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选题1 .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对NeFeFe2+H2O2NaClSO42-表示的有关化学用语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A表示离子,其中表示亚铁离子,表示四氧化硫离子B能表示一个原子的是,表示一个分子的是C和属于同种元素,但是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D表示 H2O2由 2 个氢原子和 2 个氧原子构成2 . 在已平衡的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只盛有等质量同浓度的过量的盐酸的烧杯,向左盘中加入11.2g 炭粉,则右盘应加多少克 CaCO3才能使反应后天平仍保持平衡( )A11.2gB17.6gC20gD22.4g3 . 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的氯酸钾通常含一定量的杂质。小明同学称取6.00g样品与少量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混合,加热使其完全反应,冷却至室温,将剩余固体与18.0g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若不考虑实验中药品的损耗,氯酸钾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其他物质均可溶于水,则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约为A2.0gB3.5gC3.29gD5.12g4 . 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小明想知道通过改变X的值,可表示多少种不同的粒子( )A7种B6种C5种D4种5 .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态氮B加碘盐C食用醋D高钙奶6 . 下列图象能够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将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B向稀硫酸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向等质量的氧化镁、氢氧化镁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D电解水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之间的质量关系7 . 化学与生活关系密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食物中的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催化作用与水反应,最终变成葡萄糖B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C缺锌会引起贫血D炒菜铁锅的手柄是用热固性塑料制作而成的8 . 观察与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下列有关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A将氧化铜与碳粉混合高温加热有红色物质生成说明碳有还原性B把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紫色变为红色CO2具有酸性C把浓硫酸滴到pH试纸上试纸变黑浓硫酸具有酸性D铁丝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黑色固体是Fe2O3AABBCCDD9 . 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A活泼金属和酸反应有气体产生,则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B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10 . 过氧化氢分解时,氧化铜能否起到催化作用?同学们进行了探究,下列与得出结论无关的一项是( )A用药匙取氧化铜粉末,观察其颜色B分别取的过氧化氢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向第二只试管中加入氧化铜,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试管,观察现象C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在第二只试管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D过滤、洗涤、干燥,回收第二只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并称其质量11 . 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g19.78.721.60.4反应后质量g待测17.403.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0gC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有一种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4:216,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12 . 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常温下金属都呈液态B常温下铝在空气中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膜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金属的回收利用既保护环境又节约资源13 . 如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认识中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C止水夹没有夹紧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二、多选题14 . 某固体混合物含有碳酸钙、氧化钙、铁粉中的一种或几种。取该固体粉末18.4g,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铁粉的质量为5.6gB氧化钙与铁粉的质量比为2:1C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D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为22.2g15 . 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淡黄色固体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有浅绿色沉淀产生C熟石灰与氯化铵混合研磨:白色固体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将锌片放入稀硫酸中:银白色固体减少,固体表面产生气泡三、实验题16 . 探究酸与碱的反应。(1)稀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可以直接观察现象来确认。该反应现象_,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铜发生了反应。(2)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无明显现象,可借助酸碱指示剂使反应现象外显可见。如图,通过观察_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反应。本实验选用无色酚酞试液比紫色石蕊试液更合适的原因是_,其反应方程式为_。(3)若要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盐酸是否过量,下列所给的药品中可以选择_。无色酚酞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 铁粉铜粉 氧化铁 碳酸钠四、简答题17 . 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写出P点的含义:_(2)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_方法提纯A;(3)将t1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升高到t2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五、推断题18 . 如图是中学常见物质的转换关系图,其中A、B常温下都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A、B、X、Y、E都为氧化物,X、E都为黑色固体,Y可用作干燥剂,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I为蓝色沉淀,L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请回答:(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反应-中不包括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3)写出D物质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种用途_。六、流程题19 . 21世纪是钛的世纪。利用钛白粉(TiO2)生产海绵钛(Ti)的工艺流程如下:(1)该工艺流程所使用的原料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填化学式)。(2)反应可获得海绵钛,化学方程式为_。(3)该工艺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氯气和_。七、科学探究题20 . 生活中的食品包装内常附带有一小包干燥剂(其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可小明买回食品打开包装后却发现食品内的干燥剂结成了小块,对此他产生疑问:此干燥剂是否依然还能起到干燥作用?并对此做出猜想如下:猜想一:此干燥剂没有变质,仍能起到干燥作用。猜想二:此干燥剂变质已经失效;猜想三:此干燥剂可能部分变质;设计实验如下表所示: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此干燥剂加入_,感觉温度变化_说明此干燥剂中存在有生石灰取少量干燥剂,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_说明此干燥剂中含有_;由此小明可以做出如下结论: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部分变质;在此过程中生石灰变质的反应原理是_。21 . 某气体由H2、CO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气体的组成进行探究。(提出问题)该气体由什么物质组成?(提出假设)猜想:只有氢气;猜想:只有一氧化碳;猜想:;(提供信息)由H2、CO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的气体能在氧气中安静地燃烧。(设计实验)将该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装置A、B,根据装置A、B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来推测该气体的组成。(现象与结论)现象结论. 装置A质量增加,装置B质量无变化猜想成立. 装置A质量,装置B质量增加猜想成立. 装置A质量增加,装置B质量猜想成立(分析讨论)(1)装置A质量增加,说明气体燃烧的产物中有生成,推知该气体成分中一定含有元素;装置B质量增加,说明该气体燃烧的产物中有生成,推知该气体成分中一定含有元素。(2)装置A中浓硫酸的作用。(反思)若某纯净物完全燃烧,将其产物依次通过该套实验装置A、装置B,发现装置A、B的质量都增加了,则该纯净物可能是(任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22 . 我们常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常见物质的组成,如图。(1)实验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生活中,我们偶尔会看见蔗糖在锅里加热时间过长会变成黑色。那么蔗糖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某同学用C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和支撑装置略去)来测定蔗糖的组成。小资料、铜丝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蔗糖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步骤:先用酒精灯在玻璃管铜丝处加热,同时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充分反应后,再将酒精灯移至蔗糖处进行加热。观察到玻璃管中蔗糖处生成黑色的固体,内壁有水珠出现。实验结论:蔗糖中一定含有_元素(写元素符号)。实验分析:上述实验过程中,先对铜丝进行加热,并同时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的作用是_。实验原理:与_(填A或B)实验相同。八、计算题23 . 侯氏制碱法的主要反应如下:NaCl+CO2+NH3+H2O=NaHCO3+NH4Cl:在生产中,NaHCO3易结晶析出,经过滤得到NaHCO3晶体和滤液,某温度下,向105g饱和NaCl溶液中先通入足量NH3,再通入一定量CO2发生反应,若参加反应的NH3质量为3.4g请计算:(写出计算步骤,不考虑溶解在溶液中的NH3和CO2的质量)。(1)消耗CO2的质量是多少?(2)反应后称量溶液中析出NaHCO3晶体的质量为9.7g.求剩余溶液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3)若需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HCO3溶液,除了使用析出的9.7g NaHCO3晶体外还需多少NaHCO3和多少水?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2、3、4、5、6、7、8、9、10、11、12、13、二、多选题1、2、三、实验题1、四、简答题1、五、推断题1、六、流程题1、七、科学探究题1、2、3、八、计算题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