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排版)

上传人:1ta3****9ta1 文档编号:71719282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排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排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排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反映是这样一种反映,从其内容上来说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其中外部影响要通过反映者内部特点的折射。因此,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归根到底,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着人的心理3、人的意识:主要表现为用词的形式巩固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人的意识具有的特征是:能动性,目的性,自我意识 。4、 心理学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 冯特 研究人的心理主要研究人的意识经验。用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二)机能主义 詹姆士 杜威 安吉尔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三)行为主义 华生 斯金纳 班杜拉 (四)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研究无意识现象。(五)格式塔心理学 威特海默 苛勒 考夫卡(六)认知心理学 奈赛尔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罗杰斯5、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6、完整的教学过程:第一,明确教学目标。 第二,分析任务。 第三,确定学生原有水平。第四,设计课程。 第五,教学。第六,评定。 7、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8、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体现在:(1)教学中学的比重逐渐增加,教的比重逐渐降低,教师注重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增加。(2)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求式,研究式转化。(3)在教学内容上,由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向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转化,由注重教知识向教思维方式转化。(4)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渗透,并在社会实践和教研活动中,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9、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高等学校学习心理研究 (三)高等学校教学心理研究(四)高等学校德育心理研究10、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2)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第二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1、动机:是指推动个体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内部的动力因素称为内驱力,外部的动力因素称为诱因。 内驱力就是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量,主要由学习需要构成2、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3、学习动机的分类:奥苏伯尔的分类(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交往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自律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5、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的驱力。阿特金森: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6、用强化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解释大学生某些学习现象?(论述)7、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手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8、学习动机的培养:(1)创设学习情境是学生产生成功体验(2)确立适度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迁移,培养学生学习动机(4)培养学生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5)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的正确归因9、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4)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赛第三章 高等学校学习心理1、广义学习:指人和动物的学习,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行为变化是学习产生的标志。概念分解(1)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暂时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结果(3)学习所引起的行为变化可以是内隐的,也可以是外显得,即学习既可以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也可以引起行为潜能的变化(4)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多方位、多侧面的(5)学习者、学习情境、行为变化构成了学习的三要素。2、狭义学习: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育目标指引下,学习者获得经验引起行为变化的活动。具体而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学生学习的宏观特点:学生的学习包括知识、技能、能力、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学习。学生学习具有以下特点:接受性、间接性、高效性、主体性、年龄差异性。 4、微观的学习是指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1)学习目标的多元性。 (2)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3)学习内容的组织性。 (4)学习方法的选择性。 (5)学习结果的超越性。 (6)学生学习对教学情境的依存性。 5、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6、学习的分类:(一)加涅的分类(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二)奥苏贝尔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接受发现;意义机械7、桑代克联结说的基本观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2)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试误的过程(3)提出了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8、.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操作性条件反应理论、强化:(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二)操作性条件反应理论:(1)两种行为和两种条件反射(应答性行为应答性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2)强化(3)消退(4)惩罚(三)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四)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无论是阳性强化还是阴性强化,都能增加以后发生反应的概率。9、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论:(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是由一系列过程组成的(3)教学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4)提倡发现法学习10、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运用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进行教学设计或分析教学现象?(论述)11、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是指先于学习任务之前给学生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上高于新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12、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P66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第四章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概念:根据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2、个体知识分为两类: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3、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 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4、.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5、奥苏贝尔将知识学习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6、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习得阶段、巩固和转化阶段、提取和应用阶段7、陈述性知识如何获得?