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展感言正文2

上传人:dfg****19 文档编号:57954287 上传时间:2022-02-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艺术展感言正文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敦煌艺术展感言正文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敦煌艺术展感言正文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敦煌艺术展感言一书画纵横论坛自2004年12月建站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5年的风风雨雨,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书画纵横论坛在众多书画类网站中已经树立了自己的特色,其影响也日益扩大,其中以“纵横专题展”独树一帜,别具特色。自成立之初,书画纵横论坛每年都举行纵横专题展,多以书法、绘画为主,现以时间为序,把以书法艺术为主要内容(下同)的纵横专题展列表如下:展览时间 展览名称20050522清拓西狭颂大型图片展20050618赵孟頫艺术专题网络展 20050717 颜真卿三表帖之让宪部尚书表残卷图片展20051001书法纵横牌匾艺术特展 20051115名碑旧拓大型图版扫描展 20051128颜真卿书法艺术专题展 20051128名碑旧拓大型图版扫描展 20051218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艺术专题网络展 20060206正月正精品图片展 20060318庆祝纵横碑林奠基大型历代名碑系列展 20060508汉代书法艺术专题展 20060618黄庭坚书法艺术专题展20060718兴业堂碑帖收藏系列之唐代墓志展 20061018历代法书丛帖艺术专题展20061217洛阳汉代碑刻书法艺术展(一)20061218王铎书法艺术专题展 20070317洛阳汉代碑刻书法艺术展(二) 20070508历代千字文书法艺术专题展 20071217历代行草书精品展 20080617张瑞图书法艺术专题展 20080718国家级珍贵碑帖20080723苏轼书法艺术专题展20081008石门十三品石刻艺术展20081217溥儒书画艺术展 20081219北魏名志书法艺术展 20090209张大千书画艺术专题展每次纵横专题展都有一些说明性的文字,现摘录部分文字如下。在“颜真卿三表帖之让宪部尚书表残卷图片展” 颜真卿三表帖之让宪部尚书表残卷简介中说:初唐书法,由于尊王为一代风气,多为劲健隽逸的风格取向,应视为唐代书风的一个准备。继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孙过庭、张旭、李阳冰等人之后,颜真卿便跃入中唐书法艺术的巅峰。东坡说他:雄秀独出,一变古法,赞曰: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颜真卿开创了盛唐时期的书体新风,世称“颜体”。书林藻鉴中称:“唐初脱胎晋为息,终属寄人篱下,未能自立,逮颜鲁公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颜真卿书法在笔法上继承了二王中锋行笔的特点,起笔方圆并用,藏锋逆出,略参以篆籀笔意,收笔处多顿笔收锋,强调首尾呼应。颜真卿在结体上打破了晋唐以来左紧右舒、以侧取妍的意趣,吸取了篆书左右对称,结体平稳,横平竖直的的特点,善避让,尤其在推敲中可见宏伟。颜真卿书法艺术表现的舒展恣意,丰茂浑厚,以雄代秀,以俗代雅,外紧内松,重心平稳,气势开张的艺术特征,与唐画的丰丽、唐塑的丰满、唐诗的丰采相应成彰。是中唐书法艺术的集中体现。在“颜真卿书法艺术专题展” 前言中说: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是首推的一位为人臣为书法都被世人称颂的重要书家。他的书迹所具有的文物、文献、书法艺术的三重价值是历史对其作品重视与传播的重要原因。就目前而言,存世的颜书种石碑还在不断的发现,郭已虚墓志、王琳墓志的发现是颜真卿早期的楷书作品的重要补充。由此可见,颜楷早期较多的受了初唐楷书的影响,而让宪帖又让我们发现颜真卿早期行书受到了王羲之行书尤其是圣教序等作品的影响,书法的传播与相承是书法史发展的必然,颜真卿同时期的怀素以及后代受颜真卿书法影响的各个时期的书法家更是无数。纵观整个中国书法史,颜真卿不仅为忠臣名重而使其书法被世人广泛传播,就其所达到的书法艺术高峰是继王羲之王献之后,无疑是对后世书法影响最为杰出的书法人物。在“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艺术专题网络展” 前言中说:羲献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书法的主流,跨越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时空,其影响已经不仅仅限于书法艺术领域。羲献书法所蕴含的巨大艺术魅力,使其与中国书法艺术一同永葆着青春的光辉与活力。王羲之被尊为书圣的地位,某种意义上已经与书法同等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展览已不是简单的传统艺术的展示和陈列,而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汉代书法艺术专题展” 前言中说:汉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四百多年的两汉书法史其实就是各种书体演变、孕育、产生的历史,是中国书法发展中文字艺术化自觉的开始,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有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汉代书法以石刻与瓦当玺印文和简牍帛书及相关墨迹两大体系组成。