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习大纲

上传人:泽*** 文档编号:72790153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143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实习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教学实习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教学实习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录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3海洋科学导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14海洋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16海洋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22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25海洋环境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32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37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42海洋法课程教学大纲44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54海水养殖课程教学大纲60海水养殖课程实验教学大纲65海洋微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大纲67海洋微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73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76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83水生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89海洋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91海洋天然产物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96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98海洋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104海洋资源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111海洋功能区划与海域使用管理课程教学大纲117海洋科学技术进展课程教学大纲121海洋药物学课程教学大纲126大气 -海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132教学实习大纲138教学实习大纲139专业实践大纲140、1专业大实验大纲141毕业实习教学大纲142毕业论文教学大纲143、2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Marine Science Introduction )课程编号: 1017290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学分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水文要素(如温度、盐度、密度等)的分布变化特征以及海洋中各种运动(如海流、波浪、潮汐等)的发生、发展规律,学习利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简单的海洋学问题,并为今后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2教学要求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征;了解海洋中热量、水量平衡;掌握海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平面、垂直分布特征;掌握海流、波浪、潮汐、混合等海洋主要运动形式的产生原因、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了解声、光在海洋中的传播规律;了解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特征。二、课时安排序号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备注1绪论22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23海水的物理性质44海水的化学组成与特性45海洋环流26海洋中的波动现象与潮汐27大气与海洋48海洋生物69海洋中的声光传播及其卫星遥感210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4合计32、3三、教学内容1绪论( 2 学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海洋科学的来源、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研究内容,以及本门课程的架构,激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热情。(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海洋学研究内容、海洋学研究意义、海洋学研究方法、海洋学研究发展史( 3)教学内容1) 海洋学研究内容2) 海洋学研究意义3) 海洋学研究方法4) 海洋学研究发展史2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2 学时)(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系统的构成, 认清对海洋系统有较大影响的各界面、 天体等。 使学生掌握海底科学的基础知识。(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地球的宇宙环境,准确的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及其运动状态;地球的形状和它的内、外圈层结构的划分,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各种海底矿物资源。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理论,熟悉海底的地貌形态,理解滨海沉积和大陆架沉积,( 3)教学内容地球概观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及其运动状态地球的形状和它的内、外圈层结构的划分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海底科学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理论海底的地貌形态滨海沉积大陆架沉积、4海底矿物资源。