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易经与先秦法家思想的渊源关系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3118117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易经与先秦法家思想的渊源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试论易经与先秦法家思想的渊源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试论易经与先秦法家思想的渊源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易经与先秦法家思想的渊源关系 曩; 黧黧】黧 26卷第6期 总第一一八期 试论 易经与先秦法家 思想 的渊源关系 一 钱继磊,济南大学 法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 ; 摘要:易经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法家思想与易经之间也 ; 应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然而人们对这一问题却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既与中国传统思想 以儒 : 学为主导有关,还与近代西学东渐以来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认识有关,又与现代 中国学界无意识地受到 : 了西方思维范式的支配有关。易经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渊源性影响至少包括哲学思维、政治统治观念以 : 及犯罪及刑罚观等方面。 ? j 关键词:易经;法家思想;渊源 ; 作者简介:钱继磊 1975一 ,男,法学博-k,济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法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 : 法学理论、法文化学。 基金项 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 目 IODFXZ02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 目 J12WB09 ;济南大学博士基金 j 项 目 B1012 。 : 收稿 日期:2012-05-22 ? - 一 o ? o ? _ 中图分类号:13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 2012 06-0053-09 易经作为中华 民族早期 的智慧结晶一直得 想 的渊源提供另一个开放性 的视角 。 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尽管 由于种种原 因 包括易学在 内的国学研究 曾一度衰落 ,但近些 一 、 前提性交代 年来易学与中华 民族的复兴一道逐渐成为了显 学 。可 以说 ,x-,t于易经的研究文献浩如烟 海 ,包 要讨论易经对先秦法家 思想 的影 响,涉及 罗万象 。如果从易经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角 一 系列十分宏大的问题,况且易经本身就十分 度看 ,既有研究文献主要集 中于 易经x-J,儒家 思 复杂 ,且诸多问题 尚无定论 ;先秦法家思想也是 想 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较 为细致深入地研 究 ,即 一 个十分庞杂的概念 ,其 中一些 问题也存在争 主要关 注 易经对 于儒家 思想 产 生 的 巨大影 议 。因此 ,在讨论本文论题之前 ,我们必须对 易 响。