汉代是隶书和草书产生和发展重要时期,涌现出了以蔡邕为代表的隶书及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是草书家,被后人称之为“草圣“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张芝。同时,东汉崔瑗的专著草书势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书法理论的诞生。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汉代书法的重要作品时,基本是从碑刻、简牍与阁帖这些方面入手。汉隶集中体现于存世的大量碑刻及其拓本,草书作品则集中于以淳化阁为代表的丛帖中,并散见于简牍帛书。而对于这个时期碑刻中的碑额,又是学习篆书弥足珍贵的资料。纵向研究汉代的铭刻、简牍、帛书的书法,则可明晰篆、隶、楷等书体的流变与演化的脉络。或是研究,或是学习,汉代是每个书法爱好者无法回避的重要时期。在“黄庭坚书法艺术专题展” 前言中说: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并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书法宗法晋唐,深受周越、怀素、颜真卿、苏轼等影响,对瘗鹤铭情有独钟。其书法成就及书学影响在宋朝享誉极高。在“历代法书丛帖艺术专题展” 前言中说:在整个书法史长河中,法书丛帖所汇集的历代名作数量之大,传拓翻刻品类之多,对书法传播的影响极大,对中国书法的历史研究、艺术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历代丛帖刻本中,附加着的历代收藏者存留的跋语与印章对原有法帖的历史的、书法的、文献的价值又是极大的丰富。在“王铎书法艺术专题展” 前言中说:王铎诗文书画兼擅,尤精于书法,真、行、草、隶诸体悉备,无一不工。正书宗颜、柳、钟繇;行、草书则师二王一系大家书,尤以二王及米为主。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书风飞动跌宕,沉雄劲健。在“历代千字文书法艺术专题展” 前言中说:书法纵横今年始将不断推出以突出主题性的历代书法展览,以注重书法文化的传播,全景式的展现历代优秀作品,并以此为契机引导网友重视并积极学习与创作,不断引导广大的纵横会员积极对展览主题进行了解学习,以互动展示交流的形式,增进自身对书法的认知与兴趣,爱书知书,提升文化艺术素养,真正达到寓学于乐,共同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张瑞图书法艺术专题展” 前言中说:从张瑞图存世大量的高达两米三米以上书法作品来看,清初庭堂巨幅作品的盛行,张瑞图已经做出了探索与实践。论张瑞图书,多以独特或狂怪为先声,完美奇倔的结字,跳荡明快的节奏,让人一见便深刻在心。在“苏轼书法艺术专题展” 前言中说:苏轼的书学渊源,书法早年喜二王,后对颜真卿最为钦佩,其书多有颜雄健豪迈之气,丰腴雄媚的之笔。苏轼书法也受徐浩、杨凝式、李邕影响,其传世作品,妙境卓然不群。苏轼视书法为抒发精神的自由,人生一大乐事,求适意、寓意而已,不计工拙,常有此心,新意迭出,故至老不倦。论书有无意佳乃佳之名句。从书法纵横展对展览内容的选择和把握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专题展始终传递着一种重视传统、学习经典的理念,这对于广大书画爱好者重新回归传统、重视传统、学习经典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也为当下浮躁的书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同时专题展以巨大的信息量呈现在人们面前,极大的扩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自身所拥有的资料量,尤其是那些渴望已久而又难得一见的资料,一下子出现在出现在眼前时,其兴奋之情更是难以言表。正如在“赵孟頫艺术专题网络展”前言中所说的:以现代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互联网的出现,才使我们轻松地、有序地、迅捷地获取、整理、传播书画艺术信息成为可能,这也使我们以一家民间书法网站举办这样一个规模的展览成为可能。二 值国庆、中秋佳节双至、普天同庆之时,书画纵横论坛又举办“敦煌艺术展”,这对于广大书画爱好者来说更是锦上添花。敦煌石室遗书的发现,是一次关于敦煌研究的学术“井喷”,敦煌研究由此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毛秋瑾先生在敦煌写本书法研究回顾一文中指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以来,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藏经洞出土的几万卷文书写本为多种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此也行成了包罗万象的敦煌学,涉及社会历史、文学、宗教、艺术、中西交通等各个领域。”