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候选项目绿色食品葡萄简约栽培技术集成及应用候选单位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7534203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候选项目绿色食品葡萄简约栽培技术集成及应用候选单位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1候选项目绿色食品葡萄简约栽培技术集成及应用候选单位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1候选项目绿色食品葡萄简约栽培技术集成及应用候选单位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0页 共30页1候选项目绿色食品葡萄简约栽培技术集成及应用候选单位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候选人杨巧云、 段罗顺 、刘崇怀、 王俊、马庆州 、孙海生 、肖英杰、 赵郑华 、赵颖瑞 、袁小伟、 周小娟、 刘杰项目简介本项目是针对河南省葡萄生产现状而进行的研究。旨在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推动我省葡萄产业的发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葡萄营养钵集约化育苗、单干双臂整形、控制摘心时间疏果、夏季修剪不留副梢等技术研究组装集成,使复杂费工的葡萄生产管理程序简化,成本降低,实现了标准化优质高效生产。2、研究利用避雨栽培、果实套袋、地膜覆盖等关键技术,减轻了病虫危害、降低了农药用量、提高了果实品质和商品果率。3、针对当地葡萄生产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了河南省绿色食品葡萄简约栽培技术规程,利用该技术规程生产出的葡萄产品达到了绿色食品A级标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在本所试验地建立试验展示园;在示范基地建立标准化示范园,然后建立技术服务网络,向全省示范推广。即采取边引进、边研究、边示范推广的技术路线。 该项目的创新点:1、在系统研究鲜食葡萄的综合简约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将其进行技术集成组装,节约了葡萄种植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研究出A级绿色食品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生产出A级绿色食品葡萄。3、研究出“科技特派员+专业协会+种植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更好的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从2003年到2009年,我们在二七区侯寨乡、惠济区古荥镇、纪公庙,中牟县韩寺、南仁,偃师市缑氏镇、博爱县孝敬镇、周口市商水、淮阳等地推广应用葡萄绿色食品简约栽培技术5.388万亩,三年累计增加产值14380万元;另外,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候选项目脱毒马铃薯种薯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及应用候选单位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候选人庞淑敏、王从亭、方贯娜、李建欣、 金梅香、周建华、别志伟、郑军伟、白桂芬、郑明燕 、吴西利、郑卫红、 李志安、王彦伟 、吴新辉项目简介本项目是关于脱毒马铃薯种薯工厂化繁育技术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工厂化无土栽培技术及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等3个技术领域。(1)研究建立了马铃薯脱毒试管薯无激素繁育体系,达到了每年年产试管薯40万粒试管薯的能力,使脱毒试管薯成为本所马铃薯脱毒繁育体系中的重要繁育手段之一。(2)研究建立了中原二季作区春秋两季的脱毒微型薯喷雾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大幅提高了微型薯的产量和质量,使喷雾栽培繁育技术成为马铃薯脱毒繁育体系中重要的手段。(3)在原有当地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北方高寒地区得天独厚的繁育条件,建立了中原北方两地三级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利用北方冷寒的气候条件适合马铃薯繁育的优势使原一种薯产量提高了96.8,繁育效率高,同时解决了中原地区原一种薯繁育需要网棚隔离造成的投入大,繁育成本高的问题以及生产上北种南调时由早熟马铃薯休眠期短引起的老化减产问题。本项目所研究内容应用于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自2004-2009年间,累计在省内外推广脱毒种薯80多万亩,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鉴定,在脱毒马铃薯繁育技术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3候选项目豫马铃薯二号选育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候选单位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候选人靳 福、 吴焕章、崔杏春、郭赵娟 、陈焕丽 、 时小红 、庞淑敏 、祝 洁、赵郑华 、刘冬霞 、樊会丽、张春强 、王付勇 、马永兴、李军岭项目简介此项目选育早熟、高产、优质、商品性状好、适宜二季栽培及外贸出口的理想品种,对促进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豫马铃薯二号(郑薯六号)原系谱号“8424混4”,是1983年以“高原七号”为母本,“郑76293”作父本,经过杂交,后代系统选育,于1995年育成并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已成为河南省及中原二季作区马铃薯生产主栽品种。主要创新内容如下:1 育成适宜二季作栽培及外贸出口最理想的马铃薯品种-豫马铃薯二号:生育期65天左右,休眠期45天左右,是目前国内适合河南省及中原二季作区栽培的最理想品种。亩产一般22503000公斤,高产达4000公斤以上。薯块大,结薯集中整齐,商品薯率高达85以上。薯块椭圆,芽眼平滑,表皮光亮、细嫩,黄皮黄肉。是目前国内早熟品种中薯块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品种;是国内唯一可达到出口薯一、二级标准的早熟品种。干物质含量15.94%,块茎淀粉14.9,粗蛋白质2.35,每l00克鲜薯维生素C17.0毫克,还原糖1.10;各项营养指标是目前国内主要推广的早熟品种中较高的,适合鲜食,蒸食风味佳。抗卷叶病毒病和晚疫病;田间调查中没有发现花叶病毒病和环腐病;抗螨类及霜。适宜河南省及中原二季作区种植,在东北一季作区早熟栽培及南方冬作区也表现良好。2豫马铃薯二号应用面积大、范围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19952009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728.7万亩,新增产量73244.2万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61497.3万元。种植范围遍及全国各地。