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归去来兮辞》教案2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75913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归去来兮辞》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归去来兮辞》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归去来兮辞》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朗读磁带、投影仪、陶渊明画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单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多媒体显示其画像)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板书文题)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1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1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2、3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4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应读得旷达、悠然。 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进行揣摩,以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志。 投影: (1)归去来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认识“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终于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不是开脱而是反省和自责。“倦飞”当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5)前一句表白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安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可能不忧伤。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结合第2、3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流露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探究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教师示范背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本文在艺术手法方面有何特点?试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鉴赏心理作简单分析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得随意评论,即使有人认为本文手法平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各种合乎情理的评价。 教师可以出示历代文人对归去来兮辞的评价。 投影: (1)“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 (2)“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李格非) (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学生思考,领悟。 教师点拨:从语言、情感、用典、托物言志等方面分析即可。 谈到归去来兮辞的风格,教师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深入探究。 提问: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三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本文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同学各抒己见,教师稍作点拨:选“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安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疏放”是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在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凉慷慨无可奈何的色彩。 “拙朴”与“清新”不同,“清新”更多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 三、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有的学生认为正是有悲观思想的流露,才让我们觉得诗人的真实情怀,一味写田园生活的优美恬淡给人一种做作的虚假姿态,陶渊明依他的本性是不会做秀的。有的学生认为文中除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外,还有“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等句,表明诗人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苦难的加剧,诗人始终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明确: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断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于诗意的生活啊。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是追叙和实录之作;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是想象之作。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学生分组讨论,组员积极发言,组长作总结。然后各组由组长作代表性发言,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 甲方:我方认为本文属实录之作,理由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今是”二字明确点出作者当时的处境,是在享受了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后清醒地悟到的;第二段中写归途、家门、居室、庭院,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怎能有如此细微的情节呢?文末“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正是在亲眼所见之后,方可发出如此深刻的发自内心的感慨。 乙方:我方认为本文属想象之作,现阐述理由如下:“归去来兮”意为“回去吧”,如果是实录之作,如此表述实为不当;文前小序称“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乙已岁十一月也。”作者自云辞作于仲冬,而辞中,“木欣欣以向荣”为春日景象,“农人告余以春及”涉春季农事,如不是想象之作,该作何解释?从全文看,作者正是借想象的归程、归舍、归园、归田来显示自己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有着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 学生在关注文本的情况下作出如上理解,已属不易。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引导即可,可提供前人对此文的评价,如以下一些见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之想象,不言而喻矣。”“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 吴战垒教授认为:陶渊明是一位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想象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2在晋书宋书南史中,陶渊明都被列在隐逸传中,而南宋诸学者则多为他冠以“忠义”的头衔,那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拂衣归田里”之举,究竟是为了虚浮的隐居高名,还是为了世俗道德的忠义呢? 研究方法:学生可查询相关资料,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自然率真,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也可从新的视角思考。 此题留待课后完成,一周后交研究报告。