3海水的物理性质(2 学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海水的物理性质,包括力学性质、温度、盐度、密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海冰的形成、类型和分布;以及海洋中的热收支和水平衡等。(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海水的盐度、密度概念和计算方法;海冰形成和特点,控制海面蒸发的因素。理解:力学性质、温度、盐度、密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海冰的形成、类型和分布;以及海洋中的热收支和水平衡等。( 3)教学内容第一节海水的主要热力学力学性质一、纯水的特性掌握纯水的一些特殊性质(分子结构,溶解力,密度变化,热性质等)。二、海水的物理性质掌握海水的主要热学性质(热容,比热容,压缩性,绝热变化,位温等)和一些力学性质。第二节海水的温、盐、密度的概念及之间的关系一、海水的温、盐、密度的概念理解海水的温度的概念, 盐度的初次定义和计算; 盐度的重新定义; 实用盐度标度的计算公式;利用 CTD资料计算盐度的方法。海水的密度定义及其表示法。二、密度与温、盐和压力间的关系掌握将海水温、盐、压力与密度联系起来的主要的海水状态方程。第三节海冰一、海冰的形成、类型和分布了解海冰的形成条件和结冰过程,海冰的分类和不同类型冰的特点,海冰在全球海域的分布。二、海冰的物理性质海冰的盐度和密度特点,海冰的热性质和其它物理性质。三、海冰对水文状况的影响海冰对海洋水文要素铅直分布的影响,海冰对潮汐、潮流和海浪的影响,海冰对海水热状况的影响,海冰对极地海洋水文状况的影响。第四节海洋中的热收支和水平衡一、太阳辐射与海面热收支平衡方程理解太阳辐射、海面有效回辐射、潜热交换和感热交换,太阳常数及海洋长波辐、5射、海面有效回辐射;影响海面有效回辐射的因素二、海面蒸发和潜热掌握维持海面蒸发的先决条件以及控制海面蒸发的因素,海面潜热的估计三、感热交换影响感热交换的因素,潜热交换和感热交换对辐射平衡热盈余的贡献,海面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四、海洋中的水平衡理解蒸发、降水、径流、结冰、融冰的概念。理解蒸发和降水之差的经向分布及与盐度分布的相似性。4. 海水的化学组成与特性( 4 学时)(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海水的化学组成及特性,包括海水的主要成分、常量元素、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海洋化学污染物、二氧化碳系统、气体交换、营养元素等。( 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二氧化碳系统、气体交换掌握:海水的主要成分、常量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海洋化学污染物营养元素等。( 3)教学内容第一节海水的化学组成一、海水的主要成分掌握海水的主要成分(常量,大量元素)的性质与存在形式,元素在海水中的逗留时间。二、微量元素掌握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存在的形式与形态,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三、海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了解海水中的三种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性质,了解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来源。四、海洋化学污染物掌握废弃物的本质和处理方法,了解主要的海洋化学污染物(碳氢化合物石油,重金属,合成的有机化合物,营养物质) 。第二节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系统一、海水中的pH值掌握海水的pH 值和计量方式,理解海水中CO2的含量对海洋生命的意义,影响海水 pH 的主要因素。二、海水中的缓冲容量掌握海水总碱度的定义,计算方法,海水的碳酸碱度,海水中总CO2 含量的变化。第三节海气界面的气体交换、6一、海水中的溶解气体理解海洋与大气的交换作用的重要意义,了解大气成分在海水中的溶解度。二、气体在海气界面的交换理解气体的交换模式,气体的交换速率与风速等的关系,海水中气体的通量,掌握海水中氧的变化过程,COD, BOD。三、含硫气体和甲烷了解含硫气体和甲烷在海水中的区域分布和铅直分布。四、氮和惰性气体了解氮和惰性气体在海水中的分布。第四节海水中的营养元素一、海洋中的氮、磷、硅的主要存在形式掌握海洋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海洋中无机磷酸盐。二、海洋中的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的分布与变化掌握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在海洋中的平面变化、铅直分布及季节变化。三、海洋中的氮、磷、硅的循环了解氮元素在海洋中循环的主要转化过程,如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同化作用等,了解磷、硅循环的主要过程。四、海洋的化学资源了解海洋中的一些主要的化学资源(海洋化工原料、海洋药物、肥料等)。本章重点: 海水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 主要的化学污染物, 海水中 CO2含量对海洋生命的意义,海气界面的气体交换模式,海水中营养元素的分布与变化。5. 海洋环流( 2 学时)(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海流的概念,运动形式、时空变化,以及大洋环流及我国沿岸海流。(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各海流的定义、水团的定义掌握:海流的分类了解:水团的结构(3)教学内容一、海流概述了解海流的定义、按不同形式的分类及研究海流的意义。海流的成因及表示方法二、重要的海洋环流了解地转流,风海流,惯性流的定义各海流作用下海水运动特点。三、大洋水团及大洋环流了解水团的定义,结构大洋环流。、76.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与潮汐( 2 学时)(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海洋中的波动是海水的重要运动形式,掌握波动的基本特点。 使学生掌握潮汐形成的原因、基本要素、类型、特点等。(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海洋中的波动理解: 潮汐形成的原因掌握: 波动的基本特点、基本要素、类型、特点( 3)教学内容一、波浪要素二、海洋中的波浪三、潮汐现象了解潮汐的基本要素、类型以及潮汐的不等现象。四、潮汐现象相关的一些天文学知识了解潮汐现象与地球、月球和太阳等的运动的密切关系。五、中国海潮汐了解中国海潮汐和潮流的基本特性,中国海风暴潮的定义及特点。7、大气与海洋(2 学时)使学生了解大气的组成、气象要素、大尺度运动、大气环流以及与海洋的关系。了解:海洋气象要素理解:季风、副热带高压、ENSO掌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第一节气压带和风带及季节变化一、大气成分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各组份的分布,与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的关系。