随着敦煌学研究的需要,海内外敦煌遗书写本大量影印出版,如: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14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藏敦煌文獻(17册)法藏敦煌西域文献(34册)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敦煌文献(4册)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和西夏文世俗部分)(14册)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2册)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4册)北京大学藏敦煌文献(2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7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8册)甘肃藏敦煌文献(6册)浙藏敦煌文献等这些敦煌遗书如实 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文献价值不可估量的,又因其多为手写而成,又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墨宝”,使得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古代书法真迹。但是这些影印的遗书图录往往侧重起文献价值,没有考虑其书法艺术价值,结果徒存其形,而失其神。在毛秋瑾敦煌写本书法研究回顾一文第一部分“书法图录”中,介绍了“从书法角度编辑的敦煌写本图籍”出版的情况。即使是敦煌写本的断章残片,也足以引起世人的关注,甚至成为书法学习的范本。如石谷风先生的晋魏隋唐残墨和启功先生的敦煌写经残片(坚净居从贴珍藏辑之一),有的仅是只言片语,但也弥足珍贵。王靖宪先生在坚净居从贴珍藏辑前言中谈及启功先生的“敦煌写经残片”时说:启功先生对唐人写经非常重视,他藏有唐人写经精品数卷,今大多散失或捐赠。唐人写经,先生认为“唐人细楷,艺有高下,其高者无论已,即乱头粗服之迹,亦自有其风度,非后人摹拟所易及者”。“唐人楷书高手写本,莫不结体精严,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校以著名唐碑,虞、欧、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诸名家,并无逊色,所不及者官耳”(见论书绝句十一,自注)。除书艺外,他重视写经另一理由是:“晋唐法帖,转折失于钩摹,南北名碑,面目成于斧凿。临池之士,苟不甘为枣石毡腊所愚,则古人墨迹,无从参考笔诀。其确出唐人之手,好事家不视为难得之货者,惟写经残字耳”( 唐人写经残本四种合装卷跋)。又:“墨迹之笔锋使转,墨华灿烂处,俱碑版中所绝不可见者。乃知古人之书托石刻以传者,皆形在而神亡,迥非真面目矣。世既号写经为俗书,故久不为好事家所重,而其值甚廉。余今以卑辞厚弊聘此残卷,正以先贤妙用,于斯可窥,古拓名高,徒成骏骨耳” ( 唐写经残卷跋)。在柴剑虹先生的敦煌学与敦煌文化一书中就有几篇谈及敦煌写本的文章,如王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求真求通会于心学习启功先生鉴赏与研究敦煌写本的体会和启功先生的“随身宝”写在敦煌写经残片汇贴出版之际等。在启功先生的“随身宝”写在敦煌写经残片汇贴出版之际一文中写到:据我所知,先生先后珍藏的敦煌写卷,不下十数中之多,并且撰写了若干精彩的题跋,不仅成为启先生日常鉴赏、摹习的对象和研究书体的重要资料,成为启功书法学、字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的也成为先生与之朝夕相处的“随身宝”。启先生一生收藏的历代碑帖甚伙,而最珍惜的还是“墨沈欲流,纸光可照”的敦煌写经,这有他在论书绝句等多种著作里的许多精辟论书可证。又写到:先生曾对我讲过:“别看这些碎片不起眼,有的只有片言只字,可都是无价之宝啊!”此册残片所存墨迹,以唐楷书为主,也有隶意较浓的字体,似为隋代之前的笔法,虽是孤鸿残爪,亦弥足珍贵。在求真求通会于心学习启功先生鉴赏与研究敦煌写本的体会一文中写到:启功先生的题跋明确地指出了唐人写本真迹在我国字体学、书法史研究上的珍贵价值,可谓独具只眼。正如启先生在古代字体论稿中所指出的:所谓字体,即是指文字的形状,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文字的组织构造以至它所属的大类型、总风格。其二是指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而前代对此的研究,所依据的多侧重于古代文献的记载和某些著名法书字迹。近现代由于考古发掘的发达,出现了较多的古代文字实物资料,丰富了研究对象。但是,可以说绝大多数的研究者,有的只是关注甲骨卜辞、钟鼎铭文、简牍记事、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内容,有的只是单纯欣赏某些“书法精品”,而不能从认识碑铭字迹与简牍及纸本墨迹的区别着手,透彻地解决字体、书法发展史上的根本问题。而在我国敦煌学界,从60多年前即已开始,真正从字体学、书法史角度来研讨敦煌写本的,启功先生实为第一人。又写到:启功先生平生临过的名帖可谓不计其数,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临写敦煌写经原卷,甚至讲:“余遂求敦煌石室唐人诸迹而临习玩味,书学有所进,端由于此”。以下是几则启功先生关于敦煌写卷的题跋,选自启功丛稿题跋卷。第295-296页,唐人写经残本四种合装卷跋:右唐人写经四段,都百九十六行。己卯春日,偶过厂肆,见装潢匠人,裁割断缺,将以背纸作画卷引首,谐价得之,合装一卷。其一使转隽利,体势肥阔,疑出开元、天宝以后。其二字画古劲,犹存六朝遗意,“世”字“愍”字皆不缺笔。避讳缺其点画,始自高宗之世。此段纵非隋写,亦在显庆以前。其三格兼虞、褚,与昔见永徽年款者相似,惟圆润之中,骨力稍薄。其四结体生疏,非出能手,当是衲子之迹。而乱头粗服中,妙有颜平原法,不经意处,弥见天真。余结习难忘,酷耽书翰,凡石渠旧藏,私家秘笈,因缘所会,寓目已多。晋唐法帖,转折失於勾摹;南北名碑,面目成於斧凿。临池之士,苟不甘为枣石毡蜡所愚,则舍古人墨迹,无从参究笔诀。其确出唐人之手,好事家不视为难得之货者,惟写经残字耳。