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复习资料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2789903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3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与治疗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心理咨询与治疗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心理咨询与治疗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心理咨询技能 第一节 建立咨询关系 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与方法,都必须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平台,所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咨询关系的建立受到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双重影响。就求助者而言,其咨询动机、合作态度、期望程度、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以及对咨询师的反应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咨询关系。就咨询师而言,其咨询态度对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国外心理咨询家曾对直接影响咨询效果的咨询特质(即咨询特点或特性)作过论述。尽管存在不同的说法,但是都强调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的重要性。所以,咨询态度不是单纯的工具或手段,而是咨询师职业理念和人性的表达。因此,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否则,再好的咨询方法和技巧都会失去意义。 第一单元 尊重一、学习目标学会如何对求助者表达尊重。二、学习要点尊重意味着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尊重求助者,不仅是咨询师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也是助人的基本条件。尊重,应当体现为对求助者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的接纳、关注和爱护。罗杰斯非常强调尊重对咨询的意义,为此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尊重”的观点,并将其列为使求助者人格产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条件之一。他认为,为了得到帮助,求助者需要知道你是否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及感受,如何看待他们的现状及过去。根据双方接纳和了解的程度,求助者开始透露自己的情感及要求。如果求助者感觉到你要居高临下地改造他们,很可能因感到压力而拒绝你的帮助。 尊重求助者,其意义在于可以给求助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可使求助者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纳,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获得尊重、接纳、信任的求助者来说,尊重具有明显的助人效果,是咨询成功的基础。尊重可以唤起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成为对方模仿的榜样,起到开发潜能的作用。 恰当地表达尊重,需要理解以下几点: 1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 咨询师应把每个求助者看做是有人权、价值、情感和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互相尊重与平等的前提。尊重意味着接纳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仅接受求助者的光明面,排斥其消极面。尊重也意味着接纳一个价值观和自己不同甚至差距很大的求助者,并与之平等交流。 有些初学者往往对求助者的某些言行难以接纳,比如,当双方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相差甚远时,当求助者的某些见解很片面、滑稽甚至无理,却又一味地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时,当求助者身上有令人厌恶、痛恨的恶习时,有些咨询师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不满、反感甚至厌恶。例如,一个对中学生谈恋爱持反对意见的咨询师,当面临咨询这类问题时,很可能会对求助者持不接纳态度。一个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咨询师,面对一个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却又怨天尤人的求助者时,可能会流露出不满和指责。为此,咨询师应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充分地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每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其复杂的背景,并非只有咨询师的价值标准才是正确的,开放的观念对咨询师来说非常重要。 2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 无论求助者相貌美丑,地位高低,经济贫富,脾气好坏,年龄大小,性别为何,咨询师都应一视同仁,予以尊重,不能厚此薄彼,轻视或奉承。 3尊重意味着以礼待人 对求助者要不嘲笑,不动怒,不贬抑,不惩罚。即使求助者的言谈举止有些失礼,也应以礼相待。 4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 信任是尊重的基础,缺乏信任就很难有尊重。有时因为咨询关系还未完全建立,求助者在涉及某些敏感问题时会有所顾虑、掩饰或犹豫。咨询师应予以理解,并借助于尊重、理解、温暖来消除顾虑。有时求助者的言语可能会出现矛盾,咨询师可协助予以澄清,不可简单地认为是求助者故意不诚实。只有信任才能换来求助者的诚实。 5. 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 对于求助者讲述的秘密、隐私,咨询师应予尊重、保护,不应随便外传。对于求助者暂时不愿透露而与咨询密切相关的隐私,咨询师应耐心等待,不可强迫讲述。至于与咨询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隐私,咨询师不得随便干预,不可出于好奇而去探问。 6.