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管理制度3

上传人:彩*** 文档编号:64567754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7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管理制度3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管理制度3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管理制度3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总则 .3二、总体要求.3三、施工监控量 .41、监控量测目的 .42、监控量测内容 .53、监控量测流程 .64、各监测项目的具体量测方法 .64.1 洞内外观察 .64.2周边收敛 .84.3拱顶下沉 .114.4地表下沉 .115、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 .135.1要求 .135.2数据采集要求 .145.3量测数据分析 .155.4信息反馈与监控 .165.5信息预报与报警 .185.6成果提交 .19四、超前地质预报 .201、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要求 .202、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 .21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 .214、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225、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 .25资料.五、 现场监控流程251、事前控制262、事中控制263、事后控制27资料.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制度一、总则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将紧密配合工程进展,实时、动态地掌握隧道开挖地质情况、围岩的变形等,及时发现设计与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指导隧道工程的顺利施工,不仅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与圆满完成,而且确保科技成果的转化,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优化。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严格遵守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2)保证监控质量,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及预测预报。( 3)积极量配合施工,尽量做到不妨碍工期。( 4)积极进行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实现新工艺、新技术的突破。具体地来讲,要以整个工程为依托,依靠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规范化地推进隧道的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进一步提高隧道设计、施工、监控的一体化,充分实现本标段隧道的监控工作合理化。二、总体要求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质保量、及时完成工作,特作出以下要求:( 1)参加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以及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人员均为监测经验丰富、对监测项目流程熟悉的专业人员,满足本项目的需求。( 2)投入本项目的监测及预报设备使用性能良好,量测精度较高,满足本项目要求。( 3)根据隧道围岩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制定依托工程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计划,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 4)监测工作紧跟施工步伐, 数据及时有效, 可准确了解施工现场情况。资料.( 5)以地质为中枢,加强隧道地质工作,将地质综合分析贯穿到长期、中期、短期、临兆超前地质预报四个阶段中,优化超前预报组合方案,综合应用,确保隧道安全、快速、优质施工,不留后患。( 6)现场监测人员固定,监测设备保证良好运行。( 7)及时向项目部提交监控量测速报; 出现变形较大或者地质异常情况,应 24 小时内向现场施工技术负责人和工程部提交预警报告和监控速报。( 8)监测报告突出反映监测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综合反映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和现场情况;在监测数据变化异常,并经认真分析后,及时出具预警报告,避免出现施工事故。( 9)现场监测小组及时掌握施工进展情况,及时布设测点和监测仪器设备。数据分析人员对监测数据认真分析,及时反馈,报告编写人员在数据分析人员的配合下完成报告的编写,并及时送达施工现场和工程部。( 10)对于隧道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可组织隧道领域相关专家参与技术支持与服务。