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5635995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通行的是四角检字法。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 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一样,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一样。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假设:读音像,如琎,读假设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名称作者时间特点*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清公元1716部首排列法,214部,收字47035。释字体例:先音后意。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1915部首排列法,收字48000。注音采用集韵的反切,还参加注直音。辞源1915部首排列法,214部。释字体例:先释单字字义,后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辞海舒新城,沈颐,张相1936部首排列法,214部旧250部新。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释字体例:先释单字字义,后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先说明词义或用法,再引书证或综述引文大意。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汉语大字典*中舒部首排列法,200部。收字54678。单字条目以下有反映汉字演变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注音不仅有现代注音,还有反切和上古韵部。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汉语大词典罗竹风1986部首排列法,200部。收词37万条。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根底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重点讲述经籍纂诂阮元1798按平水韵106韵分部,每1韵为1卷,共106 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经传释词王引之清嘉庆24年公元1819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共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顺序排列。词诠杨树达1928注音字母次序排列,收虚词500多个。收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局部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书聚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拟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平水韵: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存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存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存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订正、附录之类的东西。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一、 古今词义异同的根本情况:1、 古今意义根本无变化的词,如:天、地、山、水等,复音词如:蟋蟀、仓庚、凤凰等。2、 古今意义毫无关联的词,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现代是应该的意思。另有古代意义已经消亡的词,如章甫。由于词义所指的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所以古意消亡。3、 古今意义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词。如再在上古只有两次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则表示重复等义。注:再和复的区别:再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复只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二、 古今词义的开展变化1、 词义范围的变化:词义所概括的客观对象的外延的变化。 词义的扩大。如菜本来专指蔬菜,后兼指鸡鱼肉蛋等荤腥。洗本以为洗脚,后泛指洗涤,不拘于足。 词义的缩小。如金在先秦泛指各种金属,后来词义缩小,专指黄金。宫本指一切房屋,后专制帝王所居。瓦本指一切陶器,后专指盖房顶所用的陶制建筑器材。 词义的转移。如:闻的本意为听见,后来转指用鼻子闻。涕的本意为眼泪,后转指鼻涕。汤本指热水,后指米汤,菜汤。脚本指小腿,后指踝关节以下的局部。府本指藏文书财务的地方,后指官署。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好坏,以及词义轻重程度的判断。词义褒贬的变化。如谤在古代是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国语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是中性词;贿在上古指布帛之类的财务,中性词,后专指用钱财买通他人,贬义词;爪牙在先秦指武臣、国之猛将,也泛指辅佐君王者,用于褒义。后来指坏人的帮凶、走狗,变成了贬义词。 词义轻重的变化。如诛本质言辞责备,词义较轻,后开展出杀戮之义,词义变重。又如贼本指杀人越货、犯上作乱的人,词义很重,后指小偷,词义较轻。三、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拟,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低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代单音词转化现代复音词的三种情况:(1) 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如克战胜;弈下棋;常规律;师军队(2) 加上词头词尾。如杯杯子;虎老虎(3) 两个反义词或同义词构成一个复音词。如儿子,人民,言语,道路。许多古汉语的单音词,开展到现在已经不成词了,但还作为语素留存在现代汉语里。如虑,在现代汉语中只保存在考虑深谋远虑等几个词中,而不能作为单独语素存在。二 、古汉语中的合成复音词的三种情况:(1) 最初*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如阻、隘、险,民人也叫人民。(2) 对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分。如婚姻很早就是复音词,但也有所区分,如说文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又如,饥馑也是复音词,朱熹还说: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3) 构成这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语素,往往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个复音词,在其他地方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三、 古汉语中复合式合成词形成后,两个语素意义的变化情况:(1) 两个语素仍保持他们原有的意义。如蓄积的蓄是积聚、贮藏之意,积是积蓄、积累之意,贾谊论积贮疏: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蓄积是储粮积蓄的意思。(2) 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只有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失去其意义,只是充当陪衬,这就是所谓偏义复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的词的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质是作为陪衬),如得失,园圃,缓急等。(3) 两个语素失去原义而产生一个新义。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拆开来讲和原来意思完全不同,如天下,布衣,君子,小人等。