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实验记录上册.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0723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实验记录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实验记录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实验记录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检验脂肪、淀粉、蛋白质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方法。实验器材烧杯、水、淀粉、玻璃棒、碘酒、滴管;馒头、米饭;白纸、瓜子;镊子、酒精灯、瘦肉。实验过程(一)检验淀粉实验1、把少许淀粉放在烧杯内,加一点水,用玻璃棒搅拌成淀粉状糊。2、用滴管吸入碘酒,在淀粉糊中滴入23滴碘酒,淀粉糊变成了蓝色。3、把少量米饭放在硬纸板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到米饭变成蓝色。4、用滴管再向馒头上23滴碘酒,观察到馒头变成蓝色。实验现象(我的发现)实验结论米饭、馒头中含有淀粉教师评价【实验原理】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二)检验脂肪实验把花生、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透明状的油渍。【实验结论】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三)检验蛋白质实验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实验结论】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说明瘦肉含有蛋白质。【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油渍:发黄、半透明;水渍:原纸色、不透明。【注意事项】在做脂肪实验前先让学生观察水滴到纸上的特点,以便区分油渍和水渍。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唾液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器材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实验过程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2将两支试管放入37-40的温水中。3 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我的发现)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实验结论唾液有消化淀粉的作用。教师评价【注意事项】: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2.加入碘酒后摇匀。【链接】: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2.如果时间不够,淀粉没有完全反应,则会显蓝色,但比未加唾液的试管中的淡。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人呼出气体成分的实验实验目的检验人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成分是否相同实验器材水槽、玻璃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气球、烧杯、火柴等实验过程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严。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看到什么现象。实验现象(我的发现)实验结论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教师评价方法二:【实验步骤】1.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观察现象。2.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现象。3.对比两种石灰水的颜色变化,说说发现。【实验现象】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石灰水没有大的变化,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我们吸进的气体是空气,呼出的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气体。【实验原理】:1.由于呼出气体中含氧量比空气中少,所以火柴燃烧变弱。待瓶内氧气消耗尽,火柴就熄灭了。2.由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注意事项】:1.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前,先深吸一口气,呼出一部分后,在往集气瓶里吹气。2.由于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气体用时较多,会影响其他操作的深入进行,可直接用嘴向保鲜袋中吹气来收集呼出的气体,把燃着的火柴分别放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保鲜袋中,观察现象。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测心跳实验目的自制简易听诊器 感知心跳实验器材长胶管 玻璃漏斗 秒表 实验过程用漏斗和胶管套在一起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听诊器。将漏斗扣在胸前心脏部位,将胶管另一端插在耳内,是否能捉到心脏在跳动?实验现象(我的发现)确定听到心脏在跳动实验结论教师评价【注意事项】:漏斗要轻拿轻放,以防损坏。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器材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实验过程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3.用槌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4.大声说话,把手放在声带位置感受声带的振动。实验现象(我的发现)1.皮筋在振动。2. 豆粒上下跳动,鼓面在振动。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花溅起。音叉振动。4.感受到声带振动。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评价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实验器材闹钟、塑料袋、水槽、水。实验过程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者桌腿,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能听到声音吗?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3 .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将耳朵贴近水槽,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实验现象(我的发现)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空气)、液体(水)、固体(水槽)传入耳朵的。实验结论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教师评价【实验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器材纸筒(长约15厘米,直径约3厘米)、橡皮膜、火柴、细线、小镜子。实验过程1.把纸筒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棍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实验现象(我的发现)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橡皮膜带动着火柴棍跳动起来。实验结论教师评价 【注意事项】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溶解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是否溶解。实验器材3个烧杯、玻璃棒、药匙(或汤匙)、食盐、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粘土、木屑。实验过程1.先在每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约2/3的清水。2.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3.静置一会儿,观察溶解的情况。实验现象(我的发现)小苏打、洗衣粉能在水中溶解,面粉、食用油、粉笔末、黏土、木屑不能在水中溶解。实验结论有的物体能在水中溶解,有的物体不能在水中溶解。教师评价【注意事项】必须要等物体静置下来以后才能观察。要注意观察材料在水中的变化。材料取量要适宜。在搅拌时,要注意安装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到玻璃杯的杯壁。实验做完后要及时整理仪器,把水倒掉,将烧杯清洗干净。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物理变化),一类是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实验器材蜡烛、小刀、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实验过程实验一:切割、加热蜡烛的实验1用小刀将蜡烛切成两半,观察现象。2用小刀削下少许蜡烛末。3将削下的蜡烛末放在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4用试管夹夹住蒸发皿从铁架台取下,熄灭酒精灯,待蒸发皿冷却后,观察现象。实验二:燃烧蜡烛的实验1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现象。2用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约12cm处,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我的发现)实验结论1切割、加热蜡烛,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加热蜡烛,在温度的影响下,蜡烛由固态变为液态,冷却后,又由液态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产生,所以是物理变化。