奥苏贝尔用同化的观点解释同化包括:上位同化、下位同化、并列结合同化8、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一)、感知发展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二)大学生的思维特点:(1)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2)创造性思维得到显著发展 (3)思维的元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三)大学生记忆的发展记忆的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大学生记忆的特点:(1)逻辑记忆、意义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9、教材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10、识记规律与知识保持:(1)控制识记材料的数量提高识记效果与性质(2)考虑识记材料的性质提高识记效果(3)增强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4)加深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5)对所学材料多重编码和组块化编码(6)调动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提高识记效果(7)提高学习者的觉醒状态(8)树立识记的信心11、遗忘的理论:(1)动机说 (2)衰退说 (3)干扰说 (4)检索困难说 (5) 同化说12、利用记忆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和尝试错误相结合、过度复习第五章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1)基本结构上不同。(2)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止的,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有意识搜索的过程;程序性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4)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比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也比较慢,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5)从记忆储存看,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因而,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程序性知识具有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式。(6)从测量的角度看,陈述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通过观察行为,是否能做、会做什么的方式进行测量。2、程序性知识的种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3、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重点在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在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教学方法。4、智慧技能形成的特征:(1)智慧技能的对象脱离了具体的支持物(2)智慧技能的进程高度压缩(3)智慧技能应用的高效率5、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1)形成条件化的知识(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科学的进行联系6、认知策略:(一)定义:是指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也就是说,认知策略是人们在信息加工时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或方法的选择。)(二)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区别: 认知策略属于信息加工的控制过程; 心智技能属于信息加工的过程。一般认为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是认知策略与反省认知。学习策略的范围大于认知策略的范围(三)几种主要的认知策略: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四)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1)要选择一些策略行为开始,并跨越各种内容,将其作为当前课程的一部分,教授这些策略,在最初的阶段真正确立之后,更多的策略逐渐引入;(2)描述要教的策略,并把他们的作用示范给学生看,评论这些策略如何应用;(3)示范这些策略,重新解释所使用的但没有被很好理解的策略;(4)解释这些策略的作用、使用情境和使用条件;(5)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对他们应用情况进行指导、提供评价和反馈;(6)在使用策略时鼓励学生提高其行为表现;(7)在不同情境和材料中让学生使用策略,使学生对所使用材料产生一般化和概括化了解和运用;(8)对学生认识到的起到核心作用的智力技能进行命名,以提高学生运用策略的动机;(9)重视反思作用,鼓励学生排除干扰,参加学术活动,通过活动提高认知策略。(五)认知策略的教学的具体方法:(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5)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7、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1)意识控制减弱,动作自动化。(2)能够利用微弱的线索。(3)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4)在不利的情况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8、动作技能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1)认知阶段(2)分解阶段(3)联系定位阶段(4)自动化阶段9、动作技能的培养:(1)理解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2)示范与讲解(3)练习和反馈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1、学习迁移的涵义: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理论:(1)形式训练说(2)共同因素说(3)经验泛化说(4)关系转换说(5)从认知结构的观点看迁移3、影响迁移的因素:(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定势:亦称心向,指个体以特殊方式进行反应的心理准备状态。其表现形式有思维定势、学习定势、功能固着。4、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为迁移而教?(论述)(1)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3)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4)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培养1、问题:是指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2、问题情境三部分组成(1)给定信息-指有关问题初始状态的一系列描述;(2)目标-指有关问题结果状态的描述;(3)障碍-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需待解决的因素。3、创造力:创造力亦称创造性,是人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4、创造力的特征: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5、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关系:(一)区别(1)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定义不同。(2)在问题解决时,既可以使用现成的方法,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二)联系(1)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必须通过问题的解决来体现。 (2)创造力的大小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 (3)问题解决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6、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过去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原型启发(5)情绪和动机状态7、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3)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积极尝试提出不同的假设为学生创设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情境和氛围(4)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8、重点掌握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9、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二)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1、头脑风暴法2、戈登技术(三)改变不利于创造力的教育观念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品德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论: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6-7.8)可逆阶段(8-10)公正阶段(10-12)(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水平一:前世俗水平。个体着眼于某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自身的利害关系。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水平二: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好孩子”孩子取向阶段 遵循权威取向阶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以普通的道德原则作自己行为评价的基本准则。它也分为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原则取向阶段。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是:前一阶段在本质 上不同于下一阶段每一阶段代表一新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它们出现的顺序不变阶段的出现与年龄有关。