四、 古汉语中单纯复音词的类型单纯复音词绝大局部是连绵字,通常有两个音节,但只表示一个语素。(1) 连绵词。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是一个意义而不可分割的词,它只有一个语素。多数连绵词是双声词或叠韵词。如倜傥、逍遥、忸怩、徘徊等。(2) 叠音词。如昏昏、悠悠、斤斤等。诗经周颂执竞斤斤其明,毛传:斤斤,明察也。*五、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古汉语中许多同义词的的使用范围、使用条件、意义都不完全一样,可从四方面进展分析:1概念的不同。1、概念的内涵不同。如府和库,府是收藏文书和财务的地方。国语越语:府仓实。韦昭注:货财曰府,米粟曰仓。库是收藏兵器和战车的地方。2、概念的外延不同。如人和民,人指区别于动物的所有的人。民指人中比拟愚昧者。注意:泛指和特指的不同。段玉裁所说泛指即浑言,特指即析言。浑言重在说明一对或一组同义词的共有的含义。析言重在说明一对或一组同义词中每个词所特有的含义。2程度轻重的不同。例如饥和饿,饥表示没有足够的食物吃,即吃不饱。孟子。公*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饿表示几天没有进食,已接近死亡的边缘。如史记伯夷列传:饿死于首阳山。3、感情色彩的不同。如杀和弑,杀是中性词,指一般的杀死;弑指下杀上,含有对杀人者的谴责,是贬义词。礼记檀公下:臣弑君,凡在宫者杀无赦;子弑父,凡在官者杀无赦。中,杀和弑的区别很明显。4、使用条件不同。例如能和得,能一般用于主观上能力所及,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有些使用条件的不同则显示出语法的差异,例如耻和辱,二词用作名词时同义,用作动词时,耻一般用于意动,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卓王*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辱则一般用于使动,论语子路:始于四方,不辱君命。*六、畏和惧的辨析,以及能和得的辨析1、畏和惧的区别畏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多用作不及物动词;畏字很少用使动用法,惧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往往是使动用法,使畏;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惧则没有这个意思。2、能和得的区别能和得,古代都有表示可能的意思,都用作助动词,但它们的使用条件有所不同。能表示能力所及,如:论语 :夏礼,吾能言之;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记录这个词的汉字构造上反映出来的,并在古代文献用例中得到证明的含义。如向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二、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开展出来的意义,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从词义演变来看,在一个词的众多意义之间,并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往往有源与流的关系,其中一个意义是最初的,即本义;其他意义是在这个最初意义的根底上开展派生而来的,称为引申义。如向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诗经幽风七月:塞向土景户。由朝北这个本意,引申为朝着或对着。又如道字,本意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到达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应用:具体的字的本义、引申义的分析。三、怎样分析词的本义:主要凭借字形,还要结合该词的语音形式和古代的文献资料。这里说的字形,主要是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形体。如解,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这是本义。四、怎样分析词的引申义:引申义有远近之分,近引申义指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指间接引申义。1、直接引申义是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如好本义指貌美,引申为一般事物的美好。2、间接引申义是指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有时不容易让人意识到,如朝由本义早晨辗转引申为朝代,长短的长辗转引申为首长的长。两个不同的字在意义上可以发生关系,因为引申意义较远,一般人已经不能意识到它是一个意义的引申,为了要求区别就另造了一个字来代替它。如树由栽种引申为树立,另造竖字来代替,竖就是树的引申义。五、假借义:由本无其意。依声托字而产生的,是因为音同被*字假借后所具有的与本义无关的意义。如解字本义为解牛,辞海中所言解,又同蟹,同獬等,都是假借义。六、分析本义和引申义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1、词义引申和词义更替的区别。词义的更替,是指*词在产生新意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思,如脚本意为小腿,变为足以后就不再指小腿了。词义的引申,指*词产生了新的意义后,并不排除原来的意义。如道虽然产生了到达道德标准的途径、正当的手段等新意,但本义路的意义一直保存下来。2、 引申义和假借义的区别。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假借义是由于本无其意。依声托字而产生的,是因为音同被*字假借后所具有的与本义无关的意义。如解字,从本义解牛,直接引申为分解动物,在引申为解体、解脱、解结等,开展的线索很清楚。而辞海中所言解,又同蟹,同獬等,都是假借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一、六书的含义。关于汉字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清代以后,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 ,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查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字,令、长是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1、象形:以图画为根底,来表示一件东西或一件事情。大局部象形字是独体字,如日、月、山、川、人等,也有少数象形字把相关的事物一起画出使意识更明晰,如瓜、果、眉、巢等合体象形字2、指事:用象征性的符号指出事物特点以标示抽象概念的造字法。因为抽象的概念是画不出来的,所以有指事一类。如上、下、本、末、亦、刀、寸、甘等。3、会意:把相关的两个或多个字符按照表示*种意义的要求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字,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组合。如从、林、武、信、安、秉等。4、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局部组成的字,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类别。如过、征、举、叔等。形声字构造形式有:1、左形右声2、左声右形3、上声下形4、上形下声5、内形外声6、内声外形7、省形省去意符的局部笔画如:亭,从高省,丁声。8、省声省去声符的局部笔画如:夜,从夕,亦省声。9、亦声:声符既表声又表意,即会意兼形声如:娣,从女从弟,弟亦声。5、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一样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6、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一样、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二、形声字的一些问题1、形声字的构造形式形符和声符的位置:6种自然构造: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闽。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构造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省形:省去意符的局部笔画。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省声:省去声符的局部笔画,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雷,从雨,田省声。亦声:声符既表声又表意。如娣,说文:从女从弟,弟亦声。2、形声字的意符:意符是表示形声字的本意所属的意义范畴的,因此和假借义无关,和引申义没有必然联系。