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尊重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求助者,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咨洵时,咨询师可能遇到不同意求助者言行的情况,对此,咨询师应在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视咨询关系建立的状况,表明自己的意见,否则就会违背真诚的要求。与求助者有不同意见,并非不尊重求助者,也不等于否认他,因为咨询师是对事不对人。在咨询关系已建立的情况下,适度地表达对求助者言行的看法,无损于咨询的进程,反过来会起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应该让求助者正确认识尊重与真诚的关系,因为在咨询后期咨询师经常会对求助者进行面质,若能使求助者及早理解咨询师对事不对人的观念,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若咨询师发现自己实在难以接纳求助者,可以考虑把求助者转介给合适的咨询师,这也是对求助者尊重和负责。其实,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接纳、尊重程度,往往与他对人的看法即人性观有关。而且,即使同样是对人抱积极看法的,也会有层次差异。它会影响到咨询方式的选择。 第一种咨询师深信求助者有内在的潜力去面对挑战和成长,因而他会很尊重求助者个人的决定和意向,对求助者的言行不加半点评论和干涉。 第二种咨询师虽相信求助者有能力改变,但认为能力有限,需要包括咨询师在内的外界帮助,因而,他虽尊重求助者的意见和选择,但同时也认为有必要加以指导和提醒。 第三种咨询师相信求助者有能力应付日常生活的琐事,但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则有赖于专业人员的指导与帮助。 第四种咨询师不那么相信人有内在潜力,有的则认为人的自然倾向是消极堕落的,人身上有许多原始、野蛮、罪恶的倾向,有某种劣根性,有原罪,趋向于自我毁灭,等等。 咨询师的人性观,会影响咨询师在咨询中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他对咨询理论和方法的选择而选择的理论和方法反过来又会影响他的人性观。 在国内咨询师中,持第二、三种看法的人居多,即相信人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有时会受到自身和环境的阻碍,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 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表达的内容往往是人生中的消极面、阴暗面、弱处、缺点和危机等。一位对人持有消极悲观论点的咨询师可能不容易对求助者拥有信任和尊重的感情,很难相信求助者会有能力去面对危机、克服困扰,往往会忽视求助者身上的光明面和潜力,从而不去调动求助者自身的积极性。这种咨询师本身容易被阴暗所包围,感到压抑、烦躁,同时也会把这种情绪传染给求助者,给咨询关系蒙上一层阴影。咨询不是充满活力。乐观、温暖的交流,而是笼罩着阴沉、灰色、悲观、有气无力的气氛,这对求助者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增加求助者的困扰。因此,咨询师积极、乐观的人性观和人生观,应当成为咨询氛围的基调。 第二单元 热情 一、学习目标 学会如何营造热情、温暖的氛围。 二、学习要点 热情与尊重相比,与求助者的距离更近些。尊重是以礼待人,平等交流,富有理性的色彩,而热情则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仅有尊重而没有热情,咨访之间会显得有些公事公办,两者结合,才能情理交融,感人至深。热情体现在咨询的全过程,从求助者进门到离去,咨询师都应热情、周到,要让求助者感到自己受到了最友好的接待。 咨询师的热情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求助者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 一般来说,求助者初到时,常有一种错综复杂的心态,一方面希望咨询是有效的,咨询师是出色的,能给自己以理解、热情和帮助,另一方面则又担忧是否如此。因此,许多求助者是带着不安、疑虑、自卑、紧张和犹豫而来,有些人会表现出拘谨、手足无措。这时,咨询师的热情、友好往往能有效地消除或减弱求助者的不安心理,使其感到自己被接纳、受欢迎。 双方坐下后,咨询师可适当地询问一些求助者的情况,如骑车来的还是走来的,等候的时间长不长等,这类充满了关切的话,会使求助者感到温暖、可亲。但一般以几分钟为宜,否则会耽误时间,还会使一些急于倾诉的人感到紧张。对于有些求助者,可直接进入主题。 2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 在求助者叙述过程中,咨询师应注意倾听,适度地运用倾听技巧,重视言语与非言语行为的表达,全神贯注地留心求助者的一言一行。目光应注视求助者,不宜东张西望或漫不经心,面部表情、身体姿势都应传达对求助者的关心。非言语行为往往比言语更能让求助者知道咨询师对自己是否热情,这种热情会大大激发求助者的合作愿望。咨询师的温暖本身就具有助人功能。反之,一旦求助者感到咨询师对自己缺乏热情,就会感到失望不满。 3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 求助者由于某种原因,可能会出现表达上的不足,使咨询师难以把握。比如,有些人思绪不清、语无伦次或啰啰嗦嗦、颠三倒四、表达模糊;有些由于语文水平不高,用词不准,生搬乱造,以致不知所云;有些由于心情紧张,致使叙述受影响;有些由于有顾虑,而不愿讲出实质性问题,也可能把客观事实和主观判断搅和在一起,使人理不清头绪。面对诸如此类的情况,咨询师应耐心细致,一旦心烦意乱,既搞不清真相,又会给求助者造成心理压力。对此,咨询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比如,若是因为紧张所致,则可让求助者先安定情绪,说些一般的话,再进入正题;若表达能力欠佳,叙述不清时,咨询师应善于归纳,帮助求助者叙述,以澄清问题;若因为顾虑而未讲,咨询师不应生气,应重在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朋温暖与真诚去消除顾虑;有些求助者可能不知讲什么好,咨询师可多启发,多提一些问题,给求助者一个会谈的方向和范围,若会谈符合咨询目标,予以鼓励、肯定;当求助者的叙述比较杂乱、主次不清时,咨询师应耐心听取,善于从中发现关键问题。在此,可以多用咨询中的参与性技巧。 在对求助者作指导、解释和训练时,咨询师更应充满热情、耐心,若求助者未听懂或未学会,应反复讲授。咨询师的热情此时体现为不厌其烦。同时应多听求助者的反馈,有时求助者似懂非懂,则可让其通过复述来澄清。 4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 咨询师应送别求助者,告知有关注意事项,感谢求助者的密切配合等等。 热情是一个优秀咨询师的必备素质。只有充满热情,才有可能真正对工作充满热情,而缺乏热情的咨询则会变成一种冷冰冰的工作,会使咨询效果大受影响。很难想象,冷冰冰地进行咨询会有多少积极的效果,反而会给求助者造成心理上的伤害。热情应当是咨询师真情实感的流露,只有对求助者充满爱心和关切,视助人为己任的咨询师,才能最大程度地表达出对求助者的热情和温暖。 第三单元 真诚 一、学习目标 学会如何表达真诚。 