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习题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76699894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3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3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1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C赞克夫教学与发展D凯洛夫教育学2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是(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卢梭爱弥儿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凯洛夫教育学 3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C夸美纽斯 D洛克 4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A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B凯洛夫的教育学C杨贤江新教育大纲D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著作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2【答案】C。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3【答案】B。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4【答案】C。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2中学阶段的课程应符合(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思想改革 4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 )。A综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核心课程 5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传统的( )。A课程结构 B教学内容 C学习方式 D教学组织形式 6(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A教师 B学生 C校长D社区人员 7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8“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二、辨析题1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2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三、简答题1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3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四、材料分析题请阅读以下材料:1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是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受益?2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一“等级+特长+评语”。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等的唯一标准。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2【答案】c。解析: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它应该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即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3【答案】C。解析: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4【答案】A。解析: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5【答案】C。解析: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6【答案】A。解析: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在校本课程中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亲历者还是监督者。7【答案】B。解析: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8【答案】C。解析:“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二、辨析题1【答案要点】错误。在新课程条件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2【答案要点】正确。新课程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在课程结构方面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2【答案要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3【答案要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转移。四、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答案要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班教学 D复式教学 2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 )。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时 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巩固知识 C领会知识D运用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什么实现的?(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产经验D生活经验: 5戒国古代的学记中说“学不躐等”,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6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 )。A中心环节 B起始环节 C终止环节D一般环节 7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8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9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D学生的主体作用 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11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卡土威 B华虚朋 C克伯屈D狄尔泰12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A效度 B信度 C难度D区分度13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14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15( )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16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二、辨析题1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三、简答题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2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 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四、材料分析题请阅读以下材料: 1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l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2一位物理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考查复式教学的定义。2【答案】D。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征是班、课、时。3【答案】c。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4【答案】B。解析: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5【答案】c。解析:“学不躐等”意思是学习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不能跳跃。这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6【答案】A。解析: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7【答案】B。解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这告诫教师要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8【答案】C。解析: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9【答案】D。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10【答案】A。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11【答案】C。解析: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在1918年发表的设计教学法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设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步骤,因而成为此教学法的代表人物。12【答案】D。解析:区分度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13【答案】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14【答案】D。解析:理解教材上的新知识才是真正领会了知识。15【答案】B。解析: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16【答案】D。解析: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二、辨析题1【答案要点】正确。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2【答案要点】正确。这一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2【答案要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3【答案要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四、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 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2【答案要点】(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1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脑子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的一部影片,或者想着一会儿放学回家妈妈要做什么好吃的。这种想入非非的意识状态是指(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睡眠状态2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B知觉C感受性D感觉阔限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色觉B知觉C感觉D统觉4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5人们对暗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A顺应 B选择C提高D降低6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拨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这是()。A瞬时记忆表现 B感觉记忆表现C短时记忆表现D长时记忆表现7人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A选择性 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B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A外部 B成就C交往D任务9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A需要 B动机C强化D诱因10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C倒U型关系D平行关系11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12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桑代克 B苛勒C奥苏贝尔D贾德13以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种现象属于()。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14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A桑代克 B贾德C奥苏伯尔D布鲁纳16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A斯金纳 B巴甫洛夫C桑代克D班杜拉17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A条件反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 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C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D强化物与反应同时出现18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19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元认识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认知策略20下列属于资源管理策略的是( )。A计划策略B监视策略C社会资源利用策略D调节策略21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漫无目的幻想B走路C联想D发明创造二、辨析题1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2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三、简答题1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动机?2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四、材料分析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解析:走神是种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题干中所描述的状态就是这样一种白El梦的意识状态。2【答案】A。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题干中描述的就是人对苹果味道、颜色、光滑度这些属性所产生的反映。3【答案】B。解析: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题干中人看见并认识玫瑰花就是人对玫瑰花整体的反映。4【答案】D。解析: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题干中的距离远近不同即为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感觉他没有什么芝化就是指映象保持稳定不变。5【答案】c。解析: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进入暗的地方,开始无法适应,是因为视觉感受性比较低,随着视觉感受性的提高对暗就能适应了。6【答案】C。解析:短时记忆是指人脑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开始能按照电话码打电话后来就忘记了说明电话号码在人脑中保持的时间短属于短时记忆。7【答案】C。解析:这是知觉的理解性的概念。8【答案】B。解析: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9【答案】D。解析: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诱因。