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二经气循环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流注的矛盾与统一

上传人:gui****hi 文档编号:78579723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十二经气循环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流注的矛盾与统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十二经气循环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流注的矛盾与统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十二经气循环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流注的矛盾与统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十二经气循环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流注的矛盾与统一?144?第34卷第2期2012年3月贵阳中医学院JGC1MNo.2Vo1.34March2012复,阴平阳秘,消渴可愈2由此可看出调(调理护养)气养津在治疗糖尿病过程的是一个重要的治法,进一步说明气和津液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3.2方药研究方面经查阅文献资料对仲景采用金匮肾气丸治疗本病进行探寻,发现用本方是从生少火,归元火及固肾精三方面入手恢复肾气的功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实际上,金匮肾气丸乃补阴之虚以生气,助阳之弱以化水.单纯温阳或滋阴不能达到蒸腾气化的目的.如果配合滋阴润燥(润肺),理气活血(舒肝),益气生津(运脾),解毒化湿(清心),那将会使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赵荣华研究古今治疗糖尿病的处方,518个处方中使用药物100余种,其中使用次数在50次以上者,黄苠220,次为第1位,山药168次,人参78次;益气养阴法治疗本病处方有170个,治肾法治疗本病处方有103个,分别占第1,第2位,而润燥清热方68个,健脾补中方64个,活血化瘀方41个,依次递减.从处方统计分析明显地看出,补虚类药物尤其是补气补肾所占比例最大,最后指出糖尿病以虚为主.再一次说明本病阴虚及燥热都源于气损津伤,病位以肺肾为主,肝脾次之;益气补肾,涩精生津将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综上所述,在糖尿病的整个病理过程中主要是气的失常,导致津液失化,因而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与气,津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了解整个疾病的基本病理特点后,再根据并发症或结合他病及疾病不同时期的症状进行病,症基础上的辨证才是辨证论治.参考文献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411.2王智明,魏子孝.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9,5(4):34.3赵荣华,易元琼,李永强.518个糖尿病处方统计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1997,2O(2):2021.论十二经气循环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流注的矛盾与统一王煜,杨孝芳(1.贵阳中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贵州贵阳550002;2.贵阳中医学院针推学院贵州贵阳550002)摘要:本文对十二经气循行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流注的矛盾之处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矛盾实质所反映的天地之气高下相召,同气相求,气化交感原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理解十二经脉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也为五输穴的独特治疗作用提供了更直接,合理的理论基础.关键词:五输穴;十二经气;天地之气;气血循行Doi:10.3969/j.issn.10021108.2012.02.8O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108(2012)02014403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总称五输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阐述五输穴之气以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为顺序,从人体四肢末端向躯干方向向心性流注,这与灵枢?经脉所记载的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Ll的十二经气如环无端的循行顺序存有矛盾.历代医家对这一矛盾给出了不同注解,其中,绝大部分将两者割裂开来.本文通过对气的流行和交感转化,发现五输穴经气的向心性流注和十二经脉起于中焦,如环无端,转相灌注的循行特点,二者问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而这一矛盾实质所反映的天地之气高下相召,同气相求,气化交感原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理解十二经脉对临床的指导意义.1天地之气的升降出入规律是两者矛盾的本质1.1天地之气通过五输穴汇人人体为十二经脉的源泉素问?至真要大论将天地之气论述为: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通讯作者:杨孝芳,女,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与实验研究;Email:yaJlao一10163.eom修回日期:20111010第2期王煜,杨孝芳.论十二经气循环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流注的矛盾与统一?145?矣.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之气汇聚而成的.人体接受外界天地之气的根本在四末,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阳明脉解论及难经?七十三难等文献所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而四肢者诸阳之本也E2.由于诸井者,肌肉浅薄3且发于四肢的末端,因而成为外界天地之气汇人手足的起始.四末中手在上部接受天气而应天干,足在下部接受地气而应地支,故灵枢?阴阳系日月中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LlJ.十二经脉的天地之气通过位于四末的五输穴从爪甲旁向肘,膝关节汇聚并逐渐深入,这是经脉之气产生的重要基础,针灸甲乙经?十二经水中说凡此五藏六腑十二经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l4J,参见灵枢-经水之:夫十二经水者,受水而行之,及灵枢?经脉: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故经脉之气的运行依赖于五输穴天地之气的输入.1.2天地之气高下相召,同气相求为十二经气运行的保障天地之气,不是静止的,而通过不停的对流升降进行相互间的物质交换和交感化物.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_2J,该大论还认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因此人作为天地的一部分,不但要与外界的天地进行气的交换.而且进人人体内部的天地之气,相互间也按照高下相召以及周易-上经?乾中的同气相求J,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州这些气的普遍规律进行运动.四末中手在上部感受天之阴阳,足在下部感受地之阴阳.天之阳气有余而阴不足,地之阴气有余而阳不足.这导致手端引入的天之阳气自上而下,移向足端引入的地之阳气,足端引人的地之阴气自下而上,移向手端引入的天之阴气.从而形成了十二经脉之气以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的运行方式.