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2)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7525162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题报告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结题报告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结题报告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陵四中校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2年6月4日课题名称网络成瘾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负责人豆俊锋参与人员薛燕、孔向阳、任敏等综合组全体组员结题报告关键词网络 中学生 心理发展结题报告摘要电脑和网络,目前不仅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工具而存在,而且已经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以信息网络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影响着当代青少年,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一切。本研究深入探讨了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提出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方法,以指导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的适应能力和网络交往素质,学会选择和应用网络信息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促进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人格、心理协调发展,是当前心理科学、教育科学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使用网络。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去年底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8.2%的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这表明,青少年是网络使用和网上交往的主体。青少年网上交往行为具有多种特点,同时,青少年网上交往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伦理道德问题、情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个人安全问题等。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从客观方面看,是网络媒体及网上交往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网上交往环境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从主观分析,则是青少年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他们对网上人际交往特点缺乏深刻认识,因此,对青少年网上交往中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同时,加强教育、对青少年网上交往行为进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将依据基层需求,通过探索网络时代学生德育的规律、特点和模式,形成网络环境与传统环境优势互补的德育创新教学模式与策略,优化青少年网络交往的素质和环境,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因此,本课题将探讨相应的干预策略,引导当代青少年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解决网络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对于呼吁社会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和建设,完善网络道德法规,维护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因而本研究也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二、研究设计(一)、课题的研究目标本课题将通过探索网络时代学生德育的规律、特点和模式,形成网络环境与传统环境优势互补的德育创新教学模式与策略,探讨相应的干预策略,引导当代青少年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解决网络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二)、研究内容设计1、编制中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问卷:采用访谈与文献法,设计出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调查中学生上网的时间、网络交往的动机态度、网络学习、网络依赖以及网络人际关系等; 2、采取探索性的个案研究与抽样问卷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比较中学生网络使用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三、研究过程(一)、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研究研究方法1、对象对本校七、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学生320名,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2、方法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与抽样问卷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调查中学生上网的时间、网络交往的动机态度、网络学习、网络依赖以及网络人际关系等。(二)、结果与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互联网对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的影响、迷恋网络的原因,我们于2011年9月,对学校七、八年级的学生上网情况作抽样问卷调查,测查结果如下:1、上网的目的:在调查中发现,有62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玩游戏,有20.4的学生是在聊天。只有9.4的学生上网是查资料,而且在查资料的同学中还有一部分是找动画的相关资料的,还有约4.8的学生有意或无意地进入一些不良的网站,如黄色或暴力网站。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有很多同学都是通过电话申请QQ、充值Q币等。2、上网地点:上网地点比例较高的是在网吧,占总数的52,其次是在家里,占总数的29。其他地方只有19。这说明现在上网的地点仍然还是在公共网吧里,很多学生上网并不被家长或者学校老师所知道。3、上网时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学生上网一般选择在双休日、放学回家时,平均每星期上网时间为2-3小时,做到有节制与适度;但有15%的学生痴迷于网络之中,难以自拔,每星期上网时间至少7小时,几乎是天天想去。4、了解网络:在调查对象中都已经上过网,但是有40.2的学生对网络知识了解很少,6.8的学生对网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上网玩游戏和聊天感兴趣。5、上网的经济来源:大多是来自于父母给的零用钱或压岁钱,有部分学生有过是向同学借钱上网的经历。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个别学生有时经济来源不明的。我们还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基本上都会上网,熟练上网的比率也越来越高,且男生多于女生。对于上网的感觉,有85%的学生觉得开心、舒畅、爽、刺激。但是父母懂得网络知识的不多;对于孩子上网,持支持、理解态度的很少,大多家长是“见网色变”,禁止孩子上网。因此传播网络文明,引导学生建康正确上网,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在学生学会网络技能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健康文明上网,传播网络健康文明的环境,建立起一个绿色、安全、健康的网络天地、绿色信息通道。四、讨论与结论根据本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方面的结论与启示:(一)、上网对中学生的影响就上网本身而言,当然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在某些方面,上网也就类似鸦片,适量自然(科学)可以治病救人,但多了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工作学习,但上网与鸦片又不同,前者产生的是生理依赖,后者则是一种精神依赖。网络让我们缩短与世界的距离,让我们了解世界,网络以最快的速度给我们提供信息,信息时代不让学生学习和利用网络显然是不明智的。