二、大气的铅直分层以温度结构来分层,掌握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和热成层的概念及各层中大气主要特征。三、气象要素掌握大气物理量( 气温、气压、湿度和风 ) 的定义, 度量单位、 观测方法及主要分布特征。四、气压带和风带了解平均状态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五、季风环流了解季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第二节天气系统一、大气锋面、8掌握气团及锋面的定义,锋面的类型及特征。二、温带气旋了解温带气旋生成机制、主要特征、对海洋的影响等。三、爆发性气旋了解爆发性气旋的特征及危害。四、热带气旋了解热带气旋是对我国沿海各地造成较严重危害的主要的天气过程, 理解生成机制、 结构、移动路径、分布等特征。第三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一、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气候系统,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二、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海洋对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对海洋的风应力强迫海洋混合层三、 ENSO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ENSO事件ENSO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第四节中国海气候特征一、中国海天气特征了解中国海天气特征、气候分布。二、影响我国海域的主要天气过程掌握影响我国海域的主要天气过程(寒潮、气旋等)的发生、主要特征。8. 海洋生物( 6 学时)(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的大致分类、重要种群、生存条件、 食物构成等, 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概念、海洋生产力等,掌握海洋环境中的若干生物学问题。(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 海洋生物的环境分区、多样性、种群与分布。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概念、海洋生产力等掌握:大致分类、重要种群、生存条件、食物构成等。海洋环境中的若干生物学问题。(3)教学内容第一节海洋生物的环境分区一、水层部分掌握水层环境的主要特征,包括温度,盐度深度对海洋生物的主要影响,理解海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继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种种群丰度和群落结构。 了解潮间带环境因素变化剧烈的特征对生活在其间的生物的影响。二、底层部分、9掌握海底地形,底质类型和海底以上水层的深度对涨洋底栖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三、海洋环境分区理解由于不同生态因素造成海洋生物的层化分带现象,掌握按生态环境的不同对海洋各区域的划分。第二节海洋生物多样性一、生物多样性概念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理解不同层次上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了解一些海洋中特有的物种,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和生物种群的分布。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掌握人类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包括海洋食品,海洋医药材料,工业材料等,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对海洋环境和调节全球气候的作用;理解由于人类活动(过度利用, 自然条件改变, 海洋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第三节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及生物地理学一、海洋生物生态类群掌握主要的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游泳生物、海洋底栖生物的类群。二、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专用名词掌握生物区系、特征区域、扩散、迁移、分布区、阻限等一些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第四节海洋生态系统一、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不同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二、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海洋生物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命部分、生命部分)。三、食物链和食物网掌握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基本类型及主要特点四、微型生物群落掌握微型生物的种类、微型生物群落的概念和划分,了解微型生物食物网的相关知识。五、海洋生物生产力掌握海洋生物生产力的概念,海洋初级生产者,初级生产力及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各海域不同生物群落的初级生产力,掌握二级生产者、生产力、三级生产者、生产力、终级生产者、生产力等相关概念,理解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及影响次级生产量的因素。五、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生产过程和反馈调节理解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生产过程的重要意义,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动态平衡与生态失调。第五节海洋环境中的若干生物学过程一、海洋中的污染物与生物学过程掌握海洋污染的定义,理解海洋污染与与生物学过程的关系,微生物和海藻对污染物质的吸收方式、 吸收途径和吸收速度。掌握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过和,生物积累的概、10念和量度, 影响生物吸收和积累的因素; 理解海洋污染物的生物转移, 生物分布在污染物转移中的作用。二、赤潮及防治掌握赤潮的定义及赤潮生物的种类,赤潮的类型。理解赤潮形成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了解主要的赤潮防治技术。三、海洋污损生物和铅孔生物掌握海洋污损生物的定义和危害,以及主要的海洋污损生物的防治手段;掌握钻孔生物的定义、种类和危害。