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德育问题及教育应对现状分析: 有教育专家认为当前的德育教育现状是:小学教知识,大学教认识。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失败。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村小学基层教育工作的我,好像并不赞同这种观点,总认为我也是按照教育规律在给学生进行着“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工作。不过,反思多年的教育历程,却发现在中小学德育教育真有几个地方应对了专家这句话。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被动导致脱离学生实际。 多年来,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是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着,而这种工作仅是根据上级的指挥棒在运转,不能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操作,导致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效果欠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德育目标定位过高。 长期以来,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远”。比如我们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德育的教育目标, 就过于理想化了。针对小学每个不同的年龄段,应该提出不同的具体的目标。这种目标必须以适合普遍学生的实际为基础, 不能脱离现实的轨道。根据社区、学校、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德育工作目标,重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不人为地予以拔高。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给他谈理想,不如教育他怎样遵守课堂纪律来得实际;给三年的学生讲民族自尊心,不如组织“爱家、爱校、爱自己”的活动来得真切。、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和操作性,。 学校的德育工作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没有尊重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需要,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让单方面的教育最终把一个个原本活泼、有生气的“小老虎”变成了一只只驯服的“小羊羔”。让少年儿童应有的朝气与活力、创新与批判在格式化的教育过程中渐渐地消失了。、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一直以来, 我们的德育内容政治色彩过浓, 总是跟着社会政治形势在转。社会有什么热点问题, 学校就开展这方面的政治教育, 搞突击式教育, 违背了德育工作的长期性、系统性规律。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需求出现脱节,造成教育的表浅化、形式化, 不能真正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内容也过于空泛, 大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小到行为规范, 无所不包, 而且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德育过程虚而不实。很多学校没有晨( 夕) 会, 班团队活动时间也多用于上其他课, 或让学生自由活动, 时间都不能有效保证, 肯定不可能取得什么成效。即使开展了一些活动, 也多半是空洞的讲一讲, 或搞个形式而已。、德育工作者压力过重 。 德育工作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无论是德育教师, 还是学科教师,人人都应是德育工作者。但现状是德育教师在孤军作战, 苦苦挣扎。在一般的农村小学, 德育只是班主任、学校领导的事, 一般教师则不闻不问。如果教育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 德育工作就成了众矢之的, 德育教师更是难辞其咎。从学生逃学、进网吧、学习成绩不理想到偷盗,甚至于自杀, 都归罪于德育工作没做好, 德育工作没到位。有些学科教师甚至于有学生在课堂违纪后, 都完全将矛盾转交给班主任, 还对班主任进行指责, 说什么班风太差, 纪律涣散等等。、德育工作方法过于陈旧。 注重形式, 轻视内化。有的管理部门或领导常常以活动开展的多少、形式的新旧来简单地评价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 忽略了德育的内化能力。注重课堂教学, 轻视社会实践。二、家庭教育的错位与缺失让德育教育失去第二道防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影响着孩子身心和品德的健康发展。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家庭教育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根据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急剧增加的现状,我曾对部分学生和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家长的文化程度、赌博行为、隔代教育( 监护人)、对孩子教育的时间、措施、方法等方面, 总结调查结果后,发现农村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意识淡薄,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没有什么关系。 由于大部分家长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有的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 加之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认识和价值观的影响, 他们不能正确引导孩子, 更谈不上辅导学习。一般家长认为:“只要能让孩子有吃的、有穿的,送他们来上学就算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 至于孩子的学习、思想教育,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下苦瓜变不得四季豆。”对教育意识的淡薄, 大多数家长沉溺于打牌赌博, 哪有心思去管教孩子呢? 这些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浓, 他们的禅语是:“读高中, 上大学, 不如趁早打工去挣钱! ”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心和品德的健康发展, 致使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出现严重的问题。更有甚者, 把孩子的任性当坚强, 说谎当聪明,打架当勇敢等。、“经济是第一要素,没有钱我怎么扶养孩子”是多数农村学生家长的观点。 父母出外打工, 导致隔代溺爱严重, 这在农村尤为突出, 这使得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失去、甚至完全失去应有的家庭教育。据调查, 这些家庭的孩子, 一般是316 岁年龄, 正是思想品德初步形成的阶段。父或母外出( 此类超过农村青年家庭的50%) 后, 家庭的重担就压在另一人的肩上, 父母均外出( 占农村青年家庭的22%以上) 便把家庭的重担扔给老人。如此, 他们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关心教育孩子, 而能给的只有吃的、穿的了。、祖父辈的教育思想停留在六、七十年代,与当前德育教育严重脱节,使学生的家庭德育需求得不到满足。 担当监护人的( 外) 祖父母文化素质很低, 他们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与时代极不合拍, 给孩子的只是宠爱和庇护, 导致娇生惯养, 唯我独尊。更多的教育停留在孩子的生活、身体上,对孩子的思想方面根本不能涉及。而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舐犊之爱使得他们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在短暂的假日里, 他们把自己长时间积聚的火山般的爱喷发出来, 更是溺爱有加, 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要求, 致使家庭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 这样的家庭的孩子, 有1/41/3 存在恶习, 品德不良。三、社会德育环境常常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仍然存在“”的教育现象。