后起的形声字所谓的意符不一定表示本意所属的意义范畴。如影字,古书一般写作景,以日为意符,而不是以后起的影字的偏旁为意符,阴影是引申义。有些意符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如言和心有相通之处,所以悖又写作言旁。异体字也可以是声符的替换。,如左传*伯克段于鄢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字,李善文选注引作昵。三、文字的演变阶段: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四、简要说明什么是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彻底摆脱了篆书中遗留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完全革除象形性,成为由笔画写成的文字。当今汉字的笔画系统在隶书中已经形成。隶变是汉字开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有三: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淆,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一样的偏旁,隶变后就混淆了。如服小篆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现在楷书的许多偏旁,与它独立成字时写法不一样,也是隶变造成的。如手旁写作 ,网头写作 ,衣旁写作 ,等等。五、说文和梅膺祚字汇部首各有多少?它们的部首编排的性质有何不同?许慎按照六书原则,把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凡一偏旁的字都归属其下,如桃李松桂都在木部。许慎又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形成系统性的部首体系。说文的部首是文字学原则依六书体系的部首,部首就标示着该字的本意所属的意义范畴。梅膺祚字汇把部首减为214部,具体字的归部有了很大出入,变成了检字法的部首。检字比拟方便,但有些地方难免丧失说文部首原有的作用。研究文字学的人,根据的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而不是检字法的部首。注:后代的康熙字典辞海都依据字汇的部首归字。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一、古今字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是意同而形不同的一组字。如莫暮责债说悦等。二、异体字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1、异体字的四种情况:会意字和形声字之差。如泪是会意字, 是形声字。岩是会意字, 是形声字。改换意符相近的意符。改换声符相近的声符。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改变了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 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 。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后来有了分工。如2、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意义相近,现代读音也一样的一些字,不能当做是异体字。如置和 ,就放置这一意思说,二者相通,可置还有一些意思是 没有的,况且二字古音也不一样,所以不是异体字。关系交织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的一些字,也不能当做是异体字。例如有些通用的字是有条件的,不能看作异体字。如沽和酤,在买酒和卖酒这一意义上是相通的,但酤的对象只能是酒,沽的对象可以是酒,也可以是玉,也可以是别的东西,也不能算作异体字。三、繁简字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公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繁简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繁简之间的对应关系。繁简字大多是一对一的关系,只需记住繁体字即可。如: 也有少数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四的关系,如 。繁简字的同音代替关系。繁简之间词义本来不同,仅仅因为音近或音同而采用了其中笔画较简的,这样古书中原本有分别的一组字就有分别了。如:繁简之间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有些简化字是可以在古书中找出根据来的,其中有些是本字,有些是异体字或通用字。如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也字*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六种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主 ,谓+也,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虢,虞之表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主+者,谓+也,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判断。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主+者,谓,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谓语后面不用也字。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主 ,谓,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贾生,*之少年。苏轼贾谊论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主+为+宾,如:余为伯倏。判断句的否认形式:在判断句谓语的前面加上副词非,如: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公上;固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这种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并不是否认性的判断词,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而是否认副词。非是对整个谓语的判断进展否认。二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根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表示造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二、是的词性1是 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 ,汉代后有所增加。三、乃、为在句子中的词性和作用副词乃在判断句谓语前加强肯定。如:是乃仁术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为在判断句中作动词而非判断词。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这里的为是算作的意思。另外,用也字煞尾的判断句一般不能用为字,如:虢,虞之表也。不能说成虢为虞之表也。通论八继续讨论。 *四、判断句的活用判断句的根本作用是谓语对主语进展解释和分类,典型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所指的应该是同义事物或同一类别,但在语言实践中,*些判断句主谓的关系不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加以分析,这就是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用判断句形式表示比喻,如: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用豺虎作隐喻构成判断句,是说曹操好比豺虎。用判断句形式表示比拟复杂的内容,如:百乘,显使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其主语谓语不是同一类事物,而表示一种比拟复杂的内容,是一种内容被压缩了的判断句,表示:带着百辆车子的使者是显赫的使者。用判断句形式表示因果,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用带也的判断句作为后一分句来说明原因。*五、也字的用法1、煞句的也字:一般用在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这是也的根本用法。