三、施工监控量1、监控量测目的由于隧道属于地下工程,我们对隧址区地质状况的勘探技术与认识有限,因此如果隧道设计与施工不当,极易造成围岩失稳,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塌方,给工程带来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另外,公路隧道开挖断面较大,结构受力复杂,且施工工序较多,因此对结构设计和施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对隧道的施工全过程进行新奥法施工监测。当金山隧道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较为复杂,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及时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以保证隧道施工的顺利资料.进行,因此有必要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量测。实时监控量测不但可以及时提供隧道拱顶下沉、周边收敛、围岩内部位移等信息,用于判断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及施工的可行性,并给出相应的隧道施工建议。因此实施隧道信息化动态施工控制,既能达到安全快速施工,又能达到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2、监控量测内容隧道施工监测旨在收集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动态信息,判定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以及支护结构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合理性。现场监控量测根据其量测目的、量测手段等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常将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当金山隧道必测项目包括洞内外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具体下表所示。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序测试量测频率项目名称方法及工具布置号精度1 15d16d 1 个l 3 个月大于 3个月月1洞内、外现场观测、 地开挖及初期观察质罗盘等支护后进行每 5 50m2周边位移各种类型一个断面,0.1m1 2 次 /d1 次 /2d12 次/13 次/收敛计每断面 23m周月对测点水准测量的每 5 50m0.1m12 次/13 次/3拱顶下沉方法,水准1 2 次 /d1 次 /2d一个断面m周月仪、钢尺等水准测量的洞口段、浅0.5m开挖面距离量测断面前后2b时, 1 2 次 /d ;4地表下沉方法,水准埋段( h 开挖面距离量测断面前后5b时,1 次 /2 3d;0m仪、钢尺等2b)开挖面距离量测断面前后5b时,1 次 /3 7d;注: b隧道开挖宽度;h0隧道埋深。资料.3、监控量测流程隧道监控量测流程如图:施工图纸制订监测计划开挖掌子面观察、岩性判断初期支护支护状态观察埋设测点围岩量测仪器监测获取读数回归曲线数据整理分析回归方程推算最终值判断围岩稳定性和支护效果围岩稳定支护效果好围岩不稳定支护效果差补强初期支护、修改设计支护参数施作二次衬砌隧道监控量测流程图4、各监测项目的具体量测方法4.1 洞内外观察(1)监测目的资料.通过高频率地观察实际揭露的隧道掌子面地质情况,识别隧道实际围岩状态,分析隧道掌子面的稳定状态,预测前方隧道围岩情况,并提出必要的预警;通过观察隧道洞内初期支护和洞外地表岩土体的状态,及时发现各种异常现象并进行跟踪观察,评价初期支护和洞口边、仰坡的稳定性。( 2)监测内容与方法掌子面地质观察采用目测、地质锤、罗盘、数码相机等进行观测,绘制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围岩的岩性、产状、节理等详细特征,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特征,地下水的水量、分布、压力、类型等特征,填写掌子面地质观察记录;初期支护状态采用目测观察为主,对初期支护喷砼、钢支撑、锚杆等出现的外鼓、裂缝、剥落、扭曲等异常现象,用数码相机、塞尺、卷尺等进行跟踪观测并做好原始记录;对洞外边坡、仰坡和浅埋段地表出现的裂缝、滑移、隆起或凹陷等现象,用数码相机、塞尺、卷尺等进行跟踪观测并做好原始记录。( 3)监测频率每次爆破后进行掌子面地质情况观察;每天至少进行一次隧道洞内初期支护和洞外地表观察。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频度如下:级围岩小于 10m ;级围岩小于 20m ;围岩小于 30m ;级围岩小于 40m 。(4)成果整理与分析1)通过掌子面地质观察, 分析围岩稳定状态, 评估出现局部掉块、 塌方、涌水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判断实际揭露围岩条件与设计是否相符。出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通报施工方,及时指导施工,并将异常情况、相关建议汇报业主和监理。2)编制隧道实际地质状况系列图册,参考前期勘察资料,预测前方围岩状态,及时向施工方预报前方围岩状况。资料.3)对初期支护、洞外边仰坡和浅埋段地表出现的异常情况,分析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根据具体原因、问题的严重性向施工方、监理和业主汇报,并提出处理建议。4)针对初期支护、洞外边仰坡和浅埋段地表出现的异常情况,开展跟踪监测,绘制空间分布图和时间发展曲线,预测发展趋势,及时预警。4.2 周边收敛( 1)监测目的隧道周边位移是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变化的最直观反映,可为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通过计算周边位移和预测最终位移值,为二次衬砌浇筑选择最佳时机;为隧道施工工艺、支护衬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2)量测方法隧道周边位移采用数显收敛计进行量测,两次测量之差即为周壁两点在该时间间隔内收敛值。