四、海洋生物对海水中声和光的物理效应了解深海散射层的定义,形成和及生态特点,生物对海水中声波的反射与散射现象,了解海洋生物噪声的种类、 强度变化及研究生物噪声的意义; 了解海洋生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现象,海洋发光现象,海洋发光生物的种类、海洋生物发光的类型及意义。第六节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海洋生物资源了解主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海洋鱼类资源,无脊椎动物资源、脊椎动物资源和藻类资源。二、海洋药物资源了解海洋药物资源开发现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开发进展。三、海洋生物的持续开发利用理解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及保护海洋资源的具体措施,实现海洋农牧化,开发海洋新资源。9. 海洋中的声光传播及遥感( 2 学时)(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海洋中的声光现象、 传播方式及特点、 使学生了解海洋卫星遥感的原理和特点。(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海洋声学、海洋声学特性、海洋环境噪声、海洋光学、海洋卫星遥感系统(3)教学内容第一节声波在海洋中的传播一、声波在海洋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影响海水中声波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及规律,了解声道现象。二、声波在海洋研究中的作用了解声波在海洋研究中的作用;了解影响海水中声波传播距离的各种因素。第二节海洋中的光现象一、海洋光学中的基本辐射量了解海洋光学中一些辐射量的定义。二、海洋的光学性质了解海气交界面的光学性质和光在海水中的吸收和散射衰减; 用光学仪器测量海水的光学性质的方法,了解海色、水色和透明度的概念及其分布规律。、11第三节海洋遥感一、海洋卫星遥感了解海洋卫星遥感的相关概念及海洋遥感技术的发展,二、海洋卫星遥感的应用了解海洋卫星遥感的主要应用,海洋遥感对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10. 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 2 学时)(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自然概况,海洋环境特点、(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我国的海洋自然概况、径流、水文特点(3)教学内容一、自然环境概况地理位置、区划和岸线海底地形、沉积与构造径流特征气候概况二、海洋水文状况海面热平衡状况水温场、盐度场与密度场跃层、内波与细微结构水色、透明度和声速的分布与变化海冰的分布与变化三、水团和海洋锋渤海和黄海的水团东海和南海的水团海洋锋及其和渔场的关系四、海洋环流水平环流概况上升流和冷、暖涡旋潮汐、潮流和海浪潮汐和潮流海浪五、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与变化溶解氧含量及饱和度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pH 值总碱度六、 生物特征与海洋资源浮游、游泳(渔业)与底栖生物特征及资源、12化学、动力与矿物资源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损害与污染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四、授课方式及考核方法1授课方式讲授2考核方法考试形式:闭卷课程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冯士筰等编著.海洋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99 年 1 月执笔人:周晓见、13海洋科学导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10174725课程名称: 海洋科学导论实验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科学实验学分或学时:0.5 学分 /16 学时开设实验数目:4 个一、实验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了解有关的概念和原理, 了解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初步了解各类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和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 同时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为进行后续课程学习以及将来应用打下基础。通过实验教学, 使学生理解、 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海洋科学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 掌握了解认识海洋生物的方法和技巧, 锻炼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认真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提交实验报告。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内容提要实验类型学时(实验目的、内容、方法等)目的:掌握海水水质的测定方法。1海水水质监测内容与方法:海水盐度、碱度、验证性4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含量、活性磷含量、化学耗氧量的测定。目的:了解 海洋浮游动物 主要海洋浮游动物主类群代表种属的形态结构。内容与方法: 观察甲壳纲、 桡3要类群及其特征验证性4的识别足亚纲、轮虫纲动物形态并绘图海洋底栖动物主目的:了解海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代表种属的形态结构。4要类群及其特征验证性4的识别内容与方法: 多毛纲、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形态观察并绘图目的:掌握生态毒理与常用环生态毒理与环境境生物监测方法。54内容与方法:选取海洋环境常设计性生物监测见污染物,进行海洋生物毒性测试,计算半致死浓度。、14三、实验主要配套仪器设备及元器件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光照培养箱,天平,盐度计,分光光度计。四、实验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1. 注意显微镜正确使用及保管;油镜的使用及维护。2. 解剖工具的使用安全。3. 对于设计性实验,需提前审核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1. 考核方式: 实验操作考试2. 成绩计算方法与评分标准: 总成绩平时成绩 (平时表现 +实验报告) *50%+考核成绩*50%六、实验教科书、参考书1. 教科书自编海洋科学导论实验讲义。2. 