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474692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本单元是在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第二单元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漫不经心,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计算错误还是稳站失分主导地位。究其原因: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三年级测量教学反思测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这是测量的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继续学习“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测量的第二阶段。成功之处:1.注重操作体验,理解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在教学中,让学生实际进行测量物品的长度,量一量课本的长、宽、厚,文具盒的长、宽和厚,比划1毫米、1分米的长度,同时借助学生准备的一分硬币、商品会员卡、光盘、茶叶筒等物品进一步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2.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在小学阶段已全部教授完毕,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如何记忆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如何把数学课本读厚读薄,这是我在教学中重点进行关注的问题。在进行整理复习内容中,我教给学生如何把分散的知识点进行联结,先由点到面,再由局部到整体,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分散的、点状的、无序的知识点罗织成集中的、线状的、有序的知识内容。不足之处:学生课外测量的物品还稍显欠缺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家对物品进行测量,到超市掂一掂、称一称,加强课外作业的布置练习,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老师提供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两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两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铺垫。本节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环节用的时间太长,学生充分表述了自己的操作过程,出现了很多预设之外的问题,都一一解决了,但是最后的课没有讲完,孩子表达的比较充分,在课堂环节时间把控上应该注意,平时多练习,才能用起来比较顺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