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一中第四次月考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70312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一中第四次月考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长沙市一中第四次月考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长沙市一中第四次月考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沙市一中第四次月考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命题:长沙市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书香的濡(y)染中,会变得愈加醇(chn)厚耐品。 B.水面上金波灿烂,山的倒(do)影,树的倒影,随着微微的波涛在水里荡漾。鱼儿不时地蹿(cun)出水面,掠起一片片细密的水花。 C.关注现实生活,弘(hng)扬真善美,鞭挞(d)假恶丑,是我们作为文化人的责任。 D.屈原因朝中( lng)臣小人的谗馅(chn)而遭到楚怀王的疏远。 B。(A“濡”读r;C.“挞”读t;D.“佞”读nng)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倍受关注的北沪高速铁路,终于通过了其开工前的最后一项关键审批,将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 B.在一系列与兴奋剂相关的丑闻中,尽管造事者最终都被国际或者国内体育组织处以禁赛一类的处罚,但当事人可有哪一个认罚和道歉的? C.注视着那面永不退色的军旗,应邀参加仪式的退役老兵无不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D.在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口压力逐渐凸现的形势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团结和谐的社会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上。 D。(A“倍受”应为“备受”。B.“造事者”应为“肇事者”。C.“退色”应为“褪色”)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发展是硬道理之类的似乎 的叙述中,新的思想就这样奔流前行。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 你亲口去尝一尝。 这个社会对个人经历的看重,使得许多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前途,不惜利用毕业后的几年时间 在外,以获得足够的经历充当竞争资本。 我们真挚的感情,纯洁的眼泪,对他们而言, 是一种廉价的感动。 A浅显易懂 除了 游学 竟 B.显而易见 除非 游历 却 C.浅显易懂 除非 游历 竟 D.显而易见 除了 游学 却 C。(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用于句中修饰限制不当。除了:有“除开不算”的意思,表示排除。在此句中不合语境。除非:是“只有”的意思,表示唯一的条件。游学:旧时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用于句中不合语境。竟:副词,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用在句中比“却”语意更强烈。)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展览会展出的珍贵的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再现了真实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B.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不加选择地读书,这种现象在青年中普遍存在,现在是帮助他们解决怎样读书的方法的问题的时候了。 D.今天上午,奥运志愿“微笑圈”少年版发布仪式暨首都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58周年活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广场举行。 D。(A句,语序不当,“大量的”应当移到“珍贵”一词之前。修饰不当,“真实”移置“再现”的前面。B句,语序不当,应为“无数的临场竞技”;成分赘余,删去“出来”。C句,句式杂糅,去掉“的方法”或“怎样”。)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墩甫上。 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A. B. C. D. D。(“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所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故先后;、句阐述第句,从读书的内容谈到读书的感受,故先后。第句“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总结全段。)二、现代文(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69小题。 诗人和其他艺术家的本领都见得到,说得出。一般人把见得到的叫做“实质”或“内容”,把说出来的叫做“形式”。换句话说,实质是一语言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形式是情感和思想借以流露的语言组织。