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0587287 上传时间:2022-03-0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9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宁海县发展和改革局二OO五年十一月目录前言1一、发展背景与机遇2(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2(二)服务业发展面临良好外部环境2(三)宁波大都市区建设步伐加快3(四)国际间现代服务业转移加速3二、现实基础与条件4(一)发展现状与基础4(二)发展优势与挑战6(三)存在问题及原因8三、发展思路与目标11(一)发展思路11(二)基本原则13(三)发展目标14四、做优做强优势产业15(一)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15(二)完善提升现代商贸业18(三)做优做强现代物流业21五、扶持发展新兴服务业24(一)规范完善金融服务业24(二)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25(三)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26(四)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28(五)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29(六)稳健发展房地产业30六、空间布局与项目31(一)总体布局31(二)分类布局32(三)重点项目36七、政策措施39(一)建立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39(二)加强服务业规划和统计39(三)推进服务业产业化进程40(四)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40(五)降低服务业企业商务成本41(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41 5前言发达的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迅速,服务业发展形势较好,呈现出很大发展潜力。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缓解资源要素和环境瓶颈制约、缓解就业压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县服务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本规划的主要任务在于分析我县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基础,分析服务业发展面临的背景与机遇,提出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确立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任务,明确加快全县服务业发展需重点建设的项目,指出促进我县服务业加快发展需要采取的保障措施。本规划以浙江省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宁海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基本思路等为指导,并与宁海县城市总体规划、宁海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宁海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宁海县商贸网点规划衔接。规划期限为20052010年,展望到2020年。本规划是全县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一、发展背景与机遇(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县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同时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硬约束。从国际经验和宁海实际来看,顺时应势,转换发展思路,调整和提升发展战略,跳出工业思考工业经济和全县经济,把服务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服务业发展速度、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壮大服务业综合实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提高,力促我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赖制造业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是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满足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实现更高层次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二)服务业发展面临良好外部环境近年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98年,国家计委印发了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意见,2002年以来,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纲要等支持我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文件。目前,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积极编制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我省正着手编制 “十一五”时期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宁波市在年初出台了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宁波市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县在2003年编制出台了宁海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就房地产、现代物流、科教、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文件,为我县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外部环境。(三)宁波大都市区建设步伐加快伴随宁波港国际航运、临港重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宁波城市综合实力已晋升全国大陆城市第八位,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兴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南翼中心城市。特别是随着宁波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北部区域:余姚慈溪、南部区域:宁海象山)中心镇一般集镇大都市城镇体系的积极打造,东部新城、北仑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都市重点区域的启动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甬金高速、甬温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宁海将更快地融入宁波大都市区,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充分承接大都市服务业的辐射,有力拓展宁海服务业的服务半径、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促进宁海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服务业独特优势与魅力的展示和发挥,加快宁海现代化中等城市构筑,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宁海服务业加快发展。(四)国际间现代服务业转移加速经济国际化不断推进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推动着国际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逐步增加,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明显加快,为我国加快吸引国际服务业转移迎来难得机遇,为我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服务业资源优势(旅游、人居、生态),加快服务业发展,升级服务业结构,促进国际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同时,面对国际服务业巨头庞大的市场资源、成熟运营方式,如何利用特色经济发达、民营投资活跃、体制机制相对灵活和部分服务业比较优势突出等有利条件,主动加强区域合作,加大与国际、国内服务业知名企业的多渠道、多形式合作,加快提升服务业质量、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形成新的行业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已成为我县迎接经济国际化挑战,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处于有利位置的战略课题。