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

上传人:欢**** 文档编号:77033713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 学 教 案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 原种繁殖场学校年级: 二 年 级 教师: 于丽丽 课 程 表 星期课程节次一二三四五1数学数学数学数学语文2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3体育英语英语英语微机4音乐品生品生地方语文5品生美术体育音乐自习6英语心理自习美术地方7经历自习校本语文法制8作息时间表早自习: 7:30-7:50 第一节: 7:50-8:30 第二节: 8:40-9:20 第三节: 9:50-10:30 第四节: 10:40-11:20 第五节: 13:00-13:40 第六节: 13:50-14:30 第七节: 14:40-15:20 第八节: 第九节: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数学科 一年级 2013年 08月 20日每周4节 月份周次节教 学 内 容备 考81长度单位8.20-8.242长度单位8.27-8.319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3-9.74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10-9.145角的初步认识9.16-9.216角的初步认识9.24-9.28107表内乘法(一)10.8-10.128表内乘法(一)10.15-10.199观察物体(一)10.22-10.2610观察物体(一)10.29-11.21111表内乘法(二)11.5-11.912表内乘法(二)11.12-11.1613量一量,比一比11.19-11.2314认识时间11.26-11.301215认识时间12.3-12.716认识时间12.10-12.1417数学广角12.17-12.2118总复习12.24-12.2819总复习12.31-1.4学 生 成 绩 考 核 表学号姓名前期成绩1靳桐赫2张源浩3刘美婷4李雨鸿5郑 多6赵梓含7孙政杭8张鑫月9范佳旭10郭美君11齐淼12王浩13韩瑞波14王钰淞15王胜峰16马广越17曾宇蒙18张书语19于天翼20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一、 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 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2、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3、 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一、 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2、全班汇报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2统一测量的方法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3)量一量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 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与难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设计也厘米的教学相似,采用一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巩固长度的概念。一、 学前导学前置作业: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一、认识米尺1、小组交流: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2、全班汇报3、比较厘米尺和米尺有什么不同。二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米。(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3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究: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再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这条1米长的绳子,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4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二、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一般的米尺不方便携带,不过我们有一种比米尺更方便的卷尺。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你在哪里见过它?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课题:认识线段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设想:线段在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因此,本课在教学认识线段时,可采用直观的描述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课中设计的“比较”活动,是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线段直的特征。一、 学前导学前置作业: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线段。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一、认识线段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2)、全班汇报2、感受线段的特征。(1)展示学生课前画的线段。选出和补充出以下几种图形: (2)把上面6条线分成两类,并说说原因。是弯的;是直的。(3)把分成两类,怎样分,说说原因。两端有端点;两端没有端点。(4)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线段,你现在知道线段有什么特征吗? 二、量线段1、利用线段的特征,自己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线段。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自己画的线段有多长,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画线段1、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2、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3、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4、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小组讨论,试画。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结: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 突出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2、 注意两位数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设想: 借助类比促进迁移。在列出加法算式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对不同的算法加以指导肯定,体现算法多样化。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1)你是怎样计算的?(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3)用竖式怎样计算?(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2、小组互相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互相评价。再全班展示。3、抽出问题: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怎样列竖式计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中的顺序和进位问题。教学设想:1、 创设情境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有数学的思想。2、 加强合作交流。抓住两位数加法中的“对位”和“进位”,组织讨论交流,突破重难点。一、 学前导学前置作业预习课本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2)、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问题一:二(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1)你是怎样计算的?(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3)用竖式怎样计算?(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2、问题二: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怎样列竖式计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3、引导小组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从十位加起来方便吗?学生汇报小结并板书:(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 课型:练习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培养学生细心计算。2、解决竖式写法问题。教学设想: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2、能正确书写两位数减法。教学重点与难点:竖式的书写格式。教学设想: 本节课计算方法的探讨和总结等,都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利用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该怎样解答呢?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1)你是怎样计算的?重点说出口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2)用竖式怎样计算?(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2、尝试解答: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一)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2、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设想: 采用多种措施突破退位减法的教学难点。首先,充分利用“个位上6-8不够减,怎么办”的矛盾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学习退位减法的强烈愿望;其次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如何退位,学会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的方法。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2)、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该怎样解答呢?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1)能用口算吗?你是怎样计算的?(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重点说出计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6-8不够减怎么办。(3)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用竖式怎样计算?(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5)从十位减起方便吗?2、小组互相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互相评价。再全班展示。