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区建设工作计划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311215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繁荣区建设工作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化繁荣区建设工作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化繁荣区建设工作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繁荣区建设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要大力发展经济,也要重视发展文化”理念,充分发挥 市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提高经营性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文化生产力,提升 文化“软实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硬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发展形式同步;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同步;坚持繁荣发展和管理引导同步。三、目标任务全市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特色文化产业规模实力位居全省前列,1总体目标:十二五”末。把我市建成地域特色鲜明、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文化繁荣先行区。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发挥古城古镇古街效用,打造以 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展示城;调整经济结构,打造以传统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体育产业为支柱的文化产业城;培育和壮大市场,引导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消费,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消费城。2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文化产业布局更加优化,XX年。全市有3个以上文化企业(园区)形成规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XX年,文化与经济全面融合,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优势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全市有5个以上产值超亿元的集研发、投资、生产、销售和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企业(园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以上。3文化事业发展目标:建立基本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XX年。文化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全市六分之一行政村; 文化保护取得新成效,新增5处古建筑群或单体建筑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0处进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0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项进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XX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文化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四、重点工作1充分发挥古城古镇古街效用。分10年三期组织实施以 府衙修复为中心的歙县古城改造项目。XX年底前,整体改造古城。总投资100亿元。投资1.6亿元修复 府衙,复建南谯楼外组群、仪门外组群、正堂院落组群、后堂院落组群、廨舍院落组群,建成 名人馆、地方历史馆、 书画馆、 传统工艺馆、 民俗馆等主题馆,加快斗山街、渔梁坝和练江的开发,综合提升古城的整体文化品位和休闲功能。重点围绕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体制创新、管理升级、环境优化五个方面,提升古镇品位。投资21亿元。进一步提升西递、宏村、呈坎、潜口、唐模、棠樾、雄村等重点古镇品位,使古镇串点成线、串珠成链,互为呼应,成为 文化旅游的新亮点。打造屯溪老街为一流品质的历史文化街区。XX年全面启动三条横街开发、滨江改造和外围配套,挖掘古街内涵。投资8亿元。启动永新巷、还淳巷、榆林巷的保护开发,建设江畔旅馆;修建徽式客栈、茶吧、咖啡吧、古作坊等旅游接待设施,逐步推进其它小巷开发;进一步丰富老街经营业态,建成滨江休闲文化一条街。同时,加快黎阳老街改造和万安老街开发。2大力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原地重点保护利用18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和406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并举。按照原地保护利用和异地保护利用的方式。原地一般保护利用未列入国家级、省级的85个古村落和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429幢古民居;严格按照文物法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规定,对不利于在原地保护的古民居进行异地试点集中保护和异地分散保护利用。突出6大重点,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14.5亿元。建设20个重点保护开发项目。以徽文化展示为重点,建设湖边古村落等保护开发工程;以中法乡村旅游合作项目为重点,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工程;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为重点,建设名城名村(镇)保护工程;以建设中国旅游乡村福地为重点,建设横江半塔等保护开发重点工程;以非物质文化展示为重点,建设非物质文化艺术民俗展示工程;以太平湖旅游开发为重点,对名人古迹实行重点保护开发。分期实施的原则,分步组织实施。按照一次规划。五年内基本完成103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的保护工作。XX年至XX年实施34个古村落和505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XX年至XX年实施69个古村落和560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3壮大 传统文化产业。建立工艺品研发机构和艺术创作、工艺品生产等基地,引入市场机制。不断开发和加大营销“ 四雕”徽墨、歙砚、万安罗盘、 漆器、玉等既体现 传统工艺又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弘扬新安医学、挖掘新安名药,开发保健、养身的休闲文化产品,建设新安医药养生园和 新安医药文化博物馆。筹建徽派盆景博物馆和徽派盆景交易中心,推进徽派盆景产业化,促进徽派盆景进酒店、进机关、进家庭,确保徽派盆景年销售额逐年增加。4积极推进徽文化艺术长廊等重点项目。分五年总投资20亿元,通过市场运作。沿迎宾大道香茗酒店安徽中国 文化博物馆高尔夫酒店一线规划、建设徽文化艺术长廊,XX年启动基础设施建设,XX年6月前基本完成;投资4亿元启动 “四雕”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及专题博物馆项目,建设综合性的特色产业基地,XX年全面完成,长廊内产值超亿元。积极引进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落户市经济开发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XX年初具规模。5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占全市旅游产品的70%以上。开发特色产品。加强 风景区和西递宏村两大世界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镇名村、古民居、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构建自然与人文融合、市内与市外联动的大 文化旅游圈。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节庆赛事、商务会议等六大旅游新型业态,打造新型业态。