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方法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8428287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方法验证标准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分析方法验证标准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分析方法验证标准操作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O. 编号: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分析方法验证标准操作规程Dept.部门Name姓名Signature签名 Date日期 Prepared by制定QC质量控制部Reviewed by审核QC质量控制部Reviewed by审核QA质量保证部Approved by批准Effective Date生效日期Review Date复审日期Distribution Department分发范围: PM-Manufacture生产部制造 PM-Package生产部包装 PM-Warehouse生产部仓库 EM设备工程部 GM人事行政部n QA质量保证部n QC质量控制部 EHS环境健康安全部 Other其他(说明具体部门)_ Table of Contents目录1Purpose 目的32Scope 范围33EHS 环境健康安全34Definition 定义35Responsibility 职责56Flow Chart 流程图57Procedure 程序/要求67.1Requirement 要求67.2Procedure 步骤98References 参考189Annexures 附件索引1810Revision History 版本历史181. Purpose目的描述分析方法的验证步骤,确认分析方法达到使用要求。为以下试验的验证提供指导和参考。 鉴别试验; 杂质的定量测试或限度检查; 原料药和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制剂中其它成分(如防腐剂等)的测定; 制剂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 微生物限度。2. Scope范围本程序适用的化学方法和微生物方法的验证,这些检测方法用于以下目的:2.1 进行稳定性研究从而建立产品的有效期;2.2 商业用途及临床用途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清洁过程的放行检测。另外,根据需要,本程序也可适用于在使用的上市产品、赋形剂、和原料产品的新方法的开发和验证。3. EHS环境健康安全不适用。4. Definition定义4.1 空白样品不含被测物的特定样品。4.2 赋形剂在剂型配方中除原料药以外的其他成分。4.3 安慰剂 和药品组成基本相同但不含活性成分或用惰性成分替代活性成分的制剂,或由药品赋形剂组成的混合物,其用量等同于药品制剂中的用量。4.4 准确度真实值或认可的参考值与测量值之间的相近程度。4.5 检测限(DL)一个分析规程的检测限是指样品中的被测物能被检测到的最低量,但此最低量不一定要定量到某一确定的数值。等同于检测限度(LOD)。4.6 定量限(QL)分析规程的定量限是指样品中的被分析物能被精确和准确定量的最低量。定量限是样品组成中低水平化合物的定量分析的参数,尤其应用于杂质和/或降解产物的测定。等同于最低定量限(LOQ)。4.7 专属性(选择性)指在一些可能存在的组分,如杂质、降解物、基质等存在时,对被分析物准确可靠测定的能力。如果一个分析方法缺乏专属性,可由其他辅助的分析方法作补充。4.8 线性分析规程的线性是指(在给定的范围)所获得的测试结果与样品中被分析物浓度(数量)呈比例关系的能力。4.9 范围分析规程的范围是样品中被分析物最高和最低浓度(数量)之间(包含最高和最低浓度)的间隔,已证明在此范围内分析规程具有适宜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4.10 精密度分析方法的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自均质样品的多次取样所获得的一系列测量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可从三个水平考虑: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采用均质的,可信的样品进行精密度的研究。