其引申用法有以下四种:用在因果句的句尾,如:媪之送燕后也,执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由果溯因,说明真相;古之人与民皆乐,故能乐。孟子梁惠王上由因及果,进展推理,都用也字煞句。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对所说事情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是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用在命令句的句尾。如: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伯克段于鄢其中命令或祈使的意思是由否认代词无来表示的,加上也字,则不单纯表示祈使,而是带上了肯定的语气。用在疑问句的句尾。如:孟尝君怪之:此谁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此句中的疑问语气是由疑问代词谁来表示的,也字在疑问句中,也带了疑问语气。有人认为这种也字等于邪,二者的不同在于: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问,邪字本身表示疑问。2、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中,但仍然带有一点确定语气,所以也字后面容许再用语气词。 2、句中的也字:语气词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顿宕。有以下三种情况: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用在一般主语之后。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如: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今也则亡。论语雍也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古汉语通论八表达句 矣字 焉字表达句主要是以动词为谓语,表达人或事的行为变化的,主要有四个问题双宾语、宾语的位置、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被动句*一、双宾语的几种情况表示赠、告义的动词带双宾语双宾语是指*些及物动词有时可以带两个宾语,其一为人,是行为动作的间接承受者,称为间接宾语,因靠动词近,又称近宾语;其二为事或物,是行为动作的直接承受者,称为直接宾语,因离动词远,又称为远宾语。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往往是表示赠与、承受、告诫等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如赐、予、遗语、告等,如:公赐之食。左传*伯克段于鄢赐是动词,食是直接宾语,之指颖考叔。一般及物动词带双宾语上古能带双宾语的词并不局限于表示赠、告等有交换关系的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如:天生民而立之君,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闭之门是双宾构造,门是直接宾语,之指贤人,是间接宾语。一般及物动词中,值得注意的是为字,为在古代含义广泛,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可把它理解为作、做、造、制、处理、安排等。用为作动词的句子常带有双宾语,如: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楚归晋知 。为之礼是双宾构造,礼是直接宾语,之是间接宾语。为在这里作举行的意思。二、宾语的位置主要有三种情况:否认句中的代词宾语往往前置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表达句中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表达句中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有三种情况:为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实或之复指。如: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是复指前置宾语不榖;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实是分别复指前置宾语人、德;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两个之复指前置宾语异、由与求。 用惟唯是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前置的宾语,如: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惟德是辅即惟辅德;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唯利之求 即惟求利;现代汉语的唯利是图、为你是问就是这种语法的残留。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只用之复指。如: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伯克段于鄢其是斯之谓即其谓是斯;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穀梁传僖公二年不用复指代词的宾语前置情况,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只限于是,其他不多见,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寡人是问就是寡人问是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无条件前置,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现代汉语中,夜以继日构造同此。*三、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常规句式: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晋灵公不君现代汉语中的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等也是这种用法。变化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者字复指,者+数词,者字前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局的谓语。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三在句中作谓语而不是补语四、被动句被动句指的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按有没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分为两大类: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伯克段于鄢从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蔓草是被除的,从意义上构成被动句。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四种形式标志:于字句:动词后面用于字引进展为的主动者,如:郤克伤于失,流血及履,未绝鼓音。左传*伯克段于鄢。郤克被失所伤,动词后用于引进展为的主动者失。为字句:1、为+行为主动者,如: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介词为引进展为主动者天下2、为所式,如:夫直义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为所式比单用为字被动意义更加明确。见字句:用见字表示被动1、见+动词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见是表示被动的助动词,不能直接引进展为的主动者。2、见于句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见字表示被动,于字引进展为的主动者,见于句式所表示的被动句式更加明显。被字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助词被是帮助表被动。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蔡 被收时表,介词被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五、矣字:表示动态的语气词,相当于了,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开展。根本用法是把事物开展的新阶段作为新的情况告诉别人。 用于表达句句尾,矣字总用来报道一种新情况。如:余病矣。左传齐晋鞌之战1前面已用时间副词已既尝表情况已经如此或曾有*情况,矣字是说话人把它当做新情况来报道。如: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2预料*一情况会出现,矣字把它当新情况来报道。