二、现实基础与条件(一)发展现状与基础1、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宁海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占全县GDP比重不断提高,贡献能力不断增强。19982004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由10.3亿元增加到33.1亿元,其占GDP比重由20.1%上升到28.7%,年平均增加1.2个百分点(见表一)。2004年,全县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35.3%;服务业从业人员为6.2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22%;财政收入中服务业达2.684亿元,占地税收入的42.4%。表一 我县服务业发展情况表(1998-2004年)年份项目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GDP(亿元)51.3857.3563.7668.5783.08100.2115.3服务业增加值(亿元)10.3 12.4 14.6 18.6 22.1 27.6 33.1 服务业占全县比重(%)20.121.722.927.126.627.528.72、服务业行业结构逐步优化,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商贸流通、旅游、交通运输三大优势服务业,三大行业增加值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的56.4。2004年,全县商贸流通业增加值为8.6亿元(含住宿餐饮业),占服务业比重约26;全县旅游人次达到115.3万,实现旅游总收入5.38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16.2%;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增加值为4.7 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14.2。此外,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教、信息咨询、培训等新兴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较好,结构逐步优化,领域不断拓宽。2004年,全县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7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11.2;电信业实现收入2.99亿元;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增加值为2.3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6.9,成为全县重要的地方财税来源。2004年,全县中介服务企业达1300家,其中信息咨询经营机构104家,培训经营机构33家。同时,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近年来我县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服务业快速起步,服务领域逐步扩大。3、服务业分布格局逐渐明晰,区域分工逐渐强化在全县服务业总产值不断增长同时,其空间分布也逐渐明晰,区域分工逐渐强化。以县城为中心,以西店(深圳)、岔路(前童)、长街(力洋)为次中心的“一主三副”区域性商贸中心初步形成。中心城区作为县域服务业中心,其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建设初见成效,逐步形成了桃源南路、气象北路、中山路等一批服务业相对集聚的区域;2004年,西店深圳、岔路前童、长街、力洋等镇服务业增加值为 亿元,占全县服务业比重达。同时,以温泉、天河生态、野鹤湫、“十里红妆”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点)为支撑,“一带两片”的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甬台温高速、强蛟港为依托,物流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物流园区建设快速推进。4、服务业市场准入不断放开,发展环境有所优化伴随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金融、信息等行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宁海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部分事业单位逐步向经营型企业转变。特别是,以我省列入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为契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演艺等行业行政壁垒逐渐打开;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逐步与政府职能部门分离,开始承担起行业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政府职能开始逐渐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系列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逐步出台,目前我县已出台宁海县旅游区管理暂行办法、宁海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发展商贸业的若干规定、加快宁海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服务业开始步入有序引导、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二)发展优势与挑战1、具备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宁海位于长三角东南部,浙江沿海地区中段,地处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北距宁波市区70公里,南距临海市70公里,是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毗邻温台沿海产业带,是浙江沿海地区重要的交通中转站。宁海处在宁波大都市半小时交通圈内,县城距宁波机场64公里,离北仑港80公里,同三高速、甬临线、象西线、宁象线及正在建设中的甬台温铁路纵贯县境,对外交通发达较为发达。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之后,宁海作为浙江沿海地区重要交通中转站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更加突出。优越区位与便捷交通,确立了宁海在宁波南部区域的核心地位,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奠定了良好基础。2、具备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宁海依海傍山、碧水青山,生态环境优良,是宁波地区最佳的人居地。县域水资源总量约17.3亿立方米,水质优良,白溪水库是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宁海北抱象山港,南环三门港,具备较好的海岸和港口资源。宁海旅游资源品种齐全,有着海滨、海岛、温泉和森林等特色资源,类型丰富。其中,南溪温泉为我国三大温泉之一;前童古镇素有“水八卦”之称,历史悠久,保存较为完好;强蛟群岛被称为“海上千岛湖”,有着较大开发潜力。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为宁海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具备扎实的特色产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宁海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5.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37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104元,并成功晋升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列第94位。宁海产业发展特色明显,已形成模具、文具、灯具、五金工具、汽车配件等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特色行业,是中国模具生产基地和华东汽配中心。