如不具备,可使用人工配制的样品或样品溶液进行研究。精密度通常以标准偏差或相关系数表示。4.11 重复性在短时期内相同操作状况下的测量精密度,亦称为方法偏差。4.12 中间精密度中间精密度表示实验室内部变量的精密度,比如不同的测试日,不同的分析员或不同的设备。4.13 加标样品一种制备好的物料,通常是在安慰剂(空白制剂)中加入了已知量的被分析物。4.14 耐用性分析规程的耐用性是衡量它不受方法中参数的微小的、但是经过设计的变化的影响的能力,指示了规程在常规使用中的可靠性。4.15 系统适用性分析规程的系统适用性是许多分析规程的基本要素,通过对设备、电气、分析操作和样品进行综合评估看其是否能达到预期要求。系统适用性评估是从可能影响分析结果各方面的因素对整个分析系统评估。4.16 方法验证方案方法验证方案是一份如何进行验证工作的确认文件。方案规定了对什么分析方法进行验证?验证哪些特性值?各项实验的目的?如何进行数据分析?此方案必须由质量控制部经理和质量保证部经理批准。4.17 药典方法的验证(确认)药典方法通常被认为是法定的且经过验证的分析方法。使用药典方法时应能证明方法在实验室的适用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方法确认。一般要进行方法确认的有:l 滴定法l 色谱法(有关物质,含量,限度试验,鉴别),l 光谱法(如用于鉴别)。每一类型的药典方法的确认在USP附录中已有规定。如某一药典方法用于其他品种,必须进行完整的方法验证。4.18 内包装材料直接与制剂接触的包装材料。4.19 外包装材料与制剂不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5. Responsibility职责5.1 质量保证部5.1.1根据验证主计划,确定需要进行验证、再验证或确认的分析方法。5.1.2收集和准备支持性的分析文件资料,提供任何有关分析方法的现状或存在问题的相关信息。分析文件资料包括,但不限于:a) 待验证/确认的分析方法及拟定的控制标准。b) 分析方法的研发或早期验证报告,如有。c) 相关的注册申报文件和公司的内部文件,或药典参照资料。5.1.3审核验证数据记录。5.1.4审核和批准方法验证/确认方案。5.1.5审核和批准方法验证/确认总结报告。5.1.6审核和批准补充的或修订的方法验证/确认方案,如适用。5.2 质量控制部5.2.1起草方法验证/确认方案和总结报告.5.2.2按照已批准的方法验证/确认方案实施验证。汇总数据及图谱信息,对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进行必要的实验室调查。6. Flow Chart流程图7. Procedure程序/要求7.1 Requirement要求7.1.1 方法验证/确认方案方法验证/确认方案应在实施验证前建立并获批准,确定了预定的和认可的接受标准。验证/确认过程(要求验证特性)的结果要认真记录,以此得出结论来判定此方法是否可达到预定要求。方法验证/确认方案包含以下基本要点:7.1.1.1 有一个可追踪的方案编号。7.1.1.2 描述待验证/确认的分析方法。7.1.1.3 描述每项验证活动及其目的。7.1.1.4 需评估的验证/确认特性参数的名称(如,线性、准确度等)7.1.1.5 要求验证的特性参数(参见附件1):a) 准确度b) 线性和范围c) 精密度-重复性d) 中间精密度e) 专属性f) 定量限g) 检测限h) 耐用性i) 系统适用性测试要求确认的特性-参见现行版USP附录7.1.1.6 对照品参照SOP-Z-QC-003 参比对照品管理程序中的规定。7.1.1.7 记录实验中所用物料的特征(比如,批号、过滤器供应商和型号、安慰剂组成等)以及是否有特定的处理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列出所有在方法验证/确认过程中将使用的物料、设备、试剂和样品/标准品浓度、参数设定(比如,流速、色谱柱批号、样品储存温度、试剂浓度等)。7.1.1.8 规定重复测试的次数。7.1.1.9 在评估每一验证特性值时将采用预定的接受标准和统计工具(比如,均值、相对标准偏差、线性回归分析等)。7.1.1.10接受标准可利用开发研究的资料及其他信息来建立验证接受标准。如果验证实验的结果不符合接受标准,失败的根本原因的评估及整改措施必须记录并说明,并返回研发部门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并且应获得QA及QC的批准。7.1.2 药典分析方法药典赋形剂的方法不需再验证。