10【答案】c。解析: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它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11【答案】D。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12【答案】D。解析:l908年,贾德批评了共同要素说,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即概括化理论。13【答案】B。解析: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14【答案】c。解析:贾德在“水下击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经验类化说。15【答案】C。解析:奥苏伯尔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16【答案】B。解析: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由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过实验研究而提出。因此,答案为B。17【答案】C。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应中,强化物出现在新的反应之后。而在经典性条件反应中强化物出现在新的反应之前。因此答案选C。18【答案】D。解析:画线是复述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19【答案】D。解析:画出网络关系图是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20【答案】C。解析:ABD三项属于元认知策略。21【答案】D。解析: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符合这三个特点的就是问题解决。二、辨析题1【答案要点】正确。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2【答案要点】正确。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6)注意个别差异2【答案要点】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这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3【答案要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1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3)学生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和概括。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第五章一、单项选择题1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指的是(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2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知觉3人们常说的“天灾人祸”是情绪状态中的( )。A心境B应激C恐惧D激情4下列中哪一项是基本的情绪分类?( )A快乐、悲哀、愤怒、恐惧B快乐、悲哀、愤怒、嫉妒C心境、激情、应激D快乐、悲哀、愤怒、惭愧5正常行使的汽车意外的遇到了故障的时候,司机紧急刹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紧张的情绪体验,这就是( )。A热情 B心境 C应激D激情6在重大国际比赛中,为祖国争光所激起的拼搏精神,会激励运动员们克服重重难关去夺取金牌。这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道德感 7“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 A弛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8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是( )。 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智力 9有的人情绪爆发快,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做事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但是这种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刚愎自用但表里如一。这种人的气质属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D抑郁质二、简答题1在教学中。面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当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教学中如何调控学生的情绪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答案】A。解析: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一是指具有预定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兴趣一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结色彩的心理倾向。知觉一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于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可通过制造“刺激物”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增强教学效果。3【答案】B。解析:“天灾人祸”描述的是一种应激的情绪状态。4【答案】A。解析: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一般将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5【答案】C。解析: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感到紧张的情绪状态。 6【答案】B。解析: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题干所描述的是一种积极的激情状态。7【答案】A。解析: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这是由于个体在不同的遗传与教育环境中形成的独特心理特点。8【答案】C。解析: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9【答案】B。解析: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二、简答题 【答案要点】 气质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都有它的优缺点。作为一名老师应当了解不同学生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做到因势利导,提高教育效果,还要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气质特征。气质类型偏于多血质的这类学生有粗心大意、虎头蛇尾、兴趣多移的弱点,老师应该注意要求他们在学习中认真细致、刻苦努力,在激起他们多种兴趣的同时。要培养中心兴趣;在具体活动中,要求他们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善于思维等个性品质。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批评时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但又要耐心细致,尤其要做好转化后的巩固工作,防止反复。气质类型偏于胆汁质的这类学生为人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主动,但他们性格中也有粗暴、任性、高傲不善控制自己情绪的弱点。对于此类学生应该要求他们要善于控制自己能沉着地、深思熟虑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活动中保持镇静而从容不迫。气质偏于粘液质的这类学生一般班里默默无闻,容易被人忽视。但他们大多个性沉稳,安静勤勉且不妨碍别人。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应着重培养他们高度的积极性、灵活性等品质,防止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执拗等不良品质。杜绝不必要的冷漠和萎靡不振。气质偏于抑郁质的这类学生,最易出现伤感、沮丧、忧郁、孤僻等行为现象。对这类学生,老师要着重发展他们的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的优良个性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评价过程中给予称赞、嘉许、奖励等。批评时“点到为止”。创造条件,安排他们从事有一定困难,需要与他人交往和配合的工作,以鼓励、锻炼他们的勇气。事物的本源还在事物的本身内因总比外因重要因此老师在帮助学生克服气质的消极方面的同时,还应给予学生有关气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并教会他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气质上的消极方面发展积极方面。2【答案要点】(1)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找到教师与学生的最佳兴奋点,并将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更不能靠单纯的说教,而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他们信服。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其中的,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也更具有说服力。心理品质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师要在情感上亲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2)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为教师丰富课堂内容、挖掘教材内涵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信息技术运用得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使课堂内容更为形象、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将诗句、图像、影像等内容放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效率也随之提高。(3)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让生成的东西大于备课中的预设。第六章一、单项选择题1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2可采用( )来治疗失眠。A系统脱敏法 B肌肉松弛法 C自我暗示法 D行为疗法3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 )。 A焦虑 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 D强迫恐惧4通过求诊者的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方法是( )。 A行为塑造法 B自我控制法 C强化法 D示范法 5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6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强化法”属于( )。 A行为改变法 B认知改变法 C精神分析法 D运动改变法二、简答题1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2结合实际说明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3怎样帮助学生降低考试焦虑?【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2【答案】B。解析:失眠可能由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治疗。3【答案】B。解析:反复检查是动作,所以这种行为不属于强迫观念,选B。 4【答案】D。解析:略。5【答案】C。解析:考试焦虑症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单纯处理好学生的心态远远不够。 6【答案】A。解析:强化法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二、简答题1【答案要点】(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 2【答案要点】(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如学生不敢和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学会能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如有人曾用此方法让一个沉默无话的孩子开口说话。(4)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5)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可用两种形式: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厌恶刺激;不良行为后撤消愉快刺激。(6)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3【答案要点】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1)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2)对重度考试焦虑者,还要针对考试焦虑中的生理成分,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脱敏训练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两种。(3)考试焦虑还可用想系统脱敏法降低。步骤和方法是:第一步,请当事人列出引起考试焦虑反应的具体刺激情景;第二步,将上述刺激情景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成“焦虑等级”;第三步,通过放松训练形成松弛反应。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第四步,按照焦虑等级,让当事人在大脑想像中循序使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第七章习题:中学德育一、单项选择题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锻炼法 C陶冶法 D榜样法 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3衡量人们思想品德好坏高低的根本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5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7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 )。A德育内容 B德育活动 C德育方法 D德育过程8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赞可夫9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劳动 D班主任工作二、简答题1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2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三、材料分析题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做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这句话体现的是榜样示范法。2【答案】D。解析:德育个体发展功能应注意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3【答案】D。解析: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故也是衡量人们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4【答案】B。解析:根据陶冶教育法的定义可知。5【答案】D。解析:马卡连柯的这句话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6【答案】C。解析:德育内容的确定要受到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只注重外部环境的调节。7【答案】C。解析:根据德育方法的定义可知选C。8【答案】A。解析: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9【答案】A。解析: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基本途径。二、简答题1【答案要点】(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答案要点】(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重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