即使有人也曾关注易经与 中国传统法律 经以及先秦法家思想进行一定 的介绍与界定 。 之间的关系,其焦点也主要在于易经 中所体现 一 易经概述及限定 和涉及的法律现象 。但是对 于易经与法家 思 易经首先要涉及 易经。 易经是联系 想的渊源问题鲜有人关注 。当然 ,之所 以如 五帝时代与春秋战国文化 的重要著作 。中国几 此 ,原 因可能是学界对此 问题关注不够 ,也可 能 千年的大思想家无一不 吸收其 中思想灵感 ,进 是学界普遍认 为这是个伪 问题 。笔者认 为 ,作 而中国文化成为一个 易经的文化 。然而 易 为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学派之一 的法 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 了很长 的历史进程 ,易 家思想 ,其与 中国早期 的易经 中的某些思想一 学更是源远流长 。但是简言之 ,易经含有 定存在着一定 的继承关系 ,只不过是或多或少 , “简易”之含意 ,它本来是一本表述精简思维方 或直接或间接而 已,因为一个 民族 的历史总是 式的书 。更多学者则认为 “易 ”为宇宙乃 “变 存在着某种连续性 。因而 ,笔者对这一 问题进 行 尝试性探究 ,为全面地理解 中国先秦法家 思 在汉语 “渊源”指根源、来源与源流的意思。但在法学中具有多重含义,如实质渊源、形式渊源、效力渊源等。本文所称 的渊源 。 与前不同,是指先秦法家思想与易经之间的一种传承关系,易经对先秦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53 擘幸钳珐大季学柱 化 ”、“运动 ”之义。当今所见 的 易经产生 在先秦时期 ,这些被后人称 为法家 思想学 于殷周之 际,故也称为 周易。然而古人对 派的人物本身并不承认 自己的身份 。其 中包括 易经的研究却 出现了断层 ,到孔子系统地研 的人物成分也十分复杂 ,他们 当中既有思想家 , 究它时 ,已是五百年 以后 的事情 了。这 导致 了 又有政治家军事家 ,其思想 的理论渊源 也十分 后人对其理解 的模糊和分歧 。易学的混乱情况 复杂 ,直接的渊源至少与儒 、道 、墨等学派都有 一 直延续到上世纪 90年代 ,而且 当今易学研究 不同程度 的关联性 。这与 战 国时期 的其 仍处于 困境之 中,比如 ,就 易经成书年代及 他学派,如儒、墨、道讲求师承关系,有 同一宗师 作者如今都无法达成一致 的看法 。 不同,法家没有 明确 的派别意识 ,更没有共 同的 可见 ,易经是一个十分宽泛 的称谓 ,它既包 宗师 ,其代表人物也多是半路 出家 ,如李愧 曾师 括被后人称为 易经的周代经典文本 ,也包括 从儒家 的子夏 ,吴起 曾师从儒家 的曾申,申不 后人对其所作 的解释 易传 及其他文献 。对 害、慎到及商鞅等则学本黄老 ,而韩非子 、李斯 壁 于 易经本身的哲学思想等 问题 的研究显然 都是儒学大师苟况 的得意 门生-o 。这也导致 超 出了本文 的研 究范 围。因此 ,本文是在宽泛 了在法家 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流派。从地域上 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 的,笔者将避 开那些 看 ,有具有海洋性格 的齐法家与充满大 陆性格 篓 关于 易经的诸 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本身,而是 的晋法家 ;从理论上其所强调 的重点也不一样 , 磁一 依凭于既有的被普遍认可 的研 究成果 ,尤其是 如商鞅重法、慎到重势 、申不害重术等 。直到战 与 中国传统法理及法律制度相关 的研 究成果 , 国后期 ,韩非子才集法派 、势派及术派之大成 , 主要阐述其 中的思想观念对先秦法学思想 的影 提 出了 “以法为本 ”的思想 ,使法家思想成为完 响 。从本文 的论 旨也可看 出,笔者所讨论 的易 整 的理论体系 。这是依据 当时的社会现实,对 经是指诸 子百家之前 的易经 ,主要是指孔子 晚 当时中国社会 已奉行 了几百年 的 “以礼而治 ” 年所研究 的易经之前 的 周易以及后人对它 的传统治国思想 的巨大挑战。