参考书冯士笮等, 海洋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 。执笔人:周晓见、15海洋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Marine Biology )课程编号: 10173901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先修课程:海洋科学导论后续课程:海洋浮游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技术总学分: 2 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一、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对海洋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形态、生态和分类方面的知识;通过对海洋生物学涉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过程、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人类活动与海洋环境的介绍,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研究各个领域及当今海洋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兴趣,为今后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二、课时安排序号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备注1第一章 绪论22第二章 海洋生物学基础23第三章 海洋微生物44第四章 海藻与海洋高等植物45第五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56第六章 海洋鱼类37第七章 海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38第八章 海洋生态学简介29第九章 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10第十章 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2合计32三、教学内容1. 诸论( 2 学时)(1)教学目标介绍海洋生命科学的发展简史,地球结构、海水的理化特性与世界大洋(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海洋生命科学的发展简史与现状 。掌握: 海水的理化特性(3)教学内容、16 海洋生命科学海底海水的理化特性与世界大洋(重点)2. 生物学基础( 2 学时)(1)教学目标认识生命的要素、生命体的基本构造、海洋生命面临的挑战以及生命的繁衍(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生物的分类学基础知识理解: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及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性掌握:生命组成的几大要素,生命体的基本构造(3)教学内容 生命的要素 (重点) 生命体的基本构造(重点) 海洋生命面临的挑战(重点) 海洋生命的繁衍(重点) 海洋生物的多样性3. 海洋微生物( 4 学时)( 1)教学目标认识海洋原核生物、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以及海洋真菌的主要类群、特征、代表种属及生态作用(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海洋原核生物、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以及海洋真菌的分布、代表种属及其特征掌握: 海洋原核生物、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以及海洋真菌的主要类群、特征和生态作用(3)教学内容 原核生物 (重点) 单细胞藻类 (重点) 原生动物 (重点) 海洋真菌4. 海藻与海洋高等植物( 4 学时)(1)教学目标、17认识海洋多细胞藻类的一般结构、主要类型、代表种属的生活史、生态作用与经济意义;海洋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海洋多细胞藻类的生态作用与经济意义;海洋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掌握:海洋多细胞藻类的一般结构、主要类型、代表种属的生活史( 3)教学内容 多细胞海藻的一般结构(重点) 海藻类型(重点) 海藻生活史(重点) 多细胞藻类的生态作用与经济意义 海洋被子植物5. 海洋无脊椎动物( 5 学时)( 1)教学目标认识海洋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一般结构特征、类型、生活史、代表种属、生态作用和经济意义。(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的生态作用、经济价值或危害。掌握: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的形态特征、分布、主要类型、生活史、代表种属。( 3)教学内容 海洋无脊椎动物概述 海绵动物(重点) 腔肠动物(重点)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重点) 软体动物 (重点) 节肢动物 (重点) 棘皮动物6. 海洋鱼类( 3 学时)(1)教学目标、18了解鱼的主要种类、特征以及鱼类生物学涉及的基本内容(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鱼的主要种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史、生态与经济意义掌握:鱼类的形态结构、行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3)教学内容 鱼的种类及特征 形态特征(重点) 运动与捕食 消化、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重点) 繁殖与生活史(重点)7. 海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3 学时)(1)教学目标掌握海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形态特征、主要类群、分布、代表种属、运动及繁殖(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海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运动迁徙与繁殖掌握:海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形态特征、主要类群、分布、代表种属。( 3)教学内容 海洋爬行类 海鸟 海洋哺乳动物(重点)8. 海洋生态学简介( 2 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海洋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丰度和分布的影响(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群落中种群的增长、特种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主要的海洋生活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海洋中能量和物质流动的方式。