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汇总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60810526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汇总考点一:把握内容 1.“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并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确定概括的范围. 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各部分内容。 概括的方法为:人事结果。(什么人为了什么干了什么。) 2.概括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方法: 联系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心理。 结合关键语,确定情感态度心理。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有时直接表明。 作者或人物的情感态度心理;有时则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的语句中,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显示出作者或人物情感态度心理。 根据人物描写,分析情感/态度心理。对文中人物进行的种种描写,其实往往是作者情感态度/心理的寄托或流露。 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心理。“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态度心理。 3.内容理解方法: 筛选有用信息。 对有用内容进行概括。 答案有时可直接从原文引用,有时则要自己概括。 答题时思维视野要笼罩全篇,要尽量把“因”的点找全,组织答案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认真审题,看清需要概括的内容是全篇还是某几段;(明确范围) 仿照示例概括段意,注意语言的准确、全面。(根据已给示例来进行仿写) 考点二:句段作用 1.三种位置考查方式的解题方法 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第几段及在哪个方面(结构、内容、结构和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回归文本,判断第几段在文中的什么位置,确定此段处于开头、中间还是结尾。 按照句段在文章中开头、中间、结尾不同位置套用相应的作用。 情节:写出来什么内容 内容 句段作用 主旨:表达了什么(人物形象或情感) 答题方法 开头 结构 中间 结尾 (1)开头语段: 内容上:情节+主旨(写出来什么,表达了什么)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 结构上: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总领下文、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定下感情基调等。 (2)中间段: 内容上:画龙点晴、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 结构上: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3)结尾段 内容上: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卒章显志,点明题旨;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意味深长等作用。 注意:结尾段还有:1.句子本身的作用2.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震撼。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考点三:品味语言 1. 语言“品味语言”的步骤: 怎样写的(角度:修辞、字词、描写、表现手法)、 写出了什么内容(效果:陈述对象怎么样) 表达效果(主旨其他)主旨:情感和人物形象 其他:句式和修辞本身作用 2.语言赏析的方法: (1)从用词的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词表现(揭示了、突出了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 (4)从人物描写、细节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人物描写作用:对人物描写,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深化了的主题。 细节描写的作用:详细描写,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深化的主题。 (5)从环境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 (2)衬托心情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考点四:表现手法 一、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隐性”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3.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显性”可谓浓墨重彩。) 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是把抽象变为具体,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10、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1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2、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3、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4、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5、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6、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7、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8、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9、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20、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2、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 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3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24、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二、表现手法的解题方法(常见) (1)看题目,判断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优点,即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1)伏笔:写出“伏笔”的那句话(原文)+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表现了+人物形象+主旨(情感) (2)铺垫:为下文.情节(具体情节)作铺垫。 (3)对比:某个内容与某个内容对比(具体内容),突出了.(情感或人物形象) (4)欲扬先抑:.为下文某个情节蓄势 /突转,使文章更有波澜。 考点五:标题妙析 一、标题的含义 杯题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结合文章内容及中心分析) (1)解题思路: 走一步,再走一步: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深层含义: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的成功。 解析:揣摩标题关键字”走”,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雇。“结合文末主旨句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面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因此文题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2)爸爸的花儿落了:表层含义:夹竹桃湖谢。深层含义:父亲去世,也预示我长大了。 解析:描摩标题关键词“花儿落了”。文题一语双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因此文题也暗含着另一层含义: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 二、标题的作用: (1)解题思路: 大体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全文的线索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表现主题或深化主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读兴趣:运用修辞、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作者情感的变化;交代发生的环境;交代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标题的作用解题思路是什么? 审题:题目考点,明确答题方向。 根据题目提示,篇首、篇末主旨,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套用标题的作用。 考点六:理解含义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先考虑词语是否运用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再考虑词语意思,如果都有涉及,必须都写。 解答此类题目要做到“词不离句”,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起来思考,必要时还要与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结合起来思考。 答题模式:的意思是,这里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表达、表现)了。二.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从句子的关键词来理解。如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最基本的方法是拆分法:首先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抽取出来;其次分别解释其含义;最后将几个词语的含义合在一起综合起来加以解释。 2从修辞的角度入手来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达了)事物特征感情)十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3从句式的角度来理解:如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其作用是:句式不同,表达效果各异。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引人深思;排比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鉴赏。 4从文章中心主题角度来理解句子。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 5从具体语境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稍微变通一下。 表层意思+深层意思(结合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及文章主旨分析) 三.“理解词语含义”的步骤: 解题方法与“标题含义”一样 即:表层含义(用自己的话解释)+深层含义 表达效果(主旨其他)主旨:情感和人物形象例题考点七: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解题思路及答题模式1、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社会背景,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 2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从情节入手,通过人物做的事或者行为来分析。据情论人。要注意:全面、恰当、实事求是。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清主次,把握人物主要性格特征。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3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分析人物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描写的品读,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从而精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 4回归原文分析,把握关键语句。有时我们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作者对人物进行点评的语句或从侧面反映出的人物性格,把握原文的这些关键语句,对于我们解答此题也能有所帮助。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题模式:直接在文章中找出概括。分析类:性格分析:文中的内容交代了人物的写出了人物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刻画了的人物形象。补充考点1:次要人物的作用 ? (1)烘托(正衬、反衬)突出主要人物思想,从而突出中心。(对比) ? (2)便于由这个人发表抒情、议论,从而突出主题。 ? (3)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增强真实性。 补充考点2:判断主人公的依据 ? 判断一个作品中主人公的主要依据是看他在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中的地位和作用。关键应看这个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考点八:揣摩心理一、揣摩心理的主要方法1、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描心理活动要符合文中人物身份。 2注意题目的要求,要用对人称(如有题目要求以第一人称)。 3采用描述性语言来描写心理活动,而不用概述性语言。 4.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 二、揣摩心理要领1、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分析人物心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想人之常情。 2、还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3、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心理一一对应,不能笼统、张冠李戴。 4、其实,此题没有技巧可言,须靠个人的感受性理解能力。考点九:行文线索一、线索的类型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多条线索贯穿(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九岁的病榻,这篇文章是以物为线索的,全篇文章反复出现“病榻”,“病榻”贯穿全文,在文中起到线索作用。(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淡淡的深情,这篇文章是以母亲对儿子的“淡淡的深情”为线索的。(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故事情节,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文中的“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如断腿之前孔乙己在酒店,酒客揭短,奚落他没有“进学”,孔乙己教小孩识字、分茴香豆给小孩吃,人们背地议论孔乙己和断腿原因,断腿之后的末次喝酒,等等。这些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我”始终在咸亨酒店这个“舞台”上活动,是主人公的重要配角,无“我”难以成篇。(7)多条线索贯穿。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作为线索。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中,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而后者则是副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置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这两条线索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二、解题思路(1)抓标题 例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2)抓反复出现的词语和事物 例1:一个走运的人,文中及标题反复出现“走运”一词,可以看出走运一词贯穿全文,成为全文的线索。 (2)抓议论和抒情语段 例1:白杨礼赞,文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是一句抒情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3)抓事情发展的顺序 例1:胡老师的木箱,事件开端:胡老师长得丑,人老实;发展:胡老师得了肺结核;高潮:胡老师点着了木箱里的纸片,“我”得知他烧纸片的原因;结局:胡老师可能已经去世。 (4)抓一个人的见闻和感受 例1:故乡,以“我”回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面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因此文题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