其中,手三阴和足三阳的经脉之气,若要最终到达四末以实现十二经气的循环,就需依靠五输穴自外而内的输入天地之气作为召感而逆五输穴方向流行,才能最终在经脉源头处,既可交汇于天地,又实现了十二经气阴阳性质的交接转换.逆向运行不是对天地之气在人体中发于四末五输穴的否定,恰是这一观点的体现.故十二经脉之气如环无端代表的是天地之气在体内经络,脏腑之间的升降过程,而井,荥,输,经,合则代表了经脉中的天地之气出入人体时在经脉内逐渐汇聚,由浅人深,由小变大,最终联络和作用于相应脏腑的过程.两者同为经气在体内得以正常运行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1.3天地之气气化交感产生特有的人气为十二经脉运行的基础天地之气除通过十二经脉从四末汇入人体以外,还有一部分化作气与味而从鼻口喉咽食入体内.体内的天地之气通过交感气化,最后在中焦部位合成了新的人气.人气是人一切生命活动的概括,从而将自我与天地得以区分开来.人气作为后天之气,全面参与了十二经气的循行.其中有一部分作为动力,内源性的推动人体经气的运行,从而加强天地之气的气化交感,对经气的运行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人气中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见于灵枢?卫气.营气可以灌溉经脉,濡养四末,保障了气化的顺利进行,灵枢?营卫生会中说:化其精微,上注于肺,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日营,因其行于脉中,汇入天地之气,所以从方向上同如环无端的天地之气具有一致性,灵枢-营气中有: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元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j.此外,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通过发挥各自的作用全面参与和调节了十二经气的循行,如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llj.因十二经脉中人气如国之天子,诸侯而行礼乐征伐之事.故灵枢?经脉和灵枢?逆顺肥瘦中均是以人体自身之气诞生的中焦作为十二经气流注的起点开始记述的.由此可见,天地之气经由十二经脉的五输穴自外向内汇人人体,从而引起了天地之气在体内的相向流行和交感.天地之气的相向运动导致了手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经气逆天地之气输入方向运行的表现.天地之气在中焦交感的结果是产生了不同于自然天地之气的人气,人气作为生命存在的形式,调节和濡养了十二经脉,中焦因此被作为十二经气的起点.天地之气的向心性汇入和经气的升降循环性的关系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_2J,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2夭地之气在十二经脉中升降出入的针灸I临床指导举隅位于四末部位的五输穴是外在天地之气进入人体经脉的起源,为经脉之根,本,所以对经络所过头面和相连脏腑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而其他经穴和五输穴相仿,都在经脉之气进行内外沟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也是针灸可以通过外治的手段调理体内的经络脏腑,防治疾病的原因.针灸甲乙经-十二经水所谓:其治以针灸,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也.此人之参天地而应阴阳,不可不审察之也_4J.有鉴于此,在针灸治疗中需要注重因经制宜和因时制宜.2.1因经制宜天地之气的汇人,形成了十二经脉中气血阴阳权重的差异,导致了针灸治疗上需要因经制宜.?146?第34卷第2期2012年3月责阳中医学院JGC1MNo.2Vok34March2Ol2素问?血气形态篇详细论述了三阴三阳的气血分布规律,并认为此天之常数.针灸甲乙经?十二经水载:足阳明多血气,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少阳少血气,刺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阳多血气,刺深五分,留七呼.足太阴多血少气,刺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少血多气,刺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多血少气,刺深一分,留一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也疾,其刺深皆无过二分,留皆元过一呼.其少长小大肥瘦,以心料之,命日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J.可见,因经制宜也应首先考虑天地(手足)阴阳,其次才具体分六经论治.2.2因时制宜天地之气的变化会影响人气的产生和循行,并产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因时制宜又分为法四时五行和法天地阴阳两种.灵枢?阴阳系日月载:黄帝日: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主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内经中阐述的法四时五行如素问?脉解篇中论述的三阴三阳经脉各主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在各自主日之中因阴阳精气的盛衰而发为经脉之病的病理变化,在灵枢?刺节真邪中也有择天地寒温而治的例子.法天地阴阳如灵枢?阴阳系日月认为天干地支与手足十二经脉的配属关系及因时禁针,灵枢?岁露论和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提出的三实三虚,灵枢?五禁中的不可刺之时.因时制宜中,不违天时以顺应气血之盛衰,以防疾病恶化,得天时之助还能有利于疾病的向愈.综上所述,天地之气通过手足汇人人体,不仅是解开十二经气循环流注和五输穴向心性汇聚这一矛盾的关键,同时也为深入认识中医的脏腑经络系统,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开辟了不同的思路.参考文献1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难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4(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5(唐)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52.6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7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62.暖肝煎新用治疗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30例的临床观察杨蕾,杨怡.(1.贵阳中医学院2009级研究生,贵州贵阳550002;2.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贵州贵阳550002)摘要:目的:观察暖肝煎治疗阳虚寒凝型PD(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符合阳虚寒凝型PD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服用暖肝煎,对照组服用月月舒冲剂.结果:经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暖肝煎治疗阳虚寒凝型PD,收到良好疗效.关键词: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暖肝煎;疗法Doi:10.3969/j.issn:10021108.2012.02.81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108(2012)02-01.46一o2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又称经行腹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历代医家有虚实寒热之论,多以不通而痛与不荣而痛概括之.本课题针对阳虚寒凝型痛经,运用古方暖肝煎辩证施修回日期:201111一lO治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lI1病例选择60例患者均为本院2010年9月一2011年5月门诊就诊的女性.按照编号随机分为:(1)治疗组30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3O岁,平均23.5岁;病程:最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