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交流内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528906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区交流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区交流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区交流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区交流 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解决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时,可以提供必要的信息, 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乘法 后,教材有这样的问题:每只玩具小狗5 元, 3 只玩具小狗多少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很多购物的经验, 所以可以只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由于信息确定,且数 量关系明确,所以学生容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古人云 “行成于思毁于随 ”,也有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的古训,如果没有往日的深思 熟虑,就不会使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迸放出创新的火花。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都 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多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上,设疑激智,为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更广的时空。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老师应提倡解法的多样化,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不要试图追求让每个 学生都达到或获得同样的思维层次、习惯和模式,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猜测。同样,如果我 们提倡解法多样化。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其答案就不是, 也不可能是唯一的, 甚至没有 更好或更差之分, 只要是合理的, 就应该充许它存在。现实生活是这样, 源于生活的数学也是这 样,解决问题的教学更是这样。 因此, 老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我们提倡解法多样化。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其答案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唯一的, 甚至没有更好或更差之分,只要是合理的, 就应该充许它存在。现实生活是这样, 源于生活的数学 也是这样, 解决问题的教学更是这样。 因此, 老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了解数学在现实 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有 效手段。注重问题情境设计。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 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 数学知识的产生、 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掌握必要的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 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把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实际情 况,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本节课的引入部分创设了森林王国中的小动物进行射 击比赛的情境。一方面增添了课堂情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自然地提出了数学问 题- 谁是射击比赛的冠军?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愿望,立即要解决谁是冠军这一数学问题。 为探究新知识做好了准备。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积 极开展 “算法多样化 ”的活动, 积极鼓励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学生提供数学交 流的机会, 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由于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 不同的学 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当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会产生更有效、更积极的效果。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本着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思想, 把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 验和理解数学。 本节课的引入部分创设了森林王国中的小动物进行射击比赛的情境。 一方面增添 了课堂情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自然地提出了数学问题 - 谁是射击比赛的冠军? 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愿望,立即要解决谁是冠军这一数学问题。为探究新知识做好了准备。当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会产生更有效、更积极的效果。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 , 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 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老师应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要合理联系现实生活,源于生活的数学也 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教学更是这样。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问,可以在练习中提出发散问题,也可以就例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总之,问题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方方面面的。教学应以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目标。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 认知水平, 心理素质 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 教师要在课堂上关注和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样 学生的真实思想才能充分暴露, 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 不论是多数学生的想法, 还是少数学生的观点,才能都要有机会展示,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 不能把课堂作为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 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优秀生和差生都能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有所发现, 有问题可提, 切忌把课 堂掌控在少数学生手中, 要使多数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 这样有利于调动多数学生 提问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完整的数学学习包括学 “问”与学 “答 两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所以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是激 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一个关键。教会学生在关键处提问,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质疑能力。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要学会具有亲和力,态度和蔼,营造平等民主、提问探讨、 外部氛围。对学生的大胆质疑、好问、多问、深问、怪问,应持肯定的态度,创造良好和谐的心 理环境。 对不善问的学生鼓励, 对好问但抓不住要点的学生耐心引导, 对会问的学生, 推动其大 胆创新。教师的启发示范能使学生 “问题 ”层次逐步提高。数学情境是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 因此所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的 “最近发展区 ”。熟悉的情境呈现给学生的刺激性数学材料信息,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语重心长质疑猜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相关数学问题。教学中提供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提问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问题与难度是相辅相承的, 没有难度的问题不会产生疑问, 太难的问题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远 也没有意义。将提出问题能力纳入学生评价, 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改变数学教学中高分低能、题海战术的 现象; 改变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数学课 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引导数学教育切实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其 终生负责。我认为最主要的一条是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敢于而且善于提问题,就会 更主动、更深入、更扎实地学好基础知识。然而,有不少学生,能做到勤学苦练,却不会做到好 问,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往往事倍功半。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唯一的拥有者,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提问题是教师的 专权,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只需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一一作答, 学生就 可以理解并掌握知识了, 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被人操纵的木偶。若有学生对问题有不同见 解,或提出一些新问题, 打断教师的授课, 就被视为对教师不尊重, 若是提出了教师一下难于解 答的问题, 教师更是感觉到丢了面子。 这种教学观念,严重的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扼杀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长此以往,使学生不敢、也不愿向教师提出问题了。