尽管随着秦朝 的 的研究 了。 迅速崩溃 ,“法家 ”作 为一个独立 的概念在 中国 二 法家思想概述及限定 历史上不复存在 ,但其思想却渗透到 了作为正 我们也需要对法家学派有一个简单 的介 统官学的儒学之 中,在后来 的诸多王朝 的政治、 绍 。在此前 ,中国传统的 “法 ”与现在我们所说 社会及文化 等秩序 中发挥 着极其 重要 的作 的 “法 ”、“法律 ”有很大的不同。我41-J天所称 用 。 的 “法”及 “法律”更多的具有西方 的色彩 ,此概 由于法家思想本身 的复杂性 ,笔者需要x-,J 念最早是在清末 民初 由 日本输入 的,是西学东 其进行适 当限定 。本文所述 的法家思想从时间 渐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 中 “法家”则是具有 上看是指秦 王朝统一 中国之前 ,更 多是从历史 特定意义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 孟子 的角度通过法家思想 的形成与发展进程宏观地 告子下篇 中:“入则无法家拂 士 ,出则无敌 国 来看易经对其 的影响。 外患者 ,国恒亡 ” 。不过 ,这里 的 “法 二 、易经与先秦法家思想 家 ”是指有法度 的大 臣,与先秦 时期诸子百家 的法家毫无关系 。直到汉代这一词才真正用来 中国学者历来注重易经与儒家思想 的传承 指涉诸子百家 中的一个思想学派 。司马迁谈论 及渊源关系,而易经与儒家思想是否存在着传 对先秦诸子之学进行分类 时,首次提 出 “法家 ” 承关系的基础与条件 呢?如果存在这种基础与 这一名称 ,并将其界定为 “不别 亲疏 ,不疏贵 条件 ,为何这一 问题长期得不到学界的重视呢? 贱 ,一断于法 ,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故 日 笔者将在此部分讨论这个 问题 。 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 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 , 一 易经作为先秦法家思想渊源的可能 虽百家弗能改也 。” 1历史传承的特性为两者存在渊源关系提 如郭沫若就认为:“易经的观念就根本是阴阳两性的对立,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由这样的对立而成,八卦是四对相对立的现象, 六十四卦又是三十二对相对立的事物,宇宙充满了矛盾这样便产生出变化。宇宙整个是一个变化,是一个运动,所以统名日 易”。 参见郭沫若:“周易之制作年代”,郭沫若全集 历史篇 第 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第 65页。有论者则认为“易”至少有三 种含义。参见前引2,第45页。 54 第26卷 第6期 总第一一八期 供 了可能的理论基础 的俄式方式进行 比较 ,分析及预测其利弊得失。 尽管中国历史悠久 ,其所创造 的文 明至少 对这两种方式孰是孰非进行理论探究显然 在前工业社会 中当属极为灿烂 ,但是诸多学科 不是本文 的 目的,而且从绝对意义上讲 ,任何 民 并没有像近代 的西方一样分化 出来 ,因此 ,对于 族历史 的进程都不可能完全遵循一种模式 ,而 历史本身的认识与思维从西方的一些理论 中得 是不 同时空下选择之结果 。但是 ,有一点是值 到一些借鉴具有必要性 。尽管东西方历史进程 得肯定 的,即将一个 民族 的历史连续性通过激 及其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 变的方式完全断裂不但是不可欲 的而且是不可 是对于历史进程本身的思维却是可 以找到一些 能的。 “法 国大革命”虽然攻克 了 “巴士底狱 ”, 共 同之处 的,因此 ,从西方对历史本身的思维 中 将查理十六送上 了断头台,但随之而来 的专制 、 得到一些借鉴具有 了某些可能性 。 杀戮 、暴力与人们所期望 的 自由、平等 、博爱 的 从理论上讲 ,人类对历史及其所包含 的丰 秩序社会相去甚远 ,使得法兰西在共和 国与帝 富的文化 、传统 、思想等的认识是多元 的。