此卷饰背既成,出入怀袖,客座倦谈,讲肄暇晷,寂寥展对,神契千载之上,人笑其痴,我以为乐也。昔董思翁以唐写灵飞经质於陈增城,陈氏私割四十三行以为至宝。余今所得,四倍增城,而笔法之妙,不减灵飞,古缘清福,不已厚乎?赞日:羲文颉画,代有革迁。真书体势,定於唐贤。敦煌石室,丸泥剖矣。吉光片羽,遂散落乎大千。晴窗之下,日临一本,可蝉蜕而登仙。人弃我取,尤胜据舷。信千秋之真赏,不在金题玉躞;濡毫跋尾,殆自忘其媸妍也。第297页,唐人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残卷跋:右唐人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首有断闽,尾损十五字,书体精妙,与世行影印邵杨(阳)李氏宝墨轩本相似,而笔势瘦健,殆尤过之。行间有朱笔句读,是曾经持诵者。己卯秋日,得之燕市海王村畔。用宝晋题子敬帖韵为赞。赞日:虹光字字腾麻纸,六甲西升谁擅美。李家残本此最似,佛力所被离水火。缓步层台见举趾,日百回看益神智。加持手泽不须洗,墨缘欲傲襄阳米。第298页,唐人写经残卷跋:右唐人写妙法莲花经卷一序品后半方便品前半,共二百二十九行。硬黄纸本。前有“大兴乐氏考藏金石书画之记”朱文印。余以重值得之遵化秦氏。以书体断之,盖为初唐之迹。世字已有缺笔,当在高宗显庆以后耳。此卷笔法骨肉得中,意态飞动,足以抗颜欧、褚。在鸣沙遗墨中,实推上品。或日:此经生俗书,何足贵乎?应之日:自袁清容误题灵飞经为钟绍京,后世悉以经生为可大,虽精鉴如董香光,尚未能悟。夫绍京书家也,经生之笔,竟足以当之,然则经生之俗处何在?其与书家之别又何在?固非有真凭实据也。余生平所见唐人经卷,不可胜计。其颉颃名家碑版者更难指数。而墨迹之笔锋使转,墨华绚烂处,俱碑版中所绝不可见者。乃知古人之书托石刻以传者,皆形在神亡,迥非真面矣。世既号写经为俗书,故久不为好事家所重,而其值甚廉。余今竟以卑辞厚币聘此残卷,正以先贤妙用,於斯可窥;古拓名高,徒成骏骨耳。赞日:墨沈欲流,纸光可照。唐人见我,相视而笑。武则天所造经、米元章书中也涉及敦煌写经书法,可参照启功丛稿题跋卷或启功丛稿。毛秋瑾先生敦煌写本书法研究回顾对敦煌写本书法研究叙述的很详细可作参考。对敦煌遗书的书法价值,人们认识也是比较早的,但是对其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则相对薄弱了许多,研究文章比较零散,成系统者较少。此次敦煌艺术展,我在搜集查找相关资料时,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比如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共4册,收录了近200篇研究文章,而其中关于书法研究方面的文章不仅有由魏晋南北朝的写经看当时的书法、简论隋唐书法中的经生体、敦煌南北朝写本的书法艺术、敦煌书法管窥、敦煌回鹃文书法艺、从敦煌唐佛经写本谈有关唐代写经生及其书法艺术的几个问题、敦煌卷子中发现的王羲之二帖古临本等几篇。新世纪以来,情况虽有好转,但依然相对薄弱。此次“敦煌艺术展”较以前的纵横专题展的人气旺不同,会员参与人数、资料数量等都明显较少。笔者以为这种现象并不完全是会员参与热情不够造成的,反映出人们对敦煌写本书法价值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同时有缺乏相关的资料造成的。这依然是敦煌写本书法研究相对薄弱的反映。同时,敦煌学专业性较强,一般人接触较少,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在情理之中。笔者也因此产生一个想法,希望有心又有能力之人,能够把百余年来关于敦煌写本书法研究方面的文章和专著,集中成册,出一套敦煌写本书法研究方面的丛书。我想此举必将有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助于人们对敦煌遗书写本书法价值的认识和研究。三此次“敦煌艺术展”依然秉承“重视传统,学习经典”的一贯宗旨,在书法艺术方面,既有敦煌遗书之图录,也有增加了不少敦煌书法研究方面的文章。书法艺术的的发展离不开后人对前人的继承与学习。对于今天而言,敦煌遗书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书法学习的传统与经典;而对于古代的敦煌而言,它也有其自身的传统与经典。那么古代敦煌的传统与经典又是什么呢?沃兴华先生在敦煌书法艺术一书第三章专门论述了王羲之书法对敦煌的影响。王羲之的不少法帖如兰亭序、十七贴、宣示表等在敦煌遗书中都有临本。其中以十七贴敦煌临本残卷最为引人注目,此残卷远胜现在所能看到的十七贴各种拓本和赵孟頫临本,可谓独领风骚。十七贴敦煌临本残卷为临写瞻近、龙保、旃罽三帖,前两帖在同一纸上,现藏于英国,收录在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5卷,编号为S3753,名为唐人临本王羲之瞻近帖龙保帖(图1),后一帖现藏于法国,收录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2卷,编号为Pel.chin.4642,名为临王羲之书法帖(图2),即旃罽帖敦煌临本。此三帖,在郑汝中先生的敦煌写卷行草书法集都有介绍。在“临王羲之瞻近龙保两帖”中指出:此卷与P4642残卷(即旃罽帖敦煌临本,笔者注),原为一件,出自一人手笔。此三帖与传世刻本迥异,书法纯熟生动,牵丝使转,锋棱险峻,苍劲而有逸韵,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气势。无论在功力,精神气质上,都具有极高水平。其书法艺术绝不逊于传世之刻本,足以显示唐代王羲之作品在民间的流传风格。其书写时间,可推断为晚唐。敦煌藏经洞所出十七帖临本,临写质量极高,可能非本地区所出,估计是外地带到敦煌的佳作。在“临王羲之旃罽帖”中说:笔者认为此三帖,功力深厚,笔法遒劲,洒脱,很有唐人书风及王羲之草书之神韵,并不逊于传世之其他版本,所憾者,一卷在英国,一卷在法国。