3豫马铃薯二号在我省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以豫马铃薯二号为主栽品种,在河南省形成了几个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区域,形成了国内重要的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4研究建立了豫马铃薯二号科学完善的配套良种繁育体系:建立了豫马铃薯二号高效低成本的茎尖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体系和科学完善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4候选项目早熟优质辣椒新品种郑椒11号的选育候选单位郑州市蔬菜研究所、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郑州市植保植检站、郑州市农业局 、郑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周口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安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候选人申爱民 陈 曼 张建国 刘慧超 郑小海 樊会丽 靳梅香 李永辉 罗俊霞 丁 一 姜国霞 赵 洁 马文全 姜 俊 杨爱国项目简介为满足市场对优良黄皮辣椒品种的需求,郑州市蔬菜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的辣椒品种资源,利用杂种优势育种技术,以品质、抗病、丰产育种为主,历经12年时间选育出了大果型杂交一代黄皮辣椒新品种郑椒11号。郑椒11号具有以下突出优点:1、早熟性好:该品种开花节位10节左右,春露地栽培从定植到始收43天左右,前期产量比对照新丰5号增产36.49%,早熟性优于对照。2、品种优良:该品种含水分90.94%,每100g鲜果含Vc105mg/100g,可溶性总糖含量2.78%,肉质脆嫩,味辣,品质极佳。3、商品性佳:该品种果实长羊角形,果形光滑顺直,果色黄绿,查新结果显示,郑椒11号在国内同类型品种中单果重和产量指标上优势很明显。4、抗病性强:该品种对辣椒两大病害病毒病、疫病抗性很强,省植保所鉴定郑椒11号属抗病毒病、疫病品种。 5、丰产稳产:该品种丰产稳产,总产量比对照增产13.9623.54%,生产示范平均产量4753.65kg/667,最高达5113.60kg/667。 6、适应范围广,经济效益高:郑椒11号适宜春秋保护地及春露地早熟栽培。据统计,该品种已在河南省主要地市,以及山东、安徽、河北、广西、陕西等省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37.59万亩,总增产17024.5万kg,新增产值34049.0万元。郑椒11号已成为河南省主栽黄皮辣椒品种之一,推广前景广阔。经河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该品种在果实Vc含量及品质方面表现突出,居国内同类品种领先水平。丰5号增产36.49%,早熟性优于对照。2、品种优良:该品种含水分90.94%,每100g鲜果含Vc105mg/100g,可溶性总糖含量2.78%,肉质脆嫩,味辣,品质极佳。3、商品性佳:该品种果实长羊角形,果形光滑顺直,果色黄绿,查新结果显示,郑椒11号在国内同类型品种中单果重和产量指标上优势很明显。4、抗病性强:该品种对辣椒两大病害病毒病、疫病抗性很强,省植保所鉴定郑椒11号属抗病毒病、疫病品种。5、丰产稳产:该品种丰产稳产,总产量比对照增产13.9623.54%,生产示范平均产量4753.65kg/667,最高达5113.60kg/667。6、适应范围广,经济效益高:郑椒11号适宜春秋保护地及春露地早熟栽培。据统计,该品种已在河南省主要地市,以及山东、安徽、河北、广西、陕西等省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37.59万亩,总增产17024.5万kg,新增产值34049.0万元。郑椒11号已成为河南省主栽黄皮辣椒品种之一,推广前景广阔。经河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该品种在果实Vc含量及品质方面表现突出,居国内同类品种领先水平5候选项目全缘叶型西瓜种质创新及新品种菊城20早选育候选单位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候选人 李相涛 、张存松、程志强、李艳荣、闫 娜 、罗晓丹、张国建、 王景行、程玉萍 、石明建、 李 伟、 冯春枝项目简介 近年来西瓜生产的经济效益很不稳定,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上市时期过于集中,中熟西瓜生产面积过大。所以提高经济效益,亟需发展早熟西瓜生产。而原有早熟西瓜品种京欣1号、豫西瓜7号等则存在着瓤色浅、皮脆易裂,经济效益低等突出问题。为解决生产及市场需要,我们确定了选育早熟性好、品质优、耐低温性好,经济效益高、易于鉴定杂交率的西瓜新品种育种目标。该研究通过广泛的材料引进、有目的的杂交选择,将全缘叶标志性状与农艺性状完美结合,选育出的新品种菊城20早,在河南省中试中较豫西瓜7号等增产10.7%,且早熟性突出,且母本为全缘叶材料,可提前30多天进行种子杂交率鉴定,并提高鉴定准确率。菊城20早杂交西瓜新品种综合了美国、华北、东亚三个生态型的优点,所以其不但在露地及设施栽培中增产显著,而且具有东亚生态型早熟优质的特点,也具有华北生态型抗病、适应性广,美国生态型大果,抗枯萎病等优良特性,这也是该研究的创新点。菊城20早 在省内外累计推广6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0.8亿多元。预计在今后5年推广面积可达100万亩以上,增产西瓜2.1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5亿元。6候选项目早熟高产高出仁率花生新品种开农41选育与应用候选单位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封县农业局、开封县科学技术局、杞县经济作物推广站候选人任 丽、谷建中、金建猛、陈 华、 张志轩、石明建、 张瑞军、陈传哲、李东瑾、 刘 冰、 刘紫霞、赵振宇、刘向阳、 苗建利、 杨 勇项目简介 花生新品种开农41选育,2002年列入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粮油争地矛盾日益突出,种植春播花生的面积逐年减少,麦田套种和夏直播的播种面积逐渐增加,当前生产上急需适宜夏播花生种植的高产早熟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种植早熟高产高出仁率花生品种,符合当前国内花生生产的需要,对促进我国花生生产发展,提高油料生产效率、提高食用油自给率、抵御国外油料对国内市场的冲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开农41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用83-13豫花1号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早熟、高出仁率、抗病花生新品种。2005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通过全国花生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已申请农作物新品种保护。该成果创新点:1、育种技术路线合理、育种方法得当。后代选择中采用系谱法与混合法相结合,既实现了高遗传力性状的定向选择,同时也保证了优良基因在后代材料中的充分表达和优良单株的晋升。2、围绕育种目标,培创出了优良花生亲本材料。根据花生遗传规律,通过有性杂交等育种手段,并应用杂交、连续有效定向选择、定点抗病鉴定等方法,实现了高出仁率、抗病、高产等遗传性状的累加,培创出了综合性状优良的亲本材料83-13。