每一 国之间多次反复 。中国近代辛亥革命尽管意义 个 民族 的历史都是一种特定时空下 的文 明史 , 深远 ,但是更多的只是 “割掉 了一条辫子 ”,随 其所包含哲学 、政治、伦理 、社会 、法律等思想是 之而来 的却是几十年 的军 阀混 战、民不聊生。 这个 民族 的思维方式 以及解决特定 时空下 的现 俄罗斯的 “休克式 ”疗法 导致 了其经济 、社会等 实诸 多 问题 的智慧结 晶。柯勒就指 出,“社会 基本秩序的难以维续 。这些历史事件背后 的原 乃是真正的法律赐予者 ”,其所依据 的就是 “一 因是 多方面 的,但 至少 与这种激 进方 式有某 些 个 民族 的连 续 性 以及 该 民族 文 明 的连续 关系 。尽管 中国传统社会制度体系,如 中华法 性 ” 。当然 ,西方对 于历史 的连续性 问题也 系作为一个整体 自清末修律后不复存在 了,但 存在着不太相 同的观点,在英美法系 的历史进 是其 中的价值判断、伦理道德等时时无意识地支 程所形成 的普通法治思维 中,认 为人类历史应 配着我们的大脑和行动 ,而且将持续相当时间。 当而且也是在 自我传统基础之上逐渐演进式发 因此 ,法家作 为诸 子百家之一与 当时更久 展 的。这种思维强调一个 民族 的历史 的连续性 远 的中国社会所延续的思想 、文化及制度传统 以及传统性 ,强调反映这种历史连续性 的思想 之间不可能完全割裂的,而易经集 中国早期关 与制度是本 民族维续 、增进文 明的动力 。这一 于宇宙 、自然 、社会等诸方面的思想 、智慧之大 传统尤 以英 国为典型。而大陆法系的历史进程 成 ,包括法家在 内的先秦百家 皆在某种程度上 所形成 的大陆法治思维 中,认为人类历史至少 与其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是对其继承并发展 的 是可 以采取建构的方式来改变一个 民族 自身 的 结果 。 发展进程 。这种思维具有典型 的激进 式 、革命 2相 同的社会环境为两者存在渊源提供 了 式色彩 ,尤 以法 国为代表 。两者不 同的历史思 客观条件 维方式之间存在着争论 。譬如 ,法 国卢梭充满 如果说上面的阐释为易经作为先秦法家思 激情 的 “人生而平等 ”的革命号角终于爆发了 想 的渊源提供 了一种理论 的可能的话 ,那么先 “法 国大革命 ”;英 国的伯克、虽为法 国人却追 秦 时期 中国社会现实 的延续性则为这种渊源关 随苏格兰常识哲学的邦雅曼 ?贡斯当以及深受 系提供 了一种客观条件 。包括法家在 内的先秦 美 国影 响 的法 国人托克维尔等对 “法 国大革 诸子 的产 生与春秋 战国时期 的政治 、经济 、社会 命 ”这种暴风骤雨式 的历史进程方式所带来 的 等方面的现实情形不无密切关系 。 种 种 问题进 行 了深 刻 的批判 与反 思 ,重新认 识 先秦 时期是 中华 民族 的最早一个大变动时 历史连续性与传统性在历史进程 中的作用。 代 。在经济上 ,春秋 以后 ,铁器逐渐被应用于农 直到今天 ,这种争论在某种意义上依然存在 ,比 业生产 ,牛耕也开始普遍推广 ,这使得农业生产 如 ,有人常常将采取渐进式社会转型 的中国方 力得到迅速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经济 的 式与采取俄罗斯 急风暴雨式 的突变式社会转型 繁荣 ,也使得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日趋复杂 ,社会 可参见 英 柏克:法国大革命,何兆武等译 ,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法 邦雅曼 ?贡斯当:古代人的 自由与现代人的自 - 由,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法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55 1; 幸斜拔大学学枢 蒙囊囊秘霉 SHEHUIKEXUEBAN 出现 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 。