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居民收入水平为宁海发展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现代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奠定了经济基础;特色产业不断集聚强壮,为宁海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4、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宁海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名士辈出,且历代名人崇尚气节,多耿直之士,如南宋枢密院编修郑霖、右丞相叶梦鼎、史学家胡三省、文学家舒岳祥,明初文学博士方孝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国画大师潘天寿等。宁海也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开篇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宁海深入挖掘、保护和开发文化底蕴,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三)存在问题及原因1、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与宁波各县市相比,宁海服务业处于较低水平。2004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排全市末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亦低于同处宁波南部区域的奉化、象山各4.7个和0.7个百分点(见表2),更低于全省39的平均水平达10.3个百分点。同时,我县服务业吸呐劳动就业比例偏小,2004年全县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比重为22%,远低于全省32.3、全国31.2%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上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表二 2004年宁波市各县市服务业发展对比表县市名称宁波市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服务业占GDP比重37.3%33.9%32.9%33.4%28.7%29.4%此外,宁海服务业质量有待提升,突出表现为产业化水平较低、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规模扩张缓慢、特色品牌缺乏。从具体行业和产品看,商贸流通新兴业态推广发展较慢,旅游经济综合带动效应不明显,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体系尚未有效形成,网络通讯和数据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科技、外贸、中介等行业新兴服务方式有待引进推广,服务业发展面临“提速、优质”的双重任务。2、服务业体制机制仍需不断改善和我国其余地区一样,我县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处于加快深入阶段,传统的运行体制和经营机制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县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其中,在管理体制方面,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中介等行业市场准入限制较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在运行体制基本上,仍以政府主导型为主,相关经营机构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依托,存在经营主体不明确,从业人员以事业身份为主,从业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等问题,难以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经营机制方面,行业垄断和市场人为割据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市场竞争透明度不高、行业无序运行现象还时有发生。此外,城乡二元体制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领域存在较大的待遇差异,抑制了农村居民和进城务工者的消费需求。部分新兴行业,如信息咨询、鉴定评估、房产中介、金融服务等,尚缺乏有效的,适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服务与管理体制,不利于我县投资环境的根本性改变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3、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内外挑战随着区域竞合格局的变化,我县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的内外发展挑战。突出表现为,随着象山港大桥的建设,宁海节点型城市地位受到影响,对象山的辐射和吸引能力将会减弱;随着宁波大都市区的建设,奉化将逐步脱离南部地区,加快融入宁波大都市区;宁海县域内的西店等北部区域将也更多地受到宁波主城区的吸引,使宁海作为宁波南部核心区的地位进一步减弱。同时,受天河景区因区域统筹原因开发受到限制、宁海温泉资源性和体制性矛盾加大、物流园区因用地从严控制造成建设难度加大、服务业发展人才短缺等因素影响,我县服务业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困扰。此外,随着集团化、连锁化、网络化等服务业发展新模式的兴起,县外服务业企业向宁海县的渗透将进一步增强,对本地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将形成新的挑战;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国外服务业从长三角地区转移加快,在对我县服务业加快发展迎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将对我县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提出更高要求。4、服务业发展意识仍待有效增强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增长方式转型压力的加大,我县各级领导对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识已有所强化,但由于我县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统筹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支持较为缺乏,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局限于个别行业,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配置还尚未到位,加上总体发展战略尚未有重大调整,各部门和社会群众合力发展服务业的思想意识和整体氛围尚未很好确立,影响了全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对发展服务业思想认识的高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影响到我县服务业发展的速度、总量和质量。为此,首先解决发展意识问题,加大加快服务业发展重要战略意义的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加快出台服务业整体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各级政府、各政府部门、各社会力量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合力,是力促宁海服务业大发展大、提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三、发展思路与目标(一)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六大联动”,贯彻落实“五五举措”,全面建设“平安宁海”,把握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全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提高,积极构筑生态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三大高地”,打造长三角地区知名生态休闲旅游中心、宁波南部区域现代商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三大中心”,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促进服务业成为宁海县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动力源和劳动就业主渠道,逐步形成规模适宜、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宁海县服务业发展格局。按照上述发展思路,宁海将着力构筑“三大高地”,打造“三大中心”,以带动全县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晋级升位。长三角知名生态休闲旅游中心。