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婉君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8566061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婉君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婉君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婉君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当今社会处在急剧转型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社会心理等都由此产生很大变化。由于正值成长中的学生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之在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意识的慢慢觉醒和各种集中于青春期的冲突,使中小学生面临着更多更重的心理负荷,若不能及时的疏导与调节,就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对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社会、家庭带来不良的后果。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中小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中小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还有,中小学生性发育的提前,而学校教育跟中小学生青春期成长脱节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小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首先,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升级,社会需要既有知识技能又有健全心理和人格的人才。我国与发达国家一样,中学生因自杀而死亡是非正常死亡中仅次于车祸的第二位原因。如何去救孩子,我们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可能退回到田园式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人们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举例:富士康公司“十一连跳”有的单位已经把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要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适应时代潮流的教育改革之路。在当前社会,教育的“育人”作用尤为突出。不难想象,一个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如马加爵式的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是什么?因此说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来看,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日益成熟,与社会的接触突破了家庭的小圈子,中学生的心理在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变化。少年自我意识已经形成,而个性发展并不成熟,在他们心中有着幼稚与成熟、幻想与现实、高知识与低识别力、依赖与独立等生理相对成熟而心理不成熟的种种矛盾,对外界变化敏感,寻求独立而又辨别能力不强。稍有偏差,就会产生心理误区,为心理疾病埋下隐患。有专家认为,这一时期不是心理疾病的多发期,却恰恰是心理疾病的孕育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抓住这一时期,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影响,帮助学生缓解心理矛盾,走出心理误区,培养学生自知、自信、自强及适应环境、协调社会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现在,许多大学里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与其在心理问题形成后进行矫正和治疗,不如在个体心理成熟过程中给予积极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给处在迷茫和矛盾中的中学生一个正确的人生轨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同时,还能促进中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或少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有研究表明,许多我们认为品德低劣的“双差生”或者后进生问题就出在心理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或者由于错误的心理认知,而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努力;或者由于自身心理素质差,面对压力的能力不强,导致考试焦虑和考试恐惧症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举例说明。因此,中小学教育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端正学习态度,抵制不良诱惑,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造就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综合性人才。二、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通过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500多个教学班的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发现:32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他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介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约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据新华社最近报道:目前35%的青少年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初中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举例:两个不满18岁的少年,凌晨从游戏机室出来后为找点刺激,竟将一名年约50多岁的乞丐“折磨”得奄奄一息,方才心满意足地离去。男乞丐经抢救无效死亡。日前,两名少年已被刑事拘留。因小时侯被他人欺负,怀恨几年后,一名15岁少年伙同他人将“仇人”杀死。呼和浩特市某中专学校一名16岁男生为了一个小小的误会,用刀捅死了自己15岁的同宿舍同学。“2004年,南京一名初三女生不堪重负自杀”“,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1.5万)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揭示出了我国中学教育存在的“重教轻育”问题,即青少年在身体发育的同时,心理发展却很滞后,容易做出情绪大于理性的事情。2004年初春,云南大学校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凶杀案,该校一名小学生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室友。随着案情的展开,凶手杀人竟是因为室友怀疑他打牌作弊!案发之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她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据了解,马加爵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心理严重,不善言辞,很少与同学来往,平常酷爱上网去欣赏暴力、恐怖、*图片、小说,报复心较重。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暴露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福建南平、广东雷州、江苏泰兴,最近这一起又一起令人发指的校园血案,令人震惊。从这些数字和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心理疏导,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打下一个牢固的心理健康的根基。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素质得以健全提高,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在座的班主任而言更是责无旁贷。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的首席执行者。我国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有近2.5个亿,相当于美国人口的总数。如果按照美国每4000-5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标准,我国中小学就需要50000多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见,按照目前我国的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人员来完成,显然不切实际。各级各类学校应逐步建立一只专兼职队伍,在专家和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其中,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是直接参与者、具体实践者和强大的主力军。在学校,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是班主任,学生受班主任的影响也最大。