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1篇陈涉世家西汉司马迁(人教:九年级上册第21课),原文,译文,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尝与人佣耕,曾经,2.辍耕之垄上,停止,3.怅恨久之,失望,4.苟富贵,如果(倘使),5.若为佣耕,你,6.九百人屯大泽乡,停驻,7.度已失期,估计,8.举大计亦死,发动,9.楚人怜之,爱戴,10.宜多应者,应当,11.念鬼,考虑、思索,12.藉第令毋斩,即使,假若,1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14.从民欲也,依从,15.将军身被坚执锐,紧握着,16.皆刑其长吏,惩罚,(二)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通,意思是:,適,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2.为天下唱通,意思是:,3.固以怪之矣通,意思是:,4.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意思是:,唱,以,被,倡,已,披,首发,已经,穿,1.上辍耕之垄上上使外将兵,名词,上面,名词,皇上,(三)一词多义,2.应佣者笑而应曰宜多应者,动词,回答、回应,动词,相应,3.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动词,编次,动词,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4.会会天大雨皆来会计事,动词,适逢、恰巧遇到,动词,集会,5.等等死,死国可乎公等遇雨,副词,同样,代词,用在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者列举未尽,6.当不当而立当此时,动词,应当,介词,在(某处、某时),7.数扶苏以数谏故卒数万人数言欲亡,副词,屡次,数词,几,8.故扶苏以数谏故广故数言欲亡,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缘故、原因,9.书乃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副词,故事,动词,书写,名词,字条、书信,10.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令辱之召令徒属曰陈守令皆不在,动词,派,派遣,动词,让、使,11.欲广故数言欲亡从民欲也,动词,想要,想,名词,愿望,动词,命令,名词,县令,12.号号令招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为张楚,动词,召集、命令,动词,宣称,(四)词类活用1陈胜王2皆指目陈胜3天下苦秦久矣4固以怪之矣5上使外将兵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7狐鸣呼曰8将军身被坚执锐,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对感到奇怪,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在外面,名词作状语,用朱砂,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形容词用作名词,铁甲武器,(五)古今异义1今亡亦死古义:今义: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今义:3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4比至陈古义:今义: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今义:,逃跑,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或人员,死亡,灭亡,私自,偷着,空隙,到处,副词,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等到,比较,较量,集会议事,二、虚词1之辍耕之垄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杀之2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乃立为王3以扶苏以数谏故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以激怒其众4为若为佣耕为天下唱,动词,去、往,助词,的,代词,指扶苏,动词,是,副词,于是,就,介词,因为,介词,把、拿,连词,用来、来,动词,做,介词,替,三、句子翻译1苟富贵,无相忘。翻译: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翻译: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如果今后有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5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翻译: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翻译:7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翻译:,将军您身穿着战甲,拿着武器,讨伐无道的暴君,诛灭残暴的秦朝。,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戍守边塞而死掉的人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文中“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天下苦秦久矣”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反映了当时兵役徭役繁重,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黑暗社会现实。,第22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人教:九年级上册第22课;北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原文,译文,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大王加惠3秦王怫然怒4休祲降于天5秦王色挠6长跪而谢之曰7寡人谕矣,交换,给予恩惠,盛怒的样子,不祥,屈服,道歉,明白,懂得,(二)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通,意思是:2仓鹰击于殿上通,意思是:,错,措,放置、安放,仓,苍,灰白色,(三)古今异义1岂直五百里哉古义:今义:2以头抢地耳古义:今义:3.休祲降于天古义:今义:,只,仅仅,不弯曲,撞,夺,吉祥,休息,(四)一词多义1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徒亦兔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动词,派遣,动词,出使,动词,光着,副词,只、仅仅,(五)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2轻寡人与3天下缟素4且秦灭韩亡魏5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使流,二、虚词1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徒以有先生也2之愿终守之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然虽然,受地于先生秦王怫然怒4而而君以五十里地存者挺剑而起,介词,用,介词,凭借,介词,把,介词,因为,代词,指代安陵国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样,做词尾,表状态的状态,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承接,不译,三、句子翻译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翻译: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翻译: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翻译:,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但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轻视我吗?,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翻译: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翻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韩国、魏国都灭亡了,可是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阅读全文,说说秦王和唐雎各是怎样的人。2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3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弱小的安陵是抵挡不住秦统一的步伐的。,秦王: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双方的实力强弱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因而怀疑秦王是别有用心的。,第23篇隆中对西晋陈寿(人教:九年级上册第23课),原文,译文,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隆中对2不可屈致也3将军宜枉驾顾之4由是先主遂诣亮5因屏人曰6汉室倾颓7孤不度德量力8遂用猖獗,回答、应对,招致、引来,拜访,拜访,命人退避,崩溃、衰败,衡量,因此失败,9然志犹未已10.君谓计将安出11.则名微而众寡12.非惟天时13.挟天子而令诸侯14.利尽南海1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16.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17.总揽英雄,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不能仅仅(依靠),挟持、控制,全部取得,大概;资助、给予,兴旺富裕;爱抚,爱惜,招致,仍、还;止,计策;产生,(二)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通,意思是:2自董卓已来通,意思是:,信,伸,伸张,已,以,以来,(三)古今异义1此人可就见古义:今义:2.凡三往古义:今义:3.孤不度德量力古义:今义:4君谓计将安出古义:今义:,接近、趋向,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总共,平凡,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孤单,安全,怎样,5.抑亦人谋也古义:今义:6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今义:,而且,压制,一天天,太阳,(四)一词多义1好好为梁父吟外结好孙权2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3为好为梁父吟谓为信然以弱为强者,动词,喜欢,动词,向示好,动词,说,动词,对说,告诉,动词,唱,动词,是,动词,成为,4将君谓计将安出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5信谓为信然信义助于四海,副词,将要,名词,将领,动词,率领,动词,相信,名词,信用,(五)词类活用1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名词作状语,向西;向南;对外;对内,名词用作动词,用箪装;用壶装,二、虚词1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欲信大义于天下出于秦川2之时人莫之许也此用武之国孤之有孔明3以以弱为强者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和”,介词,在,介词,从,代词,代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件事,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介词,从,连词,来,三、句子翻译1将军宜枉驾顾之。翻译: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翻译: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翻译:4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翻译:,将军(你)应该亲自去拜访他。