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教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3002874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教案绪 论【教学目的】 本章是此课程的开端,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是一个怎样的学科,即这一学科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培养的是什么能力, 以及学习这一学科的作用与意义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基本概念】 古代汉语 文言 文言文 古白话 古白话文 【基本理论】 古代汉语学科为什么以文言文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如何理解古代的死记硬背教学法?【重点难点】 “文言”与“古白话”的内涵【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 2学时【教学内容】 第1学时一、“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1、“古代汉语”的内涵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文 言-文 言 文古代汉语 古白话-古白话文文 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 言 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古 白 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二、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与古代中国相关的学科研究创造条件;其二是熟悉古代的语言材料和各种语言规律,为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定基础。1、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学习古代汉语。讨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3、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学习古代汉语。4、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第2学时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1、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 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讨论:如何评价古人“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能一言否定之,要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死记硬背的劣根性: 易疲劳。 效率低。 易遗忘。 死记硬背的合理性: 符合儿童的智力特点:记忆力强,理解力弱。 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先记忆,再理解。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所谓的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感受文言语言;所谓的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要有死记硬背的精神。 要有联系的观点。第一章 怎样查字典辞书【教学目的】 本章是古代汉语的入门内容,主要介绍工具书的检索方法和几部学习古代汉语常用的工具书。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这几部工具书的性质与作用,并学会使用这些工具书,为以后的古代汉语学习掌握学习的手段。【基本概念】 反切法 直音法 叶音法【基本理论】 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那几种? 反切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 直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 叶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重点难点】反切法注音叶音问题康熙字典辞源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践结合【所用课时】 2学时【教学内容】 第1学时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 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 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 按一百零六韵排列 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 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难于掌握实践:让学生察看工具书中的汉字排列法。可利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二、古代的注音方法、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的作用。、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毛莫袍切m o、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错误: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实践:让学生查看康熙字典中的这几种注音方法。利用教材中从康熙字典中所引的文字。第2学时三、几种常用的工具书、查检字音字义康熙字典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收录汉字四万七千多个。 体例: 用二百一十四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 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不足:错误较多。 王引之字典考证 汉语大字典 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成,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 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字音:用汉语拼音注音,并收录中古的反切,还标明上古的韵部等。 字义:释义详尽,并收有语言例证。2、查词语典故 辞源、辞海 体例: 部首法排列汉字,分为二百一十四个部首。 先解释单字的含义,再收释以该字起首的复音词语或词组等。 复音词语或词组按字数由少到多排列,同字数的按第二、三的笔画数从少到多排列。 修订: 1958年修订 辞海综合性的工具书。 辞源研读古籍的专用工具书。3、查虚词和特殊词语 助字辨略 清刘淇著,1711年出版。 体例: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内容: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小说等。 缺点:对虚词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内部体例欠严密。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1819年出版。 体例:按古声母排列,共分为试卷。 内容: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 缺点:收字太少。 词诠 杨树达著,1928年出版。 体例: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解释虚词是先标明词类,然后释义,在列举例句。 缺点:分类过于琐细。 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著,1953年出版。 内容:主要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 体例:每条先诗后词再曲。 实践:提供这几种主要的工具书,让学生熟悉它们的内容与体例。第二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教学目的】 本章讲解汉字的知识与理论,学习本节,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形体构造理论,即传统的“六书”,要让学生了解汉字形体的演变情况。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字形解说汉字意义的能力,为研究汉字与阅读古籍创造条件。