对产品的功效或质量起关键作用的非药典赋形剂,其关键的测试方法应按照科学依据进行验证。药典方法通常被认为已经通过验证,因此不作验证要求。药典分析方法对原料产品和制剂产品的适应性,可通过方法在使用方满足系统适应性的要求来确认;必要时,可按本标准所述进行下列实验并作报告:专属性、中间精密度、样品及标准品溶液的稳定性。药典中分析原料产品和制剂制剂产品的分析规程可能没有关于稳定性的陈述,有时需采用额外的规程来衡量稳定性及原料产品和制剂产品中的杂质。所有这些方法需经过验证。7.1.3 药典微生物测试方法药典方法无需验证。然而这些方法必须通过确认以显示其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合适性。药典方法允许的变量(比如,培养基、稀释剂、过滤器等)应被认为是药典方法中的一部分,但必须证明此种变化不会影响方法的性能(比如,中和、回收率、培养基供应商等)。7.1.4 非药典方法用于测试中间体、药品等的非药典方法须根据本规程、ICH、FDA、USP、中国药典的指南进行验证。对以下验证特性进行验证: a) 准确度b) 精密度(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c) 专属性(包括影响因素试验)d) 检测限(DL)-(LOD)e) 定量限(QL)-(LOQ)f) 线性g) 范围h) 耐用性i) 系统适用性7.1.5再验证当任何测试参数或方法进行了修改(比如,不同实验室进行的测试、不同的培养基)、或产品工艺(新的原料合成工艺、新的制造工艺或配方的变更或其它会影响物料特性的修改),方法的适用性需重新验证。以确保分析程序能持续的保证药品的特性、强度、质量、纯度和效价以及药品的生物利用度。如果分析程序在规定的使用过程中,只有通过重复的调整分析规程中的操作条件才能满足已建立的系统适用性,那么此分析规程须提请方法开发部门进行再评估、修正和再验证。方法验证的程度应基于变更的性质及根据验证方案的要求而定。7.1.6方法验证总结报告方法验证/确认总结报告的格式参照验证报告的格式。7.1.6.1 报告包含的内容报告中应包含验证过程中所有的实验、接受标准、结果和数据来源。所有与实验相关的详细内容(材料、设备、方法参数,等等)应归纳在报告中并进行评估。验证活动和结果应合理安排,注意每一项目的实质性和小结。按接受标准的要求,把实验数据,如方法编号、样品信息、原始数据、统计数据(平均值、RSD、线性回归数据等)以表格的形式汇总。相关的色谱图、光谱图等都要包括在报告中,以支持实验中的相关数据结果(如:样品和标准图谱、专属性/强度研究图谱等)。在实施验证/确认方案期间发生的所有的实验室调查也将汇总在方法验证/确认报告中。7.1.6.2 结果修约、判断、结论 所有数据应该根据现行版SOP-Z-QA-022“有效数字的修约和运算”进行修约。所有报告中的数据将对照预定的接受标准进行评估。应明确出验证实验的结论,即该方法经验证是否符合使用要求。7.1.6.3 批准方法验证/确认报告必须经过与批准原验证/确认方案相同级别的签名者批准。7.1.7变更控制验证过程中的变更必须根据现行版SOP-Z-TM-001“验证管理程序”。7.2 Procedure步骤7.2.1 定量/限度测试每次验证运行之前或期间须评估方法中规定的系统适用性参数。7.2.1.1准确度根据测试程序制备供试液,比如在配方成分(空白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分析物(加标样品)的80,100和120,以确定方法的准确度。配方成分应尽可能反映成品的组成。测定准确度时,应包含了整个测试规格限度的范围。l 三个浓度,每个浓度下制备三份样品。l 计算每个样品相对于已知加入量的百分回收率。按接受标准评估每一结果。l 百分回收率的公式为:回收率=测得量/加入量*100接受标准:参见附件2。7.2.1.2精密度 重复性重复性表示短期内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的精密度。重复性也被称为系统精密度。l 所有测试项目的重复性:对于制剂产品,根据测试规程制备配方成分(空白制剂)的供试液,在其中加了已知量的被分析物(加标样品),准备6份100%测试浓度供试液来测定方法的精密度;或在规定范围内至少9个样品(如3个浓度水平,每个3份样品)完成检测。接受标准:参见附件2。7.2.1.3中间精密度样品的制备、分析和计算详见第7.2.1.2节精密度- 重复性,适用所有测试物质,并由第二个分析员、在不同的天、使用不同仪器(如果实验室内有两台或以上仪器并经过确认合格),且采用各自配制的试剂/溶液。分别计算两个分析员的测试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接受标准:第2个分析员的结果也必须满足给定的重复性接受标准,两个分析员的RSD必须满足中间精密度接受标准,参见附件2。