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信息差异问题研究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50674519 上传时间:2022-01-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信息差异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信息差异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信息差异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信息差异问题研究 作者:李乃民,张冬雨,贾丹兵,郭庆丽,许超,张永丰,刘珊【关键词】 脉诊;脉象仪;四诊客观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为实现我国传统中医脉象客观化,先后研制出多种传感形式的脉象仪。但由于脉诊研究过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目前仍没有一种被公认行之有效的脉象仪在临床中普及应用,其原因较多。笔者就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信息差异问题进行了观察研究,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1 观察组本组133例,男71例,女62例,年龄在2162岁之间,平均年龄42.3岁。全部患者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消化内科和肾内科住院患者。其中胃十二指肠疾病94例,包括糜烂性胃炎、疣状胃炎、胃息肉、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肾病39例,包括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94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按中医证型分为:脾胃湿热证23例,占24.46%;肝胃不和证13例,占13.82%;胃寒证18例,占19.14%;胃热证21例,占23.34%;食滞胃脘证8例,占8.51%;脾气下陷证6例,占6.38%;脾气虚证5例,占5.31%。39例肾病,按中医证型分为:脾肾阳虚证14例,占35.89%;膀胱湿热证10例,占25.64%;肾阳虚水泛证13例,占33.33%;膀胱虚寒证2例,占5.12%。全部患者均经相关仪器及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不伴其他脏腑器官明显疾病。受检患者近期无感冒、发烧,检查前夜无失眠,精神、神志状态稳定,检查时无肢体输液。并均于上午9:0011:00时、下午2:005:00时进行诊脉及脉诊仪检测。1.2 对照组随机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消化内科和肾内科住院患者20例,其中胃、十二指肠疾病10例,肾病10例。男、女各半,平均年龄为41.26岁。中医证型分类与观察组无明显差别。检查方法,先应用脉象仪检测脉象,不进行医师脉诊检查。按脉象仪常规操作进行脉象检测,获取结果后,再由有脉诊经验的医师诊脉,并与脉象仪所获结果相对照,获取二者对比符合率。2 检测方法2.1 诊脉方法 进行脉象仪检测脉象前,首先由具有掌握中医脉诊各种脉象表象、有确切脉诊临床经验的中西医结合医师,为患者按中医三部九候法诊脉。患者均采用卧位式(医生坐位),待医师识别清楚患者左、右手脉象信息后,再由负责脉象仪检测的博士生按照医师方法诊脉(2名研究生以序进行诊脉),待研究生取得与医师相同的脉象信息结论后,开始为患者用脉象仪检测脉象。2.2 所用仪器及检测方法本组所用脉象仪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医学人体生物特征识别研究室所研发的复合压力传感器脉象仪。该脉象仪经近10年时间临床反复实验、校正,具备目前国内同类脉象仪脉象检测水准。采集脉象时,由两人同时操作,互相纠正,传感器置放于患者手腕寸、关、尺位置之后检查探头固定是否恰当。准备工作就绪后,令患者平稳呼吸,放松精神,开始试测,观察试测脉波图是否与医生诊脉所得脉象信息相近似,如有明显差异则重新检查上述各环节是否有差错,并及时调整。之后按脉象仪操作要求按三部九候顺序施加不同点位、不同压力进行脉象检测,反复操作23次。3 结果3.1 医师诊脉结果3.1.1 94例胃、十二指肠疾病脉诊结果左手中取,寸、关、尺位弦脉;右手中取,寸、关、尺位弦细脉16例,占17.02%。左手中取,寸、关、位弦细,尺脉不足;右手沉取,寸、关位沉实,尺脉弱者40例,占42.55%。左手中取,寸、关位弦数,尺脉不及;右手中取,实滑、数脉象者29例,占30.85%。左手沉取,寸、关位沉、细弦脉,尺脉不清;右手沉取,实、滑、细脉者9例,占9.57%。3.1.2 39例肾病脉诊结果左手中取,寸、关位滑数、尺脉不足;右手浮取,寸、关、尺位滑数脉者11例,占28.21%。左手中取,寸、关位弦滑,尺脉不及;右手中取,寸、关位实滑,尺脉不足者15例,占38.46%。左手中取,寸、关位弦细,尺脉不及;右手中取寸、关位弦滑,尺脉不足者9例,占23.08%。左手沉取,寸、关位细数,尺脉不及;右手沉取,寸、关位滑细,尺脉不足者4例,占10.26%。3.2 脉象仪检测与医师诊脉结果比较3.2.1 94例胃、十二指肠疾病脉象仪检测结果与医师诊脉的比较 16位医师诊脉两手中取为弦脉、弦细脉者,脉象仪检测所获脉象图与医师脉诊对比,符合率为100%。40位医师诊脉左手中取寸、关位弦象,尺脉不足,右手沉取寸、关位沉实脉,脉象仪检测所获脉象图与医师脉诊对比,符合率为95.00%。29位医师诊脉左手中取寸、关脉弦数、尺脉不及,右手中取寸、关位实滑数者,脉象仪检测所获脉象图与医师脉诊对比,符合率为96.55%。9位医师诊脉左手沉取寸、关位沉弦细象,尺脉不清,右手沉取寸、关位滑细象者,脉象仪检测所获脉象图与医师脉诊对比,符合率为77.77%。 以上4组医师诊脉结果与脉象仪检测结果对比,基本符合率为92.33%。3.2.2 39例肾病脉象仪检测结果与医师诊脉的比较 11位医师诊脉左手中取寸、关位滑数,尺脉尤甚,右手浮取寸、关、尺位滑数者,脉象仪检测所获脉象图与医师脉诊对比,符合率为100%。15位医师诊脉左手中取寸、关脉弦滑,尺脉不足,右手寸、关脉滑实者,脉象仪检测所获脉象图与医师脉诊对比,符合率为100%。9位医师诊脉左手中取寸、关、尺弦细,右手中取寸、关位弦滑者,脉象仪检测所获脉象图与医师脉诊对比,符合率为88.88%。