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之、以、兮、而、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明确: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来:虚词,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抚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善万物之得时(用作动词,认为好,羡慕)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省略句,“宇”前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 明确: 六、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同学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自然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七、布置作业 1课文第二段写陶渊明乘船回家,请想象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个怎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就此写一个片断。 2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一个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持,请从陶渊明的描写中推测他妻子的形象,并写一段文字描述她。 3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当代社会,他除了吟诗作赋、躬耕农田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参考答案: 1示例: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至美是心灵的自由与悠然,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快乐而满足的心境。 2略3略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13题。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酬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曾不吝情去留 (4)环堵萧然 (5)箪瓢屡空,晏如也 (6)颇示己志 (7)兹若人之俦乎 2下列句中“之”“其”两字与其他项意义不同的是() 3分析下列复句间的关系,选出关系相同的项() A好读书,不求甚解 B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C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D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参考答案: 1(1)何许:什么地方 (2)造:前往,到期:希望 (3)曾:从来(4)萧然:冷落空寂的样子 (5)箪:盛食物的圆形竹器瓢:舀水或盛饮料的容器 (6)颇:稍稍(7)俦:朋友、伴侣,一类的人 2之(A)其(B) 3AC(A、C转折,B因果,D并列)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1陶渊明与菊 归去来兮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此句的意思是庭园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却喜旧日栽下的松菊犹在,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呢? 陶渊明是最喜欢菊的诗人。他归田后,家里“秋菊盈园”(九日闲居),常对菊而坐,采菊东篱。诗人在和郭主簿二首之二道出了爱菊的原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笔下的菊像松一样傲霜而立,又像春花一样美丽多姿,在严霜的打击下,菊开得既芳香又有光彩。正是菊的独特的“贞秀”品质令诗人赞赏不已。菊是诗人的自喻,菊象征着诗人孤高傲世、超尘绝俗的个性品格。 陶渊明爱菊还有另一个可提及的原因,即与菊的药用价值有关。诗人说:“酒能祛百病,菊为制颓龄。”服菊可以延年益寿,食菊、饮菊花酒,当是文人的雅事。 陶渊明与菊已合二为一,一提起菊就想起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常被人采用的两个典故。由于这两典都与归田隐居有关,“菊”就与孤标傲世的隐士结缘了。后人用这两典,有的表现隐者的孤高个性和自得的生活,如唐温庭筠赠给郑处士的诗句“醉收陶令菊,贫卖邵平瓜”。有的表现对仕途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如宋赵必的宴清都:“有秫田二顷,菊松三径,不如归去!” 2陶渊明与“五斗米” 古人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观。陶渊明在他39岁时直面不得志的仕途也吐出了“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的心声,做出了忧道不成,“只好躬耕自给”的抉择。南朝梁文学家沈约的宋史陶潜传有记载: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他之所以“解印绶去职”,绝不是嫌位卑职微,至少可以说明三点:一表现了正直的读书人那种清高孤傲,“不善交结俗人”的美德;二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伟丈夫气概;三体现了不与污浊官吏同流合污,蝇营狗苟的高尚节操。 二、课文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 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敬服之情,无以复加。归去来兮辞确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对“昨非”一笔带过,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辞藻堆砌、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赋予景物以人情,以个性。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鲜明的例子。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精心选择双声词、叠韵词、叠词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归去来兮辞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用韵文辞赋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触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结尾一段综述情志。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 (选自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原文作者:李景华) 学习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 课文第一段,交待了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心”为志趣、人格,“形”为作者“出仕为官”这种形为。陶渊明出仕为官的目的有二:大济苍生,养家糊口,在序文中,他交待了违心折志的痛苦,视入仕为“迷途”。苏轼评价陶渊明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陶渊明这种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影响着后代文人。蔑视权贵为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之一。 第二段写了归家途中的迫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归意。陶渊明能“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怀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禄的精神内核。他的饮酒诗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为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之二。 第三段表现了陶渊明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桃花源记中有“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故事表述;读山海经中有“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的委婉表达;饮酒诗中有“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直白陈述;乞食中有“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另有诗句“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生活是如此艰辛,还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宁肯受贫穷,也要守节操,这就是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之三。 第三段同时也表现了陶渊明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有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有酒酣而归弹琴消忧的隐士本色生活,有闲雅的读书生活,更有躬耕田亩的苦与乐。