2000年冬天一次我到我们县城,在一特价书店,当时大约有50本左右过期文物杂志待售,都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我挑拣着买了其中的近三十本,后来又到县城,想把剩余的买了,结果已经被别人买走了,老板还有些后悔,说买给我的太便宜了。在这些文物期刊中就有周笃文先生的敦煌卷子中发现的王羲之二帖古临本兼谈“敕字本十七帖”一文,刊登在文物1980年第三期上。此文是一篇较早谈及瞻近、龙保两敦煌十七贴临本的文章。此文写到: 本文所附的三图(即周笃文文章中的插图:图一敦煌墨本、图二宋拓敕字本十七贴、图三三希堂法帖,笔者注),敦煌本显得锋棱毕现,牵丝带笔处挥洒自如,其波发、转使,精妙无比。虽行式或结体与宋拓摹刻之本稍有变化,仍充分保存了羲之的笔法和风神。确为高人高手临本无疑。 它的意义包括书法艺术和书法史研究两个方面。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它的成就是很突出的。根据法书要录的记载,它属于贞观内本十七帖的第三、第四两帖。这个贞观内本早已不存在了。流传至今的是一个所谓“敕字本十七帖”。图二的宋拓敕字本十七帖,是上海博物馆藏公认的第一佳本。图三的三希堂法帖是清廷内府的神品。相形之下,试看墨本的瞻近帖,其“有”、“不”、“既”等字,牵丝转笔处是何等锋棱宛然,生动活泼。再如龙保帖的“龙”字,首笔右顿而起,末笔回挽住,“安”字、“也”字作渴笔书,均极苍劲而有逸韵,真有些“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气势。但是,敦煌墨本的价值,不只表现在其书法精妙之上,也不仅因为极稀有而显得可贵(唐临羲之墨迹,存世者不过十余件)。在书法史研究上,它还有特殊的意义。后文从略,详见敦煌卷子中发.现的王羲之二帖古临本一兼谈“敕字本十七帖”一文,此文后来又收录到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卷一。同期文物还刊登了翁闿运先生的文章论十七贴宋刻拓本,可资参考。现将相关图片列于后面,三希堂法帖中的瞻近、龙保(图3)二帖来自文物周笃文先生的文章,宋拓敕字本十七贴中的瞻近、龙保(图4)二帖来自“书法空间”网站,敦煌本瞻近、龙保、旃罽三帖来自网络,赵孟頫临瞻近帖(图5)本来自“书画纵横论坛”网站。除了十七贴临本外,敦煌遗书中还有兰亭序、宣示表等法帖临本,还有王羲之书论写本。兰亭序敦煌临本(图6-1、图6-2、图6-3、图6-4、)、宣示表敦煌临本(图7)见附图,沃兴华先生著敦煌书法和敦煌书法艺术两书有详细说明,此不再赘述。敦煌写卷行草书法集序中说:纵观敦煌写卷之行草书体,显然受二王的影响很大,在书写风格、结字、用笔上,基本上接受了二王的风范,而且功力十分扎实,如劝纳谏文S.1835(图8),后有草书题记,笔法遒劲,结体挺拔,章法体态,承意自然,很有王书之俊逸风骨。除王羲之书法临本外,还有蒋善进真草千字文残卷(图9-1、图9-2)为人称道。台静农先生在蒋善进真草千字文残卷跋中说: 石禅先生自巴黎归,示以巴黎国家图书馆藏千字文残卷目,计十三卷,字体或楷或行或篆,乃至番汉字合书。真草合者仅一卷,三十四行,总一百七十字,行式悉同智永禅师本。末行题“贞观十五年七月临出此本蒋善进记”,此云临者,当是临永师本,乍观之,其运笔结体,几与永师无殊。校以小月简齐旧藏永师真迹,则蒋之真书,已无永师之凝谏,纯是初唐风范,略似虞永兴。其草书虽具永师形象,不若永师之能精神内敛,如米襄阳所云“秀润圆劲,八面具备”者。虽然,蒋善进可称善学永师者,得此更证明小月旧藏墨本,诚如罗雪堂监定以为出永师无疑。按永师以三十年功力,写千字文八百本流传人间,至宋真迹已难得,米襄阳书史及宝章待访录,周草窗云烟过眼录,遇唐模本著录之,其为人珍贵可知。书史著录之模本,犹是半卷,今之蒋本虽存卷尾三十四行,然完整无损,或其前卷尚在天壤间耶?他日石禅再去海外访敦煌遗书,幸留意及之。看到蒋善进真草千字文残卷首先想起来的就是,智永。若无最后的题记“贞观十五年七月临出此本蒋善进记”,还以为又是一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图10-1、图10-2)呢。僧智永,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唐,张怀瓘书断云智永:“师远祖逸少,历纪专精,摄齐升堂,真、草惟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波,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於草最优。气调下於欧、虞,精熟过于羊、薄。”苏轼在东坡题跋书唐氏六家书后评智永书法时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又,在跋叶致远所藏永禅师千文中说: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於绳墨之外矣。云下欧、虞,殆非至论。若复疑其临仿者,又在此论下矣。我在拜读沃兴华先生著的敦煌书法时,见到一些草书写本与怀素食鱼帖(图11)、圣母帖(图12)、律公帖(图13)、有相类似之处,如编号为伯4764的书函。敦煌书法中说:书函共两件,前面为草书,后面为行书,中间夹临了一节王羲之的兰亭序,由此可见期风格的来源所自。又查阅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在第33册162页,查到该写卷,其编号为“法Pel.chin.4764”,名为书仪(图14-1、图14-2)。其中的草书部分在用笔、章法上都与怀素一些书帖很相似。敦煌书法中说该书函:用笔骨力遒劲,内含刚柔,结体流美虚和,秀丽洒脱(着重号,笔者加,下同)。章法大小参差,左右倾倒,疏疏密密,断断续续,一派天籁,通篇清新流丽,蓬蓬然若得春夏之气。徐邦达先生在文物1972年第2期上撰文古摹怀素食鱼帖的发现中指出:书法高华圆润,放逸而不狂怪,风格在真迹苦笋帖、宋拓本律公帖等之间,结字亦近有来历的宋人所临自叙帖,但细看笔画稍嫌滞涩,在枯笔中又见有徐徐描补之迹,此必是勾廓半临半摹之本。