结构。(3)教学内容 群落的组织(重点) 主要的海洋生活方式与环境 能量和物质的流动(重点)、199.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 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潮间带、河口、潮下带、珊瑚礁、大洋表层,中层,深海的环境特征,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潮间带、河口、潮下带、珊瑚礁、大洋表层,中层,深海等区域的主要环境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教学内容 潮间带生态系统(重点) 河口生态系统(重点) 潮下带生态群落 珊瑚礁生态群落(重点) 近表面海洋生物 大洋中层和深海生物10. 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 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人类活动对海洋生境的破坏和改变;受威胁与濒危物种;环境保护的相关概念与主要措施。掌握: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主要海洋污染物种类及其对海洋生命的影响。(3)教学内容 生境的破坏和改变(重点) 海洋污染(重点) 受威胁与濒危物种 环境保护和生物修复四、授课方式及考核方法1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教学2考核方法考试形式:闭卷课程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20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 Peter Castro, Michael E. Huber著,茅云翔 主译 .海洋生物学 . (第 6 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月2相建海 主编 .海洋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3 年 1 月。3、黄鹤忠主编 .海洋生物学 .:苏州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 年 5月。4、刘承初主编 .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年 1 月。5、沈国英,黄凌风,郭丰,施并章编著 .海洋生态学 . (第三版):科学出版社, 2010年1月。执笔人:缪莉、21海洋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10173902课程名称: 海洋生物学实验适用专业: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实验学分或学时:1 学分 /24 学时开设实验数目:8 个一、实验教学目标与要求学生通过采集、培养、解剖、实验观察和指标数据的测定,了解各类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行为、内部结构特点,了解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海洋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 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 养成仔细观察、 认真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的习惯,写出实验报告并且作出分析。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内容提要实验类型(实验目的、内容、方法等)目的:了解海洋藻类代表属种的形态结构,并能根据形态结海洋藻类主要类构区分不同的藻类。1群及其特征的识3内容与方法 :观察海洋藻类代验证性别表种类的新鲜材料或标本, 根据形态结构区分不同的藻类并绘图。目的:掌握溶解氧仪的使用方法,了解不同光照强度下石莼光照强度对石莼的光合作用的影响。24内容与方法:用溶解氧仪测量验证性(选开)光合作用的影响石莼在不同光照强度 (光照距离)、盐度光合作用的速率 ( 0,0.5 , 1, 1.5 小时)。目的:了解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海洋动物的正趋光性和负趋光照强度对海洋光性。了解特定海洋动物在不34同发肓期趋光性的变化。验证性(选开)动物行为的影响内容与方法:观察对虾幼体,卤虫、轮虫在 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反应, 比较卤虫、 轮虫、对、22虾趋光特性的差异 。目的:掌握盐度与比重的相互关系,学会海水比重、 盐度测定方法。以不同盐度梯度和变化速率进行实验, 了解广盐性和狭盐性海洋动物对盐度的适应能力。盐度对海洋动物内容与方法:用蒸馏水和海盐4配制成盐度范围 0 40、盐度验证性(选开)4存活率的影响梯度为 5 的培养液,于每种培养液中放入一定数量的对虾幼体,观察对虾幼体的活动和存活情况,并于 24 小时后计算各试验组的死亡率。 确定对虾幼体的耐受极限和适宜生存的盐度范围。目的:掌握测定海洋动物在适温范围内呼吸速率的方法, 分析与温度的相互关系。 学会温克碘量法测定海水溶解氧含量,比较碘量法与溶氧仪测定所得的结果。温度对海洋动物5内容与方法: 由学生设计, 采设计性5用碘量法与溶氧仪分离测定呼吸速率的影响花蛤或对虾在不同温度下, 经不同时间处理后其培养瓶中溶解氧的含量。 测量完成后称重。计算各温度组单位时间内实验动物的耗氧量和单位体重耗氧率。目的:掌握腹足纲和瓣鳃纲的主要分类特征, 学会测量瓣鳃纲心动速率,分析比较温度对文蛤心动速率的影响。软体动物的形态内容与方法:观察红螺的外部4特征,文蛤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综合性6特征及分类形态,绘图。参照软体动物分类检索表将实验观察的标本编制一检索表, 测定不同温度下( 0, 25, 35),1 分钟内文蛤心脏的跳动次数。节肢动物门对虾目的:掌握对虾附肢的分离方7的附肢分离及形4法,熟悉对虾各附肢的形态结验证性(选开)态观察构,了解形态结构与其生活方、23式的关系。内容与方法:对虾外部形态,头、胸、腹19 对附肢拆分观察,绘图。目的:掌握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取样和测定方法。内容与方法:测量鱼类材料的全长,体长, 体高, 头长,吻鱼类生物学研究长,眼径, 尾柄高, 体重,记84综合性的取样和测定录鳍式和鳞式; 剪开腹壁, 目测性腺发育成熟度、含脂量,称取性腺重, 肝重,计算成熟系数,肥满度系数, 取耳石观察。根据实验材料或设备限制,部分实验为选开实验,总学时数为24 学时。三、实验主要配套仪器设备及元器件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干燥箱,水浴锅,恒温培养箱,光照培养箱,天平,海洋藻类玻片标本干制标本,增氧气泵,盐度计。四、实验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1. 注意显微镜正确使用及保管;油镜的使用及维护2. 在与光照强度、 盐度相关的实验中要注意对不同光照强度的控制和对不同盐度梯度培养液的准确配制。