【基本概念】 六书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亦声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古文字 今文字 古今字 异体字 繁体字 简化字【基本理论】 “六书”分别是怎么创造汉字的? 篆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隶书在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人们是怎样给古今字分类的? 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简化字的简化方式有哪些?【重点难点】六书问题隶变问题异体字问题【教学方法】 讲授与提问结合【所用课时】 4学时【教学内容】 第1学时一、“六书”理论 六书:古人总结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只有前四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关,后两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象形许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描画轮廓的:日、月、鸟、鱼描画具有特征部分的:牛、羊提问:让学生举出一些用象形的方法创造的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其正误。、指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纯符号的指事字:上、下象形字上加符号的:亦、本、末提问:让学生举出一些用指事的方法创造的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其正误。、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其意义的造字法。步、逐、鬥、莫、牧提问:让学生举出一些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的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其正误。、形声许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造字,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杞、问、物、江、裏提问:让学生举出一些用形声的方法创造的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其正误。第2学时、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说文:“考,老也。”又:“老,考也。”、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我、而、其提问:让学生举出一些假借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其正误。二、形声字的结构与汉字的部首、形声字的结构形声字的六种形体结构:左形右声江棋诂超(基本结构)左声右形攻期胡邵上形下声空箕罟苕上声下形汞基辜照内形外声辩哀问闽内声外形阁國固裏特殊结构:勝、徒、寳提问:让学生举出一些形声字,并分析它的结构,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其正误。、汉字的部首部首就是意符,意符是对声符而言的,部首是就它统领的字而言的。许慎最早提出部首的概念,他的说文解字用了540个偏旁作部首。第3学时三、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金文: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篆书: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创造的笔画圆转的汉字形体。秦统一之前的篆书称为大篆,秦统一之后经过李斯等人改革而推行的篆书称为小篆。提问:让学生说一说篆书的字形特点,然后总结。篆书的特点:笔画圆转,字形内聚包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是大大地增强了。隶书: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痕迹比较明显,而前几乎完全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性。提问:让学生说说隶书的字形与篆书有什么不同,然后总结,并进一步阐述隶变的意义。隶变的意义: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第4学时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莫暮其箕要腰昏婚提问: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有怎样的联系?然后总结出下面古今字的分类。古今字的分类:同源分化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要腰古今字同音假借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无意义上的联系:其箕、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完全同音同义,就叫做“异体字”。异体字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异体字的存在也与人们写字时求新求异求美的心理有关。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会意字与形声字的分别凴凭、嶽岳、淚泪、巖岩意符不同的异体字詠咏、睹覩、嘆歎、駆敺、雁鴈声符不同的异体字线線、煙烟、時峕、蚓螾意符声符都不同的异体字剩賸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騀鵞、襍雜有三种情況不能认为是异体字:其一、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如:置寘其二、自古就音同,但意义广狭不同的字。如:游遊、酤沽其三、偶尔通用的字(用字时的通假字)。如:剥扑、蚤早提问:异体字的存在有没有积极意义?引出对异体字整理内容的讲述。1955年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繁简字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汉字形体的繁简问题自古就存在,我们现在所说的繁简字,繁体字指的是解放之前通行的繁体字,简体字指的是解放之后公布的简体字。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也是异体字的关系。 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简化字的来源: 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乱、体、宝解放区和解放后人民创造的简化字队、阶、击、讲、币古字或者笔画简单的异体字与通用字云、礼、弃、无、个、气同音代替丑(醜)、里(裏)、斗(斗閗)、发(發髮)、谷(谷穀)、升(升昇陞)草书楷化书、为、伟、乐、东提问:如果用简化字排印古籍,对理解古文含义影响最大的是哪种简化字?为什么?史记孝景本纪:“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前后:、前一个皇后。、前前后后。第三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范围上与情感色彩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他们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基本概念】 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基本理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重点难点】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 2学时【教学内容】 第1学时一、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如:马、牛、山、人、手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如: 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绸该今:丝绸。今:应当。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城:城墙城市国:国都的城墙首都国家讨论:这三种词在阅读理解古籍时各有怎样的影响?总结:第二、三种词常会成为理解古籍的障碍,第三种词最容易让人误解古籍。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觉。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臭古:气味。今:臭味。丈人古:老人。今:岳父。、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暂古:突然。