4位医师诊脉左手沉取寸、关位细数,右手沉取寸、关位滑细象者,脉象仪检测所获脉象图与医师脉诊对比,符合率为75.00%。 以上4组医师诊脉结果与脉象仪检测结果对比,基本符合率为90.97%。3.3 对照组结果10例胃病患者行常规脉象仪检测,所获脉象图与之后脉诊医师诊脉所获脉象信息相对照,符合率为60.00%。10例肾病患者行常规脉象仪检测,所获脉象图与之后脉诊医师诊脉所获脉象信息相对照,符合率为70.00%。以上2组脉象仪检测结果与医师诊脉结果相对比,符合率为65.00%。4 讨论为了将我国传统中医脉象信息客观化,许多单位曾先后研制了多种传感形式、不同类型的脉象仪,但由于临床研究过程所存在的多种因素、仪器因素,以及其他因素,至目前尚未有一种脉象仪能在临床中推广、普及应用。致使有人提出简单地逆向追求脉象仪研究所致的困惑1和脉诊是从错觉与假想中产生的,应彻底抛弃这一不切合实际的诊断方法等一些争议性认识出现2。可见,脉象研究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亦证明其真实规律,有待人们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去冥精获取3-4。近几年来,在脉象仪检测与研究中,我们按三部九候,由有经验诊脉医师临床诊脉,找出每一种病证的准确、可重复的脉象信息,之后用目前较为先进的脉诊仪检测,找出二者的差别,并认真分析二者出现误差的原因5-6。从以上观察研究过程及结果可以看出,脉诊研究会出现名同而结论不同,病同、证同,而脉象表现却各不相同的现象7。其原因有二:其一是人为原因,此即本文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其二是仪器原因,本文暂不讨论。在人为原因中,人们认为研究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脉象仪研究者要给脉象仪提供可靠的智能系统,使其真正成为能用于临床的智能化仪器8。人体患病后,由于人的先天禀赋、后天养成、疾病程度、所涉范围、内因外因干扰等因素存在的各不尽相同,所以同一种病或同一个证,其表现亦不能完全相同,因此反映人体病证信息的脉象,亦即会出现同病同证而脉象不尽同的结果。若解决这一困惑,研究脉诊的最大难题就是要研究者认真深入临床,在不同中寻找出共性的相同点,在相同中寻求因各种原因作用致使可能产生随时变化的不同点。要做到这一点,研究者必须在诊脉时真正做到在心明了,指下亦清,既可言述,亦可重复验证。如此,一丝不苟地去研究每一个疾病或每一个证型的脉象,就会给脉象仪提供可靠的智能系统。以上介绍的诊脉与脉象仪检测对照,即说明此问题。研究中还发现,要能做好这点,脉象仪研究者还必须自身会诊脉,并能正确领会传统中医脉学的真实内涵,并善于去伪存真。切不要被某一时代,某一个人对中医脉诊的错误领会,影响脉诊研究过程的进行。研究者要善于扩大脉象仪的信息识别库。这是一个长期而广泛的工作,需要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团结、协作,把所见脉象的个例汇总进来,不断积累、完善,不断储存一般,更储存个别,并反复寻找其相同和不同的原因9,做到既可以图示,又可以言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临床脉诊检测所见的众多个体化差异问题。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否则会影响其信息的正确性。应用脉象仪检测脉象过程,切忌草率行事,要注意每一个细微环节的应用正确,如探头触点的主峰点是否与医师诊脉以指尖触及脉峰相一致。探头的触点之脉位是否准确,扣带松紧是否适宜,是否因患者肢体微动,而产生主峰压点移位,以及脉象仪的及时调试。其中应特别注意仪器操作的随意性,本研究对照组随意检查其患者真实脉象,符合率只有65.00%。因为脉象仪检测脉象,各个环节对检查出的真实图数均反应灵敏。此外,脉诊医师必须实事求是,反映患者脉象的真实性,对于自己测不准的脉象,应多人合参,得出较为贴切的脉象,切不可以沉、浮、数、迟等一个名词草率解释脉象,否则贻害深矣。本组脉诊医师诊脉所获信息与脉象仪所获脉象图,差别率均10%,说明二者所获脉象信息基本近似。诚然这里面还有医师诊脉水平问题。如医师诊脉水平低,亦影响二者对比差异度,所以脉象研究者,必须苦练诊脉基本功和脉象仪操作过程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所研究出的脉象仪才能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 关晓光,李宝琴.简单的逆向追求与脉诊客观化的困惑J.医学与哲学, 1998,19(4):212.2 董熙农.脉诊的错觉与假想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1999,69(4):45.3 刘静波.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0):2022,30.4 孙秉毅,于春泉,王 巍,等.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3,18(3):4445.5 徐礼胜,李乃民,张大鹏,等.中医脉诊的现代研究A.计算机在诊法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汇编C.2005.69.6 王 璐,徐礼胜,李乃民,等.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脉象分析器A.计算机在诊法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汇编C.2005.8487.7 王 滨,牛 欣,文仁都,等.现代脉诊研究的问题及解决之道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4):273274.8 魏 红,刘明林,郑洪新.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思路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2):6970.9 张文娟,李永光,王鸿谟.脉象图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A.计算机在诊法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汇编C.2005.7577.10 / 10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