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1、学生对班主任的向师性、信赖感强。2、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3、班主任开展活动的经验丰富。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班主任工作中进行,是完全可能且十分必要的。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老师们都会发现,中小学生中存在着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有的极度自卑,自我认知不充分,上课不敢回答问题,甚至害怕和老师的目光接触;有的由于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遭到大家的排斥而孤独自闭;有的偏执孤僻,脾气暴躁,动辄与同学大打出手;有的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受到暴力、色情等不良思想的毒害,言谈举止透着邪气;有的有严重的考试焦虑症;有的无法正确看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如此种种,令人担忧。据调查,这类学生属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占班级总人数的5% -8%以上。我们还发现,初中生中心理不健康还有另一种表现: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傲气十足,目中无人;成绩中等的同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绩差的同学自暴自弃,荒废学业。这些也属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情绪方面表现出不乐观、不稳定、易激怒和过分忧虑的特点,性格方面比正常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自卑、孤僻、任性、急躁和冲动的特点。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1、家庭的因素(1)父母的溺爱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三十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2、社会的因素当今的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出现了某些不健康的思潮与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并存的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猎奇心的驱使下,有时也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如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淫秽、凶杀等不健康录象制品、不洁书刊的泛滥,学生接触社会传媒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3、学校的因素当前,由于学校还没有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学生有没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学生也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而由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又没有预先告诉他们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学生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对自己彻底放弃,有的甚至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另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心理上疲劳,情绪焦虑不安。不少学校的课业负担体现为“三超”即:超负荷的学习量,超高的学习难度,超常的学习时间。在教育方式上,一些教师的做法却是反教育的。目前,有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警告、讽刺、挖苦、揭短、遗弃等手段代替思想教育,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代替严格的管理,用威胁的手段代替激励。这些“精神虐待”现象并非教师有意所为,他们的出发点是敦促学生上进成才,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心理学家指出,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和思想伤害,可能比肉体受虐待的孩子更大,因为这是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严重摧残,而自尊心受到挫折的人,又会出现多种心理障碍。 4、学生自身的因素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他们追求成人感,有独立性意向。但这些心理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出现矛盾。他们只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只要求被爱而又不懂得爱别人。由于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产生“明于知人,黯与知己”,“严以责人,宽以律己”的不良倾向。一些学生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新的驱使下,故意表现得蛮横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行为表现与教育者的意愿往往背道而弛。此外,中学生处在青春萌动期,对异性有好奇心和神秘容易出现早恋问题,期间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那些落入情网的学生,往往精神萎靡不振,形成心理障碍。有的紧张、恐惧、羞涩;有的苦闷、自卑、惆怅、失望、孤独、悔恨、愤怒。四、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疏导(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如何使孩子适应学校生活案例:“多多准备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前几天,总是喜气洋洋的,可是上学刚二天,她就哭着不肯上学了,说学校里不好玩,一写字手就痛,父母怎么哄也不听,就是不肯迈进校门一步。”疏导策略: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较大的跨度,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家长应该提前做一些适应性的正确引导,让孩子对新的学习生活有一些初步认识。利用孩子平时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孩子平时喜欢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在给孩子解答时,可以对孩子说:“你问的这些问题,妈妈也不完全懂,等你上学了,老师会告诉你的,因为老师知道很多很多的事情,你想问什么,老师就告诉你什么。”“到学校上学,你会学到很多知识。”这样做,孩子对上学就会产生兴趣,“上学”在她的脑海中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提前带孩子到新学校参观、熟悉环境。开学前,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学校参观,让孩子认识上学的路线,以及学校位置,然后告诉她学校的一些设施和活动场所,学生在教室上课的情况与课外活动的种种乐趣,逐步培养孩子对学校产生好感,熟悉环境。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具,并教会使用方法。父母为孩子准备的学习用具有铅笔、橡皮胶、钻刀、作业本、尺子。教会如何使用钻刀,以及笔断以后如何处理,还有作业本封面的填写、格子的作用等,教育孩子要爱护学校的课桌椅、门窗,不得乱写乱刻。培养学习习惯。孩子在幼儿园以玩为主、以学为辅,到了小学就不同了,变成了以学为主。刚上小学孩子对学习充满了渴望,对老师发给她的各种书本感到新奇,对课堂上的学习兴味盎然。家长抓住孩子的这种新鲜感、好奇心,强化孩子的求知欲,尽量在家中把孩子的学习搞得丰富多彩,给孩子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要求先做作业再去玩,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做作业,并制定一个时间表,培养时间观念。完成作业后,也让孩子自由活动,做她喜欢的事情。培养学习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贪玩并不奇怪,对这一点,父母不要惊慌,要动脑筋把玩与学习兴趣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为她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或活动,在游戏与活动中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引发兴趣,比如孩子不肯读书,可以找几个小朋友到家里和孩子一起读。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吃饭时可以从餐具入手,认识餐具名称,上公园玩时,教孩子认各种植物,花草以及各种类型的建筑物,让孩子学得轻松有趣。