3、较好地解决了普通型中大果花生早熟与高产、早熟与高出仁率的矛盾。育成品种开农41综合性状优良,具有早熟、高产、高出仁率、抗病等突出特点。开农41审定以来先后被列入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开封市重点推广项目,开展了多项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建立了多个开农41高产攻关田和高产示范方,培创了多处高产典型,带动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近几年,已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湖北等省份大面积推广种植,近几年,累计推广629万亩,新增花生荚果8343.06万公斤、籽仁7948.04万公斤,增创社会经济效益 63479.35万元。该品种符合育种目标的要求,在花生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满足了夏播花生早熟高产高出仁率和抗病等多个需求。在我国麦田套种和夏直播花生种植区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7候选项目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候选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候选人张灿军 、冀天会 、杨子光 、景蕊莲 、邱 军 、韩战敏 、高海涛 、 孟丽梅 、 郭军伟 、吴少辉 、 杨洪强 、 张 珂、马 雯 、孙军伟项目简介 小麦为世界第一大作物,是我国的第三大粮食作物,是最重要的商品粮食和战略性的主要粮食储藏品种。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小麦产区,干旱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小麦一生都可能受到干旱胁迫。河南小麦播种面积近几年一直保持在7800多万亩,但4000多万亩没有灌溉条件。旱地小麦生产的状况,对整个小麦生产形势和农村经济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发展节水农业,培育和选择抗旱品种是解决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筛选和推广抗旱性强的优良小麦品种,不仅可以保证高产稳产,而且对于节省和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促进全国粮食均衡增产增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旱性是广大干旱地区小麦育种的基本目标性状,而及时准确地鉴定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是进行小麦抗旱育种和筛选抗旱小麦品种的基础。由于缺乏规范的鉴定标准,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种质和品种的利用价值,影响了亲本的选择和育种效率,也致使一些真正抗旱的小麦品种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旱地小麦生产十分不利。因此,加快实施推广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的技术体系,以科学评价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的抗旱性,有效提高抗旱品种及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意义重大。经过连续长达近30年的系统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揭示了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概念、抗旱性类型和抗旱性鉴定原理。2.在全国率先研制并使用自动折叠式抗旱鉴定棚,创新了鉴定设备。3. 提出了适用于小麦不同鉴定目的、不同鉴定时期的鉴定方法,并制订了科学翔实的小麦全生育期旱棚鉴定法、苗期反复干旱法和种子萌发期渗透胁迫法操作技术规程,实现了鉴定方法、鉴定技术的创新。同时进行了叶绿素荧光参数、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快速鉴别技术等生理方法测定小麦抗旱性的探索。4. 筛选确定了适用于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产量指标,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抗旱性分级标准,首次将抗旱指数、种子相对发芽率、幼苗存活率等指标进行了科学分级,从而实现了不同年度、不同地点品种抗旱性的可比。5. 通过对大量指标的反复筛选及抗旱性的系统研究,制订了我国第一个小麦抗旱性鉴定技术的国家标准,即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于2007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编号GB/T 21127-2007。6. 作为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唯一指定的国家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单位,率先在国家和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应用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提高了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成为我国小麦抗旱性鉴定的系统方法。7.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累计鉴定小麦品种1914份次,推荐并通过国审旱地小麦品种37个,省审品种11个,累计推广面积4.8亿亩以上,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研究制订的小麦抗旱鉴定技术体系,在旱地小麦育种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洛阳市农科院选育出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审定的洛旱系列小麦新品种17个,其中洛旱1号、洛旱2号、洛旱3号、豫麦38、豫麦48、洛麦1号等6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3亿亩,增产小麦16.9亿公斤,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7.7亿元,其他育种单位应用该技术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500万亩,增产小麦11亿公斤,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3.31亿元,共计实现社会经济效益31亿余元。8. 围绕小麦抗旱鉴定评价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发表较高水平学术论文33篇,培养硕士生6名。8候选项目甜菜夜蛾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候选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候选人段爱菊、任应党、刘顺通、张自启、刘长营、蒋月丽、许珍玉、李延明、王利霞、韩瑞华、王淑枝、周林通、马新丽、赵增渠、丁米田项目简介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及创新点:系统地调查了豫西地区甜菜夜蛾的寄主范围,共发现寄主植物27科133种。