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课程毕业设计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外文翻译

上传人:QQ加14****9609 文档编号:107044 上传时间:2017-07-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课程毕业设计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外文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课程毕业设计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外文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课程毕业设计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外文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外文资料翻译 系 别: 工程技术系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 名: 金雨轩 学 号: 05211538 2015 年 4 月 3 日 2 外文资料原文 On of of is s a is an in to of in a in In 8th to to as in 00 is is to 9th of in 0 s To of In or is of In no of to a As as we to of ( 1) In 960s, 960s, in on of 1962 3 is to 960s, to to 0,000 in of an 970s, of by be 964, 00. In 980s, to 990s, in a 977, in of 979 982 by of of 986, a of 990s, in of to 983, in 1984, by of 985 to of a to of of 4 of in 990s, to in of a of ( 2) to so 6th C 1403 46.5 63 of of 25) of of In 950s, on in 955, 965, 980, 982, 1985of of by 959, 500 971, ,000 is 196800 of 000 In 980s, of a to or to on 949, by of 5 956, 961, 969, 978, of 979, of of of of 979, of is in 980s in of of 984 990, of of of of of in 949, 963, to 964, of dc by 966, by of 968, to of In 980s, IG in a In 980s, 990, to NC NC of in of 6 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浅谈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由于特别是从 18 世纪初到 19 世纪 40 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 100 多年的时间里 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我国的机械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向机械产品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和成套化的趋势发展。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总的来说,就目前而言中国机械科学技术的成就是巨大的,发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时期还没有结束,我国的机械科学技术还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只要我们能够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用好 科技发展规律并勇于创新,我国的机械工业和机械科技一定能够振兴,重新引领世界机械工业发展潮流。 ( 1)就小型夯实机械而言: 上世纪 60 年代以前,我国小型夯实机械非常缺乏,很多小型场地的夯实基本上采用人工夯实。 60 年代初期,长沙建设机械研究所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单位合作,在群众性技术革新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发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蛙式夯实机, 1962 年获国家科技发明奖。蛙式夯实机结构简单,维修、使用方便,很快成为我国 60 年代夯实机械的主导产品。据不完全统计蛙式夯实机累计产量达到 50000 多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70 年代以后,蛙式夯实机逐渐被性能更先进的振动冲击夯和振动平板夯所替代,目前蛙式夯实机已经很少,基本被淘汰。 1964 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所开发了 内燃式夯实机,开始由上海工程机械厂生产,后来主要由津市洞庭工程机械厂生产,年产量 200 台左右。 80 年代,内燃式夯实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曾出口东南亚和非洲地区。 90 年代以后,内燃式夯实机产销售量也在逐渐减少,目前只有少数小型民营企业生产。 1977 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所和柳州市建筑机械厂开发了第一台 和 型振动平板夯,这两 种产品分别于 1979 年和 1982 年通过了由建设部组织的鉴定。随后义乌建筑机械厂、四平建筑机械厂、安阳振动器厂、津市洞庭工程机械厂等多家企业都开始生产振动平板夯。 1986 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所又开发了较大的 振动平板夯。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振动平板夯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产品品种、规格和生产企业增多,国外的振动平板夯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1983 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所和湖北振动器厂联合开发了我国第一台 振动冲击夯, 1984 年通过了由建设部组织的鉴定, 1985 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于振 动冲击夯具有压实效果好、生产率高、体积和重量小、轻便灵活等突出特点,深受用户欢迎,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使用,并很快发展到资江机器厂、新乡第三机床厂和津市洞庭工程机械厂等几十家企业生产。振动冲击夯虽然比振动平板夯开发晚,但发展速度、产销量和使用广泛性比振动平板夯大得多,目前已成为我国夯实机械中产销量最大的主导产品。上世纪90 年代以后,国外的振动平板夯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振动冲击夯和振动平板夯在我国的成功开发,不仅为我国建设施工部门提供了性能先进的夯实机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使我国夯实机械技术向前 跨进了一大步,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了我国压实机械的发展。 ( 2)就机械加工而言: 在热加工铸造方面据考古发现,在北京平谷、昌平、房山等处曾出土了公元前 16 世纪 (商代 )的青铜礼器。 明永乐年间 (1403 1424 年 ),北京制造出享誉世界的明永乐大铜钟 ( )和钟楼大铜钟 (63 吨 )及铁钟 (25 吨 ),采用分炉熔化、地坑造型和陶范法铸造。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北京在铸造上采用粘土砂手工造型。 1955 年,北京第一机床厂开始采用漏模造型、双面模型型板及铁型板和标准砂箱造型。 1965 年,开始采用塑料 模型。 1980 年,北京市机电研究院与北京玛钢厂研制成功工频无芯塞杆底注式保温浇注电炉。 1982 年,该院与北京机床铸造二厂研究成功冲天炉风口吹氧技术。 1985 1988 年,北京机床研究所试验成功浮动端面密封环的压力铸造工艺。 锻压的大规模发展在 1959 年就已开始,北京第二通用机械厂 (后改名北京重型机器厂 )建成 2500 吨水压机。 1971 年,该厂制造出 6000 吨水压机,这是当时北京最大的锻压设备。 1968 1979 年,北京起重机器厂先后采用 300 吨油压机和 2000 吨油压机制造出起重机吊臂和大型覆盖件。 80 年代,北京市机电研究院和北京市模具中心研制出一系列高精度多工位冲裁模具,接近或达到进口模具水平,改变了北京精密冲裁模具依赖进口的局面。 热处理方面在 949 年前,北京已采用电炉、盐溶炉、热电偶等手段进行零件退火、回 8 火、淬火、正火、调质、渗碳等热处理。 1956 年,北京第一机床厂开始采用高频感应淬火。 1961 年,北京第二机床厂开始采用气体氮化淬火。 1969 年,北京量具刃具厂开始采用光亮淬火。 1978 年,北京机床研究所研究完成机床导轨表面接触淬火工艺及设备、淬火质量检查技术条件的研究。 1979 年,铁道科学 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合作完成大功率柴油机缸套表面的激光改性处理的研究。 1979 年,北京市机电研究院研制成功千瓦级二氧化碳激光器,并于 80 年代初分别应用于汽缸套和邮票印刷设备的激光热处理。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市机电研究院、北京邮票厂共同完成邮票厂七色机打孔器表面激光强化研究。 1984 1990 年,北京市热处理研究所研究成功真空热处理、气体渗碳微机控制技术 (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 )、稀土软氮化、粉末冶金制品表面强化、煤油加甲醇小滴量法微机可控渗碳、固体渗硼、渗碳过程微机辅助工艺设计及跟踪控制系统等 热处理新技术,并应用于生产。 焊接与切割 1949 年,北京已有气焊、电弧焊及氧乙炔火焰切割等手工作业。 1963 年,北京金属结构厂与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出钨极氩弧焊,并实现了氮气等离子切割不锈钢。 1964 年,用直流钨极氩弧焊及焊丝合金化技术解决了核工业用倾斜式电解糟纯镍焊接。 1966 年,北京金属结构厂开发出了使被焊球体旋转的埋弧自动焊。 1968 年,该厂开始以液化石油气代替乙炔切割。 80 年代初,清华大学发明了新型 接电弧控制法,在控制电弧技术上取得突破。 80 年代初,北京城建设计院等完成液化 石油气移动式气压焊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990 年,北京金属结构厂开始采用数控精密切割和具有光电跟踪及数控寻踪读入自动编程的大功率等离子切割技术。 可见,我国机械发展在近代发展其迅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