其勾摹技术的高超,所见只有唐摹万岁通天进王帖等,堪与比拟;虽不能如苦笋帖那样的流畅自如,但结体笔划保持怀素书法一定的面目,可谓“下真迹一等”,更非刻拓本可及。文物同期亦有金开诚的谈怀素的草书一文,在谈到食鱼帖时说:食鱼帖更兼有孙过庭笔法,深有清劲秀润的姿态。惜法Pel.chin.4764书仪上未留下表明年代的文字。又,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5册中编号为“法Pel.chin.2555V0” ,名为诗文集的写本,上面抄写一首诗,题名为怀素师草书歌(图15),署名马云奇,诗中写道:怀素才年三十余,不出湖南学草书。大夸羲献将齐德,切比锺繇也不如。畴昔阇梨名盖代,隐秀于今墨池在。贺老遥闻怯后生,张颠不敢称先辈。一昨江南投亚相,尽日花堂书草障;含毫势若斩蛟龙,挫管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三峰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噉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紫塞傍窥鸿雁翼,金盘乱撒水精珠。直为功成岁月多,青草湖中起墨波。醉来只爱山翁酒,书了宁论道士鹅。醒前犹自记华章,醉后无论绢与墙。眼看笔棹头还柞,只见文狂心不狂。自倚能书堪入贡,一盏一回捻笔弄;壁上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在身文翰两相宜,还如明镜对西施。三秋月淡青江水,二月花开绿树枝。闻道怀书西入秦,客中相送转相亲;君王必是收狂客,寄语江潭一路人。此诗之前未见于其他处,全唐诗也未收录。关于怀素草书的诗歌还有不少,如,李白的草书歌行、任华的怀素上人草书歌、苏涣的赠零陵僧(一作怀素上人草书歌)、王邕的怀素上人草书歌、窦冀的怀素上人草书歌、鲁收的怀素上人草书歌、朱逵的怀素上人草书歌、贯休的观怀素草书歌等等。其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李白的草书歌行: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此怀素师草书歌的发现,为研究怀素的生平、书法、自叙帖的真伪以及唐代草书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敦煌写卷行草书法集前言中也提到此诗:有一首诗抄写卷怀素师草书歌P.91,系诗一首,作者为马云奇,描写了狂草书家怀素的生平事迹。历史上写怀素的诗歌有很多,李白就有怀素上人草书歌,后来又多人写此诗。马云奇这首长诗,对研究怀素生卒年月、生平轶事,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古代书法家是为了抒发胸中的情慷和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旨趣,而民间书法出于实用,无意于创作,就是在平庸的书写生涯中发挥出天才睿智和艺术灵性,在稳健刚毅的书写中时出新致,跳出纯朴的奇巧。因此,结体变化无常,给人以清新愉悦或神秘诡橘、不可端倪之意境,在书法的歌正、疏密、长短、大小、宽窄、向背等诸多对比因的应用中,处理得协调适当,极具生命活力。民间书法和宫廷士大夫的书法比较,如果追根求源,从书体的产生、字形结构的变化来看,应该说还是率先于官府的。中国书学史,文献记载的正史,从来都是帝王将相、贵族文人的书法史,直至清代才有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勇敢地打出尊碑抑帖的旗帜,对正统书学才有所抵梧,但对民间书法的理解还很不够,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应该说,民间书法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源泉和母体。这也是最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此卷上面还抄有一首五言律诗,题名为御制勤政楼下观灯(图16),其右就是王羲之宣示表临本。御制勤政楼下观灯字形较大,诗云:明月重城里,华灯丸陌中。开门纳和气,步辇逐微风。钟鼓连霄合,歌笙达曙雄。彩光不为己,常与万方同。此诗共七行,前三行写到“辇”字,书写随意,后四行自“逐”字始,前后非同一人所书,后四行在用笔、结体上与李邕的云麾将军碑(图17)极其相似,可见是在极力模仿李邕的行书。李邕(678747),唐代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此语恰又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均用楷书隶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写碑。特征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李邕的行书对后世行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元的几位大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无不受其影响。元代刘有定衍极注中评价李邕书法:初行草之书,自魏晋以来,惟用简札,至铭刻必正书之。故锺繇正书谓之铭石,虞、褚诸公,守而勿失。至邕始变右军行法,劲拙起伏,自矜其能,铭石悉以行狎书之,而后世多效尤矣。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李北海正书笔画遒丽,字形多宽阔不平;其行书横画不平,斯盖英迈超妙,不拘形体耳。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在行草书第二十五一章中说:若唐碑则怀仁所集之圣教序,不复论。