在深入研究甜菜夜蛾成虫在农作物上产卵特点的同时,首次查明了在杂草主要寄主上的产卵部位,为压低农田甜菜夜蛾的虫源基数提供了重要依据。全面系统地评价了11个转基因抗虫棉对甜菜夜蛾的抗性差异,筛选出了4个抗甜菜夜蛾的转基因棉花品种;明确了4个转基因抗虫棉不同器官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了科学合理利用抗虫棉控制甜菜夜蛾发生危害的有效措施。查明了甜菜夜蛾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明确了优势天敌对甜菜夜蛾的控制作用,分离得到一株B05-10白僵菌菌株,田间寄生率达60%以上。探索了防控甜菜夜蛾的无公害技术途径。创制出一种新型农药高渗助剂ZB-6,可减少农药用量的50%。筛选出几种生防制剂和一种高效微毒农药;首次证明了黄色光对甜菜夜蛾成虫的产卵干扰和抑制作用,为减少成虫田间的落卵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制定了甜菜夜蛾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体系。提出了成虫发生期用黄色光干扰、性诱剂诱捕或防虫网阻隔控制田间落卵量,幼虫发生期用生防制剂和高效微毒化学农药控制危害的防治策略和技术,实现甜菜夜蛾的有效控制。 8年来,共推广应用377.72万亩次,挽回经济损失达58275.15万元。9候选项目早春茄子和西葫芦节本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候选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候选人杨爱国、张俊平、郭晋太、郭瑛 、张春奇 、陈建华 、赵香梅、牛 鑫 、高 凯、查素娥、李红波、朱 永、武新梅项目简介 本项目针对早春茄子和西葫芦种植中存在的品种老化,种植技术及管理不到位,化肥、有机肥等过量投入或不合理使用,以及病虫害防治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土壤结构破坏、生产成本增加、产量降低和效益下降等问题。重点开展优化种植模式、嫁接防病、肥药减量高效安全使用、农牧废弃物资源无害化处理与利用等技术研究,实现早春茄子和西葫芦生产节本增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创新点:1、针对早春茄子、西葫芦生产成本过大、生产效益较低以及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研究找出了肥料、农药是造成成本高、产出低、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重点围绕“种、肥、药、水”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实现菜田节本增效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2、研究并集成了菜田水肥药耕作一体化节本增效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了菜田硝态氮变化规律,并提出了配方施肥及生物菌肥应用等新方法、新技术,实现了蔬菜生产节本增效的目标.3、制定并颁布了洛阳市早春茄子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洛阳市早春西葫芦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标准,规范了蔬菜生产,产品质量达到了无公害标准。该技术自2004年以来累计推广示范应用3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达4.65亿元,同时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阔。10候选项目河南省旱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候选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科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候选人姚宇卿、吕军杰、邵运辉、李俊红、丁志强 、檀尊社、靳春梅、吴剑峰、张少澜、于新峰、司马青焕、柴利粉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河南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建立田间试验观测场与精确试验区,采用长期定位监测、专项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下的土壤环境、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作物生理生化响应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组装集成适合河南省应用的节水高效环保型耕作技术模式,创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理论,为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1、探明了保护性耕作土壤温度的变化,有效调控土壤水库,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2、探明了保护性耕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增产提供了理论依据。3、探明了保护性耕作下作物生理响应机制。4、保护性耕作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5、组装集成适宜不同类型区应用的3套技术体系。累计推广应用161万亩,实现增收节支12649.8万元。研究方法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地位,围绕项目开展,形成学术论文30余篇,部分文章在中国农业科学、中国农业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从理论上创新和丰富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机理,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11候选项目国审高产中早熟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新麦9817候选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候选人赵宗武、范永胜、刘朝辉 、王映红、张德富、夏瑛光、焦竹青、马朝阳、付 亮、 王利花、董 昀、任福森、 程兰兰、马华平、蒋志凯项目简介 新麦9817抗倒伏、早熟、落黄活顺、抗干热风、抗病性强,比较好的解决了黄淮麦区易发生的春季冻害,干热风危害,并且能为秋茬早让地,适应当前机械化收割需要。技术路线:根据“生态育种”和高光效育种理论,选择适应河南小麦特有的”两长一短”生长发育规律,要求选用半冬性弱春性、多穗兼大穗、中等粒重的中间类型产量结构,走稳穗数,增粒数的途径。在农艺性状上要求:株型紧凑,叶片上举,旗叶短宽直、功能期长,熟期为中早熟,抗干热风,灌浆时间长,保证”源”的充足。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要高,有较多的穗数,多花多实、穗粒数多、扩大“库”的容量。抗干热风,灌浆要快,落黄活顺,保证”流”的畅通。