艺术的功能据说是赋予形式于内容。依这样看,实质在先,形式在后,情感思想在内,语言在外。我们心里先有一种已经成就的情感和思想(实质),本没有语言而后再用语言把翻译出来,使它具有形式。这种翻译活动通常叫做“表现”,所谓表现就是把在内的“现”出“表”面来,成为形状可以使人看见。被表现者是情感思想,是实质,表现者是语言,是形式,这是流行语言习惯对于“表现”的定义。它对于情感思想和语言指出三种关系: 美学家克罗齐把流行语言所指的“表现”叫做“外达”,近于托尔斯泰、阿伯克龙比和理查兹诸人所说的“传达”。依他看,就艺术本身的完成说,传达并非绝对必要,必要的是在心里直觉到一个情感饱和的意象。情感与意象猝然相遇而欣合无间,这种遇合就是直觉,就是表现,就是艺术。创造如此,欣赏也是如此。所以“表现”变成情感与意象中间的关系。在心中直觉到一个完整的意象恰在此时能涵蕴一种情感时,情感便已“表现”于意象。被表现者是情感,表现者是意象。情感意象未经心灵综合(即直觉)融贯为一体以前,只有零乱浑朴的实质,既经心灵综合融贯为一体,即具有形式。形式是直觉所产生的。即直觉成为艺术,实质与形式便不可分开;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即在实质与形式之不可分开。依这一个看法,表现即直觉,是在一瞬间在心中形成的,内容形式不可分的;内外的分别自不能成立,即先与后,主动与被动的分别也不甚重要了。至于把心里所直觉成的艺术用符号记载下来,目的是在传达给旁人看,或是留为自己后来看。这种目的是实用的,而不是艺术的,所以传达与艺术无关,传达出来的也只是“物理的事实”,不能算是艺术。 此外在康德以来的形式派美学中,“表现”还另有一个偏狭的意义。形式派美学家通常把艺术分为“表意的”和“形式的”两个成分。表意的成分是诉诸理解的,可引起联想的,有意义可求的,如图画中的人物和故事以及诗中的意义。形式的成分是直接诉诸感官的,不假思索一目了然的,如图画的形色分配以及诗中的声音节奏。“表意的成分”有时被形式派美学家称为“表现”,看成与“美”对立,“美”完全见于形式的成分。艺术的特质据说是美,所以近代艺术在实施上和理论上都倾向于抹煞“表意的成分”而尽量发展其“形式的成分”。图画中“后期印象”运动以及诗中“纯诗”运动都是要用形色或声音直接撼动感官,把意义放在其次。 本文用意不在批评诸家的表现说,而在建设一种自己的理论。形式派的“表现”意义不但太偏狭,而且与本文的理论没有多大关系,姑且丢开不说。克罗齐的“表现”说以后还会提到。为便利说明起见,我们先从批评“表现”的流行意义入手。 (节选自朱光潜的诗论论表现)6.下列不属于第一段横线上应填的内容的一项是 A.因与果的关系 B.被动与主动的关系 C.内外的关系 D.先后的关系 A。(前文内容谈到了思想情感(内容)和语言(形式)的三种关系,这三种关系不包括因与果的关系。)7.下列表述与“本文用意不在批评诸家的表现说,而在建设一种自己的理论”一句相悖逆的一项是 A作者介绍了关于“表现说”的三种不同观点,以此引出自己关于“表现说”的见解。 B.作者对“表现说”的三种理论是全面肯定的,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见解与他们相同。 C.作者评述关于“表现说”的三种观点,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 D.作者对三种“表现说”的观点有肯定也有否定,是为了更好的阐述自己“表现说”理论。 Bo(“用意不在批评诸家的表现说”并不是说对诸家的表现说完全肯定和认同,从“形式派的表现意义不但太偏狭”等句子的意思不难看出。)8.下列表述与第二段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克罗齐认为,表现就是直觉,就是艺术,是情感与意象相遇而欣合无间。 B.克罗齐认为,用语言表现思想情感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必要的是在心里直觉到一个情感饱和的意象。 C.克罗齐认为,情感和意象一经心灵综合融贯为一体,即具有了形式,故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所以在克罗齐看来,语言和思想情感也是不可分割的。 D.在克罗齐看来,用符号把心里直觉到的艺术记载下来,这个过程是传达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用的,与艺术无关。 C。(C项,克罗齐认为情感和意象一经心灵融合就具有了形式,而用语言符号来传达直觉是实用的过程,与艺术无关,由此可推测,他所说的形式并非语言。)9.下列根据原文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形式派美学家看来,一首诗的美,不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在于它的韵律等形式所带来的美感,这种形式上的美能直接给人的感官带来震撼。 B.根据流行语言习惯给“表现”所下的定义,可以推断,诗人作诗时,是心里先有了思乡之情,然后才会借助于文字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C.根据克罗齐的观点推断,当一个诗人羁留他乡时,看到天空中大雁飞过,即涌起思乡之情,“雁”这个意象与诗人的思乡之情猝然相遇而欣合无间,这种遇合即是直觉。 D.作者反对形式派美学家和流行的语言习惯对“表现”六词的看法,但认同克罗齐的学说。 D。(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并没有表示认同克罗齐的观点。)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请回答1013题。(每小题3分,9分)市隐斋记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日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译文】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游历长安时,住在娄公家中。娄公,是一位隐者,住在长安市市区三十年了。