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31(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住在****她 文档编号:98699662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31(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31(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31(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含答案解析)1. 问答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了解学生已有的地球自转知识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怎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又怎样呢 引出“地球公转”的教学。材料二在讲授“地球公转”前,一上课可以先动画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绕太阳不停地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认真观察,根据“地球公转”的内容,让学生回答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中心、轨道、方向、周期、速度等),引入新课教学。材料三在讲授“洋流”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哥伦布在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时,一共用了37天,而他在1493年第二次去美洲时,只用了20天。同时,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走的是距离较短的路线,第二次走的反而是距离较长的路线,可为什么还会出现第二次用时较短的情况呢 通过今天“洋流”知识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材料四“生活”导入是指教师使用生活实例、学生的亲身体验或有教学意义的历史事实、故事等引出教学内容。运用这种导入时,可以利用的生活实例很多,如结合时事报道、学生日常生活中对自然和人文现象的体验和感受,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歌曲、诗词等都可以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材。(1)分析材料一、二、三所使用的教学导入方法。(10分)(2)运用“生活”导入法为“城市交通”设计一个合适的教学导入。(10分)答案: 本题解析:(1)材料一使用了复习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来,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材料二使用了演练导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读图、观察标本、观看录像、操作地理学具、讨论等方式开始新课学习,这种导入形式不仅重视教师的演示,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材料三使用了设疑导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在讲“城市交通”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生活在城市中,相信大多数同学都遭遇过城市交通堵塞,你可能还因此耽误过很重要的事,如考试。可见,交通堵塞会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那么,城市交通有哪些特点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问题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交通”。2. 问答题:材料:下面是朱老师为讲授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所设计的探究主题和问题序列:探究主题一: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对这些要素如何形成感性的认识 可以从下面两个探究问题进行分析。【问题1】说说你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由哪些地理要素构成【问题2】找一张自然风光照片,说说这张照片显示的景观包括哪些组成要素探究主题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成因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相关探究问题应在“问题1、问题2”的基础上加以深化【问题3】家乡自然环境中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4】你所展示的照片中各地理要素之间具有什么关系【问题5】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整体性各有哪些具体的表现【问题6】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探究主题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分析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对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设计问题应突出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7】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能量如何进行传输与交换问题:(1)朱老师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探究主题和问题的设计有哪些优点 (8分)(2)朱老师的问题设计存在哪些不足 (6分)(3)你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如何应对学生的回答 (6分)答案: 本题解析:(1)优点:覆盖全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学习需要学习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以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朱老师的问题设计全面覆盖了以上的知识点。详得当。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整体性的表现,所以在探究本模块时,朱老师设置四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去学习整体性的具体体现;而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是属于本课铺垫性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简单,因此在该模块设置的问题比较少。问题的设置与生活联系紧密。在探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中,让学生根据举例说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中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2)问题的顺序不当。朱老师探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部分的问题应该调整如下:a找一张自然风光照片,说说这张照片显示的景观包括哪些组成要素b归纳总结自然环境由哪些地理要素构成朱老师探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时,应该把“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整体性各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这个问题放在该探究主题的最后,作为一个检测性的问题。设置的问题过于空泛,不够具体。比如探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这一问题时,问题的设置过于空泛,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探究,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探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以案例为依托探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具体过程。(3)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该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则教师应该给出肯定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是很完整,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积极的评价或者提示和追问。提示和追问。老师通过层层启发、逐级诱导、巧妙点拨,帮助学生梳理探究问题的思路,改进思维方法,调整思维方向,提升认识层次,慢慢接近正确答案,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总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有些描述不是很准确,有些答案回答得比较分散,不够系统,逻辑性不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最终的结论进行总结和整合,保证答案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鼓励创新。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允许答案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 单选题:黄河金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有()。承东启西的位置水能资源丰富廉价劳动力充足科技力量雄厚A.B.C.D.答案:C 本题解析:该地位于中西部经济带结合处,具有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优势,劳动力丰富且价廉。4. 问答题:材料:地球表面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褶皱和断层是两种常见的地质构造。下面是王老师关于高中地理“地质构成与地表形态”的说课片段:在褶皱内容部分,教授褶皱的概念,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出相关的内容;画出关键词,接下来,选用适当的教具模拟并说明褶皱的形成过程及基本形态,并列举我国典型的褶皱山脉,然后,提供“背斜谷,向斜山”的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相应正确答案,最后,选用表格形式梳理并总结背斜谷,向斜山的特点,加深学生记忆。在断层的内容部分,教授断层的概念,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出相应的内容,画出关键词,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并讲解断层的含义及其结构。“说教学过程”仅是说课的要素之一,列出说课还要包含哪些要素。答案: 本题解析: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板书设计5.