因地制宜吸纳传统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知青文化。加速实施“十大工程”中确定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找准演艺业和旅游业的结合点,促进娱乐消费。立足资源优势。引进社会资本,打造系列高质量、有特色、形式多样、体裁丰富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与兄弟省市特色演出团队开展“订单式”演出服务。加快建设“元一大观”文化娱乐项目;投资7000万元在香茗中心推出“徽韵”大型旅游驻场演出,打造文化与旅游结合新亮点,五年内接待观众185万人次,实现收入1.45亿元。投入1000万元在徽剧馆推出以黄梅戏、徽剧为主的旅游定点演出。6做大做强文化体育产业。不断推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姻、体育文化与休闲文化结合,走 特色体育之路。积极打造国际品牌赛事,继续办好“论剑”中国 国际登山节、中国 国际健走节和中国 国际山地车节等重点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目前的0.5%左右提高到1%左右。加大市民中心健身馆和游泳馆后期建设力度,XX年投入使用。积极创造条件,市中心城区建设可容纳2.5万人大型综合体育场。7认真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着力建设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高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覆盖率和达标率位居全省前列。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围绕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提高管理效能;继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积极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改进管理方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进全市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加快推进电影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组建 市 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塑新型市场主体;加快推进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组建文化演艺公司,积极培育演艺市场;切实抓好新闻媒体的改革,稳步推进宣传与经营业务分开,推进非时政报刊转企改制,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投入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9全方位开展文化对外交流合作。以港澳台、东南亚为重点,扩大文化对外传播。借助国家、省外宣窗口和阵地。拓展欧美澳地区,举办电视周、文化周等活动,持续开展“中外媒体看 采访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对外宣传。继续在欧洲时报美国侨报意大利新华日报开设 专栏、专版,借助省电台中国安徽之声省电视台国际频道等平台扩大 市在境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组织文化企业参加文博会、徽商大会、境内外旅游文化推介等活动。充分利用友城互访、旅游推介、经贸活动、文化交流、体育竞技等活动,拓展文化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产业对外招商力度。加强特色文化产品策划、开发,推进工艺品、创意产品、图书、音像、演艺等文化产品输出。把中国 网站建成全国一流、全省第一的地方门户网站。建立全市互联网工作者协会,充分发挥互联网宣传作用。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广泛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实行行业自律,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加强网上舆情监测、研判和评论工作,及时有效引导网上舆论,扩大 影响力。10打造现代文化消费市场。积极运用科技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深刻把握科技对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形成网络视听、电子图书、手机报刊、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型文化样式和业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现代文化产品和服务。举办系列网络摄影大赛、网络旅游风光展、网络知名企业展、网络特色产品展等活动,繁荣网络消费市场。鼓励支持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大力发展信息网络业、电子商务业和网络动漫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建设我市网络文化消费大市场。11深入开展徽文化研究应用工作。成立 市徽学研究院。全面整理徽文化研究的文献资料,健全徽文化研究体系。整合 文化研究资源。加快推进 文书文献整理编纂出版工程,出版 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完成徽学研究保护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建立集宣传教育和检索服务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平台。通过举办国际性的地域文化研讨会、交流会,创新开展应用性研究。开展徽派建筑、 盆景、徽菜、新安画派、 雕刻等转化应用的研究。积极开展地域文化的比较性研究与学术交流,推进 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启动省社科规划课题文化旅游发展和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 文化生态保护研究分别于XX年和XX年全面完成。1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健全体系名录。认真组织实施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加快编制 市域内的分区规划。全面深入地开展 “四雕”非遗传承人等传统技艺人才调研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 传统技艺人才档案库。巩固现有传统技艺人才队伍。发挥社科文艺界社会团体和协会、学会的功能作用,积极培养人才。继续通过开展工艺美术师职称技能评选、徽匠技艺大赛和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等方式。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广泛开展各类书画、摄影等艺术品和 雕刻工艺品展览展销活动,挖掘、培养和扶持一批 传统技艺人才。五、保障措施防止和克服在文化建设上的实用主义倾向,1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结合 实际,2加大文化建设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各项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制定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认真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主导作用,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确保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发展。设立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情况每年适当递增,采取贷款贴息、配套资助、项目补贴和奖励等资助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要降低信贷门槛,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利用好中国农业银行支持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200亿授信额度。依法支持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企业,逐步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