特殊情况下周边收敛也可通过全站仪测量后计算得到。(3)测点布设与测试频率1)测点布置:当金山隧道采用不同开挖方法时周边位移测点布置方案如下图所示。CD 法测线布置图台阶法或弧形导坑法测线布置图资料.全断面法测线布置图图2)断面布置:级围岩小于20m ;级围岩不大于25m;级及以上围岩小于 40m 。围岩变化处及渗水量较大时适当加密。3)量测频率:量测频率根据位移发展速率和量测断面距离掌子面距离取最高频率。位移发展速率、量测断面距离掌子面距离与量测频率的关系如表1、表 2。位移达到稳定标准后,停止观测;如发现异常情况,恢复每天观测12 次;如位移持续大幅发展,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用隧道位移实时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表 1 按位移速率确定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的量测频率位移速率( mm/d )量测频率 52 3 次 /d151 次 /d0.5 11 次 / ( 2 3) d0.20.51 次 /3d0.21 次 / ( 3 7) d表 2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的量测频率量测断面距开挖面(m)量测频率( 0 1)b2 次 /d( 1 2)b1 次 /d( 2 5)b1 次 / ( 2 3) d 5b1 次 / ( 3 7) d注:b 表示隧道开挖宽度。(4)成果整理与分析资料.1)每次观测后现场计算位移发展增量,出现异常情况,重新测量排除操作失误后立即报告相关部门。2)每次测回数据交数据处理员输入计算机,进行位移增量、位移发展速率的计算,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和位移发展速率时间曲线,并应用回归分析和灰色预测等方法进行位移发展短、长期预测。3)根据分析结果,判断隧道变形管理等级(如表1)、隧道允许变形量(如表 2),出现非正常情况,立即向现场施工负责人和工程部报告。4)当隧道周边收敛速度以及拱顶下沉速度明显下降,隧道周边位移收敛速度小于每天 0.2mm 或拱顶下沉位移速度小于每天0.1mm,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位移总量的80以上时,向有工程部报送二次衬砌施作报告。表 1 围岩变形管理等级管理等级管理位移施工状态U 02 U n可正常施工32U 0 U nU n应加强支护3U 0U n应采取特殊措施注 : U 0 实测变形值;U n 允许变形值。表 2 隧道周边允许相对收敛值 (%)埋深( m)300围岩级别0.10 0.300.20 0.500.40 1.200.15 0.500.40 1.200.80 2.000.20 0.800.60 1.601.00 3.00注: 水平相对收敛值系指收敛位移累计值与两测点间距离之比;硬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大值;拱顶下沉允许值一般可按本表数值的0.5 1.0 倍采用;本表所列数值在施工中可通过实测和资料积累作适当修正。资料.4.3 拱顶下沉( 1)监测目的隧道拱顶下沉直观反映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拱顶下沉量测为隧道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为二次衬砌浇筑选择最佳时机;为隧道施工工艺、支护衬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2)量测方法拱顶位移量测的测点用风枪打眼埋设好固定杆,并在外露杆头设挂钩。测点的大小要适中,如过小,测量时不易找到;如过大,爆破时易被打坏。支护结构施工时要注意保护测点,一旦发现测点被掩埋,要尽快重新设置,以保证数据不中断。采用水平仪、水准尺、挂钩式钢尺配合测量拱顶下沉, 精度可达 12mm 。量测时用一把 24m 长的挂钩式钢尺挂上即可。(3)测点布设与测试频率1)测点布置:拱顶下沉量测与周边收敛量测在同一量测断面内进行。2)断面布置:级围岩小于 20m ;级围岩不大于 25m;级及以上围岩小于 40m 。围岩变化处及渗水量较大时适当加密。3)量测频率:量测频率与数据处理分析同隧道周边收敛。4.4 地表下沉( 1)监测目的通过量测,判断隧道开挖对洞口边仰坡、浅埋地面是否产生显著影响,分析该影响的范围、程度及其与隧道施工的时空关系,进而判断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隧道施工对地面边仰坡的稳定性、地表建筑物的影响。(2)监测方法地表下沉采用精密水准仪和塔尺进行测量。测点布置如图1 所示:在每资料.个横断面上,单洞隧道布置911 个测点,两测点间的距离为25m,测点中间密,两侧稀。当隧道围岩条件特别差或者隧道上部有重要建筑物时,可根据情况加密测点。在监测范围以外34 倍洞径处设水准基点,作为各观测点高程测量的基准,从而计算出各观测点的下沉量。图 1 地表下沉测点横断面布置示意图(3)量测频率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H+h(隧道埋置深度 + 隧道高度)处开始,直到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1)量测断面间距: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埋置深度H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 m)H2B20-50BH2B10-20H10(0-1)B1 2 次 /d10-5(1-2)B1 次/d5-1(2-5)B1 次 /2d5B1次/1周注:B 表示隧道开挖宽度。(4)成果整理与分析1)每次观测后现场计算位移发展增量,出现异常情况,重新测量排除操作失误后立即报告相关部门。2)每次测回数据交数据处理员输入计算机,进行位移增量、位移发展速率的计算,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和位移发展速率时间曲线,并应用函数拟合和灰色预测等方法进行位移发展短、长期预测。3)绘制地表下沉横向分布曲线, 分析隧道开挖对地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4)绘制地表下沉纵向分布曲线,分析隧道开挖在隧道轴线方向的影响范围及程度。