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陆地水的内容时,有这样一段内容:非洲中部有一个乍得湖,它是个内陆湖泊;内陆湖一般都是咸水湖,但乍得湖却是一个淡水湖,这段内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你认为该老师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点是什么 (16分)答案: 本题解析:运用启发式谈话法:首先告诉学生,非洲中部有一个乍得湖,它是个内陆湖泊;接着将此湖的位置和注入水系作一描述,指导学生观察乍得湖的位置示意图;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内陆湖一般都是咸水湖,但乍得湖却是一个淡水湖,并且一年之中湖泊面积相差将近一倍,请根据该湖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源补给特点分析原因。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该湖泊的纬度位置、所处风带气压带、注入水系流域的状况等等,一步一步寻找正确答案,从而起到了联系多种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启发式谈话的提问方式有多种。如递进式、分解式、迂回式、反问式、悬念式、比较式、串联式、扩展式等等。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要针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设置问题。提问时要面向全班,让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指定对象应顾及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的提问要有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要根据学生答问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提问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顺利找到问题的答案。拟定问题的深浅度要适当。问题要明确、具体,切忌模糊、空泛;问题的范围大小和难易度都要适中;问题要避免带暗示性,以免学生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猜测;重点的、主要的问题地理性要强,切忌在枝节问题上大做文章;有关的问题应有系统性和连贯性。6. 单选题:下列关于中亚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有()。A.中亚四季炎热,降水量很少B.中亚境内的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泊多为内流湖C.中亚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D.中亚南部和东部牧场辽阔,北部和西部耕地面积广阔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 问答题:地理教材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2分)答案: 本题解析:(1)学生学习发展的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制定的,它所规定的地理教学目的都是通过地理教材来实现的。因此,地理教材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如预习、练习、复习与记忆都以教材为依据。学生通过听讲、观察图像、读图表、做练习与记忆重要内容,以达到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与思想品德的目的,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2)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教师总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教给学生,但由于教学目的、课时、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必然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教材的限制。教师在课前分析教材,根据教材来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计划,同时还要运用地理教材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教材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教材,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8. 问答题:简述高中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课程理念的内涵。(12分)答案: 本题解析:以往的地理课程往往是以教为核心或者相对忽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不利于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除此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9.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对如何突破“居民和聚落”教学重难点,王老师做了如下处理:(1)从教材中“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一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此类知识基础不够,若换成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的动画,学生从动画中可以很容易看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速度。(2)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自然环境如何 可以利用图片叠加的方法来突破,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分别与带有纬线的空白地图、世界地形图、早期工农业分布图相叠加,从而找到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和平原地区的规律,这些地区地势相对平坦,热量充足,水网密集,经济发达,自然条件优越。(3)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环境如何 可以这样做,首先将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圈出,接着追问,这些地区人口分布稀疏的原因是什么,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查找各个人口稀疏地区的自然环境,然后归纳出人口稀疏地区的分布规律及原因。(4)新课标对于宗教知识学习的要求是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而教材没有提供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区,因此,师生可以从网络上找到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通过读图说出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区。接着探讨问题人种有无优劣之分 可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找答案在活动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种观,反对种族歧视。(5)谈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影响城市、乡村聚落的因素,结合已经学过的自然因素,尝试分析聚落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问题:(1)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课标理念分析王老师对教材教学处理的适宜性。(10分)(2)谈谈你对该部分教材内容的处理意见。(6分)答案: 本题解析:(1)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从教材中“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一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此类知识基础不够,王老师将图片换成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的动画学生从动画中可以很容易看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速度。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应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原理,这是构成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再是传递客 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生长,促进知识重新组织、转化和创新。对于宗教的学习,王老师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找答 案在活动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种观,反对种族歧视;在谈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时,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找影响城市、乡村聚落的因素,结合 已经学过的自然因素,尝试分析聚落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新课标理念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构建 开放的地理”。王老师让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查找各个人口稀疏地区的自然环境,然后归纳出人口稀疏地区的分布规律及原因;自己利用网络查找答案,在活动中使学 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种观,反对种族歧视;利用网络查找影响城市、乡村聚落的因素,结合已经学过的自然因素尝试分析聚落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均 体现了这种理念。(2)王老师对这部分教材内容的处理较为合理,使教材中的知识点得到了较好地呈现,锻炼了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王老师对教材内容的结构处理得不够恰当,知识过于零散,没有将这部分知识结构化,使学生“见树不见林”,无法掌握知识结构。10. 问答题:材料徐老师在中东地区一课教学时,设计了如下学生活动:一、从著名新闻网上搜集最新中东新闻,并将其发布在论坛上共享。二、阅读电子地图了解中东的地理位直、国家组成等基本概况,并进行网上拼图比赛。三、分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川气候民族宗教四个专题学习小组,并做演示文稿交流讨论结果。四、全班讨论四个专题间的相互联系并探究因果联系。(1)列举上述教学设计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6分)(2)指出本课学生活动设计的主要特色,并举例说明。(8分)(3)全班讨论四个专题间的相互联系并探究因果关系时,请你帮助该教师设计两个与讨论内容相关的问题。(6分)答案: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教学设计能力,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常用的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