二、学习要点 真诚,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带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之中。 真诚在咨询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为求助者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氛围,能让他知道可以袒露自己的软弱、失败、过错、隐私等而无需顾忌,使求助者切实感到自己被接纳被信任被爱护;另一方面,咨询师的真诚坦白为求助者提供了个良好的榜样,求助者可以因此而受到鼓励,以真实的自我和咨询师交流,坦然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宣泄情感,也可能因而发现和认识真正的自己,并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促进其相应改变,而这种改变会减少面谈过程中的混淆和模糊,使双方的沟通更加清晰和准确。 然而,真诚的表露同样存在恰如其分的问题。虽说表达真诚贵在真和诚,不应有掩饰、虚假,但实际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运用不当,有时会起反作用。因此,在表达真诚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真诚不等于说实话 真诚与说实话之间既有联系,又不能划等号。有人以为真诚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否则就不够真诚。其实这是一种教条的、绝对化的理解。咨询师表达真诚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对求助者负责,有助于求助者成长,这一原则适用于整个咨询过程。而且真诚不仅仅表现在言语中,非言语行为尤其是咨询中的实际表现更是表达真诚的最好方法。因此,咨询师的真诚并不是什么都可以随意地说出来,那些有害于求助者或有损于咨询关系的话,一般就不宜表达,比如,“你这个人真是蛮不讲理!”“你的这种行为真令人厌恶!”“你是这种性格、道德品质,难怪大家都不喜欢你!”等,尽管这些很可能是事实,是咨询师的真实感受,但从有利于咨询的角度看,不宜直接表达。以上三句可改为“我觉得你刚才那番话的道理不是很充分,有点按自己意愿在评判,是不是这样?”“你的这种行为人们或许会接受不了,从而有可能引起不良评价。”“你的有些言行容易引起一些人的误解,引起矛盾。不知道我的这种感觉对不对?”这样的叙述,既表达了咨询师的感觉,又容易为求助者所接受,而且,后者的描述比前者更准确,更符合理性的判断,避免了给人贴标签和过分概括化、绝对化的印象。当然有时也需要某些比较激烈的言语,其目的是为了刺激求助者,促其对自己及问题的严重性有所认识,敲敲警钟,但一般不宜多用。即使用也应有良好的咨询关系做基础,而且充满诚意,切不可变成咨询师对求助者发泄不满的手段。 2真诚不是自我发泄 例如,一位失恋的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叙述勾起了她伤心的往事,于 是她花了半个小时,滔滔不绝、非常激动地向求助者叙述了她的失恋经过及痛苦。虽 然,咨询师是有感而发,真诚流露,但她忘记了咨询时间是属于求助者的,咨询师不应 随便地占用。咨询师流露真情,表示真诚,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求助者,而不是为了宣泄 自己的感情或宣传自己的主张。再者,这种表达似乎是强追求助者在听,可能会产生负 面效果,使求助者对咨询师的形象产生动摇。 3真诚应实事求是 有些咨询师为了炫耀自己知识渊博或掩饰自己在某方面的欠缺,可能会不懂装懂。 一旦被求助者识破,就会失去求助者的信赖。而且,不懂装懂还会误导求助者,带来不 良的后果。有些初学者很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要求自己在求助者面前是权威和完美 的,能让求助者敬佩的,然而,由于过多地注意形象,维护完美,过分表现自己甚至装 腔作势,以致失去了很多的真诚,带上了不少修饰成分,并且拉大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 间的距离,给沟通增加了困难。因而,咨询师应了解自己,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足,不 可虚假。求助者更愿意接受真实的咨询师。 4,真诚应适度 有人以为真诚既然是好的特性,那么表达得越多越好。其实并不一定如此。除了不 宜表达有害于求助者的言语,不能把真诚流露用于发泄自己的情感这两点之外,即使是 对求助者有利的真诚亦因人囚时而异,要不然有些求助者会因咨询师太多的真诚而受不 了。真诚应适度,如同对人热情要适度一样。 在早期的咨询关系中,真诚的表达只要求“不要虚伪”,在这期间,咨询师可保持 静默或避免表达出自己主观的评价。随着咨询关系的发展,咨询师亦可表达对求助者的 不足、缺点的反馈,但以不损害咨询关系为原则。 真诚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是靠技巧所能获得的,真诚建立在对人的乐观看法、对 人有基本的信任、对求助者充满关切和爱护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接纳自己、自信谦 和的基础上。真诚应是咨询师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是潜心修养、不断实践的结果。 第四单元 共情一、学习目标了解共情的意义,掌握共情的原则与方法。 二、学习重点 共情(empathy),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此词有多种中文译法,比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等。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共情在咨询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咨询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求助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求助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 缺乏共情容易使咨询过程出现障碍,具体表现为:求助者感到失望:认为咨询师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因而会感到失望,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求助者觉得受到伤害:由于咨询师没有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而过多地立足于自己,因而他就很难真正理解求助者的问题,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反感甚至批评,这会使求助者觉得受到伤害。影响求助者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求助者成长、进步的必要步骤,但如果缺乏共情,咨询师往往对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不加注意,影响求助者的自我了解。