外此可学,犹有三碑:李北海之云麾将军,寓奇变于规矩之中;颜平原之裴将军,藏分法于奋斫之内;令狐夫人墓志,使转顿挫,毫芒皆见,可为学行书石本佳碑,以笔法有入处也。王文治在快雨堂题跋第三卷的宋拓云麾碑跋中写到:昔人评李北海书,病在欹侧,似专指此碑而言。李秀碑已不甚敧侧,岳麓则不动如山矣。私谓,唐太宗评右军书,以为凤翥鸾翔,势如斜而反正,正欹侧之所谓也。子敬妙传字法,而欹侧尤甚,北海全从子敬得笔,仰契右军,张从(纵,笔者注)中不及北海,正在不欹侧耳。以荒率为沉厚,以欹侧为端凝,北海所独。又李北海书,全从宪侯得笔,而云麾碑尤为纵宕,其锋势欹侧处,皆有异趣。后世深入其室者,宋有米元章,明有董元宰,皆借其径以达与宪侯,而仰企内史,书家关捩。其在兹欤?此本毫鋩转折犹在,可收也。但与云麾将军碑的“势如斜而反正,正欹侧之所谓”相比,此后四行则少了李邕云麾将军碑的欹该碑的欹侧之势,而显得很端庄安稳,在似与不似之间,可谓已经领悟了李邕行书的精髓。前三行笔力较弱,虽也是在模仿李邕的行书,但与后四行相去甚远。整篇看上去,倒像是学生在抄写御制勤政楼下观灯时,老师看到学生不得要领或者太随便,于是老师便拿起笔来写了几行,以为示范。此御制勤政楼下观灯墨迹可以反映出李邕的行书在当时也是极具影响力的。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智永、怀素、李邕等前代或者同时代的众多书法家都对敦煌书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时的敦煌书家从他们身上汲取了营养。同时,当时的书法家也从敦煌书家那里进行了借鉴,再结合自身的实践,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颜真卿了。四关于颜真卿书风的成因和成就,以及颜真卿书法与敦煌书法的渊源,是近年来研究比较深入的一个课题,也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就是颜真卿的书风形成一是源于家学,二是学习古人的经典,如王羲之等,三是从同时代的民间优秀书法(书风)中汲取营养,拿现在的话儿说,就是向劳动人民学习。这里就不在赘述,仅列出部分相关文章和著作,以供参考。中国书法全集隋唐五代编颜真卿卷 朱关田,荣宝斋1995年浅谈颜真卿的书法渊源高选树,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论行书的形成与风格演变何学森2001年5月关于敦煌遗书的书法化趋向李春远,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1期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朱关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论颜真卿书风及成因郑祖玉,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第9期颜体行草书风研究杜旭光2005年5月颜体书法艺术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张世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3l卷第3期 2005年7月近三十年来颜真卿书法研究焦点评述郑利权,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第1期颜体起源民间书法说再析王连富,书法赏评2006年第1期略论颜勤礼碑的风格及渊源吴彦泽,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l1卷第1期2006年2月敦煌遗书民间书法特征研究马国俊,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书法研究的多重证据法文物、文献与书迹的综合释证靳永,2006年5月书法的动力从敦煌书法看民间书法的作用马啸,中国书法2006第5期谈颜真卿对民间书法的借鉴以敦煌、高昌遗书为例梁继,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期试论颜真卿对民间书法的借鉴梁继,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月颜真卿行草书风的成因探析谢光辉,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l5卷第4期 (总第48期)五在毛秋瑾的敦煌写本书法研究回顾中,提到了敦煌写本书法图录的出版情况,列出了一些从书法角度出发编辑的图书。敦煌遗书写本多达几万卷,其中许多书法精品,还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被发掘出来。敦煌遗书中的精品,大多藏于国外,人们不容易见到。敦煌写本书法类书籍,不少也是国外出版发行的,国内读者也是看不到的。同时,存在着发行量小,价格贵等因素,这都拉大了读者与敦煌写本书法的距离。笔者也买过一些敦煌写本书法方面的书籍,其中有一本隋代妙法莲花经,印刷非常清晰,行笔中的墨色变化都清晰可见。此次,“敦煌艺术展”在书法图录方面的帖子,大约为90个,从数量上,看还是少了一些,还有补充的余地。除了书法图录,此次“敦煌艺术展”还增加了一些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有学术期刊、有专著、有硕士博士论文,这些文章大多分散在敦煌学方面的期刊、专著、大学学报上,能见到者较少,希望这些文章能增加人们对敦煌写本书法的认识。书画纵横论坛在首页设有“资源发布区”和“书画交流区”两个大区,“资源发布区”又分为“书法资源发布”、“绘画资源发布”、“篆刻资源发布”和“书画篆刻文献发布”,“书画交流区”又分为“书法交流”、“篆刻交流”和“绘画交流”。不管是“资源发布区”和“书画交流区”,都是书法、绘画和篆刻三者并举。其中“书法资源发布”、“篆刻资源发布”“书法交流”和“篆刻交流”会员参与积极,热情很高。