因此,在课堂教学 中,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 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要尊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个 性化认识, 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特别要表扬那些有独到见解, 创新思维的学生。 课堂上 允许学生随时提问, 因为情不自禁地发出来的见解, 往往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即便是学生提出的 问题不甚重要,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赞扬他们提问题的勇气。这样学生才有提出问题的勇气。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相信 学生能提问题,鼓励学生常提问题,交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就会 慢慢提高。平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1 、尊重学生,让他们敢于提问。2 、激励学生,让他们勤于提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交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比如说:1 、鼓励想象,提出问题。在新课导入的时候,借助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提出数 学问题, 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 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比如, 在揭题之后提 出: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联想学过的知识,总能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这是许多老师常用的, 也是最适用的, 这样借助揭示课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 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2 、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课文中安排了大量的场景图,创设 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通过让学生观察、 实践探索、 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 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场景图,组织学生观察,提出自己想问的数学问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人的思维起点始于 “问题 ”,数学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 的本质就是 “经历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提炼出数学模型、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岀数学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解决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岀过程,能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岀简单的数学问题”即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收集、处理信息,进而提岀问题的过程 ”数学学习中 提岀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 技能而已,而提岀新问题、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 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偏重于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 提岀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问题意识 薄弱,造成孩子更习惯于被动对现成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缺乏从情境中寻求有效信息、以数学眼光提炼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岀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缺失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尤为不利,因此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重视学生提岀 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一课题的提岀和实施便十分严峻和紧迫。提岀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提岀问题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不重视引导学生提岀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于解决既定的问题,而不习惯于自己提岀问题,不善于提岀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当向学生提岀你还能提岀什么问题 ”时,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 或者提岀的问题并不是有价值的问题,甚至不是数学问题。 这就说明学生提岀问题的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怎样解决现成的问题,更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提岀问题。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对培养学生提岀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视,很多练习题都注意给学生提供现实的素材、丰富的信息,在学生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岀你还能提岀什么问题 ”这样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提岀有价值的问题。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问对小学生而言,提岀问题的能力培养首先要解决心理上的畏惧情绪,这需要教师正确定位:教师是学习中 平等的首席”,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积极创设民主、 宽松、投入、和谐的学习氛围,把提岀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敢于提岀心里 所想的疑问。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天、第一堂课起,对孩子提岀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和引导,不粗暴、不职责、不嘲讽,并且促使班级中形成善于倾听、互相启发的学习风气。切忌岀现课堂学习中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的攻击或讥笑现象,保证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为孩子大胆提岀并表述自己的思考(提岀数学问题)提供心理保障。创设多样情境、激励学生想问教师不仅要营造让小学生敢于提岀问题的学习氛围,还要善于创设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让孩子有积极提问的兴趣和意识;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追寻数学问题的欲望和激情,让孩子从数学学习的第一天起就不仅 敢问”而且想问”尊重学生,让他们敢于提问。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第一个原因不是他们不敢提,而是不会提,尤其是那些基础差胆量小的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岀问题确实不容易,因为他们怕教师的指责和惹同学发笑。要想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学生敢问。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能提问题,鼓励学 生常提问, 真诚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谁在课堂敢于提问, 要多给予表扬, 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 疑问大胆的提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新教学观念, 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 念,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要尊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认识, 鼓励学生多发表 自己的见解,特别要表扬那些有独到见解,创新思维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提问, 因为情 不自禁地发出来的见解, 往往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即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甚重要,教师也要给 予鼓励,赞扬他们提问题的勇气。这样学生才有提出问题的勇气。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要尊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认识, 鼓励学生多发表 自己的见解,特别要表扬那些有独到见解,创新思维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提问, 因为情 不自禁地发出来的见解, 往往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即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甚重要,教师也要给 予鼓励,赞扬他们提问题的勇气。这样学生才有提出问题的勇气。教学应以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目标。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 认知水平, 心理素质 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 教师要在课堂上关注和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样 学生的真实思想才能充分暴露, 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 不论是多数学生的想法, 还是少数学生的观点,才能都要有机会展示,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价值。教师在鉴赏、 评议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平时不爱回答和提问的学生, 对他们的构思、 设计给予充分 的肯定和赞扬,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敢于提问、展示自己的自信心。同时, 也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互相问答作品的设计意图, 提出改进意见,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提问 的机会,锻炼提问的能力。教师习惯于讲解或学习现成结论, 不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 总结出新的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知识网络和认知结构的形成,容易造成学 生惰性心理和依赖思想。这样,学生即使有问题萌发,也会昙花一现,一闪而过,不想追求。因 此,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教学进行科学安排, 精 心设计。要紧扣学生实际,紧扣知识现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问,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提问能力从低层次上升到时高层次。