影响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反应:由于缺乏共情,咨询师就不能真正了解求助者的问题与需要,因而做出的反应也常常缺乏针对性。 正确理解和使用共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 咨询师要把自己放在求助者的处境中来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对此感受越准确、越深入,共情的层次就越高。有些初学者往往以自己为参照标准,这样就无法设身处地,也就无共情可言。因此初学者可多提醒自己:“我是否主观性很强?我是否对求助者抱着开放接纳理解的态度?我是否做到了设身处地地进入到求助者的内心世界中去?” 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足否做到共情 当咨询师不太肯定自己是否达到了共情时,可使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来表达,请求助者检验并做出修正。例如: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比如,一位把述说作为目的的求助者与一位把述说主要作为提供资料手段的求助者比较,前者更需要共情。一般来说,情绪反应强烈的与情绪稳定的,表达比较杂乱的与表达清楚的,寻求理解愿望强的与理解愿望平平的,前者应给予更多的共情。此外,共情应适时适度,不宜在会谈中间随便插入,否则容易破坏情绪。共情反应的程度应与求助者的问题程度、感受程度相适应。过度,会让人感到咨询师小题大做。不足,会让人觉得理解不够。 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共情的表达除了言语表达外,还有非言语行为,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等。有时运用非言语行为来表达共情比言语表达更简便而有效,咨询中应重视把两者结合起来。 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角色把握在共情时显得特别有意义。咨询师要能进能出,出入自如,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佳境界。有些咨询师确实做到了设身处地,以致同喜同悲,而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这样就可能失去客观性。咨询师应能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防止完全受求助者情绪的影响。咨询师的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的内心“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但永远不要变成“就是”,这是共情的真谛。 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比如西方心理咨询师有时可以用拥抱、抚摸甚至亲吻表达自己的共情,但中国的文化不允许这样。一般同性之间可以有某种身体接触,比如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握住求助者的手,以表达共情,这在同性中可以用,异性间则不允许,尤其对年轻异性。女性之间有时会有爱抚的动作,比如女咨询师对一位处于悲痛中的女子可能会搂抱、爱抚,以传达自己的关切和理解但不可用于异性之间。 第五单元 积极关注 一、学习目标 了解积极关注的意义,掌握积极关注的方法。 二、学习要点 积极关注(Positive regard),足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观。 积极关注涉及到对人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情感。凡是助人工作,首先必须抱有一种信念,即受助者是可以改变的。他们身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长处和优点,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潜力存在,都存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外界的帮助,每个人都可以比现在更好。这一观点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非常重要。所有有效的咨询框架都被认为可以使求助者发生积极、正向的改变。 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咨询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询效果。尤其对那些自卑感强或因面临挫折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者,咨询师的积极关注往往能帮助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看到自己的长处、光明面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信心,消除迷茫。 为了有效地使用积极关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盲目乐观 有些咨询师片面理解积极关注的含义,表现出对求助者的过分乐观,如:“我发现你身上有好多长处,你所面临的困难算不上什么,黑暗过去就是光明。”这样的反应就其本身来说还可以,但整个面谈中都如此,就变成了一种形式的、教条的反应,淡化了求助者的问题,同时表现出对求助者缺乏共情。一般来说,咨询师不应泛泛而谈,而应针对求助者的实际问题,客观地分析其现有的不足,同时帮助分析其拥有的资源。有些求助者面临挫折时往往只看到失败、缺点,并把它们放大,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把求助者的观点从只注意失败面转到客观分析形势,立足自己的长处和所拥有的资源上来。 2反对过分消极 与盲目乐观相反,有些咨询师则是走向另一种极端,比如,“你所面临的困难确实很大,你的处境很不乐观,这样下去你会越来越糟糕的。”或许这句话确实反映了咨询师的心态。但若整个咨询过程中不断地用这种方式,求助者就会越来越消极,他可能会更沮丧、困惑或绝望。咨询的本质是给人以支持、鼓励和帮助,促使求助者在困境中崛起,消除迷茫,减轻或消除痛苦。因此,咨询师应始终立足于给人以光明、希望与力量,这就是积极关注的实质。咨询师的反应不能是纯自然的、纯客观的,应符合咨询的原则,应对求助者负责,应促进咨询的有效进行。 3立足实事求是 积极关注应建立在求助者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不能无中生有,否则求助者会觉得咨询师是在用虚言安慰自己,是咨询师无能的表现,这样的积极关注会适得其反。咨询师应善于发掘求助者身上的闪光点。咨询师不仅要让求助者多关注自己的光明面,咨询师自己也要关注求助者的潜力和价值,这正是建立对求助者乐观态度的基础。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与开发潜能,达到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是咨询的最高目标。咨询师应把积极关注贯穿于整个咨询过程。