3、运用道德价值辨析观培养学生价值观念:道德价值观辨析论:价值观辨析就是帮助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析和现实他们的价值观念。任何一种观念想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和七个子过程的。第一阶段:选择,包括(1)自由地选择;(2)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后果后之后再作出选择。 第二阶段:赞赏,包括(4)珍惜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5)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第三阶段:行动,包括(6)按自己的选择去行事;(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去加以重复。 总之,价值观辨析是一种不靠强硬灌输、死板说教而是通过提问、讨论与练习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考虑、检验、选择或更新其已有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的道德教育方法。4、品德与态度的关系:(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品德不良。(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做严格区分。5、品德不良转化的基本过程: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醒悟阶段:醒悟指道德品质不良学生开始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愿望。这种愿望一是在事实的教育和教育者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继续坚持错误的严重后果时产生的。在二是在教育者的真诚关怀和教育,使学生受到感化。醒悟阶段道德品质不良学生的道德观念开始战胜非道德观念,它是道德品质转化的基础和前提。引起醒悟的方法有: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道德品质不良的人也有被社会“承认”的需要。道德品质不良者往往抱有一种可能受到他人谴责的态度定势,一旦适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而不是谴责,就可以渐渐地消除他们的疑惧,为进一步的道德教育提供互相信任的基础。引发其他需要。许多品德不良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人或事物带来什么后果,教育者如果能够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可以引发他们的其他需要,从而引发他们醒悟。(2)转变阶段:当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并对自己的错误有初步的认识时,会在行为上发生一定的转变。首先要让品德不良学生暂时避免旧有的刺激,以免近墨则黑;然后积极地让他们在旧有刺激的条件下得到考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学生转变:恢复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树立集体荣誉感 开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从根本上提高 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增加与不良诱因做斗争的力量,教会学生抗拒诱惑的方法。(3)巩固与稳定阶段: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经过长时期的转变之后,如果不再出现反复,或很少出现反复,就逐步进入巩固与稳定阶段。这时他们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决心忏悔过去,重新做人。他们希望社会接纳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时教师要注意:避免歧视和翻旧账,要倍加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完整的自我观念。第九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 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的发展。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1、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2、培养学生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3、学习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4、学习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5、在学习上奠定稳定的基础,为将来的工作作充分的准备。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需要展开):1、发展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尊重性原则 4、全体性原则五、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心理发展尚未成熟。2、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3、激烈的人才竞争与就业压力。4、在社会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5、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的师生比例下降、学习生活、学习保障的变化,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6、大学生适应能力差。7、缺少心理卫生知识。六、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辅导:1、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心理辅导(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4)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2、大学生学习问题的心理辅导(1)学习动机指导 (2)学习目标指导(3)学习方法指导 (4)考试心理指导考试3、大学生交往问题的心理辅导(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 (2)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3)进行交往心理训练4、大学生性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1)传播性心理知识(2)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性能量(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两性交往的正确技巧(4)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因恋爱挫折引起的心理问题5、大学生择业与求职问题的心理辅导(1)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2)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3)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性质和就业信息(4)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七、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八、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统一转化和稳定的过程。2、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发展水平较高。3、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4、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5、大学生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九、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辅导:(1)全面认识自我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 (3)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一、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群体的特点:1、共同目标 2、组织化的人群 3、心理上的依存性。群体的分类:1、小群体和小小群体 2、假设群体和现实群体 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二、良好群体的心理学原则:1、目标整合原则2、志趣相投原则3、心理相容原则4、智能互补原则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2、社会堕化:也称社会堕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3、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4、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行为5、模仿: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收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6、感染: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7、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色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这种现象被称作冒险转移)8、群体思维: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四、班集体特征:1、班集体的目标特征:定向统一2、班集体的价值特征:集体主义取向3、班集体的行为特征:令行禁止 4、班集体的情感特征:彼此相悦相容五、班集体的类型:简单聚合型、一般型、成熟型 六、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高凝聚力的班集体的特征:同学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 同学之间积极交往 同学对集体满意度高,心情舒畅 士气高涨,精神振奋 同学之间有强烈的影响七、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八、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1、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特点:心理相容、凝聚力量、会产生非正式领导2、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1)积极作用: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的沟通(2)消极作用: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3、协调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1)支持保护积极正面型的非正式群体(2)教育改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九、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取决于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人际交往指人们为了传达彼此的思想,交流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符号而实现的沟通称为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具有协调作用,保健作用。