,但是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翻译:6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翻译:7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翻译:8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翻译:,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这(是)用兵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翻译:10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翻译:1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翻译:,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与西部各族和好,又安抚南部各族,对外联合与孙权结好,对内革新政治。,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您呢?,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和抚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2从这篇隆中对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诸葛亮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才干过人的政治家、军事家。,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势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3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示例:刘备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这是他自谦的说法,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看出刘备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第24篇出师表三国诸葛亮(人教:九年级上册第24课;北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鉴赏评论),原文,译文,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恢弘志士之气2.引喻失义3.陟罚臧否4.悉以咨之5.举宠为督6.此先汉所以7.猥自枉屈8.后值倾覆,发扬;扩大,适宜、恰当,善恶,都、全;询问,推举,兴隆也的原因,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遇到,9.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0.以彰其咎11.以咨诹善道,询问,托付,表明、显扬;过失,(二)通假字必能裨补阙漏通,意思是:,阙,缺,缺失,(三)一词多义1遗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益有所广益至于斟酌损益3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表涕零4效恐托付不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动词,留下,动词,给予,名词,好处,动词,兴办、增加,副词,将要,动词,面对,动词,完成,名词,任务,(四)词类活用1以光先帝遗德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3此皆良实4优劣得所5亲贤臣,远小人6深入不毛7攘除奸凶,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的事,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名词用作动词,长草(暗指荒凉),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五)古今异义1诚宜开张圣听古义:今义: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今义:3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4由是感激古义:今义:5临表涕零古义:今义:,扩大,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痛心和遗憾,极端憎恨(或悔恨),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激动,感谢,感动振奋,眼泪,鼻涕,二、虚词1以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以致,连词,用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当“依”“按”“凭”将,动词,认为,介词,把,连词,以致,连词,用来,动词,拿来,2于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还于旧都苟全性命于乱世,介词,对,介词,到,介词,在,三、句子翻译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翻译: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翻译: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翻译: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翻译:,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翻译:6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翻译: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8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翻译:,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言。,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2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源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作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的心血履行自己的职责。,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亲贤远佞是最主要的,因为亲佞远贤会导致后汉灭亡。,3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4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学习这种忠心耿耿的精神和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风范。,积极进言,提出三项建议。(或“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推荐人才”)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第2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人教:九年级下册第18课;北师:七年级下册第12课),原文,译文,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管夷吾举于士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行拂乱其所为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狱官,责任,使命,违背,奋起,指有所作为,表现;通晓,(二)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通,意思是:2衡于虑通,意思是: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意思是:,拂,弼,辅佐,曾,增,增加,衡,横,梗塞、不顺,(三)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起,指被任用,表现,(四)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2.劳其筋骨3.饿其体肤4.空乏其身5.行拂乱其所为6.所以动心忍性7.人恒过然后能改8.入则无法家拂士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忍,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五)古今异义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用来,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二、虚词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2而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从,介词,给,介词,表原因,由于,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三、句子翻译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想明白。,(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的外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2选文的观点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只有经受住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这篇文章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逸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3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忧患。,示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不能因此就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只有把困难当作成功的垫脚石,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第26篇鱼我所欲也孟子(人教:九年级下册第19课;北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鉴赏评论),原文,译文,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辟也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4.贤者能勿丧耳5.蹴尔而与之6.乞人不屑也7.妻妾之奉8.是亦不可以已乎9.此之谓失其本心,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祸患,灾难,假如,假使,不丢掉,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侍奉,停止,放弃,天性,天良,(二)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意思是: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意思是: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意思是:通,意思是: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意思是:,乡,向,从前,辟,避,躲避,辩,辨,辨别,得,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欤,恩惠,语气助词,(三)古今异义1一箪食,一豆羹古义:今义: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今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豆子,古代的一种量器,计时器具,(四)一词多义1.