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民生问题练习题(共10页)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57965369 上传时间:2022-02-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民生问题练习题(共1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民生问题练习题(共1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民生问题练习题(共1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20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民生问题练习题话题06 民生问题【链接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三农”维妮塔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使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和当今新农村建设是高考命题的时政热点。 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政治统治的重大问题。每年的两会热点都有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思想,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1、 聚焦“三农”问题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精耕细作(1)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生产力的角度而言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则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2)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显著特点之一。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政策的调整(1) 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2) 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会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3)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与私营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 关注民生问题1、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1) 老子:无为,反对严刑峻法(2) 孔子:“仁”、德、教化。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赋。(3)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2、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1)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2) 理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如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等,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服务民生、和谐社会的思想,对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3、世界史上民生问题的落实与教训实例(1) 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 苏联(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食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4、新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持续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2)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3) 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切身利益;二是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4) 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限时检测】(建议用时:30分钟)1(2019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孙中山民生思想中的“平均地权”并未涉及改变土地所有性质,因此无法根本上改变农民被剥削的地位,也无法根本解决农民问题,因此具有“空想”色彩,故A项正确;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而非地主阶级,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带有“空想”色彩,不是因为孙中山不重视民生,而是民生主义本身具有局限性,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故C项错误;民生主义也有具体的措施,只是它没有真正满足农民要求,所以得不到广大农民响应,故D项错误。2(2019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期中)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A希望完全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革命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C希望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 D我国民本思想自古就有且最为发达【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欧美国家虽然强大,但是没有注意民生问题,导致民困,为此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故C正确;A中完全学习绝对;B属于民权主义内容;D不符合材料主旨。3(2019广东高三课时练习)1921年6月,孙中山说:“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C认为发展民生有助于实现民族独立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说明孙中山是想通过发展民生实现国家富强来实现民族独立。故答案为C项。材料是探讨实现民族独立的手段,不能反映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首倡”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21年6月中共尚未成立,排除D项。4(2019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月考)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是将苏联1930年与1931年的粮食生产量与出口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粮食生产量减少,出口量却增多,体现不出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B选项错误;之所以能出现这种现象,都是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建的建设,这是是苏联人民巨大的牺牲,故A选项正确。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个时候苏联正在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的建设,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下。粮食虽然减产,但是出口量增多,工业化成果明显,C选项排除,D选项没有解释出口量增多的原因,因此D排除,故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国家工业化建设5(2019四川棠湖中学高三期末)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共中央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与城乡差别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并未改变苏联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D项依据材料时间“195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已经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6(2020重庆高三)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A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 B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C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D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就是靠精耕细作,明清时期更是如此,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A 项中的“全国”表述不当项,排除;在封建社会注重发展个体农耕经济,故B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7(2019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在瑞典作家扬米达尔的书中,记录了解放前某时期农民的感受:“国民党逃了,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从那时候起,日子好起来了。手上有土地,不用交租,我们就够吃了。”农民生活的变化直接得益于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南昌起义 D土地革命【答案】D【解析】材料中“国民党逃了,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说明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时期,故D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8(2019四川省广安思源中学高三月考)1924年孙中山曾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这表明孙中山A改变了阶级立场B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C发展了革命思想D放弃了三民主义思想【答案】C【解析】孙中山一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立场,故A不符合史实;由“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可知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所提倡的社会主义不是一个概念,这不能说孙中山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这仍然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故排除BD;“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这表明孙中山是在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解决其后续问题的主张,故选C。9(2020辽宁高三期末)下图是建国后某农村某一时期的票据部分,对票据所反映的生产关系解读正确的是(注:承包产量、应征农业税任务数、主粮单位为斤)A反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体现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 D大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B【解析】票据反映的农村生产关系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国民经济比例,故A项排除;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土地就是公有制的,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故D项排除。10(2019全国高三)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C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材料“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轻视理论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D。11(2020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高三期末)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B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C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D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答案】C【解析】据材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统一经营和个体农民生产相结合,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故A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没有保留计划经济残余,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故D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名师点睛】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中国将继续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2(2019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改革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粮食、棉花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逐步取消生猪、水产品和蔬菜派购,允许自由上市交易,按质论价。这些政策措施A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 B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C增强乡镇企业的活力 D确立了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1985年人民公社体制已经打破,而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立,A、D错误;根据文件精神,农产品可以逐渐走向市场化、经营方式多样化,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B正确;文件只是对农产品购销制度作了调整,与“增强乡镇企业的活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13(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A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B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答案】D【解析】A项错误,土地国有与材料中“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不符;B项错误,“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表明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不彻底;C项错误,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生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就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D项正确,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材料中“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14(2019泉州第十六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材料三: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预计我国199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第8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答案】(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 (2)经验:养老保障法制化;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背景:中华民族敬老养老传统;中国面临老龄化问题,养老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借鉴国外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改革深化,综合国力增强,关注民生。【解析】试题解析:(1)本问需要学生阅读材料,分别找出各主要朝代的做法,即可将其归为特点。此外,从“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可以得出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2)注意材料二有四个句号,每一分句都可以归纳为一条经验。此外,从材料二第一句话可知,日本政府注重以法律保障老人权益。而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从材料三可以得出答案。材料三中的第一句话说明了当时中国即将存在巨大人口压力。第二句话“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说明了借鉴国外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而“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15(2019安徽高三开学考试)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1924年孙中山建国纲领材料三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材料四在罗斯福实行“新政”时期,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下图是正在建设中田纳西河流域16座水坝中的一座瓦茨沙洲水坝。请回答:(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扩大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材料四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2)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3)措施与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影响: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4)主要内容: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影响:在当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的恢复,有助于美国渡过经济大危机;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即可从主张国君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等方面概括指出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体现“仁”的思想和等级观念等方面分析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本题根据材料二“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关注民生问题、以发展经济、解决社会福利问题等方面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本题根据材料三“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等方面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再从调动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等方面回答这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本题据材料四“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以工代赈的角度回答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主要内容。再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的恢复、福利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这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