第二节 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 第一单元 确定咨询目标 一、学习目标 学会根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通过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立双方共同接受的有效的咨询目标并加以整合。 二、工作程序 (一)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求助者的全部问题 心理咨询师在听取求助者自述和他人介绍情况后,应进一步询问和观察,尽量全面地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收集资料要围绕七个问题进行: “who”,他是谁?希波克拉底说过,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样的病更重要。为此,咨询师要尽可能详细了解求助者,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尤其是要掌握求助者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内向还是外向,乐观还是消极,平和还是易怒,进取还是退缩,自制还是冲动等及其表现程度。因为不同的性格与发生的心理问题的种类、原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有关,也影响到咨询师所采取的咨询策略。 应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兴趣爱好、能力等,了解求助者通常对自己、对别人和对现实生活所持的态度及相应的习惯做法,因为这些因素有可能成为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 根据需要,还应了解求助者成长的家庭背景以及目前的生活状况,如现有家庭关系、工作、学习、婚恋、经济收入、人际关系状况等,因为它们往往是求助者发生心理问题的背景因素。 “What”,发生了什么事?要了解事情发生的细节。 “When”,什么时候发生的?要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是过去的某个时间比如儿童的某个时期,还是现在。这样的事情以前是否发生过,次数有多少?情况如何? “where”,在哪里发生的?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why”,为什么会发生?原因何在?有什么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表层原因是什么,深层原因是什么? “which”,与哪些人相关?事情往往与他人相关,或父母家人、或朋友恋人、或同事领导等,他们与求助者的关系如何? “how”,事情是如何演变的?事情发生后,求助者是如何认识的,情绪、行为如何反应,有无得到外界的支持与帮助?事情发生至今,有了怎样的变化? 在深入了解求助者时,可以参照如下思路: 1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有些求助者会直接地告知自己的苦恼所在,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但有的求助者却沉默寡言,或东拉西扯,或闪烁其辞,咨询师应及时把握会谈的内容,使咨询顺利进行。对于沉默寡言的人,咨询师可以这样引导:“你希望我在哪方面帮你的忙?”“你能告诉我,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吗?”对于讲话缺乏中心、东拉西扯的求助者,咨询师可以这样询问:“你现在最想解决哪一方面的困难?”“你能把你刚才讲的问题用几句话归纳一下吗?”对于把问题说得含糊不清的求助者,咨询师不妨这样说:“你能把意思说得更明白些吗?”“你刚才的意思是”“你是想解决夫妻之间的纠纷,还是想离婚,或者说你自己也不知道想干什么?” 2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只有明了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冈、背景、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咨询师才能采取针对性的咨询方案。咨询师可以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你能告诉我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吗?”(起因)“你能谈谈为什么你们会分手吗?”(原因)“事情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过程)“在这个期间,你采取过哪些调整方法,比如去医院看病,去心理咨询或找朋友倾诉?”(了解已采取了哪些途径)“你说去医院看过,是到哪一个医院?咨询师认为是什么问题?”“服用过什么药物,效果如何?”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个问句中不宜出现几个问题,否则求助者不知道如何回答。可以一个一个循序地问。同时,咨询师要明确自己究竟想了解什么,要避免东一句西一句,使对方摸不着头脑,或使问题很分散。这就需要咨询师边倾听边思考,掌握问题的核心。咨询师也可以通过询问来明确某些事情,比如,“你刚才的意思是说恋爱失败了,所以导致精神恍惚,是这样吗?”“你说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害怕黑夜?”“你对教育自己的儿子感到无能为力了?” 3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咨询师可以进一步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思想和情感,从而帮助求助者更加了解自己。比如,“你说你的主管很不公平,对你有偏见,你感到很生气,可又敢怒不敢言。你想离开这个单位,又怕找不到好的工作,所以很矛盾,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是这样吗?”咨询师点出求助者所遇问题的关键和现在最矛盾的心理,可以使求助者模糊不清、杂乱无章的问题变得清晰、简洁起来。问题最后就变成了分析去留的利弊得失。咨询目标就集中而明确了。 4. 深人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 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互为因果,错综复杂。原因不仅有横向的交叉,还有纵向的联系。也可以说,影响原因是一个立方体结构,既有横向诸因素的作用即共时态原凶,又有纵向诸因素的作用即历时态原因,并且这两者是互相交叠在一起的。在一个原因的背后可能还有一层又一层的原因,形成原因层。有些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人和事,却是问题的关键。有时以往是组成困扰的原因,细细探究,不过是一种表现。某人有自杀企图,情绪十分低落,经了解是与女友分手,便容易以为是失恋所致。进一步了解失恋的原因,却发现是因为女友无法忍受他相当一段时间来无精打采、悲观消极的态度,相处时毫无乐趣,女友不得不提出分手。由此可见,抑郁在前失恋在后,故自杀念头的关键是抑郁障碍,失恋也是抑郁情绪的结果。这就要求咨询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辨别真假,透过表面原因看到深层原因。