家中有一个小书斋,称为“市隐”,和他交往的大夫、士人,很多替它题诗的,他想要您写一篇记,您一定要因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啊。” 予日:“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译文】我说:你懂得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之意。古人隐于农、工、商、医卜、屠钓,以至于赌徒、卖酒人、守关吏、酒家伙计,无处不在,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才算隐者。前人之所以有大隐、小隐的区别,是说那些最初有智巧变诈之心的人,对道的信仰还不够坚定,不愿意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把隐居山林作为小隐。那些既能坚守(操行)又能应付(世事)的人,不被外物所诱惑,他们或出仕或退隐,喧嚣与寂静全都忘记了,所以(人们)把隐居于朝廷与市肆的人作为大隐。依我看来,小隐在山林的,或许有,但在朝廷与市肆中隐居的人未必都是大隐。自从“山人”(李渤)以隐士为名索要高位以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更何况是居在朝市的人呢?现在那些投机牟利之人,敛缩肩膀出入市肆,翘着双腿操纵、把持集市,以牟取高利,用利嘴长爪,争强好胜,谋求功名,以致于与佣夫商人为一点微末小利争得头破血流。挂羊头,卖狗肉,像盗跖一样行事,(却像)伯夷一样说话,说“我是隐者”,行吗?我冒昧地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译文】(友人)说:“他卖书来换取食物,求饱罢了,不妨害他的清廉;凭诗酒与各位士大夫交往,求得融洽罢了,不妨害他的高洁。(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之所以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日: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译文】我说:“我知道了,我替你写这篇记。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请让我用韩伯休之事来说清我的看法。伯休在都市中卖药,他的药没有两种价格,一个女子来买药,伯休坚持不肯改变(降低)价格,女子生气地说:你是韩伯休吧?为什么不肯改变价格呢?于是韩伯休叹息说:我本来不求名声,现在(我的名字)却被一个小女子知道了!他丢了药,径自离开了,至死也没再回来。娄公本来是隐居的人,可是与外界隔绝的想法,恐怕与伯休不同吧?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娄公)用这篇记做什么呢?我猜想,是那些喜欢娄公的大夫士人勉强要替他求名罢了,不是娄公的本意吧。你回去试着用我的话问问他吧。” 【注释】干没氏:指投机牟利的人。锥刀:小刀,比喻微末的小利。10.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渠欲得君作记 渠,很、极 B.不害其为廉 害,妨碍、妨害 C.以诗酒游诸公间 游,游乐 D今夫干没氏之属 属,亲属 B。(A应释为“他”。C应该释为“交往”。D应该释为“类,等辈”。)11.下面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其以我故为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 所以待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C.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陈利兵而谁何 D.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A。(A项“其”作副词用,表祈使语气,都释为“一定”。B项前一个“所以”表原因,释为“的原因”,后一个“所以”表凭借,释为“用来的。C项第一个“何”释为“什么”,第二个释为“问”。D项第一个“也”表判断语气,第二个“也”表反问语气。)1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一位李姓朋友请他为娄公的“市隐斋”写“记”为发端,由此表明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 B.作者认为,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处,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篙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之所以有大小隐的区别,是因为刚刚隐居的人道行不深,不能约束自己,只好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以免心乱,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去,这当然就是小隐,而能够隐居在朝市中的人则因为道行深,虽身处闹市,却能喧寂两忘,故为大隐。 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 D。(从开头来看,求取书斋之记,是娄公本意,作者说“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是作者委婉地批评娄公。) 答题卡 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BDCDDABCDBAD13.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小题3分,共9分) (1)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 译文: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在长安游历时,住宿在娄公家里。