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学案学生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6314150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文言文学案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下文言文学案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下文言文学案学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中考复习 主备人:唐 莺 组员:郑珍贵、陈火兵、季玉红专题:八下文言文复习【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词义或用法。2、能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3、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及写作特色。一、马说(P14-1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只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 )之间,不以( )千里称( )也。 马之( )千里者,一食( )或( )尽( )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安( )求其能千里也? 策( )之( )不以( )其道( ),食( )之不能尽其( )材( ),鸣之( )而不能通( )其意( ),执策( )而临( )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 )?其( )真不知马也。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学过的课文还有爱莲说。3.写法主旨: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揭露了当时社会埋没人才的现象,嘲讽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4主旨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作者的愤郁之情也达到了高潮。【强化训练】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 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 4.文中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5.全文的主旨句是: 6.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 二、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处)2.且 欲 与 常 马 等 不 可 得(1处)三、本文用了“ ”的写法,其中“千里马”是指 ,“食马者”是指 ,“伯乐”是指 。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 的现象。四、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1-4题。【甲】韩愈马说【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上:皇上,指唐太宗。封德彝:人名。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异:其他的。正:只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安可诬一世之人C骈死于槽枥之间 岂借才于异代乎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3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译文: 4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答: 二、陋室铭(P59-61)【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 )是陋室,惟( )吾德馨(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 )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 )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有?”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示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2.内容:(1)这篇铭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赞扬,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开头三句以山水作比兴,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3)“陋室不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清幽;二是交往人物不俗;三是生活情趣高雅。3.写作特色:(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托赞美陋室不陋,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类比手法的运用:最后两句,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3)文中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4)骈散结合的语言:本文从句式来看,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有视觉上的整齐之美;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又是散句,这样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感。【强化训练】一、填空1.题目中“铭”是 。文中大多运用了对偶句,但也有不是对偶的句子,如:“ , 。”“ : ?”2.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陋室的描写,表达自己 、 的生活情趣。3.文中的中心句是: , ;描写出陋室恬静、幽雅的环境的句子是: , ;表现作者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 ;表现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 ; , 。4.本文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了比兴的手法,其中“山”、“水”喻指 ,“龙”“仙”喻指 ,“名”:“灵”喻指 。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把“诸葛庐”“子云亭”和 相类比,把自己和 相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5古代指用来代指平民的词语有: 、 、 。二、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写得很好,请你作些赏析。 三、阅读陋室铭完成下列题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B.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2.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 ( )A.无案犊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举例分析。 4.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三、送东阳马生序(P192-19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余幼时即嗜( )学。家贫,无从( )致书( )以( )观,每( )假( )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 )。录毕,走( )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 )遍观群书。既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又患( )无硕师( )名人与游,尝( )趋( )百里外,从( )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 )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 )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 )僵劲( )不能动,媵人持汤( )沃灌,以衾( )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 )再( )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 )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烨然( )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 )处其间,略无( )慕艳( )意。以( )中( )有足( )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 )日( )有廪稍之供( ),父母岁( )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 )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 )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 )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 )卑( ),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岂( )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 )余。撰( )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 ),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 )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 )告之。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文学常识()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文体:序,即赠序,这是一种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内容:(1)主旨: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2)文章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作者先总的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紧跟着分别介绍了自己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求书难,需借以抄录;求师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求学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生活苦,“日再食”“缊袍敝衣处其间”,从这四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写作特色对比的运用:“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上段自己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形成对比;“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上段自己的“行深山巨谷中”形成对比;“未有问而不告”与上段自己老师的“未尝稍降颜色”“叱咄”形成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上段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形成对比,(有无冻馁之患,有无奔走之劳,有无问而不告,有无抄录之苦),以上四个方面的对比引出要说的道理: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不精、不成,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专。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分辨事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又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强化训练】比较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5题。【甲】课文“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段。【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博士。【注】范阳遒(qi):范阳郡道县。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都讲:主讲。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益慕圣贤之道( ) (2)或遇其叱咄( )(3)以衣被蔽塞窗户( ) (4)生徒悉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 (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译: 3如果用“祖莹偷读”作为上联,结合【甲】段文字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说说【甲】【乙】两段文字所写人物宋濂和祖莹在读书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下联: 共同特点: 4体会【甲】文中“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一句与【乙】文中画线句子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甲】 【乙】 5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答: 四、活板(P85-87)【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板( )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 )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 )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 )毕升,又为( )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 )一印,火( )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 )纸灰之( )类冒( )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 )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 ),则第二板已具( ),更( )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 )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 )之,每韵为一帖( ),木格( )贮之。有奇字素( )无备者,旋( )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 ),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 )再火( )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 )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 )所得,至今保藏。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1作者:沈括。出处:梦溪笔谈。2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版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与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3本文第二段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来说明的。4活版的制作工作程序:制字制版排版布字火炀按平。活字印刷的流程:制印排版(制版)印刷拆版5活版的特征:“活”灵活便捷。五、核舟记(P88-92)【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 )不因( )势象( )形,各具情态。尝贻( )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高可( )二黍许( )。中轩( )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 )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 )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 )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 )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 )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 )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 )容寂( ),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 )不盈( )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1出处:清朝人张潮编辑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明末人。2文章细致地说明了“核舟”构思巧妙、雕刻精细(“奇巧”“灵怪”)的特点,赞美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3写作特点:(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整体后部分,又从局部到整体。(2)介绍核舟局部时,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由正面到背面,由中间到船头再到船尾。(3)本文叙述和描写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构思巧妙,重点突出。全文紧扣“奇巧”二字展开,具体表现在:一是构思的匠心独运,二是刀法的精细娴熟。六、口技 (P136-139)【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京中有善( )口技者。会( )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 )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 ),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 )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 )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微笑,默叹,以为妙( )绝( )。 未几( ),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 ),稍稍( )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 )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 ),无所不有。 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其一处也。于是(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两股( )战战,几( )欲先走(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1出处:虞初新志,这是一部笔记小说集。作者:清代人林嗣环。2这篇课文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3课文以“善”字贯穿全篇,按时间先后安排写作顺序。4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重点。5写作特色: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其中写口技本身的声响是正面描写,写听众的反应(共三处)、道具的简单(共两处)是侧面烘托。如,文中第四段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描绘了“善口技者”模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突出了口技人表演之“善”。6省略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省略数次与名次之间的量词)。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辨析等古汉语知识,也是我们在复习时要倍加关注的。七、山市(P104-106)【基础复习】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 )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 )矣。中有楼若( )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 )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惟( )危( )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 )皆洞开( );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 ),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 )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 )凭( )或立,不一状。逾时( ),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 )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 ),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笔记【课文要点】1.山市出自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文中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2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3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这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袁灶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4初三语文学案作业第8页(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