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二)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掌握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设想: 本节课计算方法的探讨和总结等,都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利用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52-24和50-24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2)、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探究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1)这两题能用口算吗?(2)用小棒摆一摆50-24计算过程,重点说出计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0-4不够减怎么办。(3)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用竖式怎样计算?(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52-24和50-24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小组讨论后,引导总结笔算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3、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课题: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教学设想: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这类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23页例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2)、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听汇报,进行引导,总结方法。1、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1)应该把二(2)班取得的小红旗与哪个班比?哪个班得的多?(2)二(2)班比二(1)班少3面,也就是比多少少3面?也就是求什么?(也就是求比16少3的数是几?)(3)怎样列式计算呢?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这时,二(2)班的同学又说:三(1)班比我们班多1面,那三(1)班是多少面呢?说出思路再列式。3、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1)你看图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你能把这些问题分为两类吗?(3)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变式练习 2、猜一猜。我比30少3。我比8多13。我加上20就是60。我减少15就是50。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 课型:练习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分类等多种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自行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的培养教学设想: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课题:连加、连减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1、应用题的多种解。2、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设想: 连加、连减实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多少新增知识。本节课着重探究连加、连减中所需要的竖式计算。一、 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连加教学1、交流: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2、选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尝试计算。3、小组讨论:(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4、全班交流并总结。5、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有什么好处?(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连减教学1学生尝试计算。2、小组交流:(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3、全班汇报并总结。课题:加减混合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1、应用题的多种解。2、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设想: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三个数加、减混合式题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三个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一、 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小组交流:在28页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2、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选出问题:现在车上有多少人?2、可以怎样列式?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学生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3、选择你喜欢的算式尝试计算。4、小组讨论:(1)你选择的是哪个算式?(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5、全班汇报并总结。课题:整理和复习 课型:复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教学重点与难点:1、归纳、概括、比较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2、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在活动中自己归纳,概括规律,得出结论,使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形成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一、 学前导学前置作业完成整理和复习表格。二、课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整理知识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尝试编题,抽象法则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2、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3、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表想法。课题:我长高了 课型:活动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2、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教学设想: 1、在测量开始前,引导学生先复习长度单位并熟悉自己将要使用的测量工具,以便突出重点。2、让学生在测量物体前,先估计物体的长度,这样可以突破难点。一、 学前导学前置作业估一估自己的身高。要想知道自己准确的身高要用的什么工具?准备好测量工具,试着量一量。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复习。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2、同学们表现的越来越好了,你们在一天天长大长高,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身高呢?(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提出小组测量活动要求:(1)测量内容:身高、臂展、跨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每组进行完一项活动后相互交换测量内容。(2)活动结束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2、在测量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3、活动中进行巡视、辅导。4、汇报测量结果。6、通过观察身高统计表,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课题: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教学设想: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这类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2)、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听汇报,进行引导,总结方法。1、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1)应该把二(2)班取得的小红旗与哪个班比?哪个班得的多?(2)二(2)班比二(1)班少3面,也就是比多少少3面?也就是求什么?(也就是求比16少3的数是几?)(3)怎样列式计算呢?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这时,二(2)班的同学又说:三(1)班比我们班多1面,那三(1)班是多少面呢?说出思路再列式。3、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1)你看图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你能把这些问题分为两类吗?(3)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四、变式练习 2、猜一猜。我比30少3。我比8多13。我加上20就是60。我减少15就是50。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 课型:练习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分类等多种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自行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的培养教学设想: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这两道是什么类型的题目?每小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全班交流。2、(1)小组同学互相提问并解答、评价。(2)请小组到讲台向全班同学提问,全班同学解答。课题:连加、连减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1、应用题的多种解。2、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设想: 连加、连减实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多少新增知识。本节课着重探究连加、连减中所需要的竖式计算。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连加教学1、交流: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2、选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尝试计算。3、小组讨论:(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4、全班交流并总结。5、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有什么好处?(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连减教学1、交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2、学生尝试计算。3、小组交流:(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4、全班汇报并总结。