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但是那些沉迷于聊天和游戏的学生,痴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他们,平时懒得跟同学或者朋友交往、交流,跟家长、老师的交流,不仅耗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其实网络是把双刃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作用:1、由于计算机及其网络在当代社会所发挥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发展速度一日千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有这此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理解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更加充分地体会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重新认识,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奋发学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去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为更好地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自发地准备条件。另外掌握网络的使用也是自身的需要。试想一下,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人不会上网将来如何生存和发展?2、通过网络,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它使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网络本身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是知识的宝库。网上的丰富信息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而互联网的互助性也培养出众多的“网上雷锋”,学生们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找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得到课本上不能找到的答案:可以通过聊大的方式向他人请教,甚至可以采用和外国人聊大的方式来学习外语。网络给学生们带来学习上实实在在的方便性。远程教育也是最好的一个例证,据说在“非典”期间还是一些全日制高校授课的主要形式。3、通过网上聊天,满足了学生平等交往的心理需求,这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据调查:学生上网经常使用QQ,与素不相识的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讨问题,它打破了年龄、性别、国籍的界线,为学生形成平等意识、主动交往意识和全球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4、网络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它催生学生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道德观念等,这是课堂上那种生硬的说教无法达到的效果。即使是家长和老师深恶痛绝的网络游戏也能给学生带来诸多积极影响,它可以带给学生们求新探异的快乐,满足他们追求紧张刺激的心理需要,它能锻炼人的思维灵活性和手的动作协调性,从而开发人的潜在智力。(二)、正确引导,有效监控面对不可阻挡的学生上网潮,因担心负面效应而强行禁止学生上网,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进行有效监控才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1、准确评估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正确看待学生的上网。其实,学生上网并不是洪水猛兽。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迅速成长壮大的互联网,无可否认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我们没有理由要剥夺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权力。当然也要认识它对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我们才能主动趋利避害。2、加强引导,关键在于要普及互联网知识,也包括我们老师自己。真正对学生造成危害的罪魁祸首是无休止的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其实上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是如果学生们不懂得怎样用网络查资料、下载软件、听音乐、看网络电影等,那么上网还能做什么呢?如果我们也不懂得这些,我们做思想工作的老师又怎么去引导他们呢?即使是聊天和游戏,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当要了解,有必要时还应当参与其中。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换一种身份和学生们交往,进行更加灵活的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形式引导。3、加强教育,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赞成老师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但这并不能代替面对面的说教,因为面对面毕竟更快、更直接,更适合针对大批的学生。我们要开展正确对待网络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安全、道德的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上网,摆正学习与上网的位置。4、加强有效监控。通过教育达到学生自律、自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那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现实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做到,大多数学生还需要进行适当地监控。如何适当地监控呢?我们认为首先要整治一下校园的周边环境,取缔那些违规经营的网吧。其次要开放校内的网络,多开展上网竞赛活动,既能适当地满足学生的上网愿望,又能在时间上和内容上对上网进行有效地监控。第三要制定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杜绝学生的缺勤现象,从源头上堵住缺课上网之风。我们相信,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辅助以有效的约束,一定能够使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互联网。(三)、转变观念,因势利导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和研究网络的特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地位,因势利导,才能充分运用网络这个媒体,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深人了解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应对的策略,既要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又要形成防范机制,做到趋利避害。培养学生健康的网上人格。使学生从内在自觉的角度,建立一种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机制。从而,预防学生的网上失范行为。1、建章立制,运用各种手段保证网络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网络法规。用以规范网络行为。运用法律手段既可以减少网络犯罪行为,又可以为学校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净化网络空间。2、协同社会各方共同实施网络教育,呼吁全社会,还学生一片成长的净土,建设一个关注未来的社会网络氛围。学校虽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环境。首先。家长应配合学校,限制、监督孩子上网的内容及时间;其次,提供网络服务的网吧和网站也有责任采用技术手段封锁网络毒素和禁止学生查阅不健康的内容;第三,有关管理部门也应当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监管,规范网络行为。五、建议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的技术内核,校园信息网络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环境。(一)、计算机网络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1、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媒体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特性,其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践证明,把计算机引入教学过程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信息实践能力建构最理想的环境。2、生态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在个体的脑子里,而是人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这是因为:(1)、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检测考试、师道训诫的外力,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反复强调来推动。