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刚进入小学,孩子与同学相处不习惯,有些性格内向的更加不愿与同学交往,对学校生活就产生恐惧感,这时候,父母应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如文艺演出,运动会,游戏,到同学家去玩,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交往,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怎样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学习心理问题自我评价偏差及性格心理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卫生问题其他障碍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习惯不良处理小学生应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坐姿、用眼、用脑、口腔卫生)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今日事今日毕;做作业专心、检查、书写认真;先努力思考再请教)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一看:老师的演示、板书和动作;二听: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回答;三说: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复述课文;四做:做笔记、做练习、做作业、操作;五想:善于用脑、积极思考、多问为什么、质疑问难)运用行为矫正法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1)惩罚法惩罚:批评、取消活动资格、警告、记过关键: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错的,并激发他们努力改正。注意问题:适度、适量、适时、惩罚有理、讲求技巧。 (2)消极练习法目的:降低不良习惯的自动化程度 消极练习法:让学生故意地、认真地去做原先那些无意识的、自动进行的不良习惯,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不良习惯的和为进程,增强对它的意识程度,降低其自动化水平,从而克服这些坏习惯。只适用于那些行动性强并且动作较简单的习惯。 某学生学习时常玩笔,听课时玩,看书时也咬,考试时也玩,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建议他每节课前对着镜子玩笔5次,玩时要认真“欣赏”镜子中的自己。 (3)切断联系法先行事件或先行行为:坏习惯之前的先导的事件或行为。要克服不良习惯,就要切断它和先行事件间地联系。怎样切断联系:尽量避开先行事件、有意识地终止开始出现的行为。 (4)代币制程程,男,10岁,4年级学生,智商113。书写随便,字迹潦草,做作业速度很快。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距离大,写出的字大小不均匀,疏密不一致。为此,作业和测验经常被扣分,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该生还有一些生活上的不良行为习惯。观察发现,该生只要下功夫,态度认真,上述情况就会得到改正。选用代币制对程程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正。整个矫正过程为9周,分为3个阶段:(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疏导 1、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屡遭失败和蒙受耻辱,又不能尽快找到自信,就会对不愉快的情景增加敏感性,从而产生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异常心理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试想:一个对学习忧心忡忡、顾虑重重的小学生,怎么可能兴致勃勃,孜孜以求地学习。对智力平庸、虽经努力学习成绩仍不理想的小学生,过度焦虑会造成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以至对学习失去信心。过度焦虑还会产生考试怯场,从而抑制正常水平的发挥。显然焦虑异常心理对小学生的身心、学习和生活的危害不容小视。事实说明,焦虑异常心理在中等生中又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学习勤奋努力,要求自己颇为严格,把满足师长的愿望当成自己的学习奋斗目标。他们在老师热烈的升学期望和家长的望子成龙的阴影下学习和生活,学习上唯恐出丝毫差错,稍有不顺,便自责不已,甚至有负罪感。他们不论学习能力强弱,都会因一时的失误导致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从而忧心忡忡,焦虑不安。也有一些中等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有较重的自卑感,可总是想获得成绩好的同学的那种风光,地位,于是埋头学习,暗地里与人攀比,同时又十分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在同学中的影响。所以只要稍稍遇到一点挫折就会紧张不安,怕这怕那,使自己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学习上,形成恶性循环。 作为中小学生,应该怎样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呢?第一、 自己尝试解决。当你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写日记、到无人处自诉等方式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和郁闷。也可以采用散步、打球、唱歌等转移的方法来调解自己的情绪。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所有的秘密只有你自己知道,不会产生内心被别人洞悉的担忧和难堪感。很多学生尝试后,效果还不错。第二、 向亲友求助。当你用上面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自己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阴影时,你就应该大胆向自己信得过的人寻求帮助,比如向父母、老师诉说,找同学聊天。第三、 专业求助,也就是心理咨询。如果以上两类方法都不能缓解你内心的痛苦,你就应该寻求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或者心理医生。你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丑事,千万不能“讳疾忌医”。2、惟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愿望的实现中,处处都得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世中,只能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不知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逆反心理中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纪律要求消极抵抗。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容易诱发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教育不当,表现为过于严格、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进行反抗:三是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4、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又称自我否定意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这是与正常人的自尊心相对立的一种病态心理。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小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酿成自杀、出走甚至犯罪等恶性事故。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不可救药,变得心灰意懒,消极颓废,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中学生没有某些缺陷与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5、惧怕心理 就中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优等生惧怕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的现象;就中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语文或英语、惧怕使父母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形成性格上过于羞涩和胆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他们会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会随大溜,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6、厌学心理 有些中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加之心理上的重重矛盾,如:渴望尊重却遭受歧视,自尊心与自卑心的矛盾,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造成厌学等心理问题。 7、“走神儿” 1、自我提示法:找几张小卡片,上面写专心听讲、不要走神、等放在平时常看得见的地证词如文具合时书桌上,家里的写字台上墙上等这样无论上课听讲还是回家做作业都可以提醒自己别走神。2、记录法:准备一个小本,专门用来记录走神儿的内容。比如,今天数学课中你想昨天的足球赛来着,那就要在本上记录:数学课足球赛约2分钟。这样记录几天后认真看一遍会发现自己胡思乱想的东西多无聊,浪费了多少时间。想信用不过多久本上的记录会越来越少的。3、自我奖惩法:就是在每次写作业或复习功课之前。先给自己定个时间表,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完成什么内容。如果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学习计划,并且始终专心致志的。那么就奖励一下自己:看会儿电视或听一段音乐;相反,如果由于分神而使计划落空,那你就该毫不留情地惩罚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如干家务或跑楼梯等。