7.2.1.4专属性在鉴别测试、杂质及含量测定的验证期间,应进行专属性的研究。用于证明专属性的规程依赖于所用分析规程的预期目标。并不是总能证明某分析规程对于一个特定的被测物具有专属性(完全辨别)。如此,建议使用由两个或多个分析规程来达到必需的辨别水平。A. 鉴别测试鉴别测试应运用于所关注的活性物质、相关化合物、已知降解物以及空白制剂。并对含有该物质的测试显阳性结果,对不含有该物质的样品显阴性结果。可以采用结构类似的合成前体或降解产物。但如果缺乏合成前体、降解产物,或者此活性物质的结构与某一可从商业渠道获得的化合物相关,那么鉴别测试应采用此可获得的化合物。一般应对活性物质、相关化合物、已知降解物以及空白制剂分别进行检测并获得相应的检测结果。接受标准:相对于其它结构相似的化合物,活性物质的响应是专一的(比如,相对保留时间、色泽、吸收波长等)。活性物质、相关化合物、已知降解物以及空白制剂应不互相影响检测结果。B. 含量和杂质测试(制剂产品)如可能,制剂产品的含量和杂质测试方法可采用相同于原料产品的方法。但仍需进一步确定专属性。色谱方法中,应用典型的色谱图来证明专属性,并在图上恰当地标出每一种成分,应在一等程度上考察关键组分的分离,对关键性分离,可用两个洗脱程度最接近的化合物的分离度来证明其专属性。当非专属性方法测定含量时,可用其他辅助性的分析方法来证实整个方法的专属性,如:采用滴定方法来测定用于放行的原料药,可联合使用含量测定和杂质的合理检测方法。1.可以得到杂质的情况对含量测定来说,专属性应包括提供被分析物在杂质和(或)赋形剂存在时能被区分的证明,实际操作中可以在纯物质(原料或制剂)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或辅料,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样品测定结果相比较,以证明其含量测定结果不受这些物质的影响。对杂质检查来说,通过加入含有一定量杂质的原料药或制剂,证明各杂质之间能分离,并也能与样品基质中其他组分分离2.无法得到杂质的情况如果杂质或降解物的对照品不能得到,专属性可以通过将含一定量的杂质或降解产物的样品测定结果与另一种成熟的方法测定结果比较,如药典方法或经论证的其他方法(独立的方法)进行比较来证实。必要时,应包括放置在强力破坏试验条件下,即光、热、湿度、酸、碱破坏及氧化情况下的样品的测定。如果杂质或降解物的对照品不能得到,专属性可以通过路含一定量的杂质或降解产物的样品测定结果与另一种成熟的方法测定结果比较,如药典方法或经论证的其他方法(独立的方法)进行比较来证实。l 对于含量测定,应比较两个结果。l 对于杂质测定,应比较杂质谱。色谱峰纯度测试有助于判断被测物的色谱峰是单个还是多个成分(如:二极管阵列、质谱)。a) 配制等于或高于测试时采用的浓度的空白样品。b) 必要时,在下述条件下暴露样品进行破坏试验:空白样品 控制- 未受耐受性挑战的空白样品。 热 空白样品在40下耐受6个月或60下持续1个月,或其他适当条件。 光 将一薄层(约2 mm厚),暴露在双倍于ICH 耐光性指南中要求的条件下,或其他适当条件。 其他:酸、碱、氧化、高湿空白样品,在需考察的条件中,放置适当时间。药品 热- 制剂在40下耐受6个月或60下持续1个月,或其他适当条件。 光 制剂去除包装,暴露在双倍于ICH 耐光性指南中要求的条件下(总曝光量为2.4 百万勒克斯小时 和400 瓦特小时/平方米的近紫外能量)。 其他:酸、碱、氧化、高湿制剂去除包装,或按处方配制的混合样品在需考察的条件中,放置适当时间。c) 经上述暴露后测试。d) 一般还应检查活性成分与相关化合物、已知降解物以及空白制剂之间的分离度情况。当制剂产品为复方制剂时,还应分别考察各活性成分的出峰情况。e) 接受标准空白样品应无干扰;活性成分与相关化合物、已知降解物以及空白制剂之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复方制剂时,各活性成分的出峰时间应不互相干扰;已知的相关化合物和耐受性试验引入的降解产物不应干扰活性物质的测定。空白溶液用各自相应的样品溶液来评估,以确认是否有来自空白液的影响。计算活性物质的含量以及估算大等于QL水平的降解产物。如果降解未达到5-20%,与管理层讨论并评估测得的降解程度。7.2.1.5检测限A. 基于目测检查一般用于非仪器方法,但也可用于仪器方法。通过分析含已知被测物浓度的样品,来确立能可靠的检测到被测物的最低水平。B. 基于信噪比此模式仅适用于能产生噪音基线的分析规程。信噪比的确定,是将测得的含已知低浓度被测物的样品的信号与其空白样品的信号比较,并建立能可靠地检测到被测物的最低水平。信噪比可通过人工或采用色谱软件的方法,通过比较样品产生的信号和基线噪声来确定。