长势强,茎秆粗壮,抗倒伏力强,高中抗病害,不同年份间材料的综合抗逆性要好,保证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关键技术及创新点:产量潜力高,增产幅度大 新麦9817参加2年3组次试验,产量分别获2个第一位,1个第三位,最高亩产688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平均增产4.5%,适应性广,最高亩产688公斤,增产潜力大,具有超高产水平。抗性创新 新麦9817综合抗病、抗逆性好,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接种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中感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抗条锈、白粉病,中抗纹枯、赤霉病。抗寒性好,矮秆抗倒,叶片功能期长,灌浆快,抗干热风,落黄好。1.3与当前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效益、市场竞争力的比较:新麦9817属于早熟高产品种,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新麦9817适应生产需求,为秋粮作物早腾茬,因而适宜范围广,宜于农民接受。自2007年审定以来,迅速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很快成为豫、皖北、陕西关中等地主栽品种之一,种植新麦9817一般比偃展4110等品种亩增产23公斤左右,亩增收约40.3元。截至2009年新麦9817在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陕西关中等地累计示范推广1100万亩,总增产优质小麦2.5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4亿元。该品种在生产上表现突出,符合生产和市场需求,深受群众喜爱,面积在进一步扩大,预计今后五年可增产优质中筋小麦5亿公斤,创社会效益8.8亿元。12候选项目新乡辣椒4号选育与推广研究候选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省新乡市农业局植保站、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河南省博爱县农业开发办公室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候选人任福森、 郑秋道 、李景生、郭志伟、赵彩霞、张国进、原让花、潘福祥、孙 强、鲁立国、叶 军、肖 艳、彭 东、段风华、 王和乐项目简介 随着反季节鲜食辣椒市场需求量的快速增长,生产上急需保护地鲜食辣椒专用品种。 “新乡辣椒4号”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针对这一情况培育出的优质高产鲜食黄绿皮杂交一代新品种。技术路线:1.从国内外广泛引进品种资源,通过鉴定,筛选出优良品系。2. 采用“分段逆境胁迫选择法”(冬季日光温室重点进行苗期耐低温、耐弱光能力的鉴定筛选春季塑料大棚进行早熟性、丰产性鉴定夏季露地进行抗病性鉴定),利用自然条件与人工调控胁迫相结合的方法,增加选择压力,提高自交系抗逆性。3.根据性状互补原理,选配杂交组合。4.推广方面通过配套栽培技术、广泛布点、以点带面、试验示范同步进行、加强网络建设等有效措施,加速了新品种的推广过程。品种的优点:与国内推广的其他黄绿皮鲜食辣椒相比,新乡辣椒4号具有以下突出优点:1.早熟,耐低温、耐弱光,丰产性好,多点生产示范平均产量为5099.5/667m2,比赤峰1号(ck)增产29%。2.株型半直立,有利于通风透光,适合密植栽培,高抗重茬病。3.果实商品性好,淡黄绿色,光滑顺直.4.品质佳,中辣型,口感好,鲜果水分含量92.14%,维生素C106/100g,可溶性糖3.39%,粗蛋白1.12%。创新点:1.方法新颖,选育过程中首次利用“分段逆境胁迫选择法”,增加自交系选择压力,使品种具有较强抗逆性。2.父本遗传基础丰富,与母本遗传距离大,F1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一致,解决了早熟品种植株生长势弱,连续结果能力差的问题。3.果实淡黄绿色,优质抗病,通过基因互补,解决了黄果优质不抗病的问题。13候选项目国审水稻新品种新稻18号选育及推广应用候选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候选人王书玉、薛应征、刘贺梅、张 栩、 唐振海、胡 宁 李国恒、孙建权、胡秀明 朱素梅、李汉中、杨英鸽、郝园丽、胡胜利、马朝阳项目简介 为满足黄淮稻区水稻生产的需要,选育出高产稳产、米质优、抗主要病害、适应性广的粳稻新品种,使黄淮稻区水稻品种及时得到更新换代,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我院在新品种选育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1)建立优异水稻种质资源库,引进、挖掘和利用有利基因。(2)在亲本选择上本着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基础丰富的原则。利用高产、优质、抗逆等有利性状的聚合技术。(3)在后代选择上坚持理想株型和稳定优势利用相结合,利用超高产水稻理想株型塑造形态改良技术。育成的新稻18号与国内外同类品种相比,具有以下创新点:(1)亲本材料创新,多品种复合杂交育成。(2)产量水平创新,无论省级、国家级试验中产量均居常规种第一位,比对照显著增产,2010年1月被确认为我省的第一个超级稻品种。(3)对水稻主要病害均表现抗。4.品质优,综评达国标优质2级。(5)适应性强,在整个黄淮地区多种条件下均可种植。新稻18号自审定以来,在生产上迅速得到应用,获得了广大客户和农民的认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20072009年,新稻18号在黄淮稻区累计推广种植达108.2万亩,增产优质稻谷9004万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8亿元。14候选项目现代农业科技精品观光园区建设及技术规范集成配套研究候选单位安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安阳市政府菜篮子工程科、鹤壁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候选人胡国平、李玉娟、冯太平、魏玉英、王红宾、张秀菊、郭海龙、郝改风、张永刚、韩文君、董文恒、李红伟、许蕊、朱琳、张光项目简介 具有独有的科技拉动型、高度浓缩型和参照复制性的特点。安阳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树立了靠科研拉动园区建设、促进园区发展的理念,占地不足80亩,六年累计投资也不超过三百万元,做到科研与建设同步,实行边建设、边展示、边研究、边推广。2.先后引进新奇特蔬果品种308个,筛选出适合我农业科技园种植的品种24个,其中首次在安阳引种成功了锦屏藤、绿背天葵、巨型南瓜、木瓜树、香蕉树、百香果等。3先后对各种新奇蔬果品种开展了现代农业栽培方式的研究,实现栽培方式多元化。探索出适合在科技园区运用的8种栽培方式,包括水培丝瓜及蛇瓜、日光温室番茄树 、盆栽观赏南瓜、一株多果、空中结薯等珍奇蔬果栽培方式以及水培床栽培、有机生态型栽培、盆式栽培、无土育苗等栽培方式。4.开展了现代农业栽培模式的研究,成功研制出5种模式,包括瓜果类观赏型农业长廊种植模式、露地栽培农业观光长廊延长其观赏期模式、科技园四季常绿栽培模式、精致观光园日光温室栽培模式、有机生态型观光长廊栽培模式。5.推广应用情况:累计推广29.47万亩,其中在安阳推广13.7万亩,濮阳推广11.28万亩,鹤壁推广4.49万亩,累计推广面积60万亩,累计增加农民收入2.65亿元,加上辐射推广面积,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到5.4亿元以上。