旧的思想无法 然而疑问是,秦亡之后如此漫长的历史 中, 为这些棘手的现实问题提供足够有效 的理论 阐 对于易经与先秦法家之 间是否存在渊源这一 问 释 ,建立在 既有 思想之上 的制度体系也无法提 题为何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呢?笔者认 供解决这些新难题 的有效途径 。这就是所说 的 为,人们对这一 问题 的长期鲜为关注并非意味 “礼崩乐毁”的时代 。 “礼崩乐毁”的后果导致 着它就是一个伪 问题 ,而造成这种局面是 由特 传统的核心经济制度井 田制被破坏 ,核心人际 定 的历史与现实原 因的。 关系制度礼制衰落 ,核心政治制度分封制瓦解 , 1作为官学之学 的儒家对法家本身的偏见 周王权旁落。因此 ,不论是儒家 、道家 、墨家还 自汉代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以来 ,儒学 是法家 ,它们都是为 了解决 当时的社会现 实 问 逐渐成为了官方主导学说 。其他学派相 比,儒 题提 出的不 同的建议和方案 。而周朝 易经 学传播与研究获得 了无法 比拟 的政治优势 。这 却是周朝时期的核心思想的结晶,因此作为诸 种高度一元的政治局面也导致 了高度一元的文 子百家之一 的法家 同样是为了挽救 当时失序 的 化思维 。特别是科举制确立 以来 ,儒家经典成 社会而对 易经思想 的某种修正,因而不可能 为 了选拔官吏制度 的惟 一标准 。于是 ,惟有儒 离开当时的特定时空以及 易经的影响。 学高,万般 皆下 品的文化传统 日益得到巩 固和 当然 ,法家所提 出的具体方略与其他诸子 加强 。在此情形下 ,法家 思想不可 能获得完全 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如儒家认 为当时诸多社会 独立的地位 。 “法 ”主要成为了律 、刑等 ,失去 问题 出现的原 因是 因为人们对周礼 的摈弃而造 了神圣与权威 ,完全为了维护儒学及其制度架 成的,因此只要 “克 己复礼 ”就可 以解决这些社 构下的充满恐怖 、杀戮 的暴力工具 。尽管儒家 会 问题 ,于是儒家代表孔 子提 出并建立 了以 在某种程度上 吸收 了法家 的诸多理念 ,但是儒 “仁”为核心 、以 “礼 ”为 目的的思想体系,并构 建了儒家法律思想体系;而道家则将种种社会 家思想却对法家人物及其思想一直抱有偏见 , 问题 归结为人 的过多欲望以及 由此而带来的人 进行抨击与批判 。如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 的过多作为,在此基础上道家代表老子提 出了 商君列传中如实地记录 了商鞅变法这一历 “静”、“虚 ”“无欲 ”、“无 为”、“无为而治 ”等观 史风云面貌并给予 了充分 的肯定和赞扬 ,但他 点 ,构建了其 道德经理论大厦 ;而墨家则通 又从儒家 的道德尺度对商鞅的道德 品质和人格 过倡导 “兼爱”、“非攻”来结束 当时的失序社会 表现出极大的反感 ,刻画了商鞅严酷少恩 、贪功 状态 ,并提倡 “交相利 ”等经济理论来发展生 名富贵 、狡诈多变 的性格特 征 。而且 司马迁还 产 。如果说儒家是对周代 以来 的礼制抱有理想 设置 了赵 良这个 带有儒家色彩 的人物 ,以赵 良 的保守主义 的话 ,将 中国社会理想推溯至三皇 之 口大段地批评商鞅 的弱点 :指责商鞅不实行 五帝之前 的 “小 国寡 民”时期 、充满纯朴、无欲 德治而用严刑酷法残害人 民等 。赵 良之言竟 占 的原始末期社会则是更为保守主义思想 ,墨家 了整个传记 的三分之一篇幅,可见司马迁 的用 却是对 当时社会的一种苍 白而无奈的劝 导。相 心了。而且商君被诬谋反逃到关下则充满 了文 比之下 ,法家则表现 出现实主义的一面 ,他们对 学想象色彩而缺乏历史真实性。可见 ,司马 过去 的思想与体制不报有太多幻想 ,而是针对 迁这种历史标准与儒家道德标准 的二元评价 中 当时现实社会提出的一种修正思想 。这种差异 充满 了矛盾 ,这可能有其特殊 的遭遇有关 ,但与 的背后却有着建立在相 同的社会现实之上 的相 其儒家的评价标准也不无关系 。