这是陶渊明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第四段呈现了陶渊明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这是其五。“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的精神,也流露了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总观以上分析可知: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洁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知天乐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这就是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可以说,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原作者:王家康) 三、类文荐读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提示:这是陶渊明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全诗一开始,诗人就把自己对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恶融入到对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眷恋回忆之中。接下来诗人以轻松欢快、平淡柔和的笔调描绘了幽雅秀美的田园风光,抒写了自己悠闲自得的乐趣,给全诗带来了一种淡泊和睦的气氛。刚烈的本性抒写和柔和的田园描绘在本诗中更替交融,互相映衬,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诗人辞官归田后的典型心情:对腐败的官场的无比厌恶和憎恨,复返自然后的庆幸和喜悦。可把本诗与归去来兮辞对照阅读,可更深刻地体味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提示:陶渊明是古代士大夫中第一个亲自参加劳动的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发现了劳动的美并在诗歌中歌咏它,这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开拓的意义。平淡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趣。 乞食 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提示:自诗经以来,专以“乞讨”为题材的诗篇,唯陶渊明乞食一首而已。陶渊明辞别官场,回归田园,心甘情愿地做起自食其力的田舍翁来了。这一时期的诗作,歌咏了田园美(如归园田居其一)和劳动美(如归园田居其三)。但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在极度饥饿的驱使下,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演出了一幕至今仍摧人泪下,令人痛断肝肠的大悲剧诗人乞食。诗人在诗中,不是刻意地宣泄自己的痛苦与怨怒,而是表现一个与虚伪险恶的上流社会并存的古风尚在的平民世界,由衷地赞美存在于人民之中的仁爱精神,讴歌了人情之美,颂扬了那些用真情和友善温暖别人的人们。 人情美和田园美、劳动美构成陶渊明田园诗的三大主题。而人情美是陶渊明田园诗所表现的最高境界。有了人情美,寻常之物如桑麻榆柳、陋宅草屋、鸡鸣犬吠才构成田园美,寻常之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才构成劳动美。着意表现人情美,正是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试问,归去来兮辞一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人情美呢? 四、阅读方略 文言文阅读之四:如何推断文言文中虚词的词义(一) 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的一个难点。此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以”字,义项就相当丰富。作动词,“以”有“以为”“认为”义;作介词,“以”有“用”“拿”“凭借”“依据”“按照”“把”“因”“由于”“在”“从”等义;作连词,“以”有“而”“又”“而且”“并且”“用来”“以致”“因为”等义;“以”还可以通“已”,有“止”“已经”等义。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1依据语法功能析用法,根据用法辨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句: 苏回为郎,二人劫之。(赵广汉办案) 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冯唐论将)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张释之执法) 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粗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如中“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是宾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词,所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前句中的苏回。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与”的宾语,作代词。句中“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分,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句中廉颇李牧是主语,“为”是谓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但不译。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与下句连接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如果“之”作动词“到”“往”义,用语法知识来判别也容易明白。例如“曾子之妻之市”。在这个句子中,“妻”是主语,“市(集市)”是宾语,第二个“之”不作谓语,句子就不通了。由此看来,根据语法知识可判别虚词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 2采用删换替代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句: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刘安世为谏官) 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冯唐论将)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优孟衣冠)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乐羊子妻) 虏魏太子申以归。(孙庞斗智)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周敦颐传) 从军平阵,以功除岷州刺史。(循吏辛公义) 我们如何辨别以上几句中加粗的“而”和“以”呢?假如我们把句至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流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我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换位后只有句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连词。其他三个用“而”的常用义项来替代,句中可用“可是”“但是”,句中可用“就”“接着”,句中可用“地”代换。“一丝”是“累”的状语,“而”表修饰关系。 至 中“以”采用删的方法, 句可行,13句不可。这表明 句中“以”是连词,先“虏”后“归”,显然“以”表承接;“杀人”是方式,“媚人”是目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 句中的“以”不能删的原因是它是“介词”,“以”和“功”组成介词结构,用“由于”“因”等替代就可确定它的意义。 五、高考真题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大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乃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渝大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得赏赐辄分其麾下专以射为戏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 B C D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参考答案: 1D(A项“竟死”是“一直到死”的意思;B项“将兵”是“带兵”的意思;C项“曲折”指详细情况) 2A(A项介词,表凭借;介词,表方式,“把”;B项“会”都是副词,相当于适逢。C项,“既”都是时间副词,相当于“已经”“以后”。D项,两个“无”都是副词,相当于“无论”) 3C(“之”称代“饮食”,而不是“赏赐”) 4D(表现李广善于用兵,表现李广善射,表现李广威信之高,人们对他的自刭非常痛惜) 5D(对李广引刀自刭的原因解说不当) 6(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之情。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