15候选项目优质高产干鲜两用辣椒新品种安椒12的选育与应用研究候选单位安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候选人马文全、胡国平、郭智勇、王红宾、郭海增、许海生、季珊珊、付艳丽、尚慧香、桑爱云、勾全文、张迎彩、李春风、李武高、李金玲项目简介 我国是辣椒种植大国,全年种植面积4000万亩,而干鲜两用辣椒占整个辣椒种植面积的70%,所以,干鲜两用辣椒育种愈来愈显得重要,优质高产干鲜两用辣椒新品种已成为辣椒种植基地的迫切需要。安椒12号是我所2000年配制的一早熟大果型干鲜两用辣椒杂交种。母本m99-6是1999年从本地七寸红的天然杂交后代中利用海南加代经六代系选而成的自交系。父本538是从湘西长线椒中选出的一辣椒高代自交系, 2000年春季在所里试配组合,当年冬季在海南进行加代试种,表现早熟,连续坐果性特强,椒形顺直,红椒鲜艳,综合表现优秀。安椒12果长达26厘米,最长达30厘米,与国内同类品种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亩产最高可达4400公斤,增幅达30%以上,亩产干椒536.2千克,增幅达57.8%,而且干椒率高,辣味浓,深受市场欢迎。2003年至今,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在品试、区试的同时,进行了生产示范及推广工作,先后在全国10个省30余个地市试种推广成功,累及推广面积30余万亩。与当地主栽品种对比均具有明显优势,深受基地椒农好评,在河北鸡泽、永年、曲周、魏县,陕西宝鸡、扶风、岐山,河南南阳、濮阳、内黄等地已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16候选项目高产优质青条豇豆新品种安豇三号的选育与示范候选单位安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驻马店市农业局候选人王红宾、胡国平、马文全、于海培、王凤菊、任领兵、郭海龙、付艳丽、尚慧香、朱永、李玉娟、沈希华、张雪江、王莎、任明亮项目简介安阳市蔬菜研究所针对我国豇豆生产中存在的品种退化、抗病性差,缺乏无公害种植技术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确立了重大项目高产优质青条豇豆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1997年春季以6983为母本,以2613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得到F1。经过4年7代对其杂交后代的定向系统选择,选育出稳定的株系9465。经20022003年品种比较试验,该品种早熟、产量高、抗病性强、商品性好、适应性广,命名为安豇三号。安豇三号早熟,早春播种到开花42-45天。植株蔓生,株高33.5,生长势中等。嫩荚青绿色,平均荚长75-80,最长90厘米以上;嫩荚肉质紧实,无鼓籽,无鼠尾,商品性好,适宜鲜食及加工。抗病性强。露地种植,每667一般产量2600左右,最高可达4500公斤。适宜黄河流域春秋露地及保护地栽培。研究出安豇三号无公害多茬次栽培技术和豇豆-小麦间作套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可显著提高安豇三号产量和效益。2006-2009年,安豇三号推广到安阳、洛阳、濮阳、驻马店,及河北、山东等地,累计推广安豇三号无公害种植9.4万亩,累计净增加农民净收入1.74亿元。提高了菜农种植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河南省豇豆蔬菜无公害生产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大量无公害豇豆蔬菜产品,丰富了居民菜篮子。17候选项目高产多抗早熟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商研9658候选单位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所 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商丘市种子管理站候选人吴继华、赵凤莲、李军华、张毅、李平、李作明、吴秀婷、王立新、王永军、孟彦、陈传哲、王之兰、王敏、孟庆福、周帅项目简介 选育高产多抗优质品种进行推广应用是提高花生产量,改良花生品质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商研9658是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所以豫花7号为母本,以高油酸品种8130为父本,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多抗、早熟、高油酸花生新品种,2008年4月通过了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鉴定花生品种资源选择亲本材料进行有性杂交对杂种后代进行系统选择株系、品系的产量、品质、抗性鉴定育成新品种良种良法配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技术:亲本选择、组配杂交组合和杂种后代选择。创新点:品种创新选择省内优良品种与外地品种组配杂交组合,成功遗传了双亲的多个优异性状,实现了品种综合性状的超亲优势,研9658参加20052006年河南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荚果产量比对照种增产8%,居11个参试品种第3位,2007年省生产试验,平均荚果和籽仁产量比对照增产10.1%和11.46%,居第3和第2位。籽仁含蛋白质25.71%,脂肪53.34,油酸49.2,亚油酸31.0,油酸亚油酸比值1.76;高抗花生锈病,抗网斑病、叶斑病、病毒病、根腐病;百果重222.6克,百仁重84.7克,出仁率70.7%;集高产多抗高油酸于一体,是榨油和出口兼用型品种,适合我省春播和麦套种植。科技查新结论,商研9658在1996-2009年河南省育成审定的38个花生品种中,油酸含量和油酸/亚油酸比值居第1位,抗5种主要花生病害,综合抗病性突出。高产生理机制研究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创新 研究表明,干物质积累量大,净光合生产率高、经济系数高是商研9658高产的生理基础,属高光效型花生品种。推广模式创新 采用科研单位+种子公司+农业科技协会+技术推广部门的“科研、科技开发、品种技术示范一体化”的推广新模式。应用情况: 2007年2009年,商研9658在我省累计推广101.24万亩, 3年总增收花生荚果5214.872万公斤,新增总产值1.56亿元,创社会经济效益1.33亿元。18候选项目驻马店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候选单位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驻马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驻马店市土肥利用管理站 上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泌阳县土壤肥料工作站 汝南县土肥利用管理站 确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西平县土肥利用管理站 候选人经学义、王春雷、谢卫华、孟德堂、刘春法、 姜 俊、 林美玲、赵宏伟、毕有荣、寇远明、 姬变英、商海峰、赖红丽、姚前芳、 董 颖项目简介 项目目的是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作物优质、高产、稳产,提高我市优质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技术路线是“以土定产、以产定氮、因缺补缺、有机无机相结合和氮、磷、钾平衡施用”。