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理念是我成长的催化剂

上传人:mby****80 文档编号:68317578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改理念是我成长的催化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改理念是我成长的催化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改理念是我成长的催化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改理念是我成长的催化剂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培养目标的达成,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的问题,已摆在我们每个教育者面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帮助广大教师彻底更新观念。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验,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领悟了课改的真谛,并体现在教学实践中。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课堂教育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必须紧紧地抓住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这几个字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是义务教育的特点,根据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基础,有用,能学的精神确定的。说是基础,而又很灵活;说是有用,而又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理性思考;说是能学,却又不是垂手而得,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学会的。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技能,并结合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65-23、42-28、的计算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竖式计算法则。面对这一样的数学课程,我们应该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好,不过,关键还在于教育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都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要求。对这样的群体,需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我们要创造适应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这就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例如:“简易方程”一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把例题改成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情况。第七节书法小组18人合计29人绘画小组人第八节乐器小组人合计30人舞蹈小组12人 师:你能列出一些方程来吗?生1:18 + y = 29, 29 y = 18生2:12 + x = 30, 30 x = 12师:在刚才的信息中,如果没有舞蹈小组,你能补充一个信息来列方程吗?练习的处理用线段图呈现:师:看了图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生1:我知道属鸡的有38人,是用x + 12 = 50这个方程算出来的。生2:我列的方程和你不一样,50 x = 12以上 内容的设计重视生活化,富有针对性和挑战性,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提问题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和补充自己喜欢的学习材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更深刻地把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使师与生 在互动共思的氛围中学习是 生与生情感交流的人际过程。学生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这是我们教师探讨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指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行为参与很容易被观察到,如认真听讲和做作业,积极发言和讨论等。心理投入则不容易被察觉,它包括情感的投入和认知的方式。正如我们在教一个班时,就会发现,在课堂上同样具有努力学习行为的学生,有的对数学学习很有兴趣、深感乐趣,并且不断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有的则不然,对数学学习是被迫的,带着焦虑、畏惧甚至厌恶的消极情绪。在认知方面,有的停留在记忆操练,模仿的浅层次阶段,有的则是主动调查、收集信息,选择、加工、整合信息的深层次阶段。就如我在教分数的意义,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课上交流,采用有结构的物质材料,在小组内摆出尽量多个不同的分数等等,充分放手,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切饼、分糖果等。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真正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这样,可以改善了认识策略和水平,并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丁肇中先生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其言深邃地道出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意识必须反映在创新思维方面。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我们探讨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认为,数学学习不仅成为学生对要领、法则、定理、公式的弄懂、记牢、再现和熟练的应用,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如在组织学生用0、0、1、2、3组成乘法题并分类后,我有选择地让学生练习,练习中没有规定用口算还是笔算,而是提出要求: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就笔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这几句话中,教师把自由交给了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对于能口算的给予表扬,让学生在计算后感悟,今后做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不要死板地认为哪种用口算,哪种用笔算,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计算能力。又如在复习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有的画枝状图,有的画集合图,各有特色,让他们用自己的记忆方法来整理。我认为这一些都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课堂成为学生自我探索,互动交流,展示风采的舞台。例如:“约数和倍数”一课,让学生通过把算式分类,比较的学习过程,筛选出研究的算式,为教学整除奠定了基础,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为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师多次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既让一部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让另一部分学生获得帮助,完善自己的想法。在合作交流中,注意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完整除的概念后,“倍数和约数”的教学安排学生自学,创设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设疑解疑过程中,引导学生与师生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做到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意识,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地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其自主学习。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从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数学课堂教学就能得到优化。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创新与双基的关系,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创新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的扎实,才能了解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才能组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才能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死记硬背课本的结语,不去了解并弄懂他们之间的联系,谈灵活应用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创新。如两位数笔算乘法法则(先再最后),有的教师让学生去背、去记、去填空,这是在上数学课吗?计算法则是在数概念及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指导计算的步骤,具有操作性。它对计算正确性有着重大意义,但只起拐棍的作用。学生一旦学会计算,在计算时对这种法则的意志控制程度逐步降低,最后思维简缩到连自己也觉察不到的自动化程度。当然有些运算定律、求积公式、乘法口诀等还需要学生熟记,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这就是数学记忆。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创新与双基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师角色的创新 在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面前,教师要实现从传授者到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对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就课程既定的内容而言,应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如何取舍、增删与否,理应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人们常说,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时要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学是师与生,生与生全方位交往的心灵碰撞,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是情感的交流,教师应多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关爱每个学生,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励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遇到一个问题,教师可以问“你们愿意把自己的思路告诉全班同学吗?”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看准的方法最多、最好;当学生列举不同方法时,应立即加以肯定;“你真棒!真了不起”。对待不爱发言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你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吗?老师知道你一定行!“没关系、慢慢来”。这样,课堂气氛宽松,学生心情放松,既倾听教师又倾听学生,不仅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关注了 新课程是以开放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师应从新的课程价值观既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这个宗旨出发,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断都充溢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而焕发个体生命所持有的灵气和才情。 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以课程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和权威者自居。其职能将变知识施与为教育交往,以矫正教程与学程相分离甚至相对峙的应试倾向。教师应当以平等之人格与学生人际交往、心灵交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备课时我们提倡写个性教案、实用教案、创新教案;上课时,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爱学、会学、善爱”。问题的设计要优化,注重典型问题的设计、分析 、解决,为学生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再实际教学时,我们教师根据本班实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为了突破难点,采用操作的办法,先让学生用自己的学具来说明1/3的含义,结果有的学生把3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3份,发现1个三角形就占1/3;有的学生把6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占1/3,每份是2个;有的把9个正方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占1/3,每份是3个。这时老师质疑:“同样是1/3,为什么每份表示的数量却不一样?”以引起学生再质疑:“是呀,为什么呢?”“每份明明是一个,2个或3个,而表示的分子都是1,而不是2或3?”随着问题不断地深入,学生的思维也不断地深入,讨论、辩论也更激烈,学生明白了“因为2个在6个里面是三份中的一份,2个在9个里面也是三份中的一份,所以都是1/3。分子是几就表示其中的几份,与具体的数量无关。可见,问题不仅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而且通过相互辨析与合作,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纵向发展。另一位教师教学时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如教学“循环小数的意义”时,当学生计算13和58.611后,抓住概念的前提,引导学生按照三个程序观察思考;看小数部分;看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130.333(一个数字),58.6115.32727(2个数字),概括为几个数字;看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从第几位起开始;0.333(第一位);5.32727(第二位),概括为某一位起。由此进行归纳: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个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样,学生不但在有序的思考中理解了概念,而且在思考中学会了思考。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从现实中寻找数学题材,把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理解、巩固、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内容有激活知识、导向创新的态度、情感、意义和价值生成;其形式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正如加拿大学者史密斯所言: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教师既不视学生为承纳课程知识的容器,也不被视做获取课程知识的对象和手段。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任何课程的教学,都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和未来的创新主体,学生不仅仅要优化包括认知能力在内的智力要素,更是要发展智商与情商和谐的新人文本质,教师就要从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想,以求富有活力的现代新人格。总之,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凸现出来的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等理念新颖、个性鲜明。为此,教师需要具备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较高能力,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同时,更需要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创新,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进而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