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宁波大都市区建设、宁海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生态型闲暇、度假、旅游已逐步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宁海具有良好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可望力争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中心。宁波南部区域现代商贸中心。发达的现代商贸业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宁海有着宁波南部区域商贸中心的历史传统,有着较发达的商贸业基础和制造业支撑,进一步加强现代商贸业的扶持发展,打造宁波南部区域现代商贸中心,是宁海巩固提升宁波南部区域核心地位,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提高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宁波南部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业涉及面广,带动能力强,是重要的第三利润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宁海是宁波南部的交通要道,对象山、新昌、三门等周边县市有着较强的交通辐射,同时物流园区建设已有着较好的基础,有着成为宁波南部区域物流中心的客观条件和战略需要。(二)基本原则加快宁海县服务业发展要遵循“快速、集约、公平、协调、融合”原则,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抓住宁波大都市区建设加速、宁海城市化步伐加快、国际服务业转移力度加大、科技不断创新突破等机遇,积极响应我县增长方式、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三大转型”,更新观念,强化特色、优势集成、形成合力,促进我县服务业大发展大提高。突出重点,协调发展。顺应服务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县优越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服务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生态休闲旅游三大优势行业,扶持发展文化、信息、金融、中介、房地产、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成长性行业;结合我先服务业资源分布特征,突出建设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生态休闲旅游三大服务业功能区,带动全县服务业协调发展。产业联动,融合发展。适应宁海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结合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和战略目标,加强现代服务业对我县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积极引导我县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间的融合发展,在产业融合中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提升我县整体产业层次、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以人为本,公平发展。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优先发展就业容量大、产业联动性强的服务行业,优先建设覆盖城乡基层的服务业网络,优先保障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基本的服务业消费,力促服务业发展真正带来我县就业岗位的增加、居民消费的便捷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保障绝大多数居民能共享服务业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强化创新,集约发展。坚持以深化改革促服务业发展,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加强观念更新,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垄断、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市场主体、规范经营秩序、鼓励公平竞争,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运作间的良性分工合作格局,促进我县服务业集约、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总量扩大,贡献提高。到2010年全县服务业总投资达到50亿元以上,增加值力争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1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6%以上。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40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5左右。结构优化,升级显著。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著,基本建立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文化、金融、房地产、信息、中介、科教、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行业协调发展的服务业框架体系;金融、信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主导行业,旅游、教育、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加快。能级提升,地位突出。基本形成较发达、规范、完整的服务业体系框架,巩固提升宁波大都市南部核心区和长三角南翼重要的节点型城市的地位和功能,打响徐霞客开游节、中国(宁海)模具博览会等旅游节庆品牌,初步建成长三角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宁波南部区域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布局优化,特色鲜明。初步建成现代商贸区、现代物流区、生态休闲旅游区三大功能区;中心城市作为县域服务业中心功能和地位得到进一步突出和提升;西店-深圳、岔路-前童-桑洲、力洋-茶院-胡陈、长街等县区域性服务业次中心地位基本形成,成为全县服务业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体制完善,环境公平。除法律法规规定禁入领域外,所有服务行业逐步实现对外开放,基本建成公平准入的、发展环境;逐步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政策取向,基本形成各类主体公平发展的市场环境;政府职能转变顺利推进,民营企业成为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到2020年,充分发挥宁海县区位交通优势和旅游、生态等特色资源优势,基本构筑起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提升良性互动的格局,成为我国知名旅游强县,宁波大都市区南部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四、做优做强优势产业(一)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按照“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度假旅游为导向,以专题旅游为补充”的整体开发思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着力将宁海打造成为长三角生态休闲与海滨度假旅游胜地。1、加大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力度实施“陆海岛”联动开发战略。以宁海温泉、宁海湾、前童古镇、连福山、东海云顶、强蛟群岛等旅游资源为开发重点,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逐步形成比较优势明显、空间组合协调、时间序列清晰的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大力开发旅游精品系列。把握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依托旅游资源和环境优势,实施组合开发和差异化开发的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在完善和丰富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精心开发海滨度假、温泉度假、森林度假等旅游精品,逐步形成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品系列,将宁海打造浙东生态休闲与海滨度假旅游基地,进而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具有浙东地域特色的观光、生态休闲和海滨度假旅游胜地。