通常可接受的检测限的评估值为信噪比是3。C. 根据响应值的标准偏差和斜率检测限可表示成:DL= 3.3/S说明: =响应值的标准偏差S =校正曲线的斜率斜率S可由被测物的校正曲线评估。标准偏差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如: 根据空白样品的标准偏差:通过分析适宜数量的空白样品进行分析背景响应的测定,计算这些响应值的标准偏差。 根据校正曲线:测试包含DL范围的被测物样品,研究其校正曲线。回归方程的剩余标准偏差或Y轴截距可作为响应值的标准偏差。D. 推荐数据检测限和用于确定检测限的方法必须得到描述。如果DL是根据目测评估或信噪比来确定,提供相关色谱图即可。如果检测限的评估值通过计算或外推法获得,那么此评估值接下来需经由分析一定数量的近检测限的已知浓度样品来验证。7.2.1.6 定量限A. 根据目测评估目测评估一般用于非仪器方法,但也可用于仪器方法。通过分析含已知被测物浓度的样品,来确定被测物在可接受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下能被定量测试的最低水平。B. 基于信噪比此方法仅适用于能产生噪音基线的分析规程。信噪比的确定,是将测得的含已知低浓度被测物的样品的信号与其空白样品的信号比较,并建立能可靠地检测到被测物的最低水平。典型的信噪比为10:1。信噪比可通过人工或采用色谱软件的方法,通过比较样品产生的信号和基线噪声来确定。C. 根据响应值的标准偏差和斜率定量限可表示成:QL = 10/S说明: =响应的标准偏差S =校验曲线的斜率斜率S可从被测物的校正曲线中估计。标准偏差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包括: 根据空白样品的标准偏差:通过分析适宜数量的空白样品进行分析背景响应值的测量,计算这些响应值的标准偏差。 根据校正曲线:测试含QL范围的被测物样品,研究其校正曲线。回归方程的剩余标准偏差或Y轴截距的标准偏差可用来作为响应值的标准偏差。D. 推荐数据定量限和用于确定定量限的方法必须得到描述。此限度应通过分析一定数量的近定量限的已知浓度的样品来验证。7.2.1.7线性和范围A. 线性线性关系的评估应涵盖分析规程的范围,采用建议的测试规程直接用活性物质(稀释标准储备液)和/或产品组分的合成混合物的称量。应观测相当于被测物的浓度或含量的信号图来评估线性。如果呈现线性关系,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评估测试结果,例如:通过最小平方法计算线性回归。应报告相关系数、Y截距、回归线斜率和残差平方和,并包含数据图。另外,分析实际数据点与回归线的偏差同样有助于评估线性。步骤 为建立线性分析,推荐使用至少5个浓度。其它模式应作评价。 每个浓度水平峰面积对浓度作图。 当响应值与浓度的关系呈线性时可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计算相关系数、Y截距、斜率和残差平方和,并用数据图表示。 如果响应值和浓度关系不是直接线性,在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之前可先进行数学转换。接受标准:参见附件2。B. 范围特定的范围通常得自线性研究,并基于规程的应用。分析规程的范围是通过测试含有分析规程特定范围内或极端处被测物量的样品时,分析规程能提供可接受的线性、准确度和精密度来确认。步骤应考虑以下最小的特定范围: 活性物质或成品的含量测定:一般为测试浓度的80 120; 含量均匀度:覆盖至少是测试浓度的70至130,除非基于制剂的性质(如:有定量装置的吸入剂)使用更宽的适用范围。 溶出度测试:指定范围的20%。例如:一个控释产品的规格为1小时后的20到24小时后的90,验证的范围为标示量的0 110%。 杂质测定:从杂质报告水平至规格的120。对于那些已知有显著作用或能产生有毒或非预期的药理作用的杂质,检测/定量限应与杂质的控制水平相当。 如果含量和纯度测定在一个测试进行,且只有100标准品被使用,则线性应该覆盖从杂质报告水平至120含量规格的范围。线性范围可通过研究在线性、准确度和精密度上的符合接受标准来确定。7.2.1.8 耐用性耐用性是衡量分析规程保持不受设计的小的变化影响的能力。这些变化通常是保持其它参数不变的单个变化。耐用性应能体现在分析参数有变化的情况下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如果测量易受分析条件的影响,则应适当控制分析条件,或在规程中作预先声明。