另外 ,汉代 的 同 目标 ,都是为了结束 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 。 儒家思想家为建立在秦亡基础上的汉政权提供 如果说先秦儒家等思想是针对 当时社会现 实而对周之 易经的继承和发展 ,则先秦法家 统治正当性与合法性 ,把秦 的速亡 归咎于法家 思想 同样是针对 当时社会现实 的思考 ,因而其 思想 。而实 际上将秦王朝迅速崩溃完全归结于 与 易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 。 法家思想至少是不全面 、不公正 、不客观 的。其 二 这一问题被鲜为关注的原因分析 原 因应是多方面的。如有论者就认 为秦灭亡至 参见刘国民: 史记 中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二元对立以法家人物传记为例,载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ooo年第3期,第89页;刘国民:论司马迁对发家人物悲剧命运的表现和评价,载 社会科学辑刊 2003年第2期,第 121122页。 56 霎曼 第26卷第6期 少与其统治者 当时在极其 困难 的情况下所选择 致 了关注这个 问题既没有意义 ,也不意识 。 的消极 的财政政策等不当不无关系 强。 3西方主导 的思维范式 因此 ,由于长期 以来儒学对 易经 的传承关 自西学东渐 以来 ,中国知识 阶层经历 了由 系得到大多数人 的认 同,而若研究易经与法家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到西方文明优越于 中国 思想之 间是否存在渊源关系这一 问题本身就可 文 明的 自我认 知 ,即从对西方知识与思维模式 能意味着有损儒学 的身份 的正统性 ,是对儒家 的被迫接受到 自我认 同的过程 。这渐渐导致 了 思想及其创始人孔子 的不敬 。这也导致 了后人 中国人无意识地 以西方特定时空下形成 的知识 对法家与儒家 的距 离故意扩大 ,而忘却 了两者 传统与思维模式作为分析 、阐释 中国问题 的思 的渊源关系。钱穆先 生 曾说 ,人尽谓法家源 于 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反 映在法学界就是用 道德 ,顾不知实渊源于儒者 。沈家本在 历代 西方 的法学理念 为参照来分析 、反思 、批判 中国 刑法考中进一步揭示 了儒家与法家之 间的渊 传统 的法律思想 ,这 当然包括对先秦法家思想 源 :“自商鞅变法相秦孝公而秦 以强 ,秦人世守 的批判 。这种思维范式导致的后果就是对西方 其法 ,是秦先世所用者 ,商鞅之法也 。始皇并天 的文化及思维模式 失去 了反思、批判 的能力与 下 ,专任刑法 ,以刻削毋仁恩和义为宗 旨,而未 意识 ,在此思维范式下 ,意识到易经与先秦法家 尽变秦先世之法 。是始皇之所用者 ,亦商鞅之 思想 的渊源关系问题也可能是极其 困难 的。 法也 。鞅之法 ,受之李悝之法 ,撰 次诸 国,岂遂 元三代先王之法存于其 中者乎 ”叫 。研究这 三 、易经作为先秦法家思想形成 的 一 问题与 当时追求 “书 中 自有黄金屋 ,书 中 自 重要渊源之表现 有颜如玉 ”的功利主义学术主流是不相符 的, 如果说上面 的论述只是为易经与先秦法家 自然 ,长期不予关注这一 问题就具有 了解释 的 思想之 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提供了可能与条件 的 合理性 了。 话 ,那 么接下来需要论述 的是两者之 间的渊源 2西学东渐 以来学界所关注 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等 因素 ,中华文 明具有相对 关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笔者将从易经 的哲 封 闭的特点 。这一局面在清末却无奈地被 打 学思维 、易经 中所包含 的政治观念 以及犯罪与 破 ,从此 中国不得不开始西学东渐 ,以儒家思想 刑罚等来展开论述 。 