加快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切实拉长旅游产业链,包括挖掘传统特色,积极发展地方风味餐饮;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改变我县“有游无购”状况;积极发展“渔家乐”、“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产品,鼓励更多农民、渔民参与旅游开发,使旅游业发展切实带来当地居民工作岗位和收入的增加。2、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体系加强县域旅游交通的通达性。提高县域干线公路和通景公路的等级,加强客运站场及停靠点建设,并根据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要求,成立旅游汽车公司,逐步开通城区至各主要旅游区的旅游专线。提高旅游住宿设施的开发水平。着重开发度假型酒店、会议型酒店、汽车旅馆、农家旅游等符合商务旅游、自驾车旅游、体验旅游等旅游需求热点的旅游住宿设施,加强对住宿行业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形成层次鲜明、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拓展旅行社的业务范围。鼓励旅游社在组织本县居民出游的基础上开展招徕业务,通过与国内外旅行社建立协作关系,设计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积极争取外地旅游社组团赴宁海旅游,共同促进宁海旅游业的发展。3、积极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以上海、杭州、宁波、台州为一级客源市场,以温州、新昌等沪杭甬高速公路和沪杭甬铁路沿线的市县以及苏南地区为二级市场,以国内其它地区及海外地区为机会市场,精心组织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打响“天下旅游,宁海开游”口号,进一步提高我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中国乃至世界了解宁海,为宁海所吸引。国内市场方面,注重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大联合,努力使国内知名旅游批发商认识宁海的旅游价值,在此基础上适当推出优惠政策,加快融入宁波“一圈四带”旅游圈,推进与长三角区域的旅游合作,使各旅行社将其纳入长三角黄金旅游路线中,使宁海成为浙东区域的重要旅游节点。国际市场方面,在宁海国内旅游业务基本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各大旅行社在国外的营销网络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同时配合省、国家旅游局的宣传促销活动,借助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强大的辐射力,将宁海推向国际旅游市场。(二)完善提升现代商贸业以建设宁波南部区域现代商贸中心为目标,着力提升商贸流通经营业态,拓展城市商圈,调整网点布局,加快构筑以城区商业中心、三大副商贸中心、农村小城镇和住宅区配套网点、专业特色商业街为框架的商贸网络体系,促进现代商贸业做特、做强。1、完善商贸经营业态不断创新商贸业态,加快培育商贸主体,是提升城市商贸综合服务功能的战略途径。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提升传统流通业态和发展现代流通业态相结合,以城区和中心镇为载体,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对城区零售商业结构、设施和功能的调整,构建百货店、大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家居中心等现代零售业态体系,引导传统商贸业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路子,加快升级换代,不断提升能级。按照与消费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现有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商贸服务企业。大力开展商贸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业品牌企业、大型采购中心或分设机构,逐步提高城区商业层次。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积极调整商贸业态结构,鼓励商贸企业加快业态创新,大力发展连锁、配送、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不断提升发展水平2、优化调整商贸布局着力建设县城五大商贸商务功能区,即跃龙核心商贸商务区(人民路、中山路三角地带),新世纪现代商务区(桃源中路与外环路节点),城市中心商务商贸区,铁路站前商贸区,老城区块状商业和特色街区,力争成为宁波南部区域现代商贸中心。人民路、中山路三角区域是我县城市的核心功能区块,要按照商贸和商务共同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积极引进现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项目,有序推进主要商业地段行政办公场所的“腾笼换业”步伐,加快商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精心打造集大型购物、娱乐、金融、商务办公为一体的核心商贸商务区;桃源中路与外环路节点区域是现阶段城区的门户入口,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要规划建设世贸中心、高档写字楼等一批设计理念新、智能化程度高的商务楼宇,大力发展现代商务;结合未来城市中心区建设,规划建设大型商业中心、展示展销中心、高星级大酒店,逐步彰显新城区形象;科学定位铁路站前商贸区服务功能,统筹考虑与现代物流业的对接,切实增强区域集聚效应;切实推进块状商业和特色街区建设,强化生态、景观和休闲功能的有机结合,加快建设徐霞客大道文化休闲特色街;坚持商、旅、文互动发展方向,规划建设城隍庙特色商业步行街;按照“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的要求,改造提升桃源路服饰街、兴宁路五金特色街等,不断提升品位和档次。3、优化提升专业市场针对我县专业商品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分布散等状况,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强化功能、规范管理”的原则,大力推进经营结构、布局结构的调整,逐步搬迁与城市总体规划不符、影响市容的专业商品市场;扶持做大跃龙综合市场、红枫建材市场,切实解决目前市场发展的问题,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拓展百家农产品市场经营范围和业态,将市场建成集商务、购物、餐饮娱乐、仓储为一体的大型现代日用品商城。结合县物流中心建设,逐步调整整合果蔬市场、水产城、禽蛋市场,构筑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强化其规模效应。结合宁海文具、模具、汽配等特色行业的产业优势,积极与外部主体合作,培育建设五金灯具市场、文具市场、模钢模胚综合交易市场、废旧物资交易市场以及花木根雕市场,促进产业与市场共同发展。积极引入现代流通手段,探索利用专业市场优势,采取交易中心与展示中心相结合方式,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市场设立产品展示中心。支持市场业主建设专业商品信息网站,鼓励专业市场构建市场内部局域网络,倡导开展电子商务。4、完善提升基层商贸流通层次以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有保障的商品质量为目的,积极探索改造提升方式,加强对镇乡特别是中心镇商贸业发展的规划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开展商业综合示范街建设,加快形成以乡镇及街道社区为主的便民商业服务圈。以全省“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建设为契机,引导连锁经营企业在乡镇、社区、农村开设便民连锁经营网点,通过直营、收购、加盟等方式,改造现有的乡村超市和代销店,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村消费安全,提升农村消费水平,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先进、交易方便、卫生安全的农村集镇商业网络体系,形成规范、竞争、开放、有序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适应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购销市场化改革,加快农副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能给农户带来实惠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构建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和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做优做强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宁波南部区域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发挥交通、港口和产业的比较优势,培育发展物流市场,形成“一个物流园区、两大港口物流基地、多个行业配送中心”的区域物流布局,着力打造宁波南部区域现代物流中心。