典型的变化例子有: 分析溶液的稳定性 萃取时间在液相色谱的情况下,典型的变化例子有: 流动相中pH变化的影响 流动相组分变化的影响 不同的色谱柱(不同批号和/或供应商) 温度 流速在气相色谱的情况下,典型的变化例子有: 不同的色谱柱(不同批号和/或供应商) 温度 流速A. 溶液稳定性(推荐)a) 被评估的溶液标准液、样品液、检测限溶液、定量限溶液、杂质类似物溶液和分离度溶液b) 研究条件实验室环境条件和冰箱应考虑额外的被测物储存条件,如光敏性c) 建议的研究周期样品溶液: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标准溶液: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d) 步骤 双份制备考察溶液,然后立刻进行双份的含量测定。 在考察的条件下储存制备液。 在经过每个考察周期后对储备溶液进行含量测定。 每个时间点的结果应以新鲜制备的标准溶液评估。分析结果的平均值将与接受标准比较。e) 接受标准 见附件2检测限、定量限、杂质类似物以及分离度溶液也需评估稳定性。但这些溶液的接受标准应基于能提供认可的系统适用性的要求来制定。接受标准应在方法验证计划中得到规定。B. 药品耐用性的样品制备a) 萃取参数用制剂为关键区域的可变性评估样品制备步骤。典型的变化例子有:搅拌的时间、速度和温度及萃取体积。i. 可变性 搅拌的时间、速度和温度:建议参数值的上下25。 萃取体积:规程水平的一半和两倍。ii. 步骤双份测定每个指定参数下的考察样品的含量,评估所感兴趣的被测物的回收率,分析结果的平均值用于与接受标准作比较。注意 对于杂质含量评估,采用加入了预定规格水平的代表性杂质的样品。 如果可行,耐用性实验采用同一检测仪器、柱和/或流动相。样品分析前应首先测试系统适用性,样品必须和标准制备一起进行测试。样品必须被标准制备所包围。b) 过滤如果使用过滤,则评价回收率和干扰值。 回收率 根据规程,分析过滤后的药品制备液,测定平均值。 干扰 过滤稀释剂并根据定量方法测试。接受标准:回收率不得少于98%。干扰值不得大于1%。如果被评估参数的范围不能符合接受标准,但能提供评价并且实验被重复,则可减少参数。c) 溶出度/释放率的样品制备i. 参数溶出度/释放率步骤中典型的变化,参见附件3接受标准6份样品的平均百分溶出度或释放度,应在建议的规格时间点使用程序参数所获得的平均结果的5%内。ii. 过滤如果采用了过滤,则评估回收率和干扰值。 回收率 根据规程,分析过滤后的相对标准偏差。 干扰 过滤稀释剂,根据定量方法测定。接受标准相对标准偏差不得过2.0%。干扰值不得大于1%。注意:如果评估的变化范围不能满足接受标准,则在有说明并有记录的情况下可减少范围,并在另一范围重新进行实验。d) 色谱系统-HPLC/GCi. 色谱分析规程中的典型变化,参见附件3ii. 步骤采用规程的参数值及所列的范围值,评估每个变化点,同时保持其它参数在程序值。所研究样品包括: 药品样品 要求的标准溶液 分离度溶液注意:可运行系统适用性精密度,但评估耐用性时不作要求。对于杂质分析,如果样品中没有一个可定量的杂质,必须在样品中加入药品中预期的主要杂质,其值为规格水平,所得结果应和采用拟定参数获得的结果相比较。如果决定不研究某一参数,则需在方法验证计划或验证方案中得到说明。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可在已建立的稳定性期限内使用。如果需要新的制备液,此溶液需要在程序条件下经过测试。iii. 接受标准 每一个被评估的变化范围应有符合要求的系统适用性参数,最终的系统适用性标准在耐用性实验结束时建立/确认。 分离度1.5 拖尾 2 QL溶液的信噪比10 样品含量的平均结果的精密度应在采用规程参数获得的结果的RSD%的2倍范围以内。比如,程序参数的RSD%为0.30,接受范围可以小于0.60。采用程序参数获得的平均结果的%RSD应在精密度范围内。 加入的杂质或恒定存在的杂质的平均结果应在采用规程参数获得平均值的0.1%内(绝对值)。比如,程序参数值为0.40%,接受范围可以是0.30%0.50%之间。 残留溶剂的含量平均值应在使用规程参数获得平均值的10%内。e) 其它程序评估每个分析规程人为设计的步骤/参数的变化。记录此方案以表明参数/步骤变化时分析程序是可靠的。接受标准变化不能超过程序相对于采用程序参数获得的平均结果的精密度。7.2.2 微生物测试方法本规程不对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的验证做规定。如需采用此类方法时,应由微生物技术人员指出验证策略,并经QC经理和QA经理的批准。药典通用方法必须通过方法适用性确认实验,确认在此检测条件下,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供试品的微生物检测。