咨询师重要而且非常关键的一步是找到核心原因。所以咨询师要善于思考、判断:“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吗?还有没有更深层的问题?”虽然有些咨询学派并不看重原因分析,但我们认为,只有找到根源,改变才是彻底的,否则,解决了一个问题,类似的问题还会冒出来。 此外,人的某种心理活动往往是与整个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情感、行为三者互相联系,牵一发动全身,很难把三者完全割裂开来。一般来说,一者有问题,另两者或多或少、或迟或早也会出现问题。求助者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人际关系的障碍也会同时表现为情绪抑郁、暴躁、烦闷,或注意力不集中,或对生活感到厌烦、失望等等。咨询师应善于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根本原因,寻找最合适的突破口,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在倾听求助者叙述、分析心理问题原因时,咨询师要避免先人之见。以离婚案为例,一桩跨围婚姻破裂了,有的咨询师会想当然地以为是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事实是丈夫的暴力行为;一对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的年轻夫妇离婚了,一些人会习惯性地认为是文化程度差异导致缺乏共同语言,而事实是性生活不和谐;一段双方年龄差距较大的婚姻结束了,有的会猜想是年龄带来的代沟,而事实是性格难以磨合,彼此感到痛苦所致。尽管现实中,咨询师的想法有一定的经验根据,但不见得适用于某个具体求助者。不可凭经验下结论,否则就会偏离事实的轨道,咨询难以进行。为此,咨询师不应有偏见或刻板效应,而应多倾听,在没有搞清事实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 (二)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可参见心理诊断技能有关章节。 (三)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 1.找出求助者主要问题 所谓“主要问题”,就是求助者最关心、最困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有时在第一次会谈开始时,求助者就会说明最困扰他的问题是什么。但有时却需经过好几次会谈,慢慢摸索、探讨,才能阐明真相。主要原因是,求助者不好意思开门见山地诉说他最关心的问题,例如“我有同性恋的倾向”,“我跟某某人发生了暧昧关系,不知怎么办”等。而去海阔天空地兜圈子,说些无关紧要或不着边际的问题,比如“我担心我的头发是否留得太长了一点,有点像女孩子”,或者说“我爱人最近对我不太热情”等等,让你去帮助他寻找真正困扰着他的问题。有时求助者不知道自己问题的核心是什么需要通过谈论他的生活背景、行为模式,才能渐渐推出其真相来。比如,一直怀疑妻子不贞的丈夫,其问题核心可能是自己做丈夫没有信心;一向不与异性来往,认为谈论“性”是很肮脏的事的人,其基本问题可能内心有许多对性的奇异幻想,而以某种态度来掩饰和控制自己对性的欲望等等。总之,在咨询初期,要想办法弄清主要问题是什么。 2确定从哪个问题人手 有时求助者急于解决的问题不只一个,比如,学习问题、焦虑问题、失眠问题等等。咨询师发现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即学习兴趣不大,由此引起学习成绩下降,并进而引起焦虑和失眠。那么,咨询的目标就集中在如何增强学习兴趣上了。 有时求助者有无直接联系的问题同时存在,比如,既有学习焦虑问题,又有恋爱矛盾问题,还有择业困扰。经分析,彼此间各自独立。此时,目标的确立就要分轻重缓急。咨询师可以与求助者商量:“你认为这些问题中,哪一个对你的影响最大?”“你认为这几个问题中,你现在最想解决哪一个问题?”从中确定一个,一般不宜同时展开。同时,咨询师要通过对其中一个问题的分析,来促使求助者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会解决其他问题。 有时求助者的问题有主次难易。这就有两种解决的办法。一种是先解决主要的,再解决次要的,这样就可能提高咨询效率,甚至解决了主要问题后,次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一旦不成功或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容易影响求助者和咨询师的信心。另一种方法是先解决容易的、次要的,再解决困难的。它的好处是难度小些,容易见到效果,有助于提高求助者的信心和积极性,对初学咨询者也是一种很好的鼓舞。 有时求助者提出的首先解决的问题可能与咨询师考虑的有差距。这种差距有时是用词的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而有时则可能是求助者局限于现实问题,而咨询师则是希望更深层的转变;有时可能是咨询师未了解清楚具体情况或把握不准,致使目标偏离。这就需要咨询双方共同交流,达成一致。 总之,在确定首先解决的问题时需要求助者与咨询师的共同参与、共同配合。既要 考虑到求助者的问题和需要,又要根据咨询的理论。既要有具体的小目标,又要有立足 于发展和成熟的大目标。咨询目标的确立有时会是个过程,会随着咨询的不断深入而有 所改变。 现实中,有时候咨询师与求助者的目标不太一致,虽经双方讨论,但还是难以统 一。这种情况下,应以求助者的目标为主。因为这有两种可能性,或者是求助者还不能 理解咨询师提出的目标,或者是求助者更清楚自己的问题,而咨询师还没有发现。无论 哪一种情况,咨询师都不能要求求助者接受咨询师的目标,否则求助者理解不了,接受 不了,不配合,咨询效果就大受影响。不妨随着咨询的深入,再来逐渐调整目标。 (四)向求助者说明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 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有以下要素: 1具体。目标不具体,就难以操作和判断,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见到效果。比如,消除初次约会的焦虑,能正常入睡等等。有时候,求助者的目标可能比较模糊或抽象,比如,希望更有能力。这时,咨询师就应该和求助者共同讨论希望更有能力的标准是什么,现在哪些方面不足,有哪些因素阻碍,需要发展哪些能力等。经过分析,使求助者模糊的目标逐渐清晰起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步骤来实施。这也是大目标与小目标的关系,大目标要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目标,通过达成小目标而累积成大目标。所以,我们在此所说的具体月标是应该受终极目标指引的具体目标,而不是孤立的具体目标。 2. 可行。目标没有可行性;超出了求助者可能的水平(如没有体育才能的人想成为体育明星),或现有的可能水平(如不及格者想一下子达到优秀水平),或超出了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条件等等,则目标就很难达到。此外,经济条件等因素也会成为影响可行性的因素。对于不可行的目标,咨询师要帮助重新修订以符合实际,比如调整目标或把日标分解为可行的一个个具体目标。