5)根据隧道开挖对地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能够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合理工艺参数、地表下沉控制措施等建议,上报有关部门。5、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5.1 要求( 1)量测数据必须准确可靠隧道开挖后其变形和应力变化较快,必须根据施工情况快速准确的进行量测,才能掌握围岩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判断和监控提供准确的资料,高精度的仪器设备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必要的保证。资料.( 2)数据处理和预测预报快速准确隧道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在隧道施工中根据已有量测信息,采用回归分析、灰色预测等方法,对围岩的进一步变形和应力发展情况做出预测预报,可以及时发现隧道施工中隐藏的不安全因素,从而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采取加固措施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监控与反馈必须及时有效、落到实处隧道施工量测的目的是为了监控,在整个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中,监控最为关键,而且监控的难度也远远大于量测。目前国内对量测方面的研究较多,而真正根据量测信息对隧道施工安全进行监控,并进行有效反馈和动态设计、施工的很少。究其原因,在于现场监测人员理论水平低,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应用,因此要达到隧道监控量测的真正目的,必须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作为部属科研院所完全具备这种能力。5.2 数据采集要求现场数据采集工作流程如下:数据采集工作应有两名专职人员负责,测取的读数记录在预先设计好的原始记录表中,每个数据至少测读两次,同时记录当时的施工情况,还要监控量测断面距掌子面的距离,及本次监控量测的具体日期和时间,最后原始记录表中要有两名测试人员的签名。每次采集回的数据,测试人员要立即交数据处理员输入计算机进行初步分析处理。任何现场量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为得到更为真实、可靠的量测数据,在监控量测、采集数据时,拟采取如下手段尽量减少各种误差:( 1)量测、采集数据专人专项负责,以减少随机误差。( 2)专项量测需制定专项记录表。对于手工记录资料要保存好原始记录表,对于智能式记录器要及时将量测数据导入电脑,以防丢失。资料.(3)各项数据采集频度与相应量测频度同步。5.3 量测数据分析现场量测数据应及时进行处理,绘制成位移、应力、内力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或散点图 ),曲线的时间横坐标下应注明施工工序和开挖工作面距量测断面的距离,以便更准确的进行数据的回归分析,并对隧道的受力状态做出判断。在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对一些异常数据应根据测量误差的处理原则进行剔除,并及时进行复测校正。在已有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必须对位移和应力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分析,并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才能及时对下一步的支护措施提出指导性意见。对监测信息的分析和预测预报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 1)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是较为常用的位移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实际监测信息,对位移可选用下列函数之一进行回归分析。1)对数函数,例如:u a lg(1 t )(2-1 )2)指数函数,例如:u ac h / t(2-2)3)双曲函数,例如:ut(2-3)abt式中: a、b- 回归常数; t- 测点初读数后的时间 (d);u- 位移值 (mm) 。根据回归曲线,可以掌握位移的变化规律,推算出某时刻的位移值及最终的位移值,当位移 - 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隧道即趋于稳定。对于应力和内力量测信息,同样可以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曲资料.线,从而对应力和内力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预测,其具体的回归函数可根据实测数据拟合得到。( 2)灰色预测分析法灰色预测分析法是根据已有量测数据对进一步的位移和内力的发展做出预测,并据此对隧道和围岩的受力状态和稳定性做出判断。在预测分析中,该方法通过不断的数据更新,只根据最新测得的数据对下一步的变化做出预测,从而使预测更为准确。在实际数据分析和预测中,将采用回归分析与灰色预测两种方法进行,以互相验证。5.4 信息反馈与监控在复杂多变的隧道施工条件如何进行准确的信息反馈与监控是隧道监控量测的主要内容之一。迄今为止,信息反馈与监控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1)力学计算法支护系统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与进度的关键。可以通过力学计算来调整和确定支护系统。力学计算所需的输入数据采用反分析方法根据现场量测数据推算得到如塑性区半径、初始地应力、岩体变形模量、岩体流变参数、二次支护荷载分布等。