为主导 的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等制度体系与 一 易经的哲学思维是法家思想的源头 秩序不得不面临着解体 。尽管 中国知识分子对 易经是一部包含丰富哲学思想 的论著 ,虽 中国传统 的东西进行 了深刻 的批判与反思 ,甚 然其 中单独有一卦 “讼 ”卦来 阐释对法律及诉 至是一种彻底 的颠覆 ,但是 ,易经与法家思想之 讼 的看法 ,但是必须将其放在易经所构建 的整 间的渊源关系问题为何依然似乎没有得到人们 个哲学体系中才能对易经与法家思想渊源关系 的关注 呢? 有更为深层 的理解 。 中国传统的思维与智 慧面对来 自西方 的挑 1易经 中的变动不居宇宙观为法家思想 的 战却束手无策 。这是中国人从未遇到过 的。在 渊源之一 西方异域文化模式面前 的节节败退使得 中国人 易经 中的核心思想是八卦 ,而前两卦 “乾 ” 开始反思 自己的文 明模式 ,导致 了清末在 内忧 与 “坤”则最 为关键 ,“乾”为天 、阳、男 ,“坤 ”为 外患下不得不将传统文化模式终结 。之后 的文 地 、阴、女 ,万事万物 同出于 “太极 ”,通过 阴阳 化传统的批判与反思将矛头指 向了以儒家为主 交合而成 。 系辞下传说 :“天地姻组 ,万物化 导的整个思维体系 。一方面 ,当时知识阶层更 多的是 以西方文化模式 为参照物而对 中国传统 醇 ,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 ”。 乾 ?彖传 说 :“大 文化模式进行 的批判 ;另一方面 ,就儒家与法家 哉乾 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云行雨施 ,品物 尊卑关系而言,这些知识阶层并没有摆脱 中国 流行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 以御天 。 长期形成 的儒为尊 、法为卑 的固有认识 。这导 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大和 ,乃 利贞 。 本文所指的 “范式”更多是一种邓正来所称的 “现代化范式支配”意义上概念。参见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 “中国 - 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第 4-446页。 ? ? - 57 1; 幸斜技大学学极 壁垒謦:堂塑 首 出庶物 ,万 国咸宁。”此段话体现 了一种天与 尊重 的史实 :“晋如 ,愁如 ,贞吉,受兹介福于其 人 、自然与社会 的整体和谐思想。六十四卦则 王母” 晋 ?六二;“过其祖 ,遇其妣 ,无咎 ” 展示 了阴阳合会 、天道运行 、化生万物 的图式 。 小过 ?六二;“干母之蛊 ,不可贞” 蛊 ?九 由此可见 ,易经讲变化 ,讲变化 的和谐 ,强调通 二。这些都表 明了女性在人们心 目中占据一 过变化达到整体 的和谐 。这种和谐表现在 “阴 定 的位置 ,这与儒家 的 “妇人 ,从人者也 ,幼从 阳有序 ”、“阴阳互 动 ”以及 “阴阳平衡 ”方 父兄 ,嫁从夫 ,夫死从子 ” 的男权至上观念 面 I5l 。可见 ,这些告诉我们 ,世界万物之 间 也 明显不 同。就是在结婚程序上看 ,易经中 体现 出一种和谐的思想 ,不仅如此 ,世界万物是 也找不到 仪礼中记载 的 “六礼 ”名称 ,婚前 占 变动不居 的,这种和谐是一种变动不居 的动态 卜并非只是男方一家 “专利 ”,在乞请神 明、祖 的和谐 。 先指示能否联姻 的权利方面 ,男女双方还 是平 先秦时期的道家 、儒家、墨家等思想实质上 等 的 。 都受到了这种哲学观 的影 响,法家也不例外 。 即使在法家思想达到极致 的秦王朝 时期 , 只是更多 的学者将周易 的和谐与儒家 、道家 的 当时的法律制度依然体现 出对妇女地位的某些 和谐联系在一起罢 了 。其实 ,当论者们 肯定 。秦律规定,丈夫不得伤害妻子 ,否则构成 仅仅强调易经之和谐与儒家 、道家之和谐之 间 违法 ,体现了处理夫殴妻与妻殴夫 问题所持 的 的传承关系时,却无意识地忘记 了易经 的和谐 一 视同仁 的态度 。