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44488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学习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答谢中书书选自_,作者_,字_,号_。“书”的意思是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 2.文体、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3.字音、字形、词语(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陶弘景( ) 夕日欲颓( ) 沉鳞( ) 竞跃( ) 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二)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范读、个体读、集体读)初步了解本文写了哪些景物?附: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提示:骈散结合,四六句式,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2、默读全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圈划疑难,共同解决)本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支架:文言文翻译法:加字,把单音节变双音节。换字 结合句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用自己的话,讲清文言意思。揣摩句意,合理调整。(6)时间、地名、事物直译。修辞手法要体现 增删补改是规律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二、合作探究(一)研读赏析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全文的引子(总领句),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如何描写的?“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3.文中最后一句用什么表达方式,说说其作用?议论,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二)展示交流三、拓展延伸阅读吴均与顾章书,完成问题。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注释:薜( b)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英英:声音和盛之貌。办:具备。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参考答案:1答案: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2答案示例: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3答案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4答案示例:处世态度: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拓展训练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天镜园浴凫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每岁春老,破塘笋必道此。轻舠飞出,牙人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张岱天镜园)注: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樾:树荫。兰荡:湖名。明瑟:明净新鲜。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轻舠:小船。牙人:商人。枻:船桨。8解释下列加点词。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类若乘空 无可名言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 )A 四时俱备 字俱碧鲜B 实是欲界之仙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山川之美 园丁划小舟拾之D 但有惭愧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11(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中同样表明作者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12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清澈明净。这与“皆若空游无所依”、“游鱼戏石,直视无碍”等有异曲同工之妙。B 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进行描绘。C 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D (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文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四、布置作业: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之美,你看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背诵默写全文。五、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分:写景 四时之景 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 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 美 晨昏之景 猿鸟乱鸣(听觉) (动态美) 沉鳞竟跃(视觉)总:抒怀 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字_,号_。北宋_家,_家。和父亲_、弟弟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2.文体、背景介绍: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3.(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遂( ) 藻( )荇( )(2)、解释加点的词语(1)解衣欲睡( )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 (4)但少闲人( )(二)初读感知: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学生个体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2、齐读3、默读、根据注解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疑难,共同解决。作者夜游承天寺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合作探究1、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失意,悄悄进门慰藉失意的人,这样写使状物自然生动,情感真挚感人。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了什么?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闲人”两字是作者对世俗之人汲汲于富贵功名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虽遭贬谪仍作轻松的豁达心态。(二)展示交流三、拓展延伸阅读东坡食汤饼,完成问题。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汤饼:面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南迁:贬谪到南方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鬻:卖恶(c):通“粗”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1)恶不可食( )(2)徐谓黄门曰( )(3)秦少游闻之( )2、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A录毕,走送之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辍耕之垄上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的人。参考答案:1、(1)吃(2)告诉、对说(3)听说、听见 2、A 3、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4、豁达(乐观、洒脱)四、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搜集描写月亮的诗词。五、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叙事 月色入户寻友赏月 赏月的欣喜写景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漫步的悠闲抒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