( 2)经验法经验法是建立在现场量测的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根据经验建立一系列判断标准,通过量测结果或回归分析数据来直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系统的工作状态。 在施工监测过程中, 数据“异常”现象的出现可以作为调整支护参数和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的依据。项目开展过程中,将结合项目特点,根据本项目不同的工程条件(围岩地层,埋深,隧道断面,支护,施工方法等)建立根据量测数据对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系统的工作条件进行判断的准则。资料.1)根据极限位移值判断根据围岩(或净空变化)位移量值或预计最终位移值与位移临界值对比判断。位移临界值的确定需根据具体工程确定。2)根据位移速率判断工程实践表明:各项位移达到基本稳定的时间一般是在一个月以内,且回归值与实测值很接近。从其位移速度与时间关系曲线可看出位移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可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依据位移速度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急剧变位、缓慢变位、基本稳定三个阶段,其围岩稳定性判据如下表所示。围岩稳定性判据名 称急剧变位缓慢变位基本稳定收敛位移1.0mm/d1.0 0.2mm/d0.5mm/d0.5 0.1mm/d1.0mm/d1.0 0.2mm/d0.2mm/d3)根据位移时间曲线判断根据现场量测的位移时间曲线进行如下判断:a.b.c.d 2udt 20 ,说明变形速率不断下降,位移趋于稳定;d2 udt 20 ,变形速率保持不变,经发出警告,及时加强支护系统;d 2udt 20 ,当位移 - 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即位移出现反常的急剧增长现象时,则表示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或危险状态,应加密监测,并适当加强支护,必要时应立即停工,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加固。资料.位移 ( mm)位 ( mm)移时间( d)时间( d)( a)正常曲线( b)反常曲线时间位移变化图4)对于支护结构中的应力、内力以及接触压力等,目前还没有相对可靠的经验公式用以判断,通常通过实测数据同支护结构的极限承载力进行比较,并结合必要的理论计算来综合进行分析判断,并以此为依据对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进行优化。( 3)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工作流程在监控量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学计算和力学分析,结合施工过程,建立信息反馈预测的数学模型,并结合隧道施工过程,对其变形以及支护结构内力进行预测。5.5 信息预报与报警( 1)报警指标的建立综合考虑公路隧道断面、围岩强度、围岩级别、不良地质情况等影响因素,会同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确定报警指标,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调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 602009)规定,隧道周边最大允许相对位移(指实测位移值于两测点间距离之比,或拱顶位移实测值与隧道宽度之比)为 0.20%0.80%。二次衬砌施作则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资料.1)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2)已产生的各项位移已达预计总位移量的80%以上;3)周边位移速率小于0.2mm/d ,或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1mm/d 。(2)监测报警管理机制1)量测数据记录应采用专用表格,原始记录表格存档以供需要时查用。2)监测人员需认真填写监测日记(内容包括天气、 观察情况、监测情况、施工进展情况、仪器工作情况等)。3)当监测值超过预警值的80%时,应在报表中注明,以引起有关各方注意。4)当监测值达到预警值时,除在报表中注明外,还应专门出文通知有关各方。5)监测技术负责人应参加出现险情时的排险应急会议,积极协同有关各方处理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3)报警信息的提交在隧道施工监控量测过程中提交如下资料:1)公文:根据监测资料,对下一阶段的变形情况进行预测,当有变形较大或者异常情况时, 电话及时通知业主和施工单位;24 小时内,最迟 36 小时内向业主及施工方提交监控量测或者地质超前预报速报预警公文,并提出合理化建议。2)紧急监测简报、临兆预报、预警报告及监控速报:当监测值出现异常或达到报警指标时,及时出具相应的报告。5.6 成果提交( 1)在监测过程中,实时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按周报、月报、总报告的形式提交相关单位。资料.( 2)周报内容包括: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值记录;最大变形观测点的数值和位置;达到或超过预警值、警戒值的测点位置;结论及建议。( 3)月报内容包括: 监测项目, 测点布置; 监测值的时程变化曲线;达到或超过预警值、警戒值的测点位置;结论及建议。( 4)监测总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监测目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仪器型号、规格;监测资料的分析处理;监测值全时程变化曲线;监测结果评述。