如:虞不腊矣。左传蹇叔哭师3偏正复句的偏句表假设,正句表结果,如: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4表示一种可能性,当做新情况来报道。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用于描写句句尾,如:1用形容词作谓语的描写句,矣字把事物的状态当做一种新情况来报道。如;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2有时候描写句的谓语局部提前,后面用也字煞句,就增加了夸大的语气,但矣字本身并不表示夸大语气。如: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用于祈使句句尾,说话人希望对方实现*种行为或停顿*种行为。如:先生休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其祈使语气是由全句的语调和词语的全部内涵来实现的。矣字帮助把祈使的内容当做新情况来陈述。用于疑问句句尾,如: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全句的疑问语气并非由矣字表示,仍然保持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六、焉字焉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它不仅用来代*一范围或*一方面,还经常用在表达句的句尾表示提示语气。焉字代表的*一范围或*一方面,常与处所或人物有关,如:余收尔骨焉左传蹇叔哭师,含义相当于于是或于是间,如果焉字前面是形容词,就代指比拟的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莫强焉:没有哪个国家比它强大。之焉和的区别在和动词结合时,之用在及物动词后面,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后面,如: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能在古代是及物动词,学在古代是不及物动词。同一动词,加之和焉字词义不同,如: 虢叔死焉。左传*伯克段于鄢死是不及物动词,死焉即死在那里。提弥明死之。左传晋灵公不君死是及物动词,指提弥明为保护赵盾而死。*焉字的活用法:焉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焉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焉字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语气词性质就更为突出了。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焉和于国同时出现,代词性很弱,语气词性突出。焉字作纯粹的语气词,此时焉字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如: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晋语四上文用矣,下文用焉,下文正是说话人要重点强调的。焉用在疑问句的句尾,句中有疑问代/副词,焉字不仅做兼词,同时也带上了疑问语气。如: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焉用于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用法并不常见。如: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墨子兼爱上古汉语通论九否认句 否认词一、否认句1、否认句的构成:表示否认的句子叫做否认句。否认句中必须有否认词,否认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2、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需前置,这类宾语前置包括两类条件:1全句必须是否认句,必须有否认词;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2宾语必须是代词,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前和否认词之后。有两点值得注意:用不、毋、未、莫的否认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前。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不吾知就是不知吾。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礼记礼运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用弗、毋、非、无四个否认词的否认句,就不能用上述构造。因为弗、毋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否认整句谓语的,而无本身就是动词。假设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认句也不用这种构造。如: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二、否认词1、不、弗:都表示一般的否认,词汇意义一样,语法意义有两点差异:不字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弗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动词后往往不带宾语。如: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伯克段于鄢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前两例用不,后两例用弗,区别明显。弗后带宾语的情况非常少见,如: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学,弗假设之矣。不和弗都不能否认名词。不后面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弗字后面的名词则用如及物动词。如:晋灵公不君。左传晋灵公不君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福用如及物动词,弗福等于说弗福之,前面用了弗,后面就不用宾语。2、毋、勿:词汇意义一样,通常都用于祈使句,表示制止或劝阻;在语法意义上,毋和不相当,勿和弗相当。毋字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勿字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但勿后不带宾语的规则在先秦后并不严格,如:百亩之地,勿夺其时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毋、勿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友即交友非礼也,勿籍。左传成公二年籍即记载于史籍。毋、勿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不再表示制止了。如:以我为君子,君子安得毋敬也。韩非子说林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古书上,毋常写作无。3、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如:宣子未出山而复。左传晋灵公不君未和未尝的区别未尝:是一个凝固构造,表示不曾或者没有过,只是简单地否认过去。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比照,或者和已经实现的事情比照。如:臣未之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未之闻表没有听说,表没有实现但有实现的可能性。臣未尝闻也。战国策魏策四未尝闻表示没有听说过,只是简单地否认过去。未字表示一种委婉的否认,此时和不的意思差不多。如: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4、否否字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或不是的。如: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许行否又用在肯定、否认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认的一面。如: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左传襄公三十年5、非非字用于判断句,否认谓语和主语的关系。如: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公上非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认副词,它所否认的是整个谓语。非用于表达句或描写句,否认行为或性质,表示对*一事实的否认。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有撇开的作用。