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65289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同步发展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界三中全会的召开,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变革育规范,对于在教育领域进行了综合改革,要求“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此,教育的发展振兴,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教育是一项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长久工程,教育的发展,振兴是国家保持长久繁荣文明的一种根本基础。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教育的同步发展。一、教育的改革应从对教育的评价上入手,教育评价要客观公正、形式要多样化。改变教育评价单一的现象。1978年,中国共产党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了高考制度,为国家选拔了许多优秀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这与教育的评价不够客观公正有很大的关系。在“应试”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认知领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等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授课质量不够重视。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对教育的评价要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在评价过程中对,接受评价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把评价作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而不仅在于衡量学习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当作评价的主人,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负责,使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在“自赏”和“自责”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让评价成为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能的舞台,而不是单纯追求书本知识。评价还应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融合,考虑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等等方面,体现综合性。评价要更好地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参与低层次社会事务中去获得真知,明白道理。二、培养的人才要与社会需求一致,促进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改变社会需求育教育培养人才的脱轨现象。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首先应当了解社会到底需要哪些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求复杂多变,人类仅凭现有技术很难完全把握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发现某些社会紧缺专业经过若干年后却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而原来一些传统专业的毕业生却颇受社会青睐。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社会需求复杂多变及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先了解未来社会需求的方式确实有助于把握甚至设计未来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方向及其人才供求关系,但这种方式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切实推动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进一步考虑将事先了解社会需求、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已有人才适应能力这三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留住教育部门的人才,弓I进热爱教育的各种专业人才投身教育。改变人们对教育城乡发展不均的局面。2006年9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这样来做一些工作。(1)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胆改革教育管理制度,这需要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保持更新的管理人员储备库,改变农村学校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现象。(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分层次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教师的素质是教育之本,但是目前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3)全面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的结构调整。通过相对集中的教育投资,能够提高农村学校的建设标准,又可集中农村可贵的优秀教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推动学校布局合理化,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改善以往教育投资分散等诸多弊端四、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光学不练,要认真实践,讲知识转化为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改变学以不致用的现象。知识只能来自于间接与直接,而且往往间接的比直接的多。从感性升化为理性知识,说明了知识质的变化。能力的高低与强弱,不仅只看知识量的多少,而且要看知识运用率。没有知识就谈不上能力;拥有知识未必有能力;有了能力,可以判断他有一定知识。但能力不能离开基础知识而独立存在。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提高能力。实践是检验能力的准尺,又是能力训练与提高的最好途径。在实践上学习,学习又实践,一面学习,一面实践,知识与能力就能同步发展,它们的互转作用就越来越来明显。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运用的过程,这就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标志。学不能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书呆子”,俗话说:“知识满脑子,用时方恨少”,说的是知识重要性在于懂得运用。评价一个人知识的多少,重要的一条是看他能否学以致用,用得活不活。纵使拥有深厚的知识,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本本主义,或者教条照搬书本,照搬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不看本国现状,死板硬套,结果必落个“对牛弹琴”被人耻笑的地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