四、超前地质预报1、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要求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动态反馈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重要依据。针对本标段天宫隧道、大湖底隧道、青良山隧道、小杞隧道的具体情况,通过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了解和判断掌子面前方一定距离内不良地质体规模及位置、地下水发育等情况,为正确选择开挖方式、支护设计参数和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并为预防隧洞涌水、突泥、塌方等可能形成的灾害事故及时提供信息,使工程单位提前做好施工安全措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保证施工安全,同时还可节约大量资金。依据招标文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任务要求主要是:( 1)预报可能出现突水的溶洞、暗河的位置和规模;( 2)预报断层、破碎带的位置(包括裂隙发育地段);( 3)预报可能出现突泥、岩溶陷落柱的位置;( 4)预报可能发生中型以上的塌方地段;( 5)预报地下水富集的区域和地段。资料.2、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 1)隧道掌子面前方岩体性状情况运用多种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手段,获取前方工作面一定距离范围内岩石的岩性、围岩的破碎程度,是否存在断层破碎带及软弱夹层等信息,综合判定掌子面前方岩体的性状。( 2)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与规模通过多种超前地质预报手段,了解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与隧道立体相交的位置及规模,评估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为施工治理提供必要的依据,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及隧道结构在运营期的安全。( 3)隧道掌子面前方水文地质情况及涌水量地下水是影响隧道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多种超前地质预报手段,预测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水文地质情况,了解掌握隧道掌子面前方含水体的位置、规模,并对涌水量做出分析预测。( 4)隧道围岩稳定位移与突发失稳时间预报掌子面前方的围岩级别与设计是否吻合,并判断其围岩岩性,结合已揭露的类似围岩变形监测情况,预测围岩位移和突发失稳的可能性,必要时提供修改设计、调整支护类型、确定二次衬砌时间的建议等,从而达到节约工程造价、确保施工安全的目的。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依据本标段项目特点,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如下图3.1 所示。资料.前期勘察设计文件的综合分析编制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不通过预报方案审批通过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实施反馈信息地质调绘物探地质超前钻探提交地质超前预报阶段成果报告反馈信息隧道施工或根据预报结论变更设计后进行施工隧道施工地质反馈地质超前预报总结性报告图 3.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4、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隧道施工期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和技术手段多种多样,目前被广泛采用的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报方法主要有TSP 地震法、超前地质钻孔法、红外探水法、地质雷达法等,各种探测方法应用范围及比较如表下所示。常用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比较探测探测占用序号预报方法工作原理概述主要特点距离时间资料.利用地震波的入射与反射50m预报效果好, 使用范TSP203原理及数据成像技术, 直接1围广,施工干扰小,1.5 小时地震法反映掌子面前方与周围地300m多解性质界面位置。探测红外场强的变化来预25m主要进行有无水预一次用报,准确率高, 测量2红外探水测掌子面前方是否有含水时约30分速度快, 无法定量测体存在的。30m钟水只反映大致距离探测地下介质的广谱( 1MHz 1GHz)电磁技术。地质雷达用一个天线发10m对洞穴、 富水区有独3地质雷达射高频电磁波, 另一个天线到之处, 需要专业人1 小时接受地下介质界面的反射25m才进行判识, 多解性波,通过对反射波的分析,从而推断地质情况。超长钻孔,对岩芯进行编录,通过钻速、 推力、扭矩、30m效果准确度好, 判识8 204超前钻孔返水颜色、 钻孔出水并地球率高,占用时间长,小时物理综合测评的配合下进100m效率低难度大行。当金山隧道主要采用地质雷达法,地质雷达是利用超高频窄脉冲电磁波探测介质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仪器,其工作原理是发射天线向隧道掌子面前方发射电磁波信号(频率 106109Hz),在电磁波向掌子面前方传播的过程中,当遇到电性差异的目标体(如空洞、裂隙、岩溶、富含水等)时,电磁波便发生反射,由接收天线接收反射波。实际上,电磁波在介质界面产生反射就是因为两侧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差异越大反射信号越强烈,反之反射信号越差。在对地质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雷达波形、电磁场强度、振幅和双程走时等参数便可推断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构造。