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非字用于假设,等于说假设非或假设无,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古书上,非又写作匪6、无无是有的反面,它否认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无字的宾语,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无可以说成无有或不有,意思差不多。如: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齐晋鞌之战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左传晋灵公不君用在否认词后面表示双重否认。不和无的语法分工。不是副词,否认的是形容词和动词,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无是动词,否认的是名词,无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谄、骄用作名词。客无好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好用作名词。 7、莫否认性的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件东西事情,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莫前的善是它所指定的范围。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莫前未出现所代替的名词,表广泛否认。上古的莫字有时也作否认副词,相当于不,如:小子何莫学乎诗?论语阳货汉代以后,莫字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表制止,如: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 疑问词一、疑问句疑问句一般需有疑问词,有时用疑问代词,有时用疑问语气词,有时二者都用。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1、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面。如: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比拟谁敬和敬兄的词序可知: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名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后面。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左传楚归晋知罃动词前有助动词就放在助动词前面。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必须放在介词前。规则严格,几乎没有例外。如: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楚归晋知罃*2、表示疑问的凝固形式何如、如何:意为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如: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江乙对荆宣王假设何、何假设、奈何:含义与何如、如何一样,意为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如: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假设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美之与恶,相去何假设?老子二十章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注:没有说成何奈的如何,假设何,奈何:当中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为:把对怎么样怎么办,如:年饥,用缺乏,如之何?论语颜渊国不堪二,君将假设之何?左传*伯克段于鄢虞兮!虞兮!奈假设何?史记项羽本纪如之何,假设之何:有时用在动词前面表反问,译成怎么,如:是吾师也,假设之何毁之?左传子产不毁乡校有时用在询问句末尾,译成怎么样,如:艺麻如之何?衡从其田。诗经齐风南山二、疑问词1、疑问代词谁、孰、何谁是指人的疑问代词,如:君假设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齐桓公伐楚孰常表示选择,可指人也可以指物,如: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孰字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此时和谁没有分别。相反,何字偶尔也可以表示选择。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孰与二字连用,以比拟人物的高低或事情的得失。如:我孰与城北*公美?战国策齐策一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战国策廉颇蔺相如列传何是指物的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如:孟尝君问:客何好?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门人问曰:何谓也?论语里仁何字又可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如:吾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先生坐,何至于此?战国策魏策四何作状语时,被修饰的不一定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如:吾何快於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谁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不能,但谁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后面不能用之字。如: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词只可以作宾语和状语。作状语要比作宾语常见。作宾语时,安、恶指代处所,译成哪里;胡、曷、奚和何字相当,译成 什么;恶只用于恶在、恶乎,很少用在其他介词和动词前面。如: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三;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途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荀子性恶作状语时,安、恶、焉一般表反问,译成哪里、怎么;胡、奚、曷一般表示原因,译成为什么,如: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姜式欲之,焉辟害?左传*伯克段于鄢;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曷作状语时,和盍字相通,表何不的意思。2、疑问语气词乎、诸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在是非句里,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说出来,要求对方做肯定或否认的答复,译成吗,在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里译成呢。如: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一位楚国祅祥乎?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选择问;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特指问先秦时代,已经用过疑问代词的特指句,极少用乎字,秦汉以后,特指句用乎字才渐渐多起来。多译成呢。如: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乎字还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但前面必须有疑问代词、否认词或岂字、宁字相照应。跟疑问代词相照应的乎字译成呢,其余的译成吗,如: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战国策江乙对荆宣王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乎有时不表疑问,而表感慨。如: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乎字跟其、无乃恐怕是、得无等词组相照应时,表委婉语气,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