2将蜡烛点燃,在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点燃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温度在升高,蜡烛融化变成蜡油,属于物理变化;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教师评价【注意事项】1注意点燃酒精灯的方法注意安全,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2取蒸发皿、干玻璃片要用试管夹。【实验原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切割蜡烛、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的燃烧。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食盐变化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食盐的变化,认识物质变化的可逆性。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火柴、坩埚、勺子、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实验过程1向烧杯中倒入水,用勺子取些许食盐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我的发现)实验结论1将食盐放入水中,食盐看不到了,食盐在水中可以溶解。2通过给食盐水加热,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教师评价1烧杯中倒入水要适量,不可太多,注意放入食盐的量,既要多放,又要保证能够完全溶解。2加热坩埚注意安全,实验完毕待坩埚冷却后,再整理实验器材。【实验原理】食盐在水中可以溶解;通过给食盐水加热,可以使溶解的食盐重新析出,恢复原状。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变化的可逆性。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铁生锈的条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实验器材铁钉、砂纸、试管、试管塞、试管架、纯净水、食盐、干燥剂、蜡烛、油、醋、肥皂屑、吹风机。实验过程实验一:铁生锈的条件(一)1将4支试管分别编号A、B、C、D备用;用砂纸打磨好4枚铁钉备用。2用吹风机将A试管内吹干后迅速放入一枚用砂纸打磨后的铁钉,并立即用试管塞将试管塞住。用融化后的蜡封住试管口的缝隙,使其与外部空气隔绝。在B试管内装入煮沸后的水,使水将铁钉完全浸没。再用试管塞将试管塞住。用融化后的蜡封住试管口的缝隙,使其与外部空气隔绝。在C试管内装入少量纯净水,使铁钉一部分在水里,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在D瓶中加入少量的纯净水并加入少量食盐溶解,使铁钉一部分在盐水里,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3将4支试管放在试管架观察一周(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实验现象(我的发现)实验结论A、B试管中铁钉不生锈,说明只有水或者只有氧气,铁都不生锈;C试管中既有水也有氧气,但没有盐,而铁生锈,说明铁生锈的必要条件只是水和氧气;对比D试管,其铁生锈的速度比C试管要快,说明盐在铁生锈的过程中起到加速生锈的作用。因此我们得到如下结论: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在有盐的情况下,铁生锈的程度会加深、速度会加快。教师评价实验二:铁生锈的条件(二)1将5支试管分别编号A、B、C、D、E备用;用砂纸打磨好5枚铁钉备用。2将食盐倒入A试管中,加水搅拌,形成盐水,将铁钉一部分放在盐水里,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将肥皂屑放入B试管中,加水搅拌,形成肥皂水,将铁钉一部分放在肥皂水,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在C试管内装入少量醋,使铁钉一部分在醋里,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在D试管内装入少量纯净水,使铁钉一部分在水里,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在E试管内装入少量油,使铁钉一部分在油里,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3将5支试管放在试管架观察一周(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实验二现象及结论:A、B、C、D试管中铁钉都生锈,但A、B、C试管中的铁钉要比D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严重,说明盐、碱、酸能促进铁生锈;E试管中铁钉不生锈,说明油可以防止铁生锈。因此我们得到如下结论:盐、碱、酸能够促进铁生锈;油可以防止铁生锈。【实验结论】 1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2盐、碱、酸能够促进铁生锈。3涂抹油等保护层,可以防止铁生锈。【实验原理】水、空气中的氧气可以让铁生锈,这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破坏二者中的任一条件,都可以阻止铁生锈。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测量物体运动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标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实验器材玩具车、秒表、米尺。实验过程1定好起点,用米尺测量出5米、10米距离,做好标记。2测量并记录玩具车行驶5米、10米所用的时间。3测量出玩具车行驶5秒钟、10秒钟所行驶的距离。实验现象(我的发现)实验结论1玩具车速度一定,行驶的距离越长,所用的时间就越长。2玩具车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越长,所行驶的距离就越长。教师评价【注意事项】1测量时要沿直线。2测量时,以车头到车头为测量距离,或者以车尾到车尾为测量距离。【实验原理】速度一定,距离与时间成正比。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 时间实验名称斜面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作用以及省力规律。实验器材测力计、长方形木板、小木块若干(或用铁架台)、小车。实验过程1用测力计竖直提小车,记录读数。2在长木板的一端垫一块木块搭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向上拉小车,使其均匀运动,记录读数。3在长木板的一端垫同样高的二、三、四块木板(或用铁架台调节),在斜面上用测力计拉小车,使其匀速运动,记录读数。4对比分析所得数据实验现象(我的发现)实验结论竖直提小车用的力最大。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教师评价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杠杆用力规律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杠杆的用力规律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铁架台。实验过程1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使杠杆尺平衡。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4格处各挂一个钩码。3在杠杆尺的左边4格处挂两个钩码,右边2格处挂四个 钩码。4在杠杆尺的左边2格处挂两个钩码,右边4格处挂一个钩码。5. 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实验现象(我的发现)杠杆尺平衡实验结论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就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越大。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教师评价【实验原理】L1(动力臂)F1动力=L2阻力臂F2阻力。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滑轮作用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实验器材铁架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细绳、钩码、测力计。实验过程1用测力计测出竖直提两个钩码用的力。2把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下拉动,记录用力的大小。3把绳子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上拉动,记录力的大小。4在滑轮组上挂两个钩码,用测力计拉动,记录力的大小。5把2、3、4的数据与1的数据做比较。实验现象(我的发现)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只是改变了用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时,省力,但不改变用力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既省力又改变了用力方向。教师评价【注意事项】使用测力计向下拉动测力时,注意指针归零。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组别时间实验名称齿轮传动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齿轮的作用实验器材齿轮(大中小各一个),支架。实验过程1把三个带轴的齿轮固定在支架上,并让齿轮相互啮合。2用手拨动一个齿轮,观察三个齿轮转动的方向、速度。实验现象(我的发现)当转动其中一个齿轮时,会发现:1相互啮合的两个齿轮之间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2大小齿轮转动的速度也不一样。3一个齿轮动,可带动和它啮合的其他齿轮转动。实验结论齿轮的作用是:传递动力,改变转动的速度,改变转动的方向。教师评价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