十、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交互性原则 2、社会交换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情境控制原则十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愿望越来越强烈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除了专业知识之外,交往的内容广泛涉及到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各个方面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开放性系统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在交往方式,交往内容与交往对象的选择上,往往十分重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喜欢用自己逐步形成的观念和尺度去评价社会食物,交往观念具有明显的自主性。5、异性交往愿望的强烈性:生理心理发展及生活环境改变,促进了大学生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十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1、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 是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移情是沟通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1)避免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何抱怨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与测评一、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二、教学设计的类型:1、宏观设计 (1)制定教学计划 (2)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3)选编教程 (4)制定教学成效考核办法2、微观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即确定教学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状态;(2)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即了解学生原有水平;(3)制定教学程序计划,包括安排教学过程,内容,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及传递经验媒体;(4)进行教学活动,即执行教学程序计划;(5)确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内容及方式,以确切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6)对教学成效做出确切的评价,对教学是否需要继续做出判断。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四、教学设计观: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支配教学设计的思想和观点。不同的教学设计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风格,不同特点的教学设计。目标定向设计观,主要借鉴了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结构定向设计观是由冯忠良提出来的。知识分类定向设计观是邵瑞珍、皮连生等人提出来的。五、建构主义设计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他人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六、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七、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认知教学目标的分类 情感教学目标的分类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的分类八、教学任务的分析: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有效的教学条件。(1)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并填补教学空间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原有状态,使其向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终末状态变化(2)分析技能目标及其类型 (3)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九、教学模式的涵义:指反应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十、教学模式的种类:行为矫正模式、信息加工模式、个人发展模式、社会作用模式十一、不同形式课程的教学设计:(1)探究式教学模式 (2)课堂讲授教学模式 (3)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4)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模式 (5)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一、一个成熟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能够主动为教育教学活动确定目标,选择方法,能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能够独立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要求,不希望被人过多干涉3、对各种与职业有关的活动感兴趣,关心学生,关心所教学科,在工作中有长远目标4、具有明确的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创新净胜,正确认识教师充当的角色,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5、能随时随地监控自身角色扮演情况,尽可能克服角色冲突,扮演好职业要求的各种角色6、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自己的教育观和教育能力.二、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1、全面正确认识教师职业2、树立学习榜样 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三、教师影响源功能:1、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2、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3、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4、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四、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1、教师知识结构 2、教学校能感 3、教学的监控能力 4、教育机智五、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着教师的行为,而教师行为必然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同时教学效能感也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六、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1、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2、建立一套完整、合理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3、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4、教师要增加自信心。通过向他人学习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七、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八、教育机制: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活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九、影响教育机制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十、教育机制表现的方式:1、善于因势利导 2、善于随机应变 3、善于对症下药 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十一、教师威信的建立与维护:1、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2、不断学习的精神 3、尊重和关爱学生4、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十二、专家型教师:界定为有某种教学专长的教师。可以描述为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的解决教学中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十三、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1、 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 能有效运用2、解决问题领域中的高效率十四、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十五、教学反思的方法:1、课后备课 2、反思日记 3、详细描述 4、实际讨论5、行动研究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