3. 注意溶解氧测定仪的使用与校正。4. 在涉及到解剖的实验中要注意解剖工具的安全使用5. 对于设计性实验, 实验前需审核学生的实验设计, 得到指导教师的认可之后方可进行实验。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1. 考核方式: 实验操作考试2. 成绩计算方法与评分标准: 总成绩平时成绩 (平时表现 +实验报告) *50%+考核成绩*50%六、实验教科书、参考书1. 教科书自编海洋生物学实验讲义。2. 参考书朱丽岩等海洋生物学实验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2007执笔人:缪莉、24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Marine Environmental Chemistry)课程编号: 10173903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先修课程:海洋科学导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后续课程: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总学分:2学分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针对海洋生物资源与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就学科分类而言, 海洋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及海洋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环境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学习、掌握海洋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化学行为,即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中迁移、 转化及归宿等规律以及研究由污染物质所引起的海洋环境质量的变化。同时,通过大量科研论文中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海洋污染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入研究生科研阶段、或从事相关海洋环境监测及其它相关工作打下较好基础。2教学要求本课程是我校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海洋环境化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是研究各种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 行为和效应的化学原理与方法的科学。本课程依次讲解海水、海水中的气体、海水中的营养盐、海水中的金属、海洋有机物等,并对各种海洋污染进行简单的介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海洋化学基础。海洋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 使学生掌握海洋环境中主要物质的类别和它们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具备一定的处理实际环境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二、课时安排序号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备注1海洋环境化学介绍12海洋环境化学基础33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34海水中二氧化碳 - 碳酸盐体系3、255海洋中的生源要素的循环56海洋中的金属元素37海洋有机环境化学38海洋沉积环境化学29海洋环境污染专题710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法2合计32三、教学内容1海洋环境化学介绍(1 学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海洋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海洋环境化学的发展历史,早期成就。(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海洋环境化学的发展历史理解: 什么是海洋环境化学掌握: 海洋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灵活运用:无(3)教学内容 海洋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重点) 海洋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 海洋环境化学的研究进展2海洋环境化学基础(3 学时)(1)教学目标对海洋的形成、 海水的性质、海水化学组成的变迁、 海洋中的常见物质、海洋中的污染物、海水的盐度和氯度、海水盐度的分布、海水的其它物理性质进行讲述。(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海洋的形成、海水的性质、海水化学组成的变迁理解: 海水的盐度和氯度、海水盐度的分布掌握: 海水的盐度和氯度灵活运用: 海水的盐度和氯度、海水盐度的分布( 3)教学内容 海洋的形成 海水的化学组成、26 海水含盐量和海水物理性质( 重点 ) 海水化学体系的特点(重点)3 海水气体体系的物质交换( 3 学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各种气体在海洋环境中循环的方式、对海洋的作用及意义。(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度;海 - 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影响因素;海水中溶解氧的饱和度;溶解氧在海洋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理解: 理解海洋碳储库及其碳循环;理解海水缓冲作用的原理。掌握: 溶解氧的来源和消耗;溶解氧的分布特征、表观耗氧量;灵活运用: 溶解氧的分布特征、表观耗氧量(3)教学内容 海水 - 气体的溶解模型 海水中氧的来源和消耗 海水中氧的循环(重点) 海水中的非活性气体 海水中的微量活性气体4 海水中二氧化碳- 碳酸盐体系 ( 3 学时)(1)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海洋的二氧化碳- 碳酸盐体系的重要性及对生物圈的意义。(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海洋碳体系的重要性;人类来源CO2及对海洋无机碳体系的影响;理解: 二氧化碳在海水总的化学平衡,海水总碱度、海水pH 值与二氧化碳的关系。掌握: 二氧化碳 - 碳酸盐体系的缓冲作用;海洋中CO2 体系的化学平衡;海水中碳酸钙的沉淀与溶解平衡。灵活运用: 海洋中 CO2体系的化学平衡;掌握海水中碳酸钙的沉淀与溶解平衡。(3)教学内容 海洋碳体系的重要性 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化学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