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4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3943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4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4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4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4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展示:(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热点提示:(1)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影响。考点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国学初祚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2)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主要流派(1)早期儒学人物主张贡献和地位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创立儒家学派;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尊称为“至圣”孟子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使儒学体系更完善,更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点拨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落。思考孔子在卫国和弟子冉有论政,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思想。你如何理解这一思想?提示:孔子认为民富国才富,倡导统治者实施“富民”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仁”。(2)其他学派主张影响道家老子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道德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庄子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 点拨在治国上,儒家主张行“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行“法治”,强调严刑峻法。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思考战国时期,学派众多,百家争鸣。如果你生活在战国时期,你会接受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理由何在?提示:观点一:接受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变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需要。观点二:接受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仁”和“礼”,主张“仁政”,这有利于防止暴政,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观点三:接受道家思想。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问题1:探究诸子百家的思想材料一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材料二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1)材料一分别反映了老子、孟子、韩非子的什么治国理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信息解读材料一中“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信息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社会景象,反映了老子主张历史倒退;“省刑罚,薄赋敛”“修其孝悌忠信”是儒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要在中央”“圣人执要”体现了法家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材料二中“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等信息说明,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尝试解答(1)老子: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孟子:实行仁政。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2)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士大夫崛起,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阶级: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十分复杂,“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文化: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问题2:探究儒家的民本思想材料一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王制(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2)材料一、二中体现的思想主要内涵是什么?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等信息表明,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缓和社会矛盾。材料二中荀子认为府库充实而百姓贫穷,政权会很危险,反映出荀子认识到解决百姓的基本民生问题对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性。尝试解答(1)孟子:保民、善待民众。荀子:提倡仁义,反对过度剥削人民。(2)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归纳总结】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2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1)表现: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1(2016遵义模拟)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指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转变时期。中国在这一“轴心时代”的表现是()A分封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瓦解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C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思想交相辉映D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解析:选C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这一时期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思想交相辉映,故选C项。2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材料表明春秋一书()A政治立场具有保守性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解析:选A春秋一书竭力维护周代礼制,体现了孔子政治上的保守性,A项正确;B项表述不准确;C项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错误。3“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与材料观点属同一思想派别的是()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B“兼相爱,交相利”“以自苦为极”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解析:选A题干材料信息反映了荀子的“礼法并施”主张,荀子是儒家代表。A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B项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C项是道家庄子的思想,D项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故选A项。4“魏晋名士”是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下列能得到他们推崇的名言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C“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析:选D“魏晋名士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符合道家崇尚自然思想。A项属于儒家荀子思想观点,B项是尚贤的墨家思想,C项属于法家思想,D项属于道家思想。故D项正确。5(2016益阳检测)韩非子:“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见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料观点()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 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 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AB C D解析:选B由“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可以看出此观点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正确;由“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可知材料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正确;题干材料是法家思想,是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正确;君权神授的思想是到汉代董仲舒时期才提出的,与材料不符。故本题选B项。6秦汉以来,墨家作为思想体系和学派逐渐消失无闻,但从挂一漏万的历代农民起义残存材料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中好些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承相通之处。下列农民起义的口号中未能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C“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解析:选DA项说明王侯将相也不是天生的,故体现了平等的思想;B项认为天下的男子都是兄弟,女子都是姊妹,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相似之处;C项认为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能力,都可以自食其力,与墨家思想有一致之处。D项强调旧的上天已经死亡,新的天下应当建立起来,与墨家思想无关,符合题目要求。7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由此可知,三者都()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B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解析:选D孔子认为自然是有规律发展的;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法自然”,自然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韩非子认为自然是永恒的,不会消亡。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C两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D项符合题意。材料表达的是对自然的尊崇,不是蔑视天地,A项错误。考点2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正统1历史背景(1)客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主张 目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2)付诸实践:汉武帝认为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遂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点拨“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思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据材料分析,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提示: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3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士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2)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考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提示:不同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问题1:探究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材料一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其实质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信息解读材料一第一段反映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适应了加强君权的要求;第二段反映了董仲舒主张思想文化专制,以此来维护政治统一。材料二中韩愈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并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这表明韩愈并不认可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改造。尝试解答(1)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2)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问题2:探究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信息解读材料一反映了儒学自身内容的发展变化使得儒学的适用范畴空前扩大。材料二中“置五经博士”“令礼官劝学”“崇乡党之化”“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体现了在教育、社会教化、风尚方面对儒学的重视,“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咸荐诸朝”体现了在选官方面对儒学的重视。尝试解答(1)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董仲舒新儒学适应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归纳总结】 1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容看,新儒学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于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5)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2016晋城模拟)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是指()A“独尊儒术”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盘吸收解析:选A儒家学说长期被尊为官方教义,从而加强了思想专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从这一角度上讲是和法家不谋而合的。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析:选C材料宣扬“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材料大意是提醒君主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过失,灾害怪异是上天的警告,因此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故C项正确。 3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由“民本”发展为“君本”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BC D解析:选C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人文主义注重人的价值,汉代儒学中没有提及,错误;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都是维护统治者统治的工具,错误。答案为C。掌握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第3题中的即为此点。(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第3题中的即为此点。4汉书中载:“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 B儒学在政治上确立统治地位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解析:选B依据材料中“经术苟明,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儒学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选B项。A、C两项包含在B项中,排除;D项中的“科举考试”与汉代史实不符,排除。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三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作答;第二小问考查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考查新儒学的特点,即“外儒内法,附会阴阳,济之以道”,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对新儒学的评价,概括材料二、三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说明:没有,如法家用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原因: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考虑。本讲课堂小结术语必备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3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4先秦儒家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之治,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5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法家呼吁改革,墨家讲求实用。6“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7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8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从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易误必明1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没有本质区别。()辨析:儒家“民本”思想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以“民”为本,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而现代的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2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辨析: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以外的思想销声匿迹。()辨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求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例如“春秋大一统”的主张就是吸取了法家的思想。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全 国 卷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2(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选B由所学知识可知,自皇帝制度建立以来,为了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以“天”的儿子自居,并举办祭天大典来强化这种伦理关系。在此背景下,官员、百姓也通过各种方式祭拜自己的祖先,以此维护社会秩序,故正确选项为B。地 方 卷3(2015四川高考)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解析:选B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主张,他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但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故B项正确。4(2015山东高考)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解析:选C“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大意为:统治者不要把水当做镜子,而要把人民当做镜子。这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项。5(2014山东高考)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选A孔子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A项正确。生产力的进步瓦解了宗法分封制,B项不正确;孔子维护周朝的统治,C项不正确;孔子学说不适用于诸侯争霸,D项不正确。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