从书画纵横论坛举办第一次专题展到今天的“敦煌艺术展”,大约一共举办了40次左右书法、绘画类的专题展,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称道。在浏览网页时,又看到将于右任和祝嘉列入展览计划中。美中不足的是,还没有举办过一次篆刻类的专题展。现在篆刻(印章)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被称为“印学”,篆刻已经不再是书法和绘画的点缀与陪衬。篆刻非小道,自有洞与天。希望书法纵横论坛能够筹备一次篆刻方面的专题展,尽快与读者见面,今后专题展将书法、绘画和篆刻同等对待,重装上阵,轮番登场。历次纵横专题展已经积累大量的资源,在对这些资源的利用上还有待发掘。期间进行过三次光盘赠送活动,分别是“赵孟頫专题展DVD光盘赠送活动”、“ 颜真卿、淳化阁帖专题展DVD光盘发送活动”、“庆典纪念:历代书画纪念光盘征订”,涉及到的十多次专题展,如下:赵孟頫艺术专题网络展 颜真卿书法艺术专题展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艺术专题网络展 汉代书法艺术专题展 “汉三颂”书法艺术专题展颜真卿三表帖之让宪部尚书表残卷图片展黄庭坚书法艺术专题展历代法书丛帖艺术专题展王铎书法艺术专题展 苏轼书法艺术专题展北魏名志书法艺术展 笔者有幸得到“庆典纪念:历代书画纪念光盘征订”中的书法专题光盘,五张光盘本没有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艺术专题网络展,却多了张北魏名志书法艺术展,借花献佛,我将其中一张北魏名志书法艺术展光盘送给我的一位学习书法的朋友,他看后,连连称好。我也有一些书法资料刻录到光盘中,但是与纸质书籍相比,阅读起来总有一些不方便。而且视觉效果也不及纸质书籍来的舒服。每次去图书馆,还是照例借一些相关书籍、过期杂志,带到家里慢慢地去看。我建议将论坛上的一些资料进行整理,编辑成册加以出版,这样可以补光盘之不足。以上就是关于“敦煌艺术展”的一些感想。2009年9月7日于九门参考文献:1书法纵横论坛纵横专题展部分展览之前言。2毛秋瑾:敦煌写本书法研究回顾, 载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九、十辑。3王靖宪:坚净居从贴珍藏辑前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柴剑虹:敦煌学与敦煌文化,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年。5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6沃兴华:敦煌书法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7郑汝中:敦煌写卷行草书法集,甘肃: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8周笃文:敦煌卷子中发.现的王羲之二帖古临本一兼谈“敕字本十七帖”,文物1980年第3期 ,收入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一),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9台静农:蒋善进真草千字文残卷跋,收入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语言文字卷(一),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 第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下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2(宋)苏轼:东坡题跋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3徐邦达:古摹怀素食鱼帖的发现,文物1972年第2期。14金开诚:谈怀素的草书,文物1972年第2期。15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6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王伯敏 任道斌 胡小伟主编:书学集成 清,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17(清)王文怡:快雨堂题跋卷三,广智书局。18(清)朱履贞辑:书学捷要,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1年9月。19启功:启功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2。20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3卷,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附图:图1 唐人临本王羲之瞻近帖龙保帖图2 临王羲之书法帖图3 三希堂法帖中的瞻近、龙保帖图4 敕字本十七贴中的龙保帖图4 敕字本十七贴中的瞻近帖图5 赵孟頫临瞻近帖图6-1 兰亭序敦煌临本图6-2 兰亭序敦煌临本图6-3 兰亭序敦煌临本图6-4 兰亭序敦煌临本图7 宣示表敦煌临本图8 S.1835劝纳谏文图9-1 蒋善进真草千字文残卷图9-2 蒋善进真草千字文残卷图10-1 智永真草千字文图10-2 智永真草千字文图11 食鱼帖图12 圣母帖图13 律公帖图14-1 法Pel.chin.4764 书仪图14-2 法Pel.chin.4764 书仪 局部图15 怀素师草书歌图16 御制勤政楼下观灯图17 云麾将军碑- 1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