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47187186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阶级基础)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3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3、1831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和183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4、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德国古典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5、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6、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10、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1、恩格斯第一次提出“全面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3、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1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1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16、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17、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1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9、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0、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1、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2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24、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25、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6、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8、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29、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0、意识的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3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3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原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3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36、真理与谬论即对立又统一3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38、价值评价的特点(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39、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4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42、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4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4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5、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4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47、科学技术革命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48、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49、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50、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51、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5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53、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5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55、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56、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57、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58、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59、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60、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61、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6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63、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不发生增殖64、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增殖65、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66、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67、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某个企业采取先进的技术,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在部门内部普及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价值就相应下降。而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则会相对延长,这种因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68、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69、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三种形式中70、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取的利润,叫平均利润。71、生投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7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73、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互相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74、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以吧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7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家所有兵直接经营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76、国家垄断主义的积极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调节(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涉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商业、工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77、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张的基本形式:(1)借贷资本输出(2)生产资本输出(3)商品资本输出78、商品资本的输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则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79、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我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80、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生产的全球(2)贸易的全球化(3)金融的全球(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81、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