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家庭品德教育管理文档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76924789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家庭品德教育管理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家庭品德教育管理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家庭品德教育管理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家庭品德教育管理唐鑫(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摘要:主体间性是世纪一种西方重要哲学思想,它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相互平等、相互融合、互动对话的交往关系。将主体间性引入家庭品德教育管理就是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管理依据,通过建立亲子平等关系、促进亲子合作实现双方共同成长,最终促成家庭良性发展循环。关键词:主体间性;品德教育;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是一种强调主体间性的教育,强调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的一种共在关系。强调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相互影响、交流、沟通,通过共同协商合作完成教学这个双边统一的活动。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明确指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因此父母的教养技能和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既然我们认定家庭中存在教育活动事实,并且其意义和作用不亚于学校中的教育,那么,在家庭品德教育中是否也应该引入主体间性概念来加以管理呢?一、家庭品德教育涵义家庭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品德的发展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规范,社会准则所表示的态度,发表的言论或所作的行为。它是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而品德教育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所有教育学家都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价值,康德认为良心的觉醒才是品德陶冶的根源。但是在一般观念中,家长处于家庭教育中权力等级的最高层,因此几千年来,家庭教育模式都是以家长为中心的上对下式的单向活动,必要时甚至会采取各种惩罚形式使子女屈服。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够培养出两种人:以顺从为表象的“乖孩子”和以顽劣为特征的“问题学生”。以权势崇拜为基石的五千年传统文化,使人与人之间,只有“起敬起畏”的感情,而很少“爱”的感情。在这里,“爱”是引发迁善改过的原动力,它摆脱了德育诉诸于“无上命令”的义务感,免于德育停留在被迫的阶段。在家庭中提倡以主体间性为思想前提的教育管理将目光投向亲子间的交互活动,关注亲子间的交互关系。所谓的亲子主体间互动指的是父母主体与子女主体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通过理解与对话,对其共同的教育资源达成一种非强迫性的共识,从而实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与经验共享。亲子主体间互动既是一种教育关系更是一种心理关系和社会关系。以交互和共在思想为前提的教育有助于亲子间产生温馨和积极的感情,这便是“爱”的所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真正的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二、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家庭品德教育管理家庭也是一个小型的系统,需要用科学的管理来保障它的平稳运行。在家庭品德教育中,要承认家长在知识和生活体验上的权威,但是这种权威是相对的,在子女认知水平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家长的认识也应该有所改变。将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引入家庭品德教育管理,就是以双方的民主与平等来进行教育方案的规划决策;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倾听和理解完成信息的传递,更加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以双方的对话和交往实现对家庭中品德教育的协调和控制;最终以双方的共识与共享促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循环。(一)亲子平等亲子平等就是要理解和尊重子女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事实。一个儿童,如果没有学会独立一个人行动、自主地控制他的行为、自动地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后,他不但容易受别人指挥,并且遇事非依赖别人不可。首先,父母和子女作为拥有各自独立人格特质的个体,在生命科学意义上应该是平等的。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在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上,父母的作用不应该像园艺师那样大刀阔斧,任意造型;而更应该像是子女人生路上的灯塔,为他们指明社会共同价值下的正确方向。亲子平等的关系有利于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此种氛围下亲子双方以独立主体的身份更容易积极、完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没有亲子的相互尊重和承认就没有亲子的民主和平等,亲子的主体间互动就无法实现。其次,生活体验与新价值观的融合。父母将长年的生活累积与自身的哲学相结合形成的生活体验是社会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新一代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新价值观也是丰富社会科学理论的素材。在生活知识和新价值观的融合过程中,父母应做到给予新价值观话语权,在了解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赞扬;子女也应该虚心听取家长意见,改变原有的“偏见”。斯宾塞曾指出:“就教育塑造性格来说,强迫训练是不符合道德法则的,而且也是枉费心机。”提倡引入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原因就在于可以架设一座让双方平等沟通的桥梁,变以往的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为子女建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让父母不再为难以抓住儿童心理问题而烦恼。(二)亲子合作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的一个重要品质,在家庭中培养子女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更是亲子平等的一种体现。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归纳出的铃木法则指出: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较低层次的能力有助于较高层次的能力的获得。子女合作意识的习得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自信心和动力。亲子间的合作可以贯穿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同样,亲子间的合作也应该充分体现主体间性原则。在以往的亲子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整个教育活动展现出的仍然是以家长为主导,子女为被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并不能最大限度调动子女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晋诺说:“我们生存的目标要求发展人类的团结和合作,以便能够指导我们自身化,如果我们不能懂得以爱和理解来促成人类的团结合作,我们就不能指导我们的进化,进化就会把我们毁灭。”主体间性的亲子合作要求双方以倾听和理解为基础,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合作过程中以知识为媒介完成理论的内化甚至是知识的增殖,充分感受成长的快乐。(三)亲子共同发展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是韩愈在一千二百多年前早已表明的道理。教育从来就应该是双向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施加,因为只有双向的互动才能同时为双方提供发展的机会。而单向的施加教育阻断了教育者的发展路径,不但不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增进双方的理解,更不利于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展开。主体间性教育强调双向的互动,提供了两种发展路径子女的成长和家长的发展。其中子女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成果,而家长的发展却常常被人忽略。首先,子女反映自身思维的言行可以给家长提供新的思路。主体间性强调双方的平等和沟通,给予了子女表达自我意识的机会,也给双方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享受知识升华和拓展视野的机会,最终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其次,家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以单向教育思想来说,在子女面前父母会不自觉地以身作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在行为偏差的同时却没有给子女予以解释,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权威形象的倒塌,以及子女对父母的不信任甚至轻视。双向的主体间性教育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以父母的行为为例使子女对抽象的品德教育有更形象的理解和更深入的体会,同时也能够监督家长更加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和培养良好习惯,维护和谐的家庭氛围。通过这种良性循环,使整个家庭的成员都受到有益的影响,促进整个家庭良性的发展。培养出品德优良的新一代是每个家庭共同的愿、望,其手段和方法也不胜枚举,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也只是指明了其中的一个方向而已。哲学与科学之区别,即在科学之目的在求真,而哲学之目的在求好。主体间性理论作为世纪西方哲学的一种重要思想不失为我们追求品德教育管理的一个“好”的方向。参考文献: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柏杨丑陋的中国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鲁迅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新青年,():冯友兰一种人生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唐益明3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销售管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