这样长此以往就会为了奖励避免惩罚而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了。代沟问题孤独问题情感困惑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自残问题自杀倾向问题适应性问题学习焦虑问题等五、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日益突出的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家长开展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1、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2、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3、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4、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5、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知道解决心理问题困扰时的解脱方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是最适宜的角色,将心理学常识引进课堂,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 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讲座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主要形式,应该用具体实例展开心理学讲座。学校心理训练的方式有三种:心理体验:学校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关键在于精心地设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使学生从中充分地感受、体验、领悟。如“深呼吸放松法训练”、“肌肉放松法训练”;一般来说“深呼吸放松法训练”适用于考试紧张等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用,“肌肉放松法训练”适用于对付那种长期的、弥漫性的紧张。(见课本页,教师也可以体验一下)自我反省教育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提出任务,主动制定计划,自觉控制自己行为的教育,它是最好的教育。自我反省教育是学生通过反思促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调整的过程,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使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训练。实践磨炼:深入生活、生产实践活动,接受实践的考验,学生的多种心理素质将能得到锻炼,并能相互影响,全面综合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心理测试法:如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等等。学校心理测验一般采用完成心理测验试题来进行。活动产品分析法(作业法):如学生的心理日记、学生作文、图画、手工作品等,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学生的心理特点。(2)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辅导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改善学生当前心理状况的迫切要求;是改革班级管理的内在要求;是充分体现班主任责任心的必然要求。建立民主、自治的班级管理秩序,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建立自制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制度是学生自我约束的法尺,只有学生愿意接受的制度才是可行且有效的。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好教学的两个关。一是备课关。二是上课关。(4)在日常事务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事务中,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传授压力,班主任可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有利条件,在日常工作的自然情境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在主题班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班会作为班主任疏导及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被班主任赋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辅导的功能。所以班主任如果能成功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会,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说出心声,能从别人的交流中收获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在团体辅导中,心理剧是十分重要且有效的辅导方法。辅导教师担负着分派角色和总体协调的职责。首先,辅导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确定活动主题,进行理论分析。然后要帮助学生明确他要解决的问题,辅导教师或辅导教师与学生共同从学生学习、生活中挖掘素材,创设情景,设计出生动有趣的剧本,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分派角色,进行演练。当出现问题时立即中止演出,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启发他们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心理剧的不同结尾,然后继续演出。同一个节目可以交换角色进行多项重复。心理剧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价,并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把活动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举例:学生表演心理剧(6)在家长会及家访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连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连手形成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无论通过哪种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老师必须注意与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对你感到可亲、可敬、可信,有话可以放心的告诉你,这样,你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做到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如果总是用班主任的权力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育,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三)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素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 ,应成为考核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自觉的调试自身的心理状态,不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如有不悦,应及时进行排遣,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学生,要知道教师不经意的伤害会使学生心灵遭受极大的痛苦。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举例:向教师推荐几本好的心理辅导书。(四)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二是删减目前基础教育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比较放松的氛围中吸纳知识与技能,不会有过重的负担。新课改 的目的。(五)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融洽班集体的关系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目前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部分中学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一方面,坚持悦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位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纳悦情感,使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制定目标及有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成效;第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将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学会总结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经验,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控能力。19 /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