对于由于咨询师的原因而难以达到目标,也要同求助者讲清,重新制定目标或中止咨询或转介给合适的咨询师。 3积极。这一条容易被人们忽视,但意义很大,目标的有效性,在于目标是积极的,是符合人们发展需要的。有些目标虽能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但却是消极的,那就是不足取的。 4双方可以接受。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提出或咨询师确定的咨询目标,最好是双方都可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若咨询师无法认可,也可中止咨询关系或转介给别的咨询师。 5属于心理学性质。对于不牵涉心理问题的来访,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心理咨询主要涉及心理障碍问题、心理适应问题、心理发展问题。 对于有躯体疾病又有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心理咨询的目标并不是解决躯体疾病,而是针对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不适,或者针对引起躯体疾病的心理因素。此时心理学的目标和医学的目标会有联系,但两者仍有明显差异。在医疗部门,虽然也会涉及心理咨询的思想和方法,但本质上是医学模式的。而心理咨询中,虽然有时也需要药物或其他医疗手段的辅助,但主要的和首要的是心理学的方法。我们认为,那些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心理咨询服务,比如,给失眠者服安眠药,给焦虑者服抗焦虑药,而不是针对引起失眠、焦虑的原因予以解决,严格讲不属于心理咨询。区别这一点对于目前中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可以评估。目标无法评估,则不称其为目标。及时评估,有助于看到进步,鼓舞双方信心,可发现不足,及时调整目标或措施。当然,咨询目标的达成,有些可直接表现为行动,有些则可能是观念的转变,情感的调节,后者亦可用心理测验量表评定。 7多层次统一。咨询目标是多层次的,既有眼前目标,又有长远目标;既有特殊目标,又有一般目标;既有局部目标,又有整体目标。有效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目标的协调统一。只重视眼前的局部的目标,虽可促进求助者的变化,但其改变可能是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的、甚至是暂时的。只有把这些变化纳入到一个更庞大的发展系统中去,才能促进求助者发生本质的变化。 (五)近期目标扣远期目标的整合 我们可以把不同的咨询目标视为从一般、普遍、宏观、远期的目标到特殊、具体、微观、近期的目标这样一个连续体,这样可以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这两种有典型意义的目标的统一,是心理咨询卓有成效的基本特点之一。如果只确立一种目标,那么就会使咨询效果受影响。从大目标着眼,从小目标着手,是辩证处理这两种目标关系的准则。 所谓的大目标即终极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明确咨询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实中,相当多的咨询师不重视或者意识不到长远目标、终极目标的重要性,往往局限于求助者明显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只作表面处理。他们没有探讨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发展的,为什么会如此,背后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等。这种以问题为取向的咨询方向,往往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虽然解决了当时的困扰,但对整个人的改善和自我成长却收益甚微。反过来,咨询师若能把促进人的心理发展作为咨询的终极目标,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每个求助者的特殊情况,来确定具体的目标。这时所确定的具体目标已经不是单一、孤立的目标了,而是连接着终极目标的具体目标,它的指向是明确的。并且在实施具体目标时,始终是以终极目标为指导思想的。 需要说明的是,现实心理咨询中,由于种种原因,要实现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困难的,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改变过程。但作为一种努力的方向、人生的目标,把具体目标与终极目标结合起来,把某种心理状态的调整(具体目标)作为自身成长(终极目标)的一个环节,这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是现代意义的心理咨询的一种境界。 三、注意事项 (一)求助者并不都能提供有效的目标 求助者在阐明目标时可能会存在一系列的实际困难,例如求助者来咨询的问题是其他人的问题,或求助者是由他人(如父母、老师、领导等)送来咨询,而非本人意愿,这时确定针对性的咨询目标就有困难;有时求助者的问题是以情感或感觉的方式表达的,如“我很忧郁”、“我觉得痛苦”等等,这种目标比较模糊;有时求助者自己也搞不清有什么目标,他们的思绪混乱,不知道可以从诲询中得到些什么;有些求助者所期望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比如以为咨询能改变既成的考试分数,使自己从不及格变为及格;不用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使失去的恋人回来;或咨询目标是门门课考试95分以上等等。 (二)某些咨询师对咨询目标存在错误观念 (1)有人认为咨询师应持完全中立的态度,不应带有任何自己的价值观念 这种观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有独特价值取向的人,咨询师应该尊重每个求助者的价值观和各种权利,认为咨询师不应该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求助者,更不应把自己的目标强加在求助者身上。这种观念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于推崇价值观中立是值得商榷的。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持有的价值观是无可隐藏的。由于双方的沟通是思想、情感的沟通,必定会在相互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只要咨询师存在其中,即使不讲话,他的非言语行为也会传递他的价值观的,何况有不少咨询技巧本身就是直接传递咨询师价值观念的。咨询中保持价值中立或无价值,事实上做不到也没必要。最简单地说,终极目标或具体目标本身就带有价值导向的色彩。如果硬要坚持价值观中立,实际上只能说明这种观点是对心理咨询认识还不够全面和妥当的结果。有效的咨询中,求助者必会受到咨询师价值取向的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咨询师应清楚自己所持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咨询师应如何去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以避免把自己的价值观中不合理的内容不自觉地施加给求助者,而引起可能的错误导向。