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开展了全市土壤肥力调查研究,探索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提高了全市主要农作物施肥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试验示范了多种施肥配方在麦田应用效果。将一次足量底施,改进为分期定量、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制定了驻马店市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突出研究推广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形成“测、配、产、供 、施 ”一条龙服务体系。累计推广2760.2万亩次,免费为38万农户化验土样并提供科学施肥配方;培训农民112万人次,让项目区农民基本掌握了科学施肥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全市化肥利用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节约化肥12.4万吨,增产粮食122.5万吨,新增产值16.6亿元,实现节本增效19.3亿元。土壤污染明显减轻,土壤有机质含量稳中有升,地力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全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做出了突出贡献。19候选项目高产抗病茄子新品种驻茄3号的选育候选单位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候选人姜俊、经学义、胡应北、崔苗青、杨世界、赵立尚、张蕊、张华、孙琴、李新奇、班新河、万炳民、刘策、杨五星、付行先项目简介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蔬菜种植由以往的粗放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迈进,蔬菜设施栽培迅速升温,茄子因其营养丰富和保健功能,再加上可观的经济效益(省工省时),使得茄子在设施栽培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为此,选育出优良的茄子新品种,尤其是适应保护地栽培的耐低温、耐弱光、抗病茄子新品种十分重要。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1、选育出高代纯合的自交系q 9201、糙-1-4-8。2、利用优良的纯合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q 9201 糙-1-4-8。3、杂交组合田间产量、抗病性等一系列性状的调查、筛选,最终选出优良组合,在对组合系选,选育出茄子新品种驻茄3号。4、驻茄3号品比试验、多点试验及示范推广。5、 驻茄3号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成果技术创新点:1、驻茄3号集高产、高效、抗病、广适性于一体,较好地协调茄子高产、抗病与优质的关系。2、保护地育苗,可实现早定植、早结果,提高茄子生产效益。3、驻茄3号抗病性强,病株率低,可降低产品的投入成本。4、田间管理施药少,有效提高产品的品质,实现产品无公害生产。应用情况:驻茄3号适宜黄淮地区大面积推广栽培。自2004年以来,我们先后在驻马店、许昌、商丘、平顶山、洛阳、信阳等地推广种植达到5万多亩,增加直接经济效益4000万元以上。同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预计今后五年内可推广20万亩,增加社会效益1.6亿元左右。20候选项目优质高产出口型花生新品种驻花一号选育候选单位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候选人甄志高、赵金环、余飞、经学义、朱强、赵红克、刘照保、班新河、宋永杰、潘正茂、田书亮、李忠民、许海涛、朱亚娟、李海勇、项目简介驻花一号是以白沙1016为母本,以中花4号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高代鉴定选育而成。2007年4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当年被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点推广项目,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驻花一号突出特点:1.产量表现:2004年区域试验,6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亩产荚果232.14公斤,亩产籽仁171.19公斤,分别比对照豫花6号增产7.05%和11.92%,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005年继试,7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亩产荚果231.65公斤,比对照豫花6号增产9.25%,居参试种第三位。2006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5.33公斤,荚果比对照豫花6号增产13.95%,籽仁比对照豫花6号增产17.76%,居第一位。2.适应性广:根据2004-2005年河南花生品种区域试验汇总结果,驻花一号在2年区域试验中,品种主效应均显著高于对照豫花6号,表明其丰产性优于对照;2006年河南省花生生产试验中,驻花一号表现出丰产性好、优质等特性,对黄淮各生态类型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3.抗性强:根据2004-2006年河南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抗性鉴定结果,驻花一号中感花生网斑病、感叶斑病、中抗病毒病,抗性均强于对照豫花6号,并且抗旱耐渍、抗倒。4.品质优良: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测定,该品种脂肪含量达到53.30%;蛋白质含量达24.70%,油酸含量为38.6%,亚油酸含量为38.4%,符合外贸优质出口标准。另外,研究出一套高产无公害配套栽培技术,可操作性强,便于掌握,能够充分发挥驻花一号的增产潜力,确保生产出的花生商品品质优良,符合外贸出口要求。驻花一号是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的花生新品种,它的审定是驻马店市花生育种历史上零的突破,为驻马店市的花生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品种和技术支撑;它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我国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至2009年,已累计推广驻花一号301万亩,共增收花生荚果12170.96万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3.15多亿元,并且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21候选项目优质高产出口型芝麻新品种驻芝14号候选单位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候选人段 莹、 石明权、阚跃峰、吕建收、张 华、 李振坤 经学义、任 青、 刘照保、景颖、廖书荣、 韩玉枝 马大宏、潘正茂、 孙联合项目简介 驻芝14号是驻马店市农科所以“驻86036”为母本、“驻7801”为父本选育而成。2006年被列为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点推广项目。