而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这种变化,其实质是由传统“教”的序列控制向“学”的序列控制的转变,是由外在的纪律控制向内在动机控制的转变,这种转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宽松、更安全、更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十分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2)、同传统教育信息的组织形式相比,计算机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人,特别是儿童的认知结构,是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组织形式。基于这种特性的信息结构,依托丰富实用的网络资源库建构的智能化有源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3)、按照杜威的观点,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以及事物怎样做有密切关系,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交互进行的,是在“做中学”展开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识重点的展开和难点的化解以及知识的巩固应用,往往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完成。这种方式适应了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加之软件所提供的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反馈信息,又不断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搜索与提取过程,使学生始终在兴致勃勃的创造活动中展开学习过程。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动手能力。(4)、我国脑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的相应功能区域在活动时,血氧和葡萄糖会超流量向这个区域供应,去处理信息。血氧和葡萄糖的流量、流速,和人处理信息的质量、速度密切相关。观察发现,处在计算机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尤其是当他们的兴致集中于有一定难度、有一定趣味的学习内容,或是具有竞赛成份的习题时,他们的呼吸和脉搏频率显示出加快趋势。这时的学生情绪愉悦,思路清晰,处理信息的速度显著加快,往往处在智能、技能的最临近发展区域上。综合上述,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全球化、地区化和个性化的多重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二)、利用校园网建构的智能环境把学校建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充满生机的学习环境和场所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愉快、探索创造的过程:教学模式是课程设计、教材建设、指导课堂和其它教学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式。现在我们通过计算机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积极探索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双主”教学模式。依据何克抗、李克东等专家的研究,“双主模式”介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要把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又把两者的消极因素加以避免。这就是在基本保留“传递接受”式教学活动进程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作为教育过程的基本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探索、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整个教学进程看,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同学帮助下通过与同学协商协作、与计算机交互主动获得知识。2、我们可以利用校园信息网络形成的智能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宽裕、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创造环境。通过虚拟互联网技术,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充分正确的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在实时上网的感觉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查寻、搜集,获得有用的信息,学会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己学习,获得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还可以参加了国际“远程协作”学习实验项目,让孩子们在互联网上学会面向世界,学会同各国小朋友交际交往,让他们从小就和发达国家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3、在学科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到校园网资源库或国际互连网站搜寻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成有用的学习资料。在电子美术教室学生可以使自己的想象力任意驰骋,可以体会尝试油画、版画、水彩画的不同奥妙,可以在网上随时发表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学摄影,学生可以博览100多年来世界各国生产的各式各样的照相机,可以感受扳动快门的乐趣,可以动手调调焦距,模拟实景拍上几张。欣赏美术作品、听学音乐,进入电子阅览室寻秘探宝,使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三)、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允许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对文科类课程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相应的参考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兄弟院校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对于理科类课程可以选择自己相应难度的题目内容,采用人机互动的方法解题和分析掌握学习思路掌握先进的论题和科学发展动态。从而开阔思路开阔眼界,使学生作到对知识的有理有趣的掌握。本研究通过探究中学生网络行为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现阶段中学生使用网络行为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注意提高研究的内在效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提高研究的外在效度,注重研究的实践成果等。更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学生网络行为和心理的协调发展的关系,既丰富了社会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也有利于增强心理学的实践性。本研究的成果可以指导中学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普及网络心理知识,提高青少年对网络的适应能力,提高中学生的人格水平和心理品质,促进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格协调发展。另外,对于呼吁社会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和建设,完善网络道德法规,维护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因而本研究也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总之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合理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快速高效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技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科技育人的目的,为国家培养有创造力和有丰富知识的新时代人才。参考文献1崔丽娟,王小华.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3)2陆桂芝,李勇.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135(9)3陈昌灵.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分析及其引导J.青少年导刊, 2003,(3):27-29 4 罗明,林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1,4:28-295 郭劲松. 谈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正确引导. 职大学报,2004,(2):99-100 6陈才兵,陈燕萍.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江西化工,2010,(1):191-1927薛武,江国祥.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3):109-1108吴彩云. 信息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青海教育,2005,(7):92-93注:正文楷体小4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