166min107min=59min。答:动车组“和谐号”D413比特快T131少运行59min。(2)D413运行时间t2=107min=6420s平均速度v2=36.9m/s=132.8km/h。答:动车组“和谐号”D413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36.9m/s,合132.8km/h。【点评】本题考查时间、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还要注意单位的换算,重点是时间的计算。31【分析】(1)根据公示t=算出子弹在两塑料片间飞行的时间,再根据时间和电动机的转速分析出电动机转过的圈数,从而确定塑片转过60还是420;(2)子弹在两塑片间飞行的时间与塑片转过60的时间相等;(3)该型号步枪子弹飞行的路程s=20cm=0.2m,时间为t,用公式v=算出子弹飞行的速度。【解答】解:(1)设子弹的速度取最小为200m/s子弹穿过两个塑片的时间t=0.001s电动机转过的圈数n=300r/s0.001s=0.3r所以子弹穿过两塑片的时间内电动机转动的圈数小于1圈,塑片转过的角度为60答: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这段时间内,塑片转过的角度60。(2)电动机转过60的时间为t=s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时间t=t=s=5.56104s答: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时间为5.56104s。(3)由公式v=360m/s答:该型号步枪子弹飞行的速度为360m/s。【点评】这种运用“旋转法”测子弹速度的方法,联系点是塑片转过60的时间与子弹在两塑片间飞行的时间相等。32【分析】(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2)先算出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两者的距离;(3)首先算出1分钟内潜艇B通过的距离,根据声波频率的变化分析出潜艇AB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计算出二者之间的距离;(4)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无法使用声呐。【解答】解:(1)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因此人耳听到的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为10kHz20kHz;(2)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 t=20s=10s,由v=得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 s1=vt=1500m/s10s=15000m;(2)2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sB=vBt=20m/s120s=2400m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s2=s1+sB=15000m+2400m=17400m。(4)月球上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故答案为:(1)10;20;(2)15000m;(3)17400m;(4)不能;真空不能传声。【点评】本题综合性很强,考查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计算距离时,注意回声测距需要计算单程的长度,这一点容易失误。第10页(共1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