(得分点:“为”“游”“舍”) (2)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 译文:像盗跖一样行事,(却像)伯夷一样说话,说“我是隐者”,行吗?(也可译为:品行像盗跖一样,说的话却像伯夷一样,说我是隐者行吗?)(得分点:“盗跖行”“伯夷语”“我隐者也”,注意句式特点。) (3)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译文: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达啊。(得分点:“文”“焉”“是”“显”)14.第三段中友人说:“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者,子何疑焉?”,作者到底对娄公有什么怀疑?他怀疑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怀疑娄公并非一个真正的隐士。(1分)怀疑的原因是:娄公既然作为一个隐于朝市的大隐者,就不该请托别人为自己的书斋写记,作者认为这不是求隐,而是求显,这不是真正的清廉与高洁。(2分)四、古代诗歌鉴赏与古诗文默写(11分)1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听 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释】柳中庸,唐代诗人。抽弦,指缓拨琴弦的动作。促柱,指急拨的动作。 有人说,这首诗的题眼是“听”,首句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5分) 答:诗的领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想象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听音乐的感受,传达出筝声之悲(1分):领联通过想象描写了大自然中柳条迎风飞舞,柳絮飘扬,落英缤纷,鸟儿哀啼的暮春之景,传达出音乐中伤春的悲怨之情(2分);颈联则通过想象描写了人世的悲欢离别之境:对灯愁坐的远行人,空楼望月相思的家中人,凄清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筝声之悲怨。(2分)(艺术手法答为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可以,答比喻或通感亦可)16.古诗文默写(6分)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韩愈师说) (2)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7-21题。(31分)夜里戴草帽的人们黎 晗 夜里还戴着草帽的,是一些什么人呢?有谁会在天黑无光的时候,把这种传统的遮阳工具继续戴在头上? 夜里戴草帽的必定刚从白昼的烈日中走来,或者准备在天亮以后走到一片炎热中去。这样的人不是长年在乡村劳作的农民,农民在夜里一般不需要把草帽戴在头上。一天的劳作过后,农民在黄昏都会把草帽挂在锄头把上,让他们在晚风中飘舞。如果是在闷热的傍晚,人们还喜欢把帽檐的一侧卷起来,一边扇风一边带着对晚餐的向往走回家去。那些平凡无奇的日子里,乡村草帽的夜晚生活就像他的主人一样简单安静。天黑以后,他们一般都静静地趴在门后的墙上,倾听主人辛苦而甜蜜的鼾声。 到夜里还戴着草帽的人们,大多是那些白天进城晚上还无法回家的乡下人。他们的家在郊区或在比郊区远得多的大山深处,他们的家不在这里,这座城市诚千上万的灯火下面,没有一个可以让他们摘下草帽歇脚的地方。他们不停地在大街小巷行走,游荡,一顶草帽突兀地飘在人海之中。这是一顶孤独的草帽,他显然被主人忽略了。天渐渐黑了下来,头上那歹毒的灼热已完全消失,主人的头上已不再需要任何保护,但那顶他戴了一天的草帽还没有摘下来。因为一样更重要的东西一直缠绕着他的主人,主人的心被这个“东西”牢牢揪住,主人连发酸生疼的脚、咕咕乱叫的肚子、灰尘和汗水相互覆盖的脸庞都暂时忘记了,主人哪里有空去管那顶晒了一天的草帽? 现在主人最关心的或许是一筐尚未售尽的枇杷,一个能决定他和他的家庭未来的远房亲戚,一件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的麻烦事。这些东西都十分棘手难办,草帽的主人在烈日下奔波了一整天,现在,天黑了,城市的灯火四处闪亮,这些被烈日暴晒了一天的事情,愈发变的沉重,尖锐和滚烫。 这些让他发愁,使他终日盘桓城中不愿归去的麻烦事,其实与这座城市无关:他的枇杷长在乡下,他的未来属于乡下,他的杂七杂八的困难发生在乡下。但是,这位天黑不愿还乡的人却不辞辛苦地跑到“别人的城市”中来,寻求解决,盼望救援,祈求平安。 这个人可能是你四处打听女儿音讯的可怜的母亲,她的女儿已经离家出走多日,她的怀中还揣着许多天前你打碎的那个碗的碎片。 这个人可能是我那13年前为我寻找出路的可怜的父亲。他上衣口袋里揣着一张纸片,上面写着我的高考准考证号码和一个危险的分数。 这个人更可能是我们大家的一个面孔模糊的远房表亲。他只记着我们小时候捣鸟蛋的傻样,以及一个不知从哪里打听到的我们3年前的旧住址。现在城市日新月异,横街竖路,曲里拐弯,整座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他头顶戴了一天的草帽就像一张落叶在一些陌生的路名中不停地打转 另外一些在夜晚戴草帽的人们对待草帽的态度与天黑滞留在城中的人刚好相反。后者忽略了草帽的存在让它一直戴在头上,前者却是因为对它的重视而养成了一种习惯。他们是那些在下半夜从村庄里出发进城赶早市的乡下人。因为事先预料到天亮以后头顶即将承受的炎热,他们从门后顺手摘下一夜失眠的草帽,戴上它,挑着箩筐,蹬上三轮车,走进满天星光映照下的乡村小路。城市的早市上影影绰绰,到处都是戴着草帽的人。偶尔有几个不戴草帽的,他们戴着大盖帽;还有什么也不戴的,他们一定是中介人。戴大盖帽的和什么都不戴的人都不是乡下人,他们是城中人。他们的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胃,每天都要吞进无数来自乡下的物品,然后又排到乡下去。 