(即不问T敢问T会问)数学课堂教学要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问。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 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都问。 、改进教学方式,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 学习兴趣,让学生乐问。我认为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 也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教学中,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俗话说: “亲其师而信其道。 ”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因素。它是一种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对话过程。 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 根据学生知识能力, 来设置问题。 教师设疑可安排在课之 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 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也可在课之中,当学生提不出什么 问题时, 教师的设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 会荡出层层涟漪; 也可在课之尾设疑, 让学生感到时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科学家贝尔纳说: “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 而是已知的东西 ”。它启示我们应 该摆脱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打破思维定势,敢于探索、发现新问题。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如果学 生具有问题意识,就不会迷信权威、教材和教师的绝对正确性,就能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独立思考,对一些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大胆质疑,并会自觉地探索科学的结论。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1)与本节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 (2 )自己不懂或是懂非懂的问题; (3)自己 认为值得怀疑的问题; ( 4)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2 、教师师范、培养。教师要巧妙的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 造性思维模式的过程。 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使学生逐步知晓 “提问题 ”的方法。俗话说: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很肤浅,有 的学生提的问题缺乏 “数学味 ”,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 有的学生更是不知道从哪里提 问。因此,要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的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交给学 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相信 学生能提问题,鼓励学生常提问题,交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就会 慢慢提高。任何时代的进步, 任何创造的开始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我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 生也说过:做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学生做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 ,只学着怎样去 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广、 具有主见、 且富有创新意识 的人才。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学生,则不是创新型的学生。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上的问 题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能力。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 “想问 ”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 困惑、 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考, 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日常 的教学中应反复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除强调外, 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通过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特别指明学习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要让学生提出问题,要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要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 发起学生的提问的激情。2 、创设环境,消除心理顾虑,使学生 “敢问 ” 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 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和自主的探索, 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 并产生 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 这时, 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 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积极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3 、启发引导,使学生 “善问、会问 ” 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 觉地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 学生只有对学习探究发生兴趣, 才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内驱力, 才会去 思考去发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而利用学生所寻到的学习资源创设质疑情景,无疑 是一种能引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趣的有效方法。4 、提供内容和机会,使学生 “可问 ”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是天经地义的。学生只需去思考要回答什么问题,而无需去考虑还有 什么问题自己没搞清。此外,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教师的问题有时过于简单,有时特别枯燥,有 时又深奥难以回答, 有时又含糊不清而捉摸不定。 这样学生总处于被动的状态, 不利于学生积极、 主动地学习,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为这种状态下的学生, 根本没有 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没有问题可可提。所以,教师要提供学生机会,提供学生材料,给予一 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使他们有问题可问,哪怕是比较简单的、有趣的,甚 至是幼稚的、可笑的。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将提问能力的培养落到教学常规中,克服懒惰,开动脑筋,积极引导, 循序渐进,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素质教育的这一环节才得到提高。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 但积极主动提问、 善于提问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 天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 的问题终, 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也就是说, 对于每一个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处 理,应从问题始,以问题终。通过每部分内容的学习,发现新问题,并带着新的问题进入后续内 容的学习,这样使教学活动得以延续,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学会提问,就应该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提问。因此,教学中应避 免将问题分解的过于具体详细, 而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可以提问的 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其次,应让学生敢提问,在学习中发现了问题,应勇于讲问题 “提 ”出来,积极主动地进行思 考。自己不能解决时,勇于将问题提交给老师或同学。当然,也许有些问题现在尚不能解决,提 出来自己或大家思考,暂时存疑, 并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后续的学习, 在未来的学习中获得逐步解 决也是可以的。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都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而不要因为学生提问的质量较低,就对学生进行打击讽刺挖苦。同时,对于同学之间的嘲讽也要恰当的制止。 也不要因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或者学生的学 力范围而敷衍了事,这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的建议, 指引一下研究的方向。 当然, 如果我 们自己实在不会,也没有一些思路,大胆的承认也未尝不可, “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考虑过,课 后让我们再研究研究吧 ”。再次,应让学生 “会”问,也就是说善于提出有效的问题。善于提出有效的问题是需要教师的 引导的。 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首先应通过自身的以问引问, 提供高质量的范例,力图让学生 体会到老师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 当然, 仅靠我们的示范性提问还是不够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大 量自主提问的机会。 例如, 可以安排某些内容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者课堂自主学习,进而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在某节课或某个教学内容学习结束之后, 可以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 主的小结,并反思所遇到的问题,现在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或者你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预想你将会遇到的新问题,展望将展开的学习内容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