课题:加减混合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1、应用题的多种解。2、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设想: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三个数加、减混合式题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三个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一、 课前导学1、前置作业预习有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小组交流:有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2、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选出问题:现在车上有多少人?2、可以怎样列式?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学生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3、选择你喜欢的算式尝试计算。4、小组讨论:(1)你选择的是哪个算式?(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5、全班汇报并总结。课题:整理和复习 课型:复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教学重点与难点:1、归纳、概括、比较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2、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在活动中自己归纳,概括规律,得出结论,使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形成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一、 学前导学前置作业完成整理和复习表格。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整理知识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尝试编题,抽象法则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2、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3、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表想法。课题:我长高了 课型:活动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2、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教学设想: 1、在测量开始前,引导学生先复习长度单位并熟悉自己将要使用的测量工具,以便突出重点。2、让学生在测量物体前,先估计物体的长度,这样可以突破难点。一、 学前导学前置作业估一估自己的身高。要想知道自己准确的身高要用的什么工具?准备好测量工具,试着量一量。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复习。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2、同学们表现的越来越好了,你们在一天天长大长高,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身高呢?(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提出小组测量活动要求:(1)测量内容:身高、臂展、跨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每组进行完一项活动后相互交换测量内容。(2)活动结束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2、在测量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3、活动中进行巡视、辅导。4、汇报测量结果。6、通过观察身高统计表,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三、课后活动下课后可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发展空间概念。2、加强小组合作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3教学过程:朋友找一找,兔妈妈的房子是哪些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这种图形角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38页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大剪刀、球门的框、球场的角等。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小结。师引导学生创造一个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实践活动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出示不同的角,你们能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吗?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画角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生玩活动角:慢慢地张开,慢慢地合拢。学生动手做一做,小组合作,说一说。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一、学习目标:1、利用儿歌编制5的乘法口诀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二、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这幅图呈现的是一位老师与两个小朋友观看杂技表演骑自行车的情景。主信息是5辆车,每辆车上5个人,其中每人手中转着2块红方巾。先让学生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引出对5和2的乘法口诀的探索。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出示课件:伴随音乐出示课本主题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新授师:咱们编首儿歌来找答案吧。1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2辆小车4个轮,上面共有10个人;3辆小车( )个轮,上面共有( )个人你能接着往下编吗?小组合作填写没编完的儿歌。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乘法算式)师:为了计算更方便,人们总结出了乘法口诀,比如,第一句一辆小车5个人,我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来概括。你能根据儿歌或者乘法算式试着往下编吗?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的成果?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设计意图:交流后宜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掌握口诀,如:二人对口令,小组开火车,男女生对抗赛等。让学生在理解口诀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逐步提高熟练程度。)学生独立观察。全班交流后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回答:1、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5。2、5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0和5。3、有5句,前一个因数分别是1、2、3、4、5,后一个因数都是5。三、知识应用师:应用2和5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我们回到杂技表演现场看看你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发现的问题?1、一共转动着多少块红方巾?2、一共有多少个车轮?3、一共亮着多少个灯笼?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我们今天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第一关:算得数写口诀15=( )口诀:( )35=( )口诀:( )25=( )口诀:( )54=( )口诀:( )55=( )口诀:( )第二关:看图列算式加法算式:乘法算式:第三关:你会算吗?第四关:你行我也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乘法口诀编一道应用题,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四、课堂检测 1、完成下面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 ) ( )二十五 三五( ) 四五( ) ( )一十 2、根据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二五一十 ( ) ( ) ( ) ( ) 3、解决问题 每个杯子3元、王老师买了5个杯子需要多少元?五、总结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六、课后作业寻找生活中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三、教学反思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学会利用5的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课题:观察物体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 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 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4、 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教学设想:1.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2.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 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学前导学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探究活动: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学生交流。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2、学生观察交流3、 全班交流汇报。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4、 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2、 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3、 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五、随堂练习: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课后反思: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第一课时 七的乘法口决课题:七的乘法口决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的较大的发展。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7套七巧板。教学设想:通过分组拼摆七巧板,编出7的乘法口诀学前导学: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探究活动:拼摆七巧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 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要算出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有多少天?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个星期有多少天?怎样算最简便呢?如果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