目标体到掌子面的距离为:d22VTX22资料.式中:d 为目标体到掌子面的距离,单位为m;V 为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单位为m/ns ;T 为记录的反射电磁波双程走时,单位为ns;X 为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的距离,单位为m 。(1)开展地质雷达探测以前,必须依据以下条款检查探测适应性:1)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之间应存在明显电性差异且电性稳定;2)探测对象与探测距离相比应具有一定规模,探测距离不宜过大(40m以内);3)探测目的体在探测天线偶极子轴方向上的厚度应大于所用电磁波在围岩中有效波长的1/4 ;4)掌子面不能被极高电导屏蔽层如金属板等覆盖;5)探测工作区内不能有大范围的金属构件或无线电发射频渊等较强的人工电磁干扰;(2)测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设计、监理等相关单位的技术文件或合同规定布置测线,应使检测成果具有代表性,并能真实地探测区域的工程地质情况;2)测网布置应根据任务要求,探测对象的大小与探测距离等因素综合考虑。(3)仪器参数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天线和仪器参数,应得出试验结论。2)记录时窗的选择由最大探测距离、上覆地层的平均电磁波波速以及雷达反射信号的质量来确定,要保证所有可用信号全部被采集。3)采样间隔宜根据天线中心频率而定;(4)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资料.1)应根据工程图的要求,绘制测线分布的截面图;2)应详细查验测区内及附近电磁干扰情况和干扰源位置、特性;3)现场测量时,应清除天线和天线电缆附近的金属物;4)检查工作应均匀分布在不同测线段,重点选择在主要异常地段或质量可疑地段。检查工作量不得少于总工作量的5 20。建议本项目以地质雷达法为主要预报方法,声波法为次要预报方法进行经常观察判断有关地质情况。5、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通过数据采集和预报分析,并结合隧道前期地质勘察报告、掌子面地质情况,对超前地质预报信息进行解译,形成书面报告。超前地质预报分析报告应在测试完成后的2 天内提交相关各部门。书面报告的内容包括:( 1)测试过程整体情况;( 2)测试成果分析依据、结果(断层、软弱破碎带、富水区分布);( 3)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的剖面图和简明的文字说明;( 4)对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的评价。五、现场监控流程监测阶段质量控制是监测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工程质量优劣及施工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阶段的监测反馈资料。我方将积极配合业主加强自身监测质量控制管理,并对监测过程中形成质量问题的诸因素进行检测、核验,对差异提出调整、纠正措施。根据施工阶段工程实体质量形成过程的时间阶段划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资料.1、事前控制在各监测工作正式开始前,对各项准备工作及影响质量的各因素和有关方面进行质量控制,是监测阶段质量控制措施工作的重点,制订切实的控制措施和抓措施的落实。( 1)工作计划、方案准备了解现场工程进展情况;详细研究设计图纸及设计图纸的补充、复核监测断面布置方案;制定监测施工程序、记录和表格;掌握新技术、新元件的性能和标准;( 2)监测准备阶段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熟悉设计文件,做好监测准备工作认真熟悉施工图纸;了解工程特点;监测实施计划;关键部位的监测要点、方法、质量要求。明确本项目的主导思想;监测工程目的、要求;采用的设计规范;明确技术路线。对重大关键部位采用的特殊监测技术、方法应复核其是否能满足监测要求。2、事中控制( 1)建立和完善工序控制体系。 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都纳入管理状态。对重要工序应建立质量控制点,及时检查或审核各技术负责人员提交的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 2)加强监测操作技术管理,认真执行监测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以提高监测结果质量稳定性;加强工序控制,对关键部位进行中间检查和技术复资料.核,防止错误数据导致错误判断。同时还要做好工作日记,认真做好资料统计和数理分析。( 3)做好验收工作。对监测断面的布设以及监测数据都进行验收。在验收过程中如发现监测断面布设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要重新布设方可测量。每天的测量数据都经规定程序审核,如有偏差及时查明原因予以重测。( 4)项目负责人认真履行职责,深入施工现场,有目的地对各项监测工作过程进行巡视、检测,达到预控为主,及时发现,早期处理。巡视、检测项目有:是否使用合格的元件、构配件和仪器设备;监测现场技术人员,尤其是技术负责人员是否按要求到岗到位;监测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条件是否满足监测计划及相关规范的要求;施工环境是否对监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3、事后控制( 1)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方法,对完成的监测工作结合现场实际效果进行评定检验。( 2)工程竣工验收组织对竣工资料进行审查,项目文件资料,按要求编目、建档。对监测成果报告进行评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