比如,一位持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人,很可能对现代一些青年的言行不习惯,于是言谈中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亦可能按自已的价位取向进行引导。而事实上或许这位咨询师所持的不少传统观念已经过时了。咨询师在咨询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尤其是有些咨询师有时还可能会自觉地把自己认为是止确的价值观作用于求助者,以促进求助者的改变和成熟。这本身无可非议,然而一旦过分,就可能产生第二个问题。 (2)有人认为咨询中应该给求助者灌输、传授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 不少初学者,尤其从医学、思想教育、管理等部门转行从事心理咨询的初学者,他们常常以为咨询就是教导或指点求助者。因而,不少人把自己的目标强加在求助者头上,并传授他们的价值观、信念等。一旦发现别人的价值观念与自己有别,与社会宣传有别,就予以指正。他们帮助求助者做决定,常提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忠告。如前所述,咨询中要求咨询师完全抛开自己的价值观念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求助者跟从咨询师的价值取向,相似者才是正确的。 (3)有些咨询师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假若求助者是为了获得成长,那么某种轻度的不安、仿惶、苦闷、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成长会伴随着痛苦的磨砺,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咨询师的职责应重在鼓励求助者不断地去尝试、去努力、去体验、去获得发展,而不是躲避。这也许会增加求助者的不适感,但对于其发展是有利的。 (4)有些咨询师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适应什么环境?怎样适应?一个不满周围混浊的人际关系而孤独、愤慨的求助者,如果通过咨询适应了原先自己曾厌恶、鄙弃的那种人际关系,甚至同流合污,没有了原先的孤独,也没有了原先的愤慨,这样的环境适应究竟是好是坏?适应其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忍受、克制、屈从、顺从与迎合,另一种是改善、调整与克服。前者是被动、消极的适应,而后者才是主动、积极的适应。前者带给人的是压制与衰退,而后者则带来蓬勃与发展。咨询目标应立足于后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咨询是真正在促进人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终极目标保证了具体目标的方向性。因为就具体目标而言,消除孤独、愤慨等不良情绪就是目标,如果达到了这一目标,就算咨询有效了。而事实上,这种目标的实现牺牲了更大的目标,不符合终极目标的要求,所以它是失败的。终极目标的存在指导咨询师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咨询的涵义。现实中,咨询所带来的改变往往很可能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效的咨询在于使积极面尽可能地多,而消极面尽可能地少。 (三)不同的心理咨询流派有不同的咨询目标 人本主义学派把自我实现作为咨询的目标。如马斯洛认为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协助求助者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的人。岁杰斯提出,咨询应使求助者变得可以自主,不过分苛求,而整个人可以有较好的组织和整合。帕特森(C.H.Patterson)认为咨询的目标是协助求助者成为一个负责、独立、能自我实现的人,使之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行为。按马斯洛的观点,自我实现的人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良好的现实性知觉;乐于接纳自然、他人和自己;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自主的、独立于环境和文化的倾向性;保持新颖不衰的鉴赏力;有神秘的感受和高峰体验;有社会兴趣;和为数不多的人发生深厚的友情;有民主性格结构;有创造性;抗拒盲目遵从;有强烈的审美感;有幽默感;等等。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是积极主动、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这样的人也就是心理健康者。他们有以下5个特征:乐于接受一切经验;时刻保持生活充实;信任自己机体的感受;有较强的自由感;有高度的创造性。 行为主义学派对人本主义咨询目标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自我实现这类目标太抽象、太空泛,很可能根本达不到。行为主义者认为,咨询目标应该以行为名称来描述,这些行为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除非这些可观察的行为出现改变,否则咨询就不能算成功。比如,有些求助者在接受咨询后说自己感觉好多了,感到自己信心增强了,同时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了解加深了。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这些改变虽然出现了,却并不是行为改变的具体描述,故不能作为咨询成功的指标。只有当求助者说自己不但信心增强,而且在与别人相处时也因此而有了实际行为的改变(如可以较流畅地说活,不再贬低自己,更多地微笑,与人讲话可以正视对方而不再死盯着地面等)时,那才可以说咨询已达到一定的效果。行为主义学派期望帮助求助者学习建设性的行为以改变、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帮助求助者选择特殊的目标,将广泛的目标化成确切的目标。在信奉行为主义学派的咨询师那里,咨询目标是很具体的。比如:戒烟、消除或减轻特殊的恐惧、减少考试焦虑、治疗口吃、治疗性功能障碍、学会如何交朋友。发展更好的学习习惯、矫正特殊的行为失常等等。 精神分析学派的目标是将潜意识意识化,重组基本的人格,帮助求助者重新体验早年经验,并处理压抑的冲突,作理智的觉察。 完形学派的目标帮助求助者觉察此时此刻的经验,激励他们承担责任,以内在的支持来对抗对外在支持的依赖。 理性情绪学派的目标在于消除求助者对人生的自我失败观,帮助他们更能容忍与更能过有理性的生活。 交互分析学派希望帮助求助者能有脚本自由、策略自由,成为自主性的人,能选择、达到他们想要成为的人,帮助他们检验早年的决定,并能在觉察的基础上作新的决定。 现实治疗学派强调引导求助者学习真实与负责任的行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