驻芝14号突出特点:品质优良:据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驻芝14号含油量58.48%;蛋白质含量18.87%,该品种籽粒纯白、口味纯正,达到国家出口标准;丰产、稳产性好:驻芝14号在6年中参加各类试验共52点次,总平均亩产75.05kg,比对照豫芝四号增产11.13%,达到极显著水平。抗病、抗逆性强:驻芝14号高抗枯萎病、抗茎点枯病、抗病毒病。该品种经受了2003年较为严重的雨涝灾害和2004年后期低温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适应性广:试验表明,驻芝14号对江淮及黄淮流域的多种生态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适合在河南、湖北、安徽等芝麻主产区种植。另外,研究出一套高产无公害配套栽培技术,可操作性强,便于掌握,能够充分发挥驻芝14号的增产潜力,确保生产出的芝麻商品符合外贸出口要求。驻芝14号是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的芝麻新品种,它的育成和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我国芝麻的产量和品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至2009年,已累计推广驻芝14号249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91亿元,并且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22候选项目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驻丝瓜5号的选育候选单位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候选人孙联合,许海涛,潘正茂,杨世界,王斌功,班新河,周燕华,张永丹,焦 改,李昕伟,李 成,曹翠霞,张彩霞,陈阳名,王梦扬项目简介驻丝瓜5号是我所以优质、高产、抗病为育种目标,于2000年杂交选育而成的丝瓜新品种。该品种综合表现以下特点:丰产性好:20022004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和河南省春露地丝瓜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总产量和前期产量分别为1924.1公斤/亩和940.3公斤/亩,分别比对照长沙肉丝瓜增产36.08%和45.9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河南、安徽、四川等地示范结果,亩产2018.6公斤,表明该品种有巨大的增产潜力。早熟性好:驻丝瓜5号在主蔓8-10节发生第1雌花,节位比长沙肉丝瓜降低2-3节,成熟期提前45天。品质优、商品性好:经农业部农产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验,驻丝瓜5号粗蛋白质1.69%,粗纤维0.68%,维生素C25.11 mg/100g,可溶性糖3.53%。抗病性强:2003-2004年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白粉病指数1.1,病毒病指数2.8,霜霉病指数5.0,属高抗白粉病、病毒病兼抗霜霉病的品种。适应性广:驻丝瓜5号集早熟、优质、抗病、丰产于一体,适宜于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保护地和早春露地栽培种植。推广应用前景及社会经济效益:驻丝瓜5号累计推广42.3万亩,平均亩产2024.7公斤,平均增产19.6%,新增总产14035.4万公斤,新增总产值18245.6万元,新增利税11717.1万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3候选项目高产优质耐渍抗病芝麻新品种舆芝十五的选育与应用候选单位平舆县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站 、驻马店市种子管理站候选人韩 羽中、郭振华、秦留红 李香芝张化春、张亚波、宋留省、张建国、万保恒 李玉华、王 璞、赖国新、朱黎伟、付菊平、杜怀珍项目简介 驻马店地区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生态环境比较特殊,年度气候变化较大,尤其在夏季常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这对芝麻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舆芝十五是针对芝麻耐渍性较差,易倒抗病性差,不稳产、而培育出的耐渍性强,茎杆粗壮,抗倒、抗病、粒色洁白,品质优良的芝麻新品种。1、 耐渍性强,在阴雨连绵的夏季仍有较好的收成。2、长势强,抗性好。芝麻的长势和抗性也是影响芝麻产量的重要因素,舆芝十五茎杆粗壮,叶色浓绿,蒴果稠密(棒槌蒴)抗枯萎病和茎点枯痉。3、品质优良,舆芝十五粒色洁白,千粒重高。含粗蛋白(基干18. 71%),含粗脂肪(基干)56.88%。舆芝十五集丰产、稳产、优质、抗病、抗逆性于一体,适宜在河南、安徽芝麻产区种植,在目前止,舆芝十五己在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南阳市、周口市及安徽省的阜阳市等地大面积示范种植,己累计推广应用492万亩,新增产量2708.64万公斤,新增产值23496.48万元。24候选项目玉米单交种浚单22选育与应用候选单位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候选人程相文 徐国举 程新建 李秀民 祝 洁 朱自宽 张国和 鹿红卫 苏玉杰 胥少东 秦永田 卢瑞乾 张金奎 张同香 王要闯项目简介 为了从育种角度解决黄淮海玉米区高温、干旱、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造成玉米结实性下降、秃尖严重这一生产实际问题,本项目以增强抗逆性、提高结实性为主攻目标,通过引入热带耐高温、干旱和阴雨寡照种质资源,结合地方核心种质改良,利用群间高配杂优利用模式,采用增强选择压力、多年多点异地鉴定、观察等手段,选育出株型紧凑、耐高温、耐干旱、耐阴雨寡照、结实性好,同时兼抗多种主要病虫害,综合农艺性状适宜机械化生产的玉米新品种。浚单22(原代号浚9810)是浚县农科所1997年以浚9058自选系作母本,浚926作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母本浚9058是将美国先锋公司材料6JK选系稳定后,导入含有热带基因的8085泰材料选育而成,父本浚926是昌7-2京7黄连续自交而成的二环系。浚单22表现产量高,主效大,稳产性好,丰产性突出,抗病抗倒性强,综合农艺性状突出,生长整齐一致,活棵成熟,杂交种品质优良,商品性好,生产上极具推广价值,2006-2009年河南省、河北省、陕西省累计推广种植1032万亩。2006-2009年河南省年推广种植面积分别为36万亩、145万亩、197万亩、191万亩,浚单22比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一般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共可增收玉米51600万公斤,按每公斤1.3元计算,增加社会经济效益67080万元。25候选项目小麦新品种宛麦18的选育及应用候选单位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候选人李金良、侯明翠、朱 旭、杨廷勤、董全雄、王建玉、李花云、马 瑜、高群英、杨亚黎、吴会芳、杨厚勇、张 震、王建怀、薄俊营项目简介 宛麦18小麦新品种属南阳市农科所杂交选育的农业应用技术研究成果,200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