1、优化物流基地布局我县是宁波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一主六副”区域物流中心中的南部物流中心。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加强科学论证,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形成“一个物流中心、两大港口物流基地,多个行业配送中心”的区域物流布局。县物流中心由A、B两大区块组成,分别位于城区高速公路出口和铁路场站区域。进一步完善物流园区控制性详规,抓紧做好土地征用工作,加快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早启动物流园区建设。合理配置仓储区、物流配送区、货代中转区、商贸流通区和配套服务区等主要功能区,加快形成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园区现代物流体系。创新园区开发思路,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物流企业落户园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物流园区。依托象山港、三门湾,加强跨行政区域合作,合理规划、引导、建设以承接国内航运为主的强蛟港口物流基地、长街胡陈港口物流基地。依托专业市场和小小超市等连锁企业,建设形成以城市商贸、行业配送、企业物流为重点的配送中心,形成具有高时效性的货运通道网络及提供快速、准时、多样化服务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2、扶持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打破行业分割,整合现有资源,大力改造传统运输业,推动传统运输、仓储、货代、流通等企业加快存量资产重组,引导现有中小运输企业调整运输结构、经营方向,延伸服务功能,向道路快速货运、集装箱多式联运、成套设备大件货物运输等方向发展,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联合运作,尽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重组一批具有规模和实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核心业务能力较强的物流主体。加强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交换等物流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配套完善的物流产业链。鼓励企业分离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交由专业物流企业承担。引进一批具有规模、核心业务能力较强的物流主体,积极争取国华电厂和海螺水泥厂的货运船队在宁海注册落户。3、建立完善现代物流支撑体系积极配合做好甬台温铁路宁海段建设,完善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网络及相关信息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镇客货运场站,加快构筑“三纵三横九联双港”的综合运输网络。规划建设强蛟磨盘山5000吨级码头、大佳何园山万吨级码头,结合下洋涂围垦,规划建设三门湾5万吨级港区,加快兴海路等城市主干线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现代化物流综合运输网络,不断提高物流集疏运能力,力争成为宁波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的次级分中心。加强物流信息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建设以电子身份认证、条形码技术、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鼓励物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经营网络化。加快海关监管点设置,逐步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形成高效畅通的通关链。加大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提升物流企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能力。五、扶持发展新兴服务业(一)规范完善金融服务业1、积极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合理规划和调整县域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布局,积极引进新设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省内外城市商业银行来宁海设立分支机构和开拓业务。深化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改革,支持建立宁海农村合作银行,完善法人治理,转换经营机制,防范金融风险。正视民间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稳妥发展地方小额信贷组织,帮助小额信贷组织防范资金风险。发展多元保险市场主体,形成专业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多种保险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顺应经济国际化趋势,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在宁海拓展业务。2、稳步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提高金融业务创新能力,拓宽金融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构筑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平台,加强宁海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完善担保体系建设,改善我县企业融资环境;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提高我县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逐步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企业信用信息披露的公信力;完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推动部门沟通协作,全面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制度,形成信用自律机制;建立应对资本市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防范化解风险的协调机制,严厉打击证券期货市场违法活动,完善资本市场发展环境。 (二)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1、加强网络传输基础设施建设响应全省“百亿信息化工程”,高标准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宽带多媒体网络与应用平台。加快建设以县城为重点的电信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发展以IP技术为平台的宽带多媒体通信网以及能提供综合业务能力的光纤用户干线网。推进宁海县电信、广电和计算机三网融合,加快建成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新体系。全面完成“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工程。2、扶持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业加强宁海公益性与商业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公益服务能力,加大培育一批商业性信息资源企业,加快商业性信息资源市场化进程;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社区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专业服务,重点抓好各类专业信息市场、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以及重要产业信息市场的网络化建设,扶持和培育一批提供各种服务的网络公司,形成规模化的互联网服务市场和产业链。 此外,加强邮电通讯业的品种创新,满足多层次需求;巩固传统邮政业,创新发展邮政礼仪包裹、网上邮购、汇款汇兑、电子信函、邮政广告、邮政专营等业务。(三)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1、加大科教服务业扶持力度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结合,大力完善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推进宁海技术市场与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的有机对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宁海县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标准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形成多元办学、多形式培养人才的格局。