今:时间短。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领古:脖子。今:领子。忙古:心中烦乱。今:工作多。第2学时讨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各有何特点?总结: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在褒贬与轻重两个方面。、褒贬不同古义褒今义贬的:复辟古:恢复君位。今:开历史的倒车。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今:宾客。、轻重不同古义轻今义重的:诛古:责备。今:诛杀。古义重今义轻的:感激古:愤激。今:感谢。饿古:比“饥”重。今:与“饥”同。病古:比“疾”重。今:与“疾”同。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古”与“今”的历史性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是个历史概念。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古,则六朝是今。古与今不是一刀分开的。币:(本义)丝织品(先秦)礼物(秦汉以后)货币、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消息: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散消息,安有常则。”今:news第四章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词的本义与引申义问题。词的本义与引申义问题,即是重要的语言问题,又与阅读古籍有着密切的联系。古籍中的许多字词,常常使用它们的本义,或使用其较早的引申意义。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本义与引申义的内涵,掌握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与分析引申义的方法,以提高其语言的分析能力与阅读古籍的能力。【基本概念】 本义引申义直接引申间接引申【基本理论】 怎样探求词的本义?探求本义应注意什么问题?词义是怎样引申的?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应注意什么问题?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是什么?【重点难点】 本义及其本义的探求【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所用课时】 2学时【教学内容】 第1学时一、本义及其本义的探求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益:本义是水溢出。字形从水从皿。淮南子:“澭水暴益。”探求本义的步骤:第一步:分析字形、利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结合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分析汉字的形体。斤:斫木斧也。象形。戒:警也。从廾、戈,持戈以戒不虞。刃:刀尖也。象刀有刃之形。适:之也。从辵,啻声。 第二步:考核文献、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解释。、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用法。向:字形分析其本义是朝北的窗子。文献:说文:“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毕(畢):字形分析其本义是以网捕鸟兽。文献:说文:“田网也。”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实践:让学生试着来探求几个字词的本义。 走:给出古文字形体,让学生分析它的本义,并从一学习的文言文中找语言例证。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树:给出古文字形体,让学生分析它的本义,并从一学习的文言文中找语言例证。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当心字形的讹变。如:臣、注意字形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如:里第2学时二、引申义及其引申义的分析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演化发展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应如何分析一个字词的引申意义:应当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上去分析,根据引申义与本义距离的远近,可以把引申分为直接引申与间接引申两类。直接引申:是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意义,是词义引申的第一步。如:月(月亮)月份城(城墙)城市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义而再引申派生新的意义。如:朝(早晨)朝见(左传:“朝而不夕。”)朝廷朝代(rn)担子责任、任务委任、任用听凭任(抱)(rn)担当担保信任实践:让学生试着来分析几个字词的引申义。官:本义是官署官职官吏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极点、最高极限、尽头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由具体到抽象,由个鳖到一般。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字音的变化。如:朝zhocho,骑qj、字形的变化。如:何荷,解懈,树竖第八章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代汉语的被动句问题,主要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几种被动表示法。学习此章,要了解各种被动表示法都是怎样构成的,那些构成被动句式的词语都起怎样的作用,要了解汉语被动句的古今演化情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理解、翻译古汉语被动句的能力。【基本概念】 被动句式【基本理论】 何为“被动”?何为“被动句式”?汉语古今的被动句有什么异通? 古汉语的被动句式有哪几种?都是怎样构成的? “于”字被动句式中的“于”语法作用是怎样的? “为”字被动句式有什么特点? “见”字被动句式有什么特点? “被”字被动句式是怎样发展来的?【重点难点】 各种被动句式的构成 “于”、“为”、“见”、“被”在被动句式中的作用【教学方法】 讲授与练习相结合【所用课时】 2学时【教学内容】 第1学时一、被动与被动句式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施事者。如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这种只有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古今汉语是相同的,现代汉语中也有。如: 大楼建好了。 鸡杀了。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如: 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郤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1、“于”字句 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 构 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动者 “于”的作用:“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 特 点:“于”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后。不能没有主动者。 如:郤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2、“为”字句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构 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又可在动词之前再加“所”。 “为”的作用:“为”本身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特 点:“为”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前。可以没有主动者。可以加“所”字帮忙,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 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父母亲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少北,则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现代用例: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练习:下面的语句是不是被动句?