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该看到,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断盛行,“富即成功”的价值观, 使得社会舆论轻视道德, 对未成年人产生很大误导; 文化环境中充斥着.、暴力和网络游戏等不健康的内容, 毒害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和言行; 法制环境的不健全, 使得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 校园周边非法经营的娱乐场所屡禁不止, 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应对策略 由于上述诸多因素造成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随意性大、主观性多、功利性强、有效性差的状况。因此, 在新一轮课改中, 德育工作要走出困境, 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必须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 持之以恒, 才能有所收获。一、从适应社会实际、适应学生思想心理实际出发,确定德育工作内容。 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 要针对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育: 让学生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国情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根据年龄特点和学生、地域的实际,制定符合学校、学生的德育目标,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并引导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学校德育工作尤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 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学生日常生存能力相关的训练以及危机状态下紧急干预知识的学习, 使他们成为自理自立的人。二、创新德育工作载体, 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德育知识的载体可以是道德的知识与技能, 也可以是蕴涵其价值成果的活动。有效的德育一定是师生互动, 有机地将德育过程作为动态生成过程。这些活动既可以是课堂内的政治、文化、专业课的教学活动, 也可以是课堂外的体育活动、校园艺术节活动;既可以是勤工俭学、社会体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 也可以是学生宿舍的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团队活动等。 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创新德育工作载体, 充分挖掘中国申奥、申博成功, 抗击“ 非典”的阶段性胜利, 第28 届雅典奥运会的历史性突破等现实生活中的鲜活资源,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应该利用这些典型事件, 及时引导学生, 动态生成贴近实际、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体验社会的道德是非, 哪怕是失败, 也可能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无穷财富。三、注重可操作性 小学新生入学后, 要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 认真结合教育部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合学校、班级需要的教育。并结合条例, 制定出一日常规、一周常规和 “三好学生”、“创新孩子”、“家庭小帮手”等评选标准, 使学生明确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知道什么不可以做, 什么不能做。 升旗仪式、晨( 夕) 会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精心安排每次升旗仪式和主题讲话, 要争取让演讲的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情, 能够打到学生的心坎上去。此时可以结合学生的一天实际, 根据值日记载, 有针对性地指出一些违纪违规的现象, 起到及时提醒学生的作用。班队会也是极好的德育时间, 学校应制定出较远的德育目标, 明确学每期每周的德育内容, 并在班团会前分年级召开班主任会议明确要求, 这样既防止了班队会时间被挪作他用, 又让班主任有章可循, 不至于脚踏西瓜皮, 保证了德育的实效。由于思品课内容不属于统一考试内容, 有些学校便马虎应付, 或者要学生自己读, 划重点, 再背诵, 或者干脆拿来上语文、数学课。新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 既注重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前途、理想教育, 又结合实际, 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品质、情绪调节、意志磨砺、承受挫折、自尊自信等问题, 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列举大量的事例, 我们可通过陶冶教育法、讨论辩论共识法、情感激励法、社会实践启迪法等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观点, 谈看法, 并且通过具体活动, 让学生边活动边受教育, 可能成为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 小学课程教育中的每一科, 在其课程标准中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但由于考试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便很少提及德育一事, 这显然没有完成课程规定的教育任务。任何一科教师, 都应该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 为人师表, 善于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德育知识点, 不断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渗透点, 将德育教学与本学科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优化德育环境。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学校德育秩序建立起来之后, 还需花大力气解决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充分挖掘社会、家庭的德育教育资源。就社会环境而言, 首先社会舆论必须倡导科学的发展观和教育观, 媒体要增强责任感, 倡导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引导全社会都来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其次在优化未成年人尤其是学生的文化环境时, 不仅要加大对不良文化传播的清理、加强对低层次文化娱乐场所的整顿, 而且要抓好活动场所的建立, 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欣赏的、满足他们兴趣的精神食粮等;第三是结合“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领导,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请“关工委”的老领导到学校讲革命传统优良品德,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讲“八荣八耻”,请司法部门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请交通部门到校进行安全宣传。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家长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德育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努力发挥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通过家访、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形式, 进行教育宣传, 互通情况, 评选“ 优秀家长”, 并听取优秀家长汇报, 个别交谈等方法提高部分家长的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教育则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 姜其书 严家良 2009.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