在 法律答 问中就记载 了 所处的变动理论前提 以及其 中所体现 出的 “变 一 条丈夫 因殴伤妻子而被判 处耐刑 的记载 : 通 意识 ”_l3j拍。在此 意义上 ,法 家则 更多地 继承 “妻悍 ,夫殴笞之 ,决其耳 ,若折其肢指 ,问夫何 了易经中的这种和谐 的动态性 、变化性与变通 论?当耐。”1 在婚姻道德上 ,秦律还要求夫 意识。儒家 、道家更多的是对 旧有传统 的维续 , 妻双方都要相互忠贞 ,无论 男方还 是女方 都 对以前 的传统文化与思维抱有一种理想主义认 “禁止淫佚 ”;如果丈夫与他人乱搞男女关 系 , 识 ;法家则面对 当时的社会现实 ,倡导对 旧有 的 妻子杀之,不受法律制裁 。此外,秦律还允 社会传统进行适 当革新 以适应社会发展 的实际 许妻子揭发、控告丈夫 的犯罪行为。这与儒家 需要 。 倡导的男尊女卑观念是不一致 的,或许与易经 2易经 中的和谐思想为法家思想提供 了重 中的那种男女平等地位有更 多 的联系 。 要渊源 此外 ,秦简 的 田律中还流露 出对 自然资 易经之和谐与儒家和谐之间也不能等 同视 源 的保护意识 ,该律规定 :春天二月正值树木生 之 ,在某些方面 ,法家所追求的和谐更接近于易 长之 时,故不得砍伐树木 ;土地干旱需要浇灌 , 经所体现 的和谐 了。在易经 当中,虽然讲天地 、 不得堵塞水道 ;若非夏季不准取草烧灰 ,以免影 阳阴、男女并强调其 间的和谐与互动 ,但这并非 响幼草生长 ;不许采摘植物的幼芽 ;不许捕捉幼 当然就意味着总是天为尊、地为卑 ,阳为尊 、阴 兽 、鸟卵及幼鸟 ;不许毒杀鱼鳖 ;不许猎取正在 为卑 ,男为尊 ,女为卑 ,而是在某些地方体现 出 繁殖期 的野兽,等等 佗。从这些规定 中,也可 没有尊卑之分 的平等地位 的和谐有序 。比如 , 看到易经所体现的天人合一 、阴阳和谐思想 的 渐 ?九五爻辞 中说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 影子 。 孕 ,终莫之胜 ,吉 。”这与 礼记中所记 的当时 而且 ,法家所倡导 的法 治之 终极指 向也是 丈夫休弃妻子 的 “七 出”之首即 “无子 ”之大罪 一 个道德的和谐社会秩序 。韩非子眼中的社会 状是不相符 的。另外 ,小畜 ?六三 爻卦则把 秩序应 当是 :“圣人者 ,审于是非之 实 ,察 于治 夫妻反 目形象地 比做 “舆说 脱 辐”,即车身与 乱之情也。故其治 国也,正明法 ,陈严刑,将 以 车轮相脱离 ,将男女双方 同构于婚姻这一有机 救群生之乱 ,去天下之祸 ,使强不凌弱 ,众不暴 整体之 中,视为不可分割 的两个方面。这反映 寡 ,耆老得遂 ,幼孤得长 ,边关不侵 ,君 臣相亲 , 了对女性的尊敬心态,与儒家倡导的那种 “男 父子相保 ,而无死亡 系虏之 患,功 之至厚 者 尊女卑”绝对 化 了的所谓 “男帅女,女从男 ”、 也 。18。 “以男为贵”相 比有着明显区别 。而且 ,易经 因此 ,儒家所 强调 的和谐秩序其 实是对易 l的部分筮辞还记载 了商周人对祖母 、母亲极为 经 中的变动不居 中的和谐思想修正后 的结果 。 58 第26卷 第6期 总第一一八期 它更多地继承和发展 了那种 阴阳不平等 的部 德治 。其实 ,从管仲 、子产等到后来 的商鞅 、慎 一 分 ,而完全将易经 中的不平等身份 固化为一种 到、申不害及韩非等 ,都不同程度地认 同并强调 ? 僵化 的和谐 。法家思想则更多地继承 了易经 中 道德及道德教化在法治体制 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 阴阳平等 的部分 ,通过易经 中所蕴含 的 “变通 管仲就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在其治理 国家理念 ? 意识 ”提 出解决当时失序社会 中的种种社会 问 中,德化先行 ,法令随之 ,家 国由是而治:“厚爱 ? 题来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尽管其方式更多地强 利足 以亲之 ,明智礼足 以教之。上身服 以先之 , - 调 了法律 的作用 。 审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