如是,请说明是怎样构成的? 闵王毁于五国。(荀子王制)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马中锡中山狼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第2学时3、“见”字句 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见”字句。 构 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 “见”的作用:“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动。 特 点:“见”出现在动词之前。“见”不能引入主动者。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见于”式,引入主动者。 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4、“被”字句 “被”字被动句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汉代以后逐渐增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最主要被动句式。 构 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被”,后来在“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者。 “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特 点:“被”出现在动词之前。能引入主动者。 “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含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源头是动词“被”,是“蒙受”、“遭受”的意思。如: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石矢。(商君书慎法) “被”先由动词虚化为副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含义,构成被动句式。如: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此时被动句式中的“被”还不能引入行为的主动者,主动者要出现,还必须借助“于”字句的帮助。如: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后来,这种“被”字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了。汉朝末期,就出现了由“被”引入主动者的用例。如: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练习:下面的语句是不是被动句?如是,请说明是怎样构成的?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书)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信于友。(韩愈进学解) 被以不慈之伪名。(楚辞哀郢) 山鸡翟稚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李白山鹧鸪)第九章副 词【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副词。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副词的特殊性质,要掌握一些主要副词古今含义和用法的差异,能从古籍中正确辨认出这些副词,并准确理解其用法和意义,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基本概念】 表敬副词【基本理论】 为什么说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少、稍、颇、但、徒、特、第(弟)、直、仅、曾、再、且”等古今的用法有何差异? 否定副词“不”和“弗”在用法上有何差异? 否定副词“毋”和“勿”在用法上有何差异? 否定副词“未”、“非”、“否”在用法上各有何特点? “未”与“未尝”表达的含义有何不同? 何为“表敬副词”?表敬副词分为哪两类? 表敬副词“请”的古今用法有何差异?【重点难点】 “少、稍、颇、但、第(弟)、直、仅、曾、再”古代的含义 “不”和“弗”用法的差异 “表敬副词”概念 “请”古今用法的差异【教学方法】 讲授与提问结合【所用课时】 2学时【教学内容】 第1学时一、副词的性质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等作用的词。 副词是半实半虚的词: 实词的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次要成份。 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二、程度副词1、 少提问:“少”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现代汉语中的“少”常作形容词,其含义与“多”相对;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如: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少安:稍微安定些。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少解:稍微消解。2、 稍提问:“稍”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稍”是程度副词,含义是“稍微、略微”;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如: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稍夺:逐渐地剥夺。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稍出:逐渐出来。3、 颇提问:“颇”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是“很”的意思。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颇有力:出了很大的力。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 颇有:略微有。三、范围副词1、但提问:“但”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用来限制范围,是“只”、“仅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此”等词语中还保留“但”的古代用法。如: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但见:只看见。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但闻:只听到。2、徒、特、第(弟)、直 这几个字在古代汉语中也常作限制范围的副词使用,是“只”、“仅”的意思。如: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徒善:只善良。 徒法:仅仅有法律。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非特:不仅仅。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君第:您只管。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直不:只不是。3、仅 提问:“仅”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仅”只是个限制范围的副词,“只”的意思;但是在古汉语中,它除了表达这一含义之外,还可以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仅”的这一含义和用法,主要是出现在唐代的诗文中,而且要读“jn”。如: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仅万人:将近一万人。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仅十人围:将近有十围粗。第2学时四、时间副词1、曾提问:“曾”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曾”是时间副词,表示过去的时间,“曾经”的意思。古代汉语中的“曾”除了这一用法外,主要是用为表示情态的副词,用来加强否定语气,是“居然”、“竟然”的意思。如: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曾不容:竟然容不下。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曾不能:竟然不能。2、再提问:“再”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再”是副词,表示事情又一次发生。古代汉语中的“再”却是数量词,一般是两次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可以专指“第二次”。