故故不为苟得也事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所以,因为,这种,这种做法,(五)词类活用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2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用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动词用作名词,益处,二、虚词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2则则凡可以得生者得之则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蹴尔而与之4为宫室之美,介词,此,介词,对,连词,那么,连词,就,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连接两个动作,介词,为了,三、句子翻译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翻译: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翻译: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丢掉罢了。,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翻译: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翻译: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翻译: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天性。,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2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言之有理即可),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3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性吗?为什么?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用原文回答)“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示例:有必要。孟子的“义”告诉我们舍己为人的精神直到今天仍是有益处的,因此今天也应该坚持。,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心”具体指“羞耻之心”。“义”产生于“羞耻之心”,有“羞耻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人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第27篇曹刿论战左传(人教:九年级下册第21课;北师:八年级下册第12课),原文,译文,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2必以信3小信未孚4虽不能察5必以情6忠之属也7公将驰之8遂逐齐师,军队;进攻,实情,为人所信服,明察,(以)实情判断,尽力做好分内的事,驱车(追赶),追赶,追击,9一鼓作气10彼竭我盈11故克之12望其旗靡,战胜,振作,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倒下,(二)通假字小惠未徧通,意思是:,徧,遍,遍及、普遍,(三)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弗敢加也古义:今义:,参与,隔开,不连接,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粗俗,低下,指猪、牛、羊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虚报,增加,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可以一战古义:今义:7.再而衰古义:今义:,案件,监狱,可以凭借,表示能够或可能,第二次,表示又一次,(四)一词多义故公问其故故逐之,名词,原因,缘故,连词,所以,(五)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2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二、虚词1以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信2之小大之狱公将鼓之,介词,凭、靠,介词,把,介词,按照,根据,助词,的,补足音节,可不译,三、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翻译: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翻译: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翻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以实情上报。,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翻译: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揣测的,(我)怕(他们)在那里设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与鲁庄公的贸然下令比,曹刿先下车察看车辙和登高瞭望敌情,从细节观察,然后作判断发命令,最终取胜,表现了他认真细致,冷静谨慎,懂战术有谋略的特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4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第28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人教:九年级下册第22课;北师:八年级下册第11课),原文,译文,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邹忌讽齐王纳谏2.吾孰与徐公美3.徐公何能及君也4.旦日,客从外来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王之蔽甚矣,接受,谁,比得上,第二天,确实,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7.能谤讥于市朝8.时时而间进9.期年之后,满一年,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不时,有时候;间或、偶然,(二)通假字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意思是:,孰,熟,仔细,(三)一词多义1.朝朝服衣冠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2.美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甚君美甚王之蔽甚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名词,朝廷,动词,朝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形容词,漂亮,好看,副词,很,极,形容词,厉害,严重,4.上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5.下受下赏令初下,动词,呈上,进献,形容词,下等,动词,颁布,下达,形容词,上等,(四)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3闻寡人之耳者,名词用作动词,穿戴,名词作状语,当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五)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今义:2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今义:3明日徐公来古义:今义:4今齐地方千里古义:今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批评,嘲笑,长,这里指身高,修理,第二天,今天的下一天,土地方圆,表处所,某一区域,5.私我也古义:今义: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今义:,偏爱,自私,指责,批评,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二、虚词1之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也孰视之暮寝而思之王之蔽甚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数月之后,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代指徐公,代词,这件事,助词,的,助词,的,助词,不译,助词,不译,2.于欲有求于我能谤讥于市朝皆以美于徐公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而而形貌跌丽暮寝而思之,介词,在,介词,比,介词,在,介词,向,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承接,三、句子翻译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翻译: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翻译: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翻译: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翻译:,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5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翻译:6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翻译:7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翻译:,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满一年以后,即使(就是)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2本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威王纳谏的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文中故事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虚心听取别人好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进步。,3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示例一:面对邹忌“与徐公孰美”的问题,妻、妾、客的“三答”,语意相同,句式、语气各不相同,生动地写出了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不同心理。示例二:把进谏的过程分为“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写出了齐威王纳谏的不同情况及效果,表现了齐威王的从谏如流。,4这篇短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请结合短文内容,作简要分析。5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邹忌用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来说明君王容易受蒙蔽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示例一:欣赏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方式方法,有自知之明,不被表面现象蒙蔽,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示例二:欣赏齐威王他胸怀宽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