落实教育公平理念,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稳定师资队伍,逐步扩大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教育覆盖面,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2、加快构筑公共卫生体系积极探索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有序培育和引进民营医院,增强卫生服务业的运行活力和运行效益。加快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网平台和信息数据库,形成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网络系统。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卫生服务规范,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重点加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疾病和的意外伤害监测防治工作,确保各项防保工作指标达到要求。加强对医疗服务、药品和食品卫生的监管,建立快速通畅的卫生监督信息发布网络,保障群众安全。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序建设宁海县体育中心等一批能代表宁海水平,体现宁海特色的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普及建设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级文化俱乐部或文化活动室,形成设施完善、功能健全的全省文化设施网络。明确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文体服务业范围,全面推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科技与文化的合作,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大力发展现代传媒等高新文化产业。鼓励通过整合兼并和重组等手段,形成强势文体产业实体,增强文体产业的规模实力和竞争力。建立文体与旅游互动机制,通过有效融合,促进互动互惠。4、加强大社保体系建设规范和统一养老保险政策,依法提高基金征缴率,启动实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转实”工作,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法律支撑体系和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逐步建立起充分发挥促进再就业功能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把高风险行业、企业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逐步推行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的扩面新模式。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成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面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健全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深化养老救助,推进社会化敬老养老,建成农村和城镇集中供养长效机制;完善教育救助制度和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推进司法援助、残疾人保护等救助工作。此外,要大力完善市政服务功能,改善公交、园林、环境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公用服务;引入产业化发展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环保设施建设和经营;加强对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倡导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废物利用。(四)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1、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业是宁海目前发展相对薄弱,但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能提供相当就业岗位的重要行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其加快发展。要以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消费娱乐、商业与流通服务等为重点,逐步形成家政、餐饮、托幼、养老、医疗、保健、文娱、维修等配套完善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进一步方便群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业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拓展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覆盖面,基本建立起与市场运行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加大社会服务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搭建社区服务的公益性信息平台扶持民间组织开展社区非营利性活动。加快社会化体育健身服务网络及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体育设施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运动。2、创新社区服务内容鼓励和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引导我县部分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家政服务业。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服务设施资源共享,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方式,逐步将内部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开放,开展社区服务。积极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探索社区服务改革与发展新模式,逐步提高社区服务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入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保险理财、商业服务等目前相对欠缺的社区服务项目。加强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转产转业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积极培养一批相对稳定的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特长的社区服务人员,提高宁海社区服务业的品位和质量。(五)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1、加快中介机构脱钩改制步伐完善中介服务业市场发展环境,对仍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中介服务企业、经营性中介服务事业单位要限期脱钩,改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促进中介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对承担需要继续某些政府委托职能的中介服务事业单位,要予以界定、退出市场、明确职责、加强管理,成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中介服务企业改制工作,通过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强化中介服务业品牌化建设大力扶持民营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和扶持、催生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准、较大规模的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市场管理服务、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服务、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地质勘察服务等专业技术要求高、影响面广的知识密集型中介企业,逐步提高宁海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层次与水平,实现与宁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间的互促共进。