如: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孙膑) 再胜:两次取得胜利。 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后游修觉寺) 再渡:第二次渡过。3、仍提问:“仍”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仍”是副词,表示事情继续发生,“仍然”的意思。古代汉语中的“仍”也是副词,但含义却是“频繁”、“多次”。如:晋仍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 仍无道:多次做不义之事。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史记平准书) 仍再出击胡:多次出征攻打匈奴。五、情态副词1、且提问:“且”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且”一般不单独使用,常常是以“而且”的面目出现,是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且”除了相当于“而且”的这种用法外,还经常作副词用。有时是情态副词,“姑且”、“尚且”的意思。有时是时间副词,表达“将要”的含义。如: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且休:姑且算了。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且不避:尚且不回避。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且奚适:将要到哪里去。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且为所虏:将要被俘虏。2、盖 “盖”是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子开头,表示提示或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一般不好进行对译。如: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孝文本纪)六、否定副词1、 不、弗 提问:“不”与“弗”在用法上有什么差异? “不”、“弗”都是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词。“不”的古今用法基本相同,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而在秦汉之前,“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它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这个及物动词还不能带宾语。如: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功成而弗居。(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 “弗”所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例子,秦汉之前很少见。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汉代之后,“弗”的使用范围放宽,偶尔能见到它否定形容词的用例。如: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太后本纪)2、毋(无)、勿 “毋(无)”、“勿”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毋(无)”与“勿”用法的差异,与“不”与“弗”相当,“毋(无)”相当于“不”,“勿”相当于“弗”,如: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左传成公九年)3、未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如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未”与“未尝”不同:“未”表示还没有实现,包含将来实现的可能性,“未闻”即“没有听说”;“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也许现在已经实现,“未尝闻”即“没有听说过”。如: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史记孙膑)臣未尝闻也。(战国策魏策四)4、非(匪) “非(匪)”否定的不只是它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的整个谓语,并经常用于对判断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如: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5、否 “否”是表示应答的否定副词,与“然”相对,经常独自成句,可译作“不”、“不是的”。如: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许行)七、表敬副词 表敬副词:用表示对人尊敬的副词。可分为两类,一是尊人的,一是自谦的。一般不好对译,可灵活进行翻译。如: 尊人的:提问:“请”作为表敬副词在古今汉语中表达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请”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请您怎么样”,在古汉语中,除了表达这种含义之外,“请”经常表达的含义是“请允许我怎么样”。如: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请:请允许我。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自谦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窃以为:私下里认为。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后汉书史弼传) 忝荷重任:不称职地担当重任。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第十章代 词【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代词。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古汉语代词的性质及作用,要掌握一些主要代词用法的特点,还要掌握一些代词间用法的差异,从而加深对古汉语代词的理解与认识,并提高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基本概念】 谦称 尊称 泛指 特指 无定代词 辅助性代词【基本理论】 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吾”的用法有何特点? 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而、乃”的用法有何特点? 古汉语中是怎样表示第三人称的?“之、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时用法上有何差异? 古汉语中是怎样表示人称复数的? 古汉语中的近指代词与远指代词主要有哪些? 指示代词“之”、“其”在用法上有何差异? 指示代词“夫”、“若”、“然”、“尔”、“焉”、“诸”用法上各有何特点? 古汉语指人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哪些?“孰”的用法特点是什么? 古汉语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哪些?“胡”、“曷”、“奚”的用法特点是什么? 古汉语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哪些? 无定代词“或”、“莫”的用法有何异同? 辅助性代词“者”、“所”的用法有何异同? 凝固格式“所以”在古汉语中是怎样使用的?【重点难点】 “吾”的用法特点 “之、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之”、“其” “或”、“莫” “者”、“所”【教学方法】 研讨后总结【所用课时】 3学时【教学内容】 第1学时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 例句: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辅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国语句践灭吴)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居,予语汝!(庄子达生) 曰:“余病矣。”(左传鞌之战)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研讨: 以上例句中有哪些第一人称代词?各是怎样使用的? 总结: 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等,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为封建帝王的专用第一人称代词。 2、第二人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