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需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每次试验应尽可能使用不同批号的样品。方法验证试验应在阳性室进行。7.2.2.1 菌液的制备验证用菌种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 代),菌悬液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 小时内使用,若于28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黑曲霉孢子悬液可保存在28,在规定的或验证过的贮存期内使用。取不大于100cfu的试验菌进行测定。7.2.2.2 供试液制备A. 确认乳化、混合、加热、稀释、等程序不对供试品中的微生物造成很大影响。B. 对于含抑菌性的供试品应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处理,验证时,可依据供试品的物理或化学特性来消除抑菌活性。C. 处理方法:a) 培养基稀释法:只要供试品特性允许,应尽量采用培养基稀释法;b) 中和法:用适宜的中和剂或灭活剂消除其抑菌成分。所采用的中和剂和灭活剂,应通过稀释剂对照组考察其对微生物的损伤,且能有效中和抑制微生物的物质。c) 薄膜过滤法。方法验证时,应考虑滤膜的毒性及滤器内壁的吸附而影响微生物的回收。如改变滤膜的型号或供应商时,应进行方法再验证d) 联合使用以上方法。7.2.2.3 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A. 菌种验证试验用的菌种应选用有代表性的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和霉菌: 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B. 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被检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比值应在05-2.0之间,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C. 计数方法的验证: 可取验证用菌种采用平皿法来进行回收率测定的预试验。 采用平皿法时,供试液应选择需氧菌菌落数小于300cfu,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数小于100cfu的适宜稀释级进行测定;采用薄膜过滤法时,每片滤膜上的菌落数应不超过100 个。 平皿法计数时,试验可能用取加入不超过100cfu 试验菌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1ml,按平皿法测定其菌数。薄膜过滤法计数时,取加入不超过100cfu 试验菌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1ml,按薄膜过滤法测定其菌数。D. 接受标准: 供试品中每一种试验菌减去供试品对照组的值与菌液对照组菌落数的回收比值在0.5-2.0之间。若已经7.2.2.2各处理方法处理后还存在一株或多株试验菌的回收率达不到要求,那么选择回收情况最接近要求的方法和试验条件进行供试品的检验。7.2.2.4 控制菌检查法A. 验证时,依各品种项下微生物限度标准中规定检查的控制菌选择相应验证的菌种。B. 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应按要求确认所使用培养基的适用性。C. 接受标准:阳性对照组、试验组均检出试验菌、阴性菌对照组应无菌生长。8. References参考8.1 ICH Q2,分析规程的验证:方法论 (CPMP/ICH/281/95)8.2 中国药典现行版8.3 美国药典现行版8.4 SOP-Z-QC-003 参比对照品管理程序9. Annexures附件索引9.1 附件1 推荐的各种类型测试的验证特性值(SOP-Z-QC-018/F01/00)9.2 附件2 方法验证接受标准(推荐)(SOP-Z-QC-018/F02/01)9.3 附件3 耐用性参数(推荐)(SOP-Z-QC-018/F03/01)10. Revision History版本历史版本号生效日期制定人变更内容变更号(若适用)11.SOP-Z-QA-002/F0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