鼓励中介组织,特别是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实行不受地域和所有制限制的联合、重组,加快形成一批上规模,富有竞争力的中介服务业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养一批中介服务业领域的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消费者信得过单位,争创全国驰名商标。有序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企业,推进本地服务业与国际服务业接轨,加快提升我县中介服务业整体档次。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执业资格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中介组织队伍的整体水平。(六)稳健发展房地产业1、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供应政策,优化住房供应结构,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适度扩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全面实施廉租住房制度。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加快建立健全以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制度,努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困难群众居住问题,保障其基本住房。同时,围绕打造宁波最佳人居地,发挥我县生态环境优势,合理利用低山缓坡,有序开发一批中高档住宅小区和生态休闲别墅,满足个性化消费需要,吸引宁波市区等地居民到宁海置业。2、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方针,结合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发挥地理优势,提高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水平,建设品位高、配套全、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增加住宅产业科技投入,尽快完善住宅建筑体系、结构体系、部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倡导“绿色建筑”,大力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住宅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此外,要加强个人房地产金融业务管理,加快建立个人征信系统,防范个人住房信贷风险。要加大房地产投机力度,引导理性住房消费;加强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和服务收费监督,提高物业管理的综合服务水平,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加快出台房地产中介服务规则,建立健全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制度,规范中介行为。六、空间布局与项目(一)总体布局在充分考虑宁波市域城镇总体规划和服务业发展规划对我县的定位和要求基础上,根据我县城镇空间发展形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我县资源分布、产业特征和城市发展定位,合理确定我县服务业发展总体布局为:“一核两轴四心”。其中,“一核”指城区,为服务业发展的综合性核心区; “两轴”指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南北主轴、以沿海南线为东西副轴的服务业发展轴;“四心”指以西店(深圳)、岔路-前童-桑洲、力洋-茶院-胡陈、长街四大中心镇为依托的商贸科教发展次中心。在总体布局下,可进一步划分三类服务业功能区:即以“一核一带两区多点”为支撑的旅游功能区,以“一核四点”为支撑的商贸科教功能区,以“一核两轴两基地”为支撑的物流功能区。(二)分类布局1、旅游功能区根据地理环境格局、旅游资源禀赋、行政区域划分、交通道路状况等要素,可将宁海县旅游业空间总体布局为“一核、一带、两区、多点”。规划期内重点建设“一核、一带、两区”,为宁海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整合带动全县旅游业大发展。“一核”。指宁海县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和集散中心。要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准和要求规划建设城区,突出城市休闲、游乐、购物、旅游接待和游客集散等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要适时推进南大溪旅游、商务、度假综合中心建设,作为宁海县主要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一带”。重点是串起沿同三线各相关旅游景区,组成即由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中心城区前童古镇天河休闲度假中心为主要景区的生态休闲旅游带。这既是宁海旅游资源最集中、最精华的区域,也是近期宁海旅游开发发展的主要空间,要统筹规划,做精、做特、做强,力争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特色魅力的精品旅游线。宁海湾旅游区。由强蛟半岛、大佳何海滨、强皎群岛和海湾水面四部分组成,结合象山港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以海滨度假为开发主方向,突出滨海与山地、休闲与度假的有机结合,并带动渔家乐、海鲜美食、海洋文化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力争成为宁海旅游开发的新亮点。前童古镇旅游区。以浙东民俗展示基地为功能定位,打响“水八卦”品牌,以古民居、古家具及前童民俗、前童饮食为主要开发内容,着力开发山水古镇观光旅游产品和前童人家乡俗旅游产品,加强与三门健跳、象山石浦等浙东古镇旅游线路的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天河休闲度假中心。以大松溪峡谷和双峰国家森林公园为开发主体,坚持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向,积极开发健身、保健、探险、科普等峡谷和森林旅游产品系列。此外,要适时连福山、梁皇山两大风景旅游区。其中连福山风景旅游区由连福山和连头山组成,主要围绕药泉主题,与南溪温泉配合开发康体疗养旅游产品;梁皇山风景旅游区作为梁皇文化发源地,要挖掘、发扬其佛教文化,形成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的综合性旅游区。“两区”。即 北部温泉旅游区和东部东海云顶旅游区。其中:温泉旅游区。包括温泉和雁苍山、龙宫峡谷,适度开发区域内的温泉资源和森林资源,加强区域整合和景观改造,着力开发温泉康体、森林健身、山水观光等旅游产品。东海云顶旅游区。包括东海云顶旅游区和许家山村,突出茶竹文化特色,并将其与山林、瀑布、道教相结合,通过旅游线路设计,将与茶竹文化相关的观光、住宿、饮食、娱乐、购物等活动相串联,形成以文化体验游为核心的旅游产品系列,带动整个茶竹产业的发展。2、商贸科教区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核、四点”为支撑的商贸科教功能区,并按照县级、片区级、居住区级三个层次完善布置。核心区。即城区综合性商贸科教功能区,结合县城市总体规划“一轴三片六组团”的空间布局,商贸科技区应着力建设“一个县级商业中心、两个片区商业中心、两大科教服务区、四条特色商业街”。一个县级商业中心。重点建设城市中心商务商贸区、跃龙核心商贸商务区。结合老城改造,以人民路、桃源路、中山路三角区域建设城市中心商务商贸区,沿人民路建设商务、信息、金融等服务区块,组成城市商业、金融中心。以城南大溪为轴线,利用跃龙山公园和徐霞客公园的资源优势,建设跃龙核心商贸商务区,鼓励设置购物中心、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适度设置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限制设置仓储商店、专业市场、集贸市场,以增强旅游商贸服务功能。二个片区商业中心。结合居住区商业金融和分片公共设施建设,建设竹冠片区商业中心,重点做好铁路站前商贸区和新城行政中心商贸配套服务建设。在桥头胡眠牛山公园西侧,结合周围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形成梅桥片区商业中心。对两个片区商业中心,要鼓励设置社区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专业店、专卖店、餐饮网点、文化娱乐设施,适当发展生活服务、图书报刊、邮电业等配套行业,限制设置仓储商店、专业市场、集贸市场。两大科教服务区。依托竹口科技工业园和桥头胡教育区形成城区两大科教服务区。竹口科技工业园西临桃源北路,南临竹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