没有人注意到夜里戴草帽的人们的面孔,夜晚,忽视了赶路的人。但是,赶路人和草帽并没有忽视夜晚,因为在他们看来,有时夜晚,远比白天重要。 (选自十月)2001年第2期,有删节。)17.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段“主人的心被这个东西牢牢揪住。”这句话中的“东西”是指什么?请概括作答。(2分) 答:“东西”是指缠绕在帽子主人心头的没能够解决的种种麻烦事。(2分)(只答具体事情的记1分) (2)文中第段说“这些被烈日暴晒了一天的事情,愈发变得沉重,尖锐和滚烫”,请说说“暴晒”一词妙处。(3分) 答:这一句化虚为实,“暴硒”一词实际上是写帽子的主人在太阳下为了这些事情“暴硒”了一天,这个词突出了帽子主人一天奔波的辛酸,突出了主人心情的沉重、焦灼,(2分)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同情。(1分)18.有人主张把文章的第二段划横线的句子删去,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答:不能删。因为这些文字写那些长年在乡下劳作的农民,他们虽然辛苦,但是能够得到晚上的安眠,(1分)以此来反衬(1分)那些白天在城市里为各种麻烦事而奔波,而晚上仍不能解决麻烦的乡下人的辛酸、焦灼、无助。(2分)19.文章前面五段都用第三人称,第三段改用“你”、“我”、“我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这样写,通过联想与想像把那些“夜里戴草帽的人”和读者、作者联系起来,营造了一种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氛围,(2分)使读者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夜里戴草帽的人的辛酸与无助,从而对他们产生深切的同情和悲悯,引起读者的共鸣。(2分)20.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草帽,请结合全文分析草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答:(1)草帽是全文的线索,贯串了与草帽有关的人事。(1分)(2)借草帽来烘托草帽主人的形象:写那些白天在乡下劳作晚上休息的乡下人的草帽衬托出他们的心情安然宁静,写那些在白天进城晚上回不了家的乡下人的草帽被忽视,以突出他们的焦灼和孤独无告,写那些半夜里出发准备白天进城的乡下人戴着草帽,以衬托他们辛苦(2分)。(3)草帽及其蕴涵的意义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主旨凸显作者对这些戴草帽的人(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悲悯。(1分)21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赏析文章。(14分) (1)细处见真情试析本文的细节描写 (2)草帽的主人试析文中“乡下人”的形象 【要点提示】 要求引述具体的细节,并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只概述细节,而不分析作用的,或者分析不具体的,得分不超过9分。 (1)细节描写: 1)乡下人劳作后“把帽檐的一侧卷起来,一边扇风一边带着对晚餐的向往走回家去”, “卷”“扇”“带着向往”这些细节,写出了他们辛勤劳作后归家时的那种惬意、悠闲之情,等着他们的,是家的温馨。 2)乡下人在城里不能归家时,他们“不停地在大街小巷行走,游荡,一顶草帽突兀地飘在人海之中”,这顶草帽,在茫茫人海中,尤为醒目,这个细节突出了草帽主人的孤独、无助。 3)这些乡下人会是谁呢?作者说,可能是你的母亲,她来寻找出走多日的女儿,“怀里可能还揣着许多天前你打碎的那个碗的碎片”,这个细节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小时候与母亲、父亲有过种种小小的矛盾,表现了儿女出走后父母的牵挂、焦虑以及他们爱子之情深。 (2)“乡下人”的形象:勤劳淳朴、爱子情深、历尽辛酸。 他们勤劳淳朴:他们长期在乡下劳作;他们半夜里从村庄出发,挑着箩筐,蹬上三轮车进城赶早市。他们历尽辛酸:他们不辞辛苦地跑到别人的城市中求得援助,寻求解决,可是他们往往在城里焦灼地寻找、等待,却找不到解决的门路。他们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晚上还仿徨在别人的城市里。他们爱子情深:他们有的为了寻找出走的孩子,有的为了孩子的前途,在城市中行奔波。作者在这些形象上倾注了对他们的悲悯之情。 (以上要点答对两个即可,但必须有具体分析。)六、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天,一位记者在登山的时候看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她正背着一个小男孩在朝山上走去。小姑娘的脸上满是汗,衣裳湿透了。 记者问:你背的是谁呀? 小女孩说:我的弟弟。 记者又问:你弟弟有三十多斤吧?你能背上去吗? 小女孩说:当然能!我背的不是重量,是我的弟弟呀! 上述材料会引起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呢?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 【审题思路】从材料中小女孩与记者的对话中可知,小女孩年龄不大,弟弟很重,她背得很吃力,但是她说:“我背的不是重量,是我的弟弟!”这句话是立意的关键。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小女孩背的是弟弟,她能背上去,促使她背上去的,是亲情,是